第5章 割下罪犯的衣服留作纪念——克莱德和邦妮
1932年4月30日,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南部的希尔斯伯勒发生了一起抢劫杀人案,案发地是一家杂货店,店主是一对老夫妻——约翰·布克和玛莎。约翰死在了抢劫犯的枪下,警方接到报案后,就安排玛莎进行嫌疑人辨认,玛莎从一堆嫌疑人的照片中认出了两名抢劫犯——克莱德·商博恩·巴罗和汉密尔顿。
克莱德于1909年3月21日出生在得克萨斯州的泰勒克。克莱德的父亲亨利是个佃农,依靠摘棉花为生。克莱德在家中8个孩子中,排行第五。由于家境贫困且孩子众多,克莱德只在学校待了5年,就跟着家人离开家乡到达拉斯讨生活,当时他只有12岁。
在达拉斯,亨利没有找到工作,一家人只能在一个立交桥下栖身,这里是穷人们的安身之所,除了他们外,还有40多个人挤在这里。一个多星期后,亨利才在一个加油站找到了工作,并租了一间屋子。后来,亨利成了一家加油站的老板,但家里的生活条件还是未能得到改善,所有人都只能挤在加油站后的一间屋子中。克莱德就是在这样贫困的环境中长大,克莱德一直渴望能够摆脱贫困,哪怕是通过犯罪的方式。上了中学后,克莱德开始了偷窃,被警察逮过好几次。
1929年,经济萧条蔓延到了达拉斯,许多人因失业、破产被迫流落街头,但富人们的生活却并未受到影响,依旧悠闲自在地过日子。这让贫困的克莱德愤怒不已,他开始拉拢同伙一起去盗窃。
1929年10月16日,克莱德和两个同伙因盗窃罪被警方逮捕。在审讯中,克莱德表现得十分可怜,他一边抹泪一边对警察说,他只是想搭个便车,根本不知道他们(两名同伙)是干什么的。警察被克莱德感动了,于是决定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放走了克莱德。
获得自由后,克莱德立刻和哥哥巴克一起干起了抢劫和偷窃的勾当,受害者都是一些开着小店铺的老板,由于经济危机,他们的经营本就困难,而克莱德等人的骚扰让他们的处境变得更加困难。警方也开始注意起这不断出现的抢劫和盗窃事件,并将这伙人称为“巴罗帮”。
后来,一个名叫邦妮·帕克的漂亮女人成了巴罗帮的重要一员,她同时也是克莱德的情人,他们在1930年1月26日相识。克莱德的一个姐姐和邦妮是好朋友,克莱德在探望姐姐时认识了邦妮,当时邦妮只有20岁,克莱德也只有21岁,两人一见钟情,并很快成了恋人关系,几乎每天都会见面。
邦妮于1910年10月1日出生在得克萨斯州的罗温纳,在家中3个孩子中排行第二。邦妮的父亲是个砖瓦匠,在邦妮4岁时去世,从那以后她就跟着母亲来到达拉斯附近的塞蒙特城投奔祖父母。
在学校里,邦妮是个很出色的学生,长得漂亮,学习成绩也不错,甚至还在一次拼写比赛中获得了冠军。邦妮很有艺术天分,她擅长写作,热爱阅读文学类书籍,尤其向往书中的爱情故事。邦妮酷爱红色,总会穿红色的衣服,还很喜欢收集各种各样的帽子,在她与克莱德的合影中也总戴着帽子。
15岁时,邦妮认识了一个名叫罗伊·萨顿的男人,两人很快确立了恋爱关系,罗伊每天都会等邦妮放学并送她回家。第二年,邦妮嫁给了罗伊,邦妮为了表达对罗伊的爱意,专门在自己的大腿内侧文了两颗缠绕在一起的心,里面还文上了她和罗伊的名字。罗伊是个不安分的人,没有稳定的工作,还经常惹麻烦。不久罗伊就因在打架斗殴中杀了一个人被关进了监狱。之后,邦妮在达拉斯的一家咖啡店里当起了女招待,薪酬虽然很少,但至少可以维持基本生活。邦妮长得漂亮,来店里喝咖啡的人总喜欢拿她开玩笑。
