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拖延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言 三管齐下,终结拖延症

你想从你的生命中获得更多的成就吗?你的拖延已经妨碍你了吗?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通过运用本书中的方法,你将学会如何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你会亲眼见证拖延逐渐从你的生命中消失的过程。

你想告别这个拖延者的身份,但你知道要面临的是什么吗?拖延症是最普遍、最顽固又最复杂的个人挑战之一。对很多人来说,这的确是一道大伤脑筋的难题。不过,就像所有其他坏习惯一样,拖延症也有自己的弱点。通过强大的认知和行为疗法,你将学会如何利用这些弱点,从认知上到行为上彻底终结拖延症。

你想要克服拖延症,而你现在已经开始行动了——你正在读这本书,下一步就是,实践本书给你的一套“三管齐下”的方法,通过观念转变和实战练习,向拖延发起挑战、解放你自己。

在本书中,我将和你一路同行,与你一起探讨在重要事情上坚持到底的方法。你将学会“立即行动”的新行为模式;甩掉拖延顽疾;学会在合理的时间里,用一种合理的方式来做合理的事情。这样,你可以在健康和幸福感方面都获得改善,并重获应得的成就感。不过首先,我们还是要了解一些与拖延有关的常用概念,这些都是后续章节要讨论的内容的必要铺垫。

什么是拖延

你知道吗?“拖延”(procrastination)一词的拉丁字源的解释,是“向前”(pro)加上“为明天”(crastinus)。不过,“拖延”的含义远不止是推迟某事,这个概念也不像很多人想象得那样简单。下面是我的定义:拖延是一种成问题的习惯,它会把重要和有时限的事情,推到其他时间去做。拖延过程很可能会造成一些不良后果。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存在一些对即将到来事务的负面看法,这些看法里总会包含一种转移注意力的冲动,让你想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来代替。这个过程中总会伴随着拖延思维,比如“晚些吧,等我觉得准备好了以后再做”。拖延可不仅仅是简单的逃避行为,这个过程包含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理解和想法(认知层面)、情绪和感受(情绪层面)以及行动(行为层面)。拖延远比一个简单的行为问题要复杂得多。

一颗微不足道的“晚点儿会更好”的拖延种子,之后会长成一棵成问题的习惯之树。那些拖延的决策,让你把事情推迟,给你带来即时的放松和希望。这些放松和希望的感觉,会强化拖延决策,让你更容易再次做出拖延的决策。随之而来的是,你可能找理由为自己的推迟辩护,并一再请求延长期限。各类推迟模式总是错综复杂,而拖延就是它们的大集合。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案例:简面对公司的季度财务结算的书面分析,陷入了拖延的挣扎。在拖了数周之后,简决定在周末完成这份报告。在周日的午饭后,她准备好了要开始,她无精打采地走向她的电脑,想要写东西,却退缩了,下面就是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1)当简坐下,准备写报告时,她听到草坪上高草的召唤:她得去剪草。

(2)简走向剪草机,拉动绳索。在这一刻,她听见拖延的声音——拖延又一次降临到她的生活中。

(3)她想,等她剪完草之后就去把报告搞定。这个想法让她觉得宽慰了许多。她把注意力集中在剪草上,并把内心里唠叨着的提醒抛诸脑后。

(4)剪完草之后,简看到邻居在游泳池旁边呷着柠檬水,就走过去与之闲聊起来。

(5)跟邻居闲聊了一阵儿以后,简回到家里做饭。

(6)饱饱地吃完晚餐之后,她去小睡了一下。她对自己说:“我稍后就开始,等我有精神了就开始。”

