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野生植物大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苍耳

《诗经·周南·卷耳》曰:“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此诗有人释为怀人的爱情诗,有人则认为是君子思贤求贤之作。而诗中用于比兴的“卷耳”,后人多认为就是现在的苍耳。

从美丽的《诗经》中走来的苍耳,是一种常见的杂草,它容易成活,不择环境,荒地、路旁、草丛、河边等地均可见到。苍耳的别称有葈耳、羊负来、苍耳子、喝起草、老苍子、道人头、苍浪子、青棘子、胡苍子、野茄等。曹妃甸称其为“疥了海子”,至于到底是哪几个字,什么意思,就无从考证了。

苍耳是中国原本就有的物种还是后来传入的,说法不一。南朝陶弘景不识此物,只根据别人所言称:“云此是常思菜,伧人皆食之,一名羊负来,昔中国无此,言从外国遂羊毛而来。”宋朝苏颂在释异名“羊负来”时指出:“或曰此物本生蜀中,其实多刺,因羊过之毛中粘缀,遂至中国,故名羊负来。”这里的“中国”,是指中原。

苍耳的名字,也颇多变化与争议。除了《诗经》,其他一些书作中也多有记载。三国时,东吴的陆玑称:“叶青,白色,似胡荽,白华,细茎蔓生,可煮为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正如妇人耳珰,今或谓之耳珰草,郑康成谓是白胡荽,幽州人谓之爵耳。”《救荒本草》中记载:“本草名葈耳,俗称道人头,又名喝起草,一名胡葈,一名地葵,一名葹,一名常思,一名羊负来,《诗》谓之卷耳,《尔雅》谓之苓耳。”夏纬瑛教授在《植物名释札记·苍耳》中称:《山海经·中山经》大苦(上非下古)山“有草焉,其状,叶如榆,方茎而苍伤,其名曰牛伤”。“伤”为棘刺之义,“苍伤”应为复义之一词,具言刺耳。苍耳之假果多刺,为其显著之点,故名曰“苍”, “耳”者,当是语词,无义。“苍耳”犹言“苍儿”,亦犹若今之言“苍子”也。

苍耳为一年生直立草本,不分枝或略有分枝。茎有的紫红色,有的绿色,带紫褐色条状斑纹,茎被灰白色糙伏毛。叶互生,三角状卵形或心形,边缘具不规则的粗齿,有时波状或有浅裂,叶柄较长。叶柄与叶子两面均被糙伏毛,因此摸上去,手感粗糙,像摸着一块细纱布。

提到苍耳,大多数人想到的,可能就是它容易钩在人衣裤上的小刺球,而它的花,很少有人注意,即使少数细心的人注意到了,恐怕对它的认识也存有误解。苍耳属菊科,像大多数头状花序的菊科植物一样,它看起来像一朵花的,其实是由许多小花组成的花序。苍耳的花序单性,雌雄同株,腋生和顶生。

先来说雄花序。雄花序球状,黄绿色,具多数不结实的两性花。总苞一层,革质。雄花花冠钟形,管部上端5宽裂。花蕊伸出花冠很长,花丝结合成管状,包围着中间细小的花柱,花药分离,线形,黑色,尖端黄色。如果通过微距镜头或放大镜观察,会看到初开的雄花花蕊从球状雄花序上高高伸出来,上部向内合着,像一个个袖珍打蛋器。

再说雌花。苍耳的雄花序还算像花,虽然颜色是低调的黄绿色。它的雌花序,则完全不是人们心目中“花”的模样。如果我说,你以为是果实的那个椭圆形的小刺球就是它的雌花序,你接受吗?而真实的情况就是:那确实是它的雌花序。苍耳的雌花序单生或簇生,每个头状花序具2花。它的总苞有两层:外层总苞片小,分离,披针形,生有短柔毛;内层总苞片合成囊状,卵形,在果实成熟时变硬,外面疏生钩状刺,上端有2个坚硬的喙。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头顶长着一对犄角的小刺球,不是果实,而是苍耳的内层总苞片。两朵雌花就隐藏在内层总苞的里面,没有花冠,柱头2深裂,两朵花的柱头分别从喙中伸出,白色,丝状,卷曲。

那么,它的果实在哪里呢?在总苞里面。剥开极扎手的刺球,会看到里面有两枚青褐色的瘦果,瘦果扁扁的,一面平,一面略凸。苍耳把自己的果实包裹得如此严实,想必也是为了保护它的下一代:当小刺球附着在动物或人身上长途旅行时,瘦果安全地待在里面,不会受到任何损伤。

苍耳/庞博 摄

苍耳全株有毒,果实、种子和幼苗毒性都很大,误食可导致头晕、呕吐、腹泻、心率减慢、全身无力等,严重者,会损害肝肾,昏迷、抽搐、心力衰竭、呼吸及循环衰竭而死亡。虽说苍耳有毒,但它也具有多种用途:茎皮制成的纤维可作麻袋、麻绳;种子可榨油制油漆、硬化油及润滑油等;苍耳子悬浮液可防治蚜虫;其根、茎、叶、花及果实均可入药,具有不同的功效。

另外,曹妃甸还有一种意大利苍耳,为外来入侵物种,原产北美洲,1991年9月最早在中国发现,约近5年传入曹妃甸。它长得比本地苍耳更为壮硕,钩刺上又生有小刺,整个小刺球也比本地苍耳大很多。意大利苍耳适应力和繁殖力都很强,对本地植物有一定危害性。

庞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