邦妮在和克莱德认识几个月后,克莱德就被警方抓住了,这一次他因抢劫和偷窃罪被判处了两年监禁,之后克莱德被送到瓦科城的监狱服刑。于是,邦妮开始给克莱德写信,为了克莱德不顾母亲反对辞去咖啡店的工作,搬到瓦科城居住,每天都会按时去探望克莱德。
克莱德告诉邦妮,他准备和一个名叫威廉·特纳的犯人一起越狱。威廉曾是克莱德的同伙,和他一起抢劫过。他们的越狱计划中有非常关键的一环,就是弄到一支枪。克莱德告诉邦妮,威廉父母家藏着枪,她只要按照威廉的指示偷偷潜入他父母家,将枪偷来并交给自己就行,邦妮答应了。
邦妮将枪偷出来后,就在一次探监时将枪交给了克莱德。当天晚上,克莱德就和威廉以及另一个犯人趁着狱警送饭、警戒松懈时从监狱里逃了出来。获得自由后,克莱德没有主动去找邦妮,他发现邦妮的住所附近有许多便衣警察。
出狱没多久,克莱德就和威廉重新干起了抢劫、偷盗的老本行。在一次偷车后,克莱德没有及时更换车牌,警察很快找上他们。有了这次的教训,克莱德再偷车的时候,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换车牌。
这一次,克莱德被判处了14年的刑期,并被送到得克萨斯州立监狱服刑。这座监狱对待犯人十分苛刻,犯人们除了要在烈日下完成摘棉花的工作外,还时不时地被狱警殴打,狱警们很喜欢通过殴打犯人找乐子。这里还关押着许多被判处终身监禁的犯人,他们常常会欺负像克莱德这样的犯人。克莱德为了避免去摘棉花,故意让一个犯人削掉了自己的两个脚趾,这样一来负伤的他就不用去工作了。对于克莱德来说,唯一快乐的事情就是收到邦妮的来信。在克莱德再次入狱后,邦妮一直坚持和他通信,在信中表达对克莱德的思念。
1932年2月,克莱德提前获得了假释。自从克莱德被关进监狱后,他的母亲就一直到处奔走呼吁,希望克莱德能走出监狱。她不停地强调家里的生活很贫困,需要克莱德帮忙维持生活。在她的努力下,克莱德终于被放了出来。
克莱德出狱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邦妮,从那以后两人再也没有分开。克莱德从不觉得自己的抢劫和偷窃是犯罪,他将所有的责任都推给政府,认为是政府让他一直生活在贫困之中,为了富裕的生活他只能去犯罪,因为像他这样的穷小子没有翻身的可能。邦妮也认同克莱德的观点,并跟随克莱德加入了巴罗帮这个犯罪团伙。
在一次抢劫中,邦妮负责留在车里放哨,克莱德则和汉密尔顿、福尔茨一起偷偷溜进五金店内偷钱。3人将收银台撬开后,拿出钱准备逃跑的时候,报警器突然响了起来。3人慌慌张张地离开了五金店,立刻钻进了车里,邦妮立刻发动汽车朝郊区开去。一路上,克莱德都表现得十分镇定,这让邦妮倾心不已。
在克莱德觉得安全后,就命令邦妮停车,然后塞给邦妮一些钱让邦妮下车,他告诉邦妮:“我不想你也卷进来,找个地方待一夜,等天亮后搭车回达拉斯。”说完,克莱德就开车离开了。邦妮只能回达拉斯,但她一直密切关注着克莱德,并祈祷克莱德不要再次被警察抓住。
从五金店抢来的钱花光后,克莱德等人准备再干一次。他们盯上了一家杂货店,他们发现这家杂货店的生意不错,应该能抢到很多钱。夜晚,克莱德等人潜入杂货店夫妇的家中,并用枪威胁他们打开保险箱。
约翰在汉密尔顿的威胁下来到保险箱前,在保险箱打开后,汉密尔顿的枪突然走火了,约翰被击中胸口倒地身亡。约翰的妻子玛莎惊恐得尖叫起来,克莱德等人也很慌张,这是他们第一次伤人,他们的目的只是抢钱而非夺命,他们从保险箱里胡乱抓了一些钱后就离开了。