(7)从“小睡”中醒来以后,简意识到,看晚间新闻的时间到了。她告诉自己:看完新闻以后,她就是熬到深夜也要把报告做完。

(8)新闻结束了,简回到电脑前。可是,她的手指好像不那么听使唤似的。她点开“蜘蛛纸牌”,沉溺在游戏里。

(9)当她再次意识到时间时,发现已经是深夜了。她想:“现在开始,就太晚了。我还是明天早点儿起来做吧。”这个新决定让她感觉好些了。

(10)早上7点,她的闹钟响了。简匆匆忙忙地为上班做准备,根本没有时间写报告了。

(11)到办公室以后,她决定先把眼前要忙的事情处理掉。等她打完电话回完邮件以后,午饭时间到了。

(12)简没吃午饭,赶快写报告跟下午4点的截止时间赛跑,但她已经没有时间了。

(13)疲惫不堪的她,以“情况比想象得复杂”为由,向老板请求推迟期限。老板同意多给她一天时间。

(14)她屏蔽掉其他所有事情,完成了报告。

(15)恼怒不已的简开始自责,她觉得如果早点开始的话,一定可以做得更好。她发誓:“下次我一定早点开始。”

(16)但下一次报告又来了,她的拖延模式一如往昔。

简的拖延方式,说明拖延症既自动自发,又涉及面宽广。(在后续章节里,我们还会重新讨论简的拖延问题。那时我会告诉你,简是怎样通过一种基本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方法来克服拖延的。)

都有谁在拖延

拖延面前,人人平等。这个妨碍工作成效的坏习惯,影响着不同经济水平、专业领域、年龄以及其他人口分类指标的各色人等。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至少一项(很可能还更多)严重的拖延问题要解决,特别是工作中的拖延。2007年,薪水网(salary.com)的一份调查显示,美国的职场人士平均会浪费20%的工作时间。约瑟夫·法拉利(Joseph Ferrari)是一位拖延问题的研究者。他和他的同事调查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土耳其、秘鲁、西班牙和委内瑞拉等不同国家的白领和蓝领工作者。他们发现,大约25%的人会被工作中的拖延持续地拖后腿。不过,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其他人相对来说就不受拖延困扰了?鬼才相信!很少有人在工作上从来不拖的。

每个人拖延的原因和方式都各不相同。有些人在没有成功把握的时候,会推迟做出决定;有些人为了推迟不愉快的任务,能发明出创意横飞的拖延办法来。顽固的拖延方式,已经在千千万万的人那里成为顽疾,尤其是在两类人群中:一类是将自己的自我价值跟外在表现捆绑在一起的人;另一类是由于他们的拖延而引发与压力相关的健康问题的人。

我没听说谁自己故意选择了拖延的习惯——那简直等于舍弃情绪健康,而直接选择抑郁。当你意识到,要么采取正确的行动,要么空怀着最美好的幻想却什么也不做,二者只能择其一时,选择就开始出现了。如果你选择了改变,就要负起你的责任,采取正确的行动。然而,改变也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孤立的事件,第1章有关于这方面的详细论述。

改掉拖延的习惯

如果拖延是自发形成的,那是否意味着你被它粘上,就再也甩不掉了?当然不是,你仍然有别的选择,你仍然可以采取办法把它除掉。改变错误思维(认知方法),发展对不舒适的忍耐力(情绪方法),以及循序渐进的方式(行为方法),就可以甩掉拖延,并防止反复。

在《未选择的路》中,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写出了生活中无处可逃的选择。这首诗描述了一个朋友所面临的两难处境,当选择了一条路时他将为不能选择另一条路而焦虑。弗罗斯特的诗,叩响了人类好奇天性的心门。最后一段尤其被频频引用:“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我们看到拖延的自动习惯,可以怎样被选择的观念所调和。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对选择的重要性有深刻的洞见。你知道,詹姆斯一直被反复发作的抑郁所困扰,在尝试了他那个时代的行为疗法之后,仍然没有多少起色,他需要一个新的方案,最终在19世纪法国哲学家查尔斯·雷诺维叶(Charles Renouvier)的自由意志哲学中,他找到了一个方案,也就是“当你可以选择另一条道路时,你却选择了这条路”的观念。詹姆斯的决定是,他要试试另一条路。比如,他认为通过改变他的思维方式,他就可以改变他的生活。

另一种关于自由选择的说法是,随心所欲地做事情。但是随心所欲会不会成为一种自我沉溺的方式呢?换一个视角试试,那些令我们印象深刻的巨大成就里面,有几个不是通过艰难困苦的努力获得的。你什么时候见过不费吹灰之力,就做成过了一件意义重大的事了呢?

