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野生植物大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能榨油的野生植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以食用油为例,南方人喜吃菜籽油,东北人以大豆油为主,山东人则对花生油情有独钟。这是由于地域物产决定了人的食物偏好。昔日曹妃甸区域,既不能生产油菜,又不适应花生生长。因是盐碱荒滩,改良难度很大,所以适宜农作物种植的农田,异常珍贵。尽管可以种植大豆,但主食尚难以保证果腹,副食类的大豆只能放到次要的位置。那么,人们如何解决吃油问题的呢?

有两种植物种子是可以榨油的。一种叫蒿子,俗称青蒿,学名叫黄花蒿;一种叫黄须,学名叫盐地碱蓬、翅碱蓬。

说起青蒿,可谓一言难尽。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就是表彰她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成为大陆本土科学家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第一人。青蒿是重要的中草药,古称“菣”(qìn),一年生草本植物。它与大多野生植物最大的不同是,它有一种很特殊的芳香气味,不是清香,而是那种缠脑浆的芳烃香。资料上说它叶嫩时可以食用。对此实在不敢苟同,那种呛鼻子的味道,可以入口吗?反正至少曹妃甸区域内没听说过有人吃过它的叶子,但这不影响它的种子可以榨油。到了深秋,它的主茎包括枝叶都会染上秋天色彩,一片金黄,说明到了收获季节。这种植物在我国分布很广,零散生于低海拔、湿润的河岸边砂地、山谷、林缘、路旁等。昔日曹妃甸沿海区域,曾经成片生长,长势茂盛,这为收获其种子榨油提供了必备条件。如果星星点点生长,它的种子又那么小,就不具备榨油的条件了。它虽属杂草,但对生长条件要求却很高。首要的是地势要比较高,因为青蒿怕涝,其次是土壤要相对肥沃。滨海平原经过长时间自然力量的作用,形成一片片地势较高、盐碱度较低的地块,青蒿便趁机繁衍起来。

盐地碱蓬/李克东 摄

黄花蒿/张玉江 摄

黄须是典型的盐生植物,在盐碱滩上,随处都能见到这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而且有其独特的生长特点。春天四月份,在地势比较低洼,其它植物很难生存的盐碱荒滩上,一团团、一簇簇、一片片,像是共同约定好一样,同时雨后春笋般地从土里冒出来。嫩芽时候,叶子是红色的,等叶片到五六片时,就变成了绿色,而且是油绿油绿的。这时候采摘,做成菜肴,是纯粹的绿色食品自不必说,重要的是含有各种有机物,对身体大有裨益。黄须做菜肴有多种吃法,但前期处理很重要。因为是盐生植物,叶片里含有很高的盐分,如果不把盐分洗净,人吃了就会闹肚子的。好在处理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把采摘来的黄须菜的嫩叶用开水焯一下,然后用清水反复揉洗,直到菜叶里的盐分全部消失为止。处理好了无论是凉拌,还是热炒都特别好吃。听长辈讲,在最困难的年代,尤其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不少地方都有饿死人的情况,而我们这里虽然物质生活匮乏,却没有饿死人的现象发生,是黄须救了命。到了秋天黄须又会变成红色,辽宁盘锦的红海滩就是这种植物,到了秋后全部变成红色,整个海滩连成一片,煞是壮观。

蒿子和黄须的收获季节在秋末初冬。收割方法有两种,一是用镰刀砍,另外一种收割方式是用专用工具,我们叫做“拢”,现在已经极难找到了,它的用途就是专门用来收割蒿子和黄须的。这种工具制作工艺十分复杂,要用厚度两三厘米、宽度六七厘米的竹片围成半圆,用竹篾编成类似席子的篾片,固定到围成半圆的竹片上。半圆竹片的直角边上镶嵌一个锋利的刀片,在与刀片成一条直线的竹框上,安装一个长短、粗细、形状和挖锹一样的手柄;在半圆直角边的两端各系一条细绳,绳子的长短是可以调整的,根据使用“拢”的人的个子高矮来确定。在两条绳子的末端系着一个方形的小木框,手拉的一端是可以转动的一个细木棍。

用“拢”的人一是力气要大,另外也要会使巧劲。右手握着手炳,左手拉着木框中能转动的细木棍,人站稳,将“拢”轮起,蒿子或黄须就到了“拢”里。一般抡两次就可以把“拢”填满,满后倒掉,倒两三次就是一堆。等晒上几天,稍微干燥点后,用独轮车推到平坦的晒场里,码上垛,接着晒,一直到特别干燥了。到了深冬,气候特别寒冷的时候,找个有西北风的天气,用叉子来回倒垛,就是把草籽从草的枝叶上抖下来。草籽抖了出来后,还要用碌碡轧两遍,目的是草籽去皮。去掉皮的蒿子籽是金黄色的,黄须籽则是油黑色的。两种草籽的颗粒比小米还要细、还要小,像沙子一般,所以收拾起来达到能榨油的水平,是很费工夫的。

将它们榨油的工序很复杂。首先是碾面,把草籽用石头碾轧成面,一定要轧细。然后是炒油,这是一个技术活,火候很重要。火候不够,榨不出油;火候过了,油炒煳了,那就把好端端的油料糟蹋了。这两道工序都做完了,就可以榨油了。方法是把炒好的油料,放在用细布做成的油布包里,用力按成直径在四五十厘米、厚度五六厘米的饼状。一包包竖放在榨油机里,大概放二十包左右。

榨油机虽说也是一种机器,但主要还是靠人工来完成,现在已经见不到这种原始的机器了。这种榨油机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底壳,是由铁金属铸成半圆,半圆的直径在半米以上,将油料包竖放进去空间略有富余,榨出的油顺着半圆的底部,流到留有漏油孔一侧,油顺着漏油空流到下边放着的接油的桶里。另一部分是固定在两端的支架上的金属圆盘,圆盘外侧有直径四五厘米粗的插孔。榨油时,用比插孔略细的木棍,利用螺旋原理,一扣一扣地上劲,把油一点点地挤出来。这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不能着急,要用较长的时间,油才能全部榨出来。

榨油时,蒿子和黄须要分别榨,不能同时榨,原因是两种油的口感味道、外观色泽都有很大区别。蒿子油是金黄色的,味道有点苦。黄须油是透明的红褐色,闻不出味道。蒿子油最好是用做炸油条,炸出的油条是金黄色的,吃起来味道微苦带有清香。榨完油后的草籽饼,蒿子饼就不能再食用了。而黄须籽饼用处就大了,印象最深的是做黄须面干饭。把黄须籽饼砸碎用碾轧细,放到做熟的米饭里拌匀。这时米饭就是黑色的了,吃起来既有油料的香味又有一股特有的清香味道。

那个年代,虽然生活困窘,但家家户户还是都会自备一些蒿子和黄须籽油。一则过年过节怎么也得见点荤腥;二则来人去客总得招待,用自家产的油炒个菜,也是一种礼貌。这两种植物油是绝对的纯天然绿色食品,但随着自然生境的变化,不可能再有成片的这两种植物供刈割,收获其种子榨油只能留在记忆里了。

李庆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