之后,克莱德等人从报纸上得知约翰被杀了,他们成了当地警方通缉的要犯,因为玛莎认出了克莱德和汉密尔顿。克莱德每天东躲西藏,为了填饱肚子他只能回家,但他家附近埋伏了许多警察,为此克莱德只能趁着黑夜偷偷潜入家附近,并将见面地点写在一个汽水瓶上。等克莱德的母亲和姐姐发现汽水瓶后,就会到约定地点给克莱德送一些衣服和吃的。
1932年8月5日,克莱德和汉密尔顿在俄克拉荷马和警方交火,杀了一名警察。不久,汉密尔顿被捕,他被判处263年监禁。克莱德则还在逃亡之中,邦妮则一直伴随其左右。为了避免被警察抓住,克莱德和邦妮只能去一些偏僻小镇,而且只能在夜晚出动。这种风餐露宿的逃亡生活十分痛苦,克莱德为此经常发脾气,他担心自己一不小心就会被警察逮住。
当他们来到谢尔曼小镇后,就准备抢劫一家食品店。食品店的老板希尔似乎并不害怕克莱德的威胁,还和克莱德发生了口角。被激怒的克莱德当着伙计和行人的面开枪杀死了希尔,之后和邦妮离开了食品店。整个过程,克莱德表现得十分镇定。这是他第一次主动杀人,从此以后克莱德就成了一个抢劫杀人犯。他的胆子变得越来越大,不再满足于抢劫店铺,开始盯上了银行。
1932年11月30日,密苏里州迦太基城的奥斯维哥银行遭到了抢劫。抢劫者正是克莱德。在前一天邦妮按照他的要求前往银行了解情况,将银行内的布局记下并告诉克莱德。在30日这天,克莱德拿着枪走进银行,威胁工作人员交钱。当警卫注意到拿着枪的克莱德后,立刻朝他开了一枪。但这个警卫的枪法并不好,他这一枪没有击中克莱德,之后的射击也都被克莱德巧妙躲过。克莱德虽然幸运地逃脱了,但抢到的钱却只有80美元。
1932年12月1日,克莱德实施了第二次抢劫。他拿着枪闯进了一家银行,但这家银行早已废弃了,没有人也没有钱,克莱德只能离开。
圣诞节过后不久,一个名叫丹尼尔的16岁少年开始跟着克莱德、邦妮一起偷车。他们在偷一辆新的福特汽车时,引起了邻居的注意,很快车主人约翰·道尔赶来。约翰来到车边后,一手抓住克莱德,一手准备去拔车钥匙。克莱德掏出手枪威胁约翰放手,但约翰就是不放手,克莱德就扣动了扳机,约翰被打死。之后克莱德驾驶着约翰的汽车离开了。
之后,克莱德等人一边躲避警察的追捕,一边沿路打劫银行,犯罪手法也越来越娴熟。当没有武器弹药后,他们就会去打劫军火库。有一次,克莱德等人在达拉斯一个居住区和警方交火,一名警察身受重伤并死去。
1933年3月22日,克莱德的哥哥巴克获得了假释,他立刻带着妻子布兰奇找上了克莱德。在获得假释之前,巴克曾有过一次越狱行为。在此期间,巴克认识了布兰奇,两人很快结婚。结婚后,布兰奇才发现巴克是个逃犯,她劝巴克去自首,并承诺一定会等巴克出狱。巴克听从了布兰奇的建议,重新回到监狱服刑。在假释出狱后,布兰奇想让巴克到自己父亲的农场工作,巴克同意了,不过在此之前他得去和弟弟克莱德见一面。
此时的克莱德和邦妮已经通过抢劫得到了很多钱,他们渴望能过一段安定的日子,于是巴克夫妇就和他们来到了密苏里州的卓普林,并在这里找了一处房子安定下来。在这里,他们整夜地喝酒喧嚣,而且白天不出门,这引起了许多邻居的怀疑。在一次枪支走火后,邻居报了警,之后警方就开始监视他们。起初警方只以为他们是酒贩子,但后来却发现他们与被通缉的巴罗帮很相似,于是警方决定开始实施抓捕。