关于那条被拖延的阴霾重重覆盖的路,我们又能说什么呢?走在那条路上将使你离高效和高成就之路越来越远。拖延之路会令你憔悴不堪,也不会有决心、高效和创造性的努力和成果,在这条路上,承诺和坚持要比个人能力更加重要。而那些既拥有高超的能力,又能够对自己施以限制,高效行动、坚持不懈的人,将毫无争议地屹立于表现最优者之列。

摘掉“我是拖延者”的标签

在我们介绍能改掉拖延习惯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方法之前,还有另外几个基本概念需要澄清。实际上,很多人可能会轻松地说:“我是一个拖延者。”但是仔细思考一下,他们很少有人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世事非黑即白。因此,关于你自己的消极概括,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描述。如果你只是拖延者一种角色,那你还谈何自我改变呢?

拖延并不是个非黑即白的问题,也就是说,“你或者是个拖延者,或者不是”的说法是不对的。你可能在生活中的某些领域拖延,却仍然有许多令人钦佩的品质,取得过令人称赞的成就。相反,拖延只是一个可以改变的过程。因此,毫无疑问,相对于给自己归类,想想如何改变你的表现和坏习惯将会更加合理也更加现实。

要记住,概念对观念有很强的影响力。想想“输家”和“赢家”这两个词,在脑袋里分别勾画出来,是不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画面?如果给自己贴上了“输家”的标签,你会有什么感觉,又会如何行动呢?“输家”或“赢家”之类的标签,跟“拖延者”这个标签一样都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自我意象。

给自己贴上拖延者的标签是一种选择,但这无异于给自己的问题找理由。拖延是相对的。我所认识的人里面,没有谁会每次都拖,也没有谁会百分百高效从不拖延。如果要更精确地描述,你可以将自己看成一个在某些方面拖延,而在另一些方面及时而高效的人。

你可能不喜欢自己的拖延习惯,你可以改变你所不喜欢的。但是不管怎样,拖延者不能成为你的唯一定义。

相对于“工程师”或“中年人”那样的描述性称谓,“拖延者”这种称谓可能更加笼统。你要知道自己是有多重身份的人,拥有数以千计的特性,在生活中扮演着几十个不同的角色。但是问题就在于:多数人都是分门别类地思考,而不是多角度地思考。因此,当你主动认领这个标签的时候,就面临着一个风险—你会别无选择,而只能向你的标签靠拢。

克服失败恐惧,挡住拖延脚步

拖延有着多种诱因,比如逃避压力等。如果你不喜欢一项紧迫的任务,你可能会把它暂时抛诸脑后;除此之外,焦虑也可能引发拖延之灾,当你焦虑时,你满脸忧虑地望向未来,仿佛看到威胁在一步步到来,你不相信自己能够控制局面,内心有股强烈的冲动,你想换到一个让你觉得安全一点儿的行动上去。这种拖延的过程,通常被形容为“害怕失败”。但其实“对失败的焦虑”这种表达可能更好一点儿。

完美主义可能会引发焦虑性的思考,从而引发拖延。你可能会死守着要么成功要么失败的想法,而且还觉得成败的标准在于你能否表现优异的自我期待。如果你觉得自己还没有掌握足够的资源,无法迎接高标准的挑战,这种信念就会启动你的拖延反应。不过,只要你消灭掉这种对失败的看法,就可以帮自己甩开这种自我破坏的模式。

除了你要交税、你会死亡这两件事,生命当中确定无疑的事并不太多。失败或者落后于你所定义的成功标准,也是一件可以确定的事。它们总会不时地发生。真正让事情有所不同的,在于你如何对付生命中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失败。

“不败哲学”可能就会奏效,它可能会帮你摆脱对新异、困难或复杂事情的恐惧和自我抑制。那些事情都是平常你会拖着不做的。不过在讲解“不败哲学”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些关于失败的观点。

·失败就像吹拂而过的一阵微风,它是再自然不过的一部分。它是生活和学习中的正常部分。你不会每次尝试都能成功。你可能要折腾上好几次才能通过司法考试;你很难拥有专业的大脚调查员那样的好运气;在经济衰退期里,你投资的股票也会遭受重创。

·有些失败会有代价。有些人希望可以终日喝得酩酊大醉,却不用担心身体健康,那纯粹是一厢情愿;在商界,没有业绩,别人就会把你的工作抢走。

·大多数失败都是幻想出来的,比如,认为你如果没有在自己涉足的领域做到百分百完美,你就失败了,这种万众欢呼的期待,会给你带来很多人为制造的痛苦。又有谁是完美的呢?

