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萝藦
七八月间,在曹妃甸的大街小巷或郊外小路上行走,有时,会闻到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香,若环顾寻找,发现香味是来自一种草本藤类植物。它的花并不大,颜色也不鲜艳,十几朵交错簇拥在同一花梗上。这种花便是萝藦。
萝藦是一种很古老的植物。在《尔雅》中,它被称为“雚”, “雚”同“鹳”,是由于萝藦的果实形状像鹳鸟的头部而得名。在《诗经》中,它则被称为“芄兰”,《诗经·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 觿,为古代一种解结的锥子,形似萝藦的果实,因此诗中用萝藦来比兴。《植物名释札记》中说:“‘芄’、‘蔓’同音之字。……‘芄兰’者,其义即谓蔓生之兰耳。”
“萝藦”这一名,始见于《唐本草》。萝藦的“萝”,指攀爬的藤蔓植物,“藦”,是古书中的一种草,萝藦一名的意思,就是攀爬的香草。它的别称很多,有婆婆针线包、天浆壳、羊角、奶浆藤、老牛角、雀瓢、哈喇瓢、白环藤、斫合子等等。曹妃甸人称其为“老鸹瓢”。
每年四月中旬左右,萝藦便悄悄生根发芽了,到五·一前后,已长到一尺来高。起初,它是直立着的,随着逐渐长高,它的前端会探索着寻找攀爬对象,找到后,便缠绕而上。萝藦的体内具白色乳汁,若折断其茎叶,乳汁马上会从伤口流出,甚至多得像白色的鲜血一样往下滴落,粘到手上,黏糊糊的。
萝藦·花/庞博 摄
萝藦·果/庞博 摄
萝藦的叶对生,卵状心形,有清晰而明显的叶脉。花序为总状式聚伞花序,花色多种,白、淡粉、深粉、紫,还有白色基部带粉色、粉色基部带紫色等。它的花冠基部合生,上面5裂,尖端反卷,内部长有密密的柔毛。雌蕊花柱伸出很长,而雄蕊则在下面连生成圆锥状,包围着雌蕊。萝藦的花还有副花冠,长在花心底部。副花冠环状,5短裂,裂片像个小圆勺。只是副花冠很小,生的地方又较隐密,从外观看,肉眼是不容易看清的。
萝藦的花,香气浓郁。有成片萝藦生长的地方,花香能传很远。若在花丛中待久了,过于浓烈的甜香会熏得人不舒服。也许正是因为它有非同寻常的香气,各种大大小小的昆虫都会奔赴而来。当然,它们各取所需,有的是来采蜜的,有的是来吃叶的,也有的是趁机来捕食其他昆虫的。其中有一种以“萝藦”命名的昆虫,叫“萝藦叶甲”,有着漂亮的蓝绿色金属光泽,它把萝藦当做寄主,繁衍生息,安居乐业。
萝藦的花,花冠内部长满了长毛,看起来很不友善,像布设着一个险恶陷阱。而这一感觉,并非空穴来风,它确实暗藏着杀机。稍加观察,就会在萝藦花上发现一些一动不动的昆虫。仔细看,它们并不是在贪婪吸蜜,而是已经死亡。它们的口器被萝藦的花紧紧夹住,拉得又长又直,可以想见死得很痛苦。从蚊子般大小的昆虫,到各种食蚜蝇和蛾类,甚至是透翅天蛾这种体型庞大的昆虫,只要触到它内置的机关,口器(或附肢)就会被它死死夹住,最后丧命于花上。有的昆虫因拼命挣扎,致使口器(或附肢)折断,虽暂时脱身,但失去了取食的器官(或身残),最终仍难摆脱死亡的噩运。花容如霞,味香似兰,以为踏进的是天堂之境,谁知被诱入的却是地狱之门。
萝藦的果实,为纺锤形的蓇葖果,表面上有许多小突起,像癞蛤蟆。果皮较厚,外面绿色,里面是白色的海绵状组织,含丰富的乳汁。未熟的果瓤乳白色,种子如鱼鳞一般整齐排列着。这条白嫩的“鱼”是可食的,味道有一点特别,很清的香,很淡的甜,说不上如何使人喜欢,但也不会令人讨厌。现在已很少有人再吃它,不过若有兴趣,可以尝一尝,只是不要多吃为好,萝藦科的植物,都是有点毒性的。
果实干枯后,会从一侧裂开,扁平的种子上有丝般柔软光亮的种毛。风一吹,这些种子便如睡醒的孩子,从小船中纷纷跃出,撑着降落伞,飘向山林原野。冬天直至次年初春,在一些草木枯枝上,常会看到悬挂着的萝藦果空壳。空壳像一个瓢的形状,这也便是“老鸹瓢”这一名字的由来。那些小小的种子,不知飞去了何方,想必,都安下了新家,只待大自然赐予它新的生命了吧。
庞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