1933年4月13日,警方和克莱德等人交火,在一阵枪战之中,两名警察被射杀。布兰奇从未见过这种场面,她吓坏了,一边尖叫着一边从屋子里跑了出去。克莱德等人逃出警察的包围后,就将布兰奇拉到了车上。
警方在搜查巴罗帮的住所时发现了一些照相胶卷,这是克莱德和邦妮所拍的照片,邦妮酷爱摄影。这些照片很快被刊登到报纸上,其中一张照片被记者大肆渲染,在这张照片上邦妮一手拿着手枪,一手夹着雪茄。夹雪茄也因此成了邦妮的招牌动作。但邦妮看到报纸后十分生气,她根本没有抽雪茄的习惯,她只是借了一支雪茄来摆拍而已。
除了照片外,警方还找到了邦妮的笔记本,上面是邦妮写下的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警方还发现了巴克的假释证明和巴克夫妇的结婚证,于是巴克夫妇也被警方通缉。
1933年5月,克莱德等人开始在得克萨斯州的拉斯顿盗窃和抢劫。巴罗帮的丹尼尔在偷一辆车的时候,被车主迪拉德看到,迪拉德立刻从公寓里冲出来,他正好遇到开车回来的索菲,迪拉德上了索菲的车,两人开始追赶丹尼尔。
丹尼尔将车开到和克莱德约定好的地点后,就下车了。就在迪拉德准备抓住丹尼尔时,克莱德等人出现,他们挟持了迪拉德和索菲。克莱德等人带着迪拉德、索菲行驶了一整夜,等天一亮,迪拉德和索菲就获得了自由,他们还给了两人一些路费。虽然两人的车都被抢走了,但迪拉德和索菲还是很感谢巴罗帮饶了他们一命,他们本以为自己会被巴罗帮给杀害。
之后,巴罗帮遭遇了一场意外。他们没有看到路边的警示牌,将车开到了深坑里,除了邦妮外,其他人都毫发无损。邦妮被挤在车门和车架之间,汽车还起了火,邦妮虽然在其他人的帮助下成功获救,但大腿却被烧伤了。邦妮获救后,着火的汽车立即爆炸了。
汤姆是个农民,他正在干农活时突然听到了巨大的爆炸声,等他跑到事发地后发现了受伤的邦妮,于是就帮着克莱德等人将邦妮安排在自己家中养伤。汤姆注意到克莱德等人都带着枪,而且邦妮长得和通缉女犯很相似,于是他将这些人交给妻子照顾后就偷偷溜走了,他想去报警。当时克莱德只忙着给邦妮清理伤口,并未注意到汤姆的离开,等他发现汤姆不见了后,立刻带着其他人离开了。
克莱德在开车过程中发现了公路上的路障,他立刻改变路线,准备逃往阿肯色州。等他们安定下来后,克莱德就安排丹尼尔和巴克去弄些钱,他则留下来照顾邦妮。邦妮由于伤势严重,一直发着高烧。克莱德很担心邦妮,就给圣史密斯医院打了个电话,叫了一个医生。医生在检查完邦妮的伤势后,对克莱德说,邦妮最好立刻被送到医院接受救治,实在不行就找个专职护士照顾。于是克莱德雇了一个护士来照顾邦妮,邦妮的伤势也渐渐开始好转。
在邦妮养伤期间,巴克和丹尼尔一直负责到外面抢钱。但当时美国正值经济大萧条时期,他们根本没抢到多少钱,还和警察发生了交火,一名警察死在了他们的枪下。没有钱的日子对巴罗帮来说,十分难熬,他们甚至连肚子都填不饱,还要每天都生活在担惊受怕中,尤其是布兰奇每天都战战兢兢的。与此同时,美国的警方正在对他们实施全国通缉,就连联邦调查局也加入了抓捕巴罗帮的行动中。
1933年7月18日,普雷特城的警方接到报警电话,巴罗帮入住了红色王冠旅馆。此时的克莱德等人并未意识到危险,他们去买了些药物和食品,准备在此地多待一段时间。第二天夜晚,警察悄悄包围了巴罗帮。克莱德最先意识到警察的到来,他先开枪后,丹尼尔和巴克也开了枪。在一阵交火之中,巴克被两颗子弹射中颅骨,直接倒了下去。