·当你把失败的结果用于自我纠正时,失败可以成为一种启示。有时候,这种启示是痛苦的;有时候,失败的结果会把你带向新的洞察和发现。

“害怕失败”的陷阱,也有着不同的视角。非理性的完美主义视角,就像是透过水印棱镜窗来看风景。棱镜扭曲了你所体验到的一切,而水印则代表了你的固有观念:如果你的生活中充满成功,你就高贵;如果你失败了,你将一无是处。这种非黑即白的观点,就像一座光滑的斜坡一样,让你滑落到拖延之中。

那么你是否能够跳出这种“非成即败”的陷阱呢?害怕失败是一种幻想出来的陷阱,即把一切都与你这个人联系起来,而不是与你做的事情相联系。如果压根就不存在失败这回事,你就什么也不用担心了。幸运的是,你可以避免失败。好吧,至少在你的自我发展领域,你可以做到这一点。

把你的自我发展的努力看成一种实验,把你的计划看成假说。这样,你的看法就会有所不同。现在,你就像科学家一样操作着。你检验的只是你的计划,评判的只是实验的结果,而不是你本人。如果你不喜欢结果,那就调整计划,重新检验。

这种帮你建立忍耐性的台词是全新的,要把它们组成流畅的剧本,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这套新的哲学,需要花时间来巩固。

实践“立即行动”哲学

“立即行动”哲学,就是以合理的方式、在合理的时间内,去做合理的事情,以便使你有机会变得健康、幸福并成就梦想。采取“立即行动”的方式时,你既向拖延发起了攻击,同时也是在坚定不移地做着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当你为了自己的事情而努力工作时,你拒绝让自己因为冲动分心,而那些事情可能原本是你很想拖延的,你将如何应对这种双重改变的挑战,在这里举足轻重,而这正是知识和技巧真正奏效的地方。要发展出这种能力,你需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先找出对你来说很容易做好的事情,在这件事上坚持实践“立即行动”哲学,直到完全掌握。

这时你就可以立足于一个积极的出发点上,有了一条新路,你要为你的思考、你的感受和你的行为负责,以迎接你面前的挑战。你面前的挑战,就是将自己从羁绊中解放出来,获得那些你本来能够获得的成就。

“立即行动”哲学为你照亮了一条新路,沿着这条新路,你可以“战拖”制胜、占据上风。当你实践这种哲学时,你就在打破拖延的习惯。当你的生活方式真正转变时,你就能够识破那些将你引离主线的消极自我意象和情绪威胁,以及分心的活动,而这些原本都会妨害你的工作成果。

“立即行动”方式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掌握的。要成功地克服拖延陋习,建立起积极的、善始善终的新习惯,需要你付出时间并不断实践。但只要你有了这份积极的态度,并与后面我要讲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方法结合起来,你就已经走上了“战拖”的胜利之路。

通过认知、情绪和行为方法来终结拖延症

通过改变消极思考方式、缓解压力情绪并采取积极主动的行为,你将促使自己的整个人生全面好转。我将告诉你如何去做。

你将学到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技巧都是久经考验的好办法,可以用来促成和维持你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控制体重、锻炼和减压等,这些正是大部分人拖着不做的。

你可以放心地学习和使用这些方法。认知-行为疗法是一个有着实证基础的体系,由400多项随机对照研究做数据支持。这个体系也得到了16项元分析研究结果的支持。元分析就是采用统计学方法,对研究数据进行综合的再研究。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主流体系,因为它可能是在促成和维持重要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改变方面,最有效的一种途径。