克莱德和丹尼尔一边和警方交火,一边带着其他人撤到车库里。当时警方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巴罗帮所居住的房间,并未注意到巴罗帮已经来到了车库前。当时警方的装甲车正挡在车库前面,在克莱德等人的扫射下,车里的司机只能开车远离车库。克莱德等人一进入车库,立刻开了一辆车冲了出来,最终他们冲出了警方的包围。这次的交火,巴罗帮损失惨重,邦妮的右眼被碎玻璃扎入,巴克的头部严重受伤,已经神志不清,丹尼尔的胳膊受了严重的枪伤,血流不止。布兰奇虽然没有受伤,但却被吓傻了,呆呆地坐在车里。
离开普雷特城后,克莱德等人在一个自然保护区停下,他们准备在这里休息一会儿。这时,警方正在进行地毯式的搜查,还召集了上百个志愿者。3天后,警方接到一个餐馆服务生的电话,他说这几天每天都会往戴科斯菲尔德公园的一个树林里送五份餐。中午时分,警方来到了巴罗帮的落脚地。
此时的巴罗帮彻底慌了,只有克莱德镇定地发动了汽车。在警方的扫射中,克莱德的胳膊中了一枪,汽车立刻冲向了一棵树,然后停了下来。克莱德等人只好下车继续逃亡,混乱中他们走散了。巴克身受重伤被抓住,3天后死在了医院。被吓傻的布兰奇也很快束手就擒。丹尼尔逃到树林中后,主动向警方投降,他已经被这样担惊受怕的日子折磨够了。在审讯中,丹尼尔告诉警方,克莱德和邦妮一直和家人保持着联系,有时还会聚一下。警方就开始翻查他们家人的档案,警方发现邦妮母亲的生日就要到了,这是一个实施抓捕的机会。
克莱德和邦妮逃出了树林,躲进了一个果园。不久之后,警方找到了他们的下落。克莱德和邦妮再次成功逃脱警方的包围。从那以后,警方就再也没有得到过他们的消息。此时的克莱德和邦妮正准备拉人入伙。
1934年1月16日,克莱德和邦妮成功协助汉密尔顿和亨利逃出劳改农场。从那以后,这两个人就成了巴罗帮的新成员,巴罗帮继续抢劫银行。在复活节这天,克莱德等人正在114号州际公路上分赃时引起了两名巡警的注意,当时巡警们只是想查看一下,做贼心虚的亨利却开枪打死了一名巡警。另一名巡警立刻拔出自己的配枪,最终他也死在了克莱德的枪下。
之后,汉密尔顿和亨利由于和克莱德不和,在分赃后就离开了巴罗帮。不久,汉密尔顿被抓捕,并在1935年因杀害狱警被处以电刑。
1934年4月的一天,克莱德开车时陷入泥里无法动弹。一名路过的司机看到克莱德后,发现克莱德身上别着手枪,就立刻报了警。两名巡警赶到后,克莱德立刻开了枪,一名警察被打死。之后,克莱德开车来到了堪萨斯州,偷了一辆汽车后,克莱德就带着邦妮回到了达拉斯和家人相聚。邦妮向母亲交代说,如果她和克莱德真的死在了警察的枪下,希望母亲能将她和克莱德葬在一起。
1934年5月22日,一个名叫艾文森的老人来到警察局报案,他的儿子亨利曾和克莱德一起抢过银行,还杀了一名巡警。艾文森告诉警方,亨利已经后悔了,如果警方同意给亨利减刑,那么他就可以告诉警方克莱德和邦妮的下落。
得到艾文森提供的线索后,警方立刻包围了克莱德等人居住的小屋,并设下了埋伏。第二天上午,警方等来了克莱德和邦妮,当时他们正开着偷来的汽车。这次警方没有给克莱德反应的机会,立刻朝着他们的车开枪,克莱德和邦妮都被子弹击中后死去。
这对雌雄大盗被警方击毙的消息传播出去后,记者和许多人蜂拥而至,他们从案发现场拿走一些东西做纪念品,例如割下克莱德和邦妮的衣服,捡走子弹、打碎的玻璃。之后,克莱德和邦妮的尸体就被各自的家人领走了。克莱德的尸体被葬在了哥哥巴克的墓旁。邦妮的尸体则被葬在了另一处墓地,她的母亲一直都不同意邦妮和克莱德在一起,即使邦妮曾表示她死后要和克莱德葬在一起。
亨利在被警方逮捕后,由于警方和他父亲艾文森的约定,他由死刑被改判为终身监禁。12年后,亨利获得假释,但不久却被火车撞死。
【匮乏性抚养】
克莱德和邦妮一直广受媒体的关注,在许多报道中,他们被塑造成了一对亡命天涯的鸳鸯,共同对抗着这个不公平的世界。在当时,美国正值经济大萧条时期,许多人的生活水平直跌谷底,人们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早已积累多时。这时,克莱德和邦妮出现了,他们就成了满足大众幻想的对象,公开对抗法律,和警察对着干,还几次成功逃脱了警方的包围。最令人瞩目的还要数克莱德和邦妮的爱情,他们对彼此一直不离不弃,尤其是邦妮,她本可以过正常的日子,但她却坚定追随克莱德,哪怕付出生命。
但这只是表面而已,他们真正的犯罪心理并非只是为了对抗社会的不公,甚至可以说,大众将克莱德和邦妮视作对抗不公的象征,只是一厢情愿而已。克莱德只是一个盗窃和抢劫的惯犯,而邦妮则是一个很容易被危险男人吸引的女人。她不会觉得抢劫和盗窃是犯罪,她会觉得犯罪能将自己和克莱德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例如邦妮的丈夫也同样是个危险的男人,在一次街头斗殴中因杀人入狱。
克莱德从小在一个极端贫困的环境下长大,他无力改变自己的贫困,就只能偷窃和抢劫。像克莱德这样的罪犯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因为当时的许多美国人都处于贫困之中,对克莱德因贫困而愤怒感同身受。但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经济大萧条不只影响到了克莱德一家,千千万万的美国人都受到影响,他们却并未像克莱德一样去盗窃和抢劫,更别提杀人。
如果一个人在缺乏物质保障或缺乏情感的环境下长大,那么他极有可能会形成危险人格,出现犯罪行为。克莱德的情感与正常人无异,他会定时和家人相聚,在邦妮受伤时还会悉心照顾她。显然克莱德并非在缺乏情感的环境下长大,但在他的成长环境中,物质匮乏是显而易见的,他的父亲亨利最初只是个农民,负责在烈日下摘棉花,后来虽然在达拉斯开了一家加油站,但一家人的生活还是未能得到改善,再加上家里孩子众多,这使得本就贫困的日子更加拮据。
克莱德和哥哥巴克很早就离开学校去偷窃和抢劫,他早已习惯了通过犯罪的方式来生活。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一旦形成,就会产生相应的观念,除了偷窃和抢劫外,克莱德已经想不到其他的营生方式。渐渐地,在克莱德年龄增长的同时,他的人格特质也形成并稳定,他的一生只能与犯罪和监狱为伍,而邦妮则是他犯罪人生中的安慰。
邦妮看上去是个为了爱情不惜付出一切的女人,实际上她只是一个轻易被危险男人迷得神魂颠倒的女人。有一部分女人很容易被危险的男人所吸引,会觉得克莱德的犯罪是一种力量的体现。许多人之所以会被克莱德和邦妮的爱情故事所吸引,是因为觉得他们的日子过得激情澎湃,和警察交火并逃出包围是一场惊险刺激的冒险。但这只是幻想,巴罗帮的成员丹尼尔会主动投降,就是因为厌倦了这种表面惊险刺激,实际上却颠沛流离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