有实证基础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方法是可以自学的。最受欢迎的自助书籍,莫过于着眼于一个具体领域,应用基于经验的认知-行为方法,并由接受过该方法训练的、博士级别的精神卫生专家们写成。本书恰恰就符合了以上几条标准。

这并不是一本陈词滥调之作,这本书才不会对你说教什么“加油工作,多花时间干活”。当然,有时付出最大努力是很重要的。然而,人生中的许多成就,是一天天的努力积累而成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你摆脱拖延的干扰,让你活得更精彩,从而不必承受那些常与不必要的、自寻烦恼的拖沓相伴的痛苦。这样,你就会在需要的时候尽快地爆发出潜力,你也会有更多的时间来娱乐,同时,从拖延中抢回更多的时间,也会让你的工作完成得更出色。

在本书中,你将学会怎样去使用这个认知、情绪与行为“三管齐下”疗法,用它来摆脱拖延的纠结,从那些你通常要拖延掉的时间里,得到更多你想要的收获。这种方法也同样适用于那些有截止时间和预定日期的任务,而使你免于“最后一刻的疲于奔命”。这个“三管齐下”疗法可以帮你做到以下几点。

·教你看清拖延行为是怎样运作的,以及怎样改变拖延思维(认知方法)。

·建立起你的忍耐力和持久性,使你即使面对不适的环境,也能坚定地沿着原路前行(情绪方法)。

·确定你的方向,落实在行动上,善始善终,运用你的知识,通过你的工作和成就取得成功(行为方法)。

这套“三管齐下”疗法,既可以使消极层面(拖延的层面)有所缓解,也可以用于强化积极的选择和意图。事实上,缓解毫无必要的消极事件(拖延事件)本身就是一件富有积极意义的事情。

三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在任何一个方面有所进步,都会对其他方面有积极的影响。

这套认知、情绪和行为方法,可以用于应对诸多领域的挑战,比如如何真正持久地改变自己。举个例子,在摆脱拖延的过程中,你不但能学会如何果断地应对挑战,还能学会如何将自己从这种压力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这样的压力既是拖延的诱因,也往往是拖延的结果。

认知方法

认知方法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你要重新思考你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改变那些自动负性思维(ANT)。正是这些自动负性思维,给你带来了不愉快的感受和自我挫败的行为。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中,很大的一部分就是要弄明白,何时、怎样去识别这种思维,怎样预防拖延,怎样让拖延之钟停摆。

你可以教自己去跟拖延思维争辩。你在整本书中都将看到关于如何争辩的指导、技巧和方法。拖延思维,如“我以后再做”的声音,代表了一种不切实际的推理,而你将很快学会揭穿这种骗人把戏的方法。你可能害怕失败,原因是你害怕随后的被拒;你推迟行动,为的是避免那些原本子虚乌有的恐惧。本书的第一部分,将向你展示,如何识别和对付这些认知路障。

情绪方法

在拖延之前,你很可能已经体会到了某些形式的不快情绪,这些不快情绪都与开始这项行动相关。你可能觉得备受诱惑,想要避开这种紧张,换到一条阻力最小的路上。你可能想用一个让你更加安适的行为来转移情绪,来代替那些让你觉得不快的事情。然而,被拖延的任务通常并不会消失不见,令人不快的感觉往往还会继续纠缠不休,不管你怎样处心积虑、一意逃避。

拖延可能源于你对几类任务的情绪反应,这些任务或者错综复杂,或者迟迟不能给你回报,或者让你觉得沮丧、不快甚至如临大敌。这些任务可能唤起了你的焦虑。当这些负性情绪在你心底窃窃私语的时候,拖延就成了你再自然不过的一种反应。

你可能认为,某些任务必须在某种情绪中才能做。你可能认为自己只有精神振奋了才能开始行动。如果你要继续坐等精神振奋起来,那你或许可以到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一剧里,给自己寻个角色演演。(“振奋的精神”爱爽约,戈多会放你们鸽子。)然而,面对不喜欢却必须要做的任务时,要想善始善终,最好用理智引导自己、强行跨越情绪的障碍,踏上富有成效的道路。在本书第二部分,你将学到很多行之有效的技巧,帮助你扫除情绪障碍,迈向成功和幸福。

行为方法

当你拖延的时候,你十有八九是在用一些压力小或不太重要的事,来代替被拖延的那件事。你也可能在做一些压力小却更重要的事。但是,多数时候你横生枝杈,却只是做着那些无足轻重的“鸡肋”事务。比如,宁肯去读报纸上的连环漫画,也不去仔细研究复杂的政府新规章,虽然那规章可能会极大地影响你的经营策略。

从本书的第三部分中,你可以找到大量的行为方法,帮你控制住分心行为,而代之以富有成效的努力。

拖延思维、拖延情绪和拖延行为,当它们联合起来时,即便你一开始再怎么痛下决心不再拖延,常常还是回天乏术。要从习惯性的拖拖拉拉,变成习惯性的卓有成效、善始善终,少不了要付出时间,做大量练习,你可以从书中找到认知、情绪和行为方面的训练方法,然后,将这些方法应用于你的日常生活。过程虽苦,不过它有个很重要的增值特点:你可以反复运用这套综合的心理自助方案,从你的生活中,得到更多你想要的、你值得拥有的东西。试试看吧!

通过发展积极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技能,你可以迅速地走上实现自我效能的大道。相信自己有能力组织、调控并引导自己的行为,去实现某个积极的目标,这种信念,经过心理学充分研究表明跟优秀的工作绩效密切相关。反之也不难理解,低自我效能、拖延和不及格的绩效也是息息相关的。

通过这些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方法,你可以拓展和改善你的工作技能。然而,这并不能在真空中实现:好比你参加了一个项目自己结出有意义的成果。另一需要强调的要素是承认生活中主要的和有目的的目标,都是要一小步一小步地完成的。把你的关注点放在你减少拖延后的收获上,并向着目标继续奋进。

除了战拖的技巧和策略以外,你还可以为科学文献找些参考依据。其中一些工作是很有前景的,比如近期的一些研究。我曾概括出一套关于拖延的理论,这项研究是针对这套理论中的一个环节进行的。但是,也有许多有关拖延的研究,都免不了有系统误差。大多数社会科学家做的都是针对学生群体的调查,相对于广阔的社会情境,相对于不同的人群和组织,这种学生样本有很大的局限性。此外,集中关注某一特质,比如拖延的研究,也会导致一种聚焦错觉,并成为一项显著的误差来源。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皮尔斯·斯蒂尔教授曾对拖延研究做过综述。这些系统误差,在综述涉及的研究中时有所见。或许在未来的十年里,我们会看到如何战拖的研究大量涌现,这些研究关注人们究竟可以做些什么,来改掉拖延的习惯。而在那之前,我们这套结合了认知、情绪和行为的“三管齐下”疗法,一直都是基于临床研究,并着眼于具体操作。而我们已知的“战拖”知识,也将陆续得到改善。

终结拖延症!你的计划——

在整本书中,并列了几十种不同的方法,可以帮你增进执行动机,减少拖延干扰。作为一项额外的工具,在每章的末尾,都有“终结拖延症!你的计划——”栏目,你可以在横线上记录你的“战拖”日志。你可以记下你觉得重要的事,你计划去做的事,执行计划时具体做的事,执行后的结果,以及你还可以做什么来学以致用。这项日志提供了一个持续不断的记录,方便你随时回顾你的收获,并运用你所学到的提升你的自信和成就。它包括四部分:关键思想、行动计划、实际操作以及已有收获。无论你是要提醒自己哪些方法对你有用,还是要制订你的行动计划,形成一整套行动方案,你都可以参考这些信息。

为了从拖延中释放出来,你可以做的事有很多。从长期自我教育的角度看,你重蹈拖延之路的可能性将减少。学会瞅紧机会,在那些可能通往拖延的借口小道上设置小障碍,你就不会滑入拖延的泥潭;意识到那些不快的情绪和感受是暂时的,并去接纳它们,你就不会因为这点正常的不适而退缩了;强制自己开始做出正确的行动,让自己的生活中烦恼少、成就多、更健康、更快乐。我们这就出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