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范文宝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部分 官样范文学范文得高分

第一章 政策理论篇

考情预测

与社会生活的五彩斑斓相比,理论就显得单调枯燥;与策论文的“抄材料”相比,政论文就无处可抄、全凭自己,也因此,对很多同学来说,往往更喜欢写策论文而怕写政论文,更倾向于认为理论“假大空”“高大上”“无病呻吟”。客观地讲,理论确实更多属于精神、意识的范畴,会给人“虚头巴脑”的感觉,但是,理论却同时是指导行动的“指南针”,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有什么样的行动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四个自信”中,第一个就是“理论自信”,理论、意识、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先导力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正因为理论重要,所以才会成为公务员申论考试的重要内容。各个领域有各个领域的理论,各个方面有各个方面的理论。对于公务员申论考试来讲,主要是考查考生的时政理论素养。通常情况下,时政理论都是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国考副省的“想象力”、2019年地市的“梦想、使命、奋斗”、北京市2017年的“冒险与创新”、浙江省2017年的“快与慢的平衡”、2015年的“归零”、河南省2016年的“茶风就是作风”、四川省2019年的“学以成人”、2018年的“流与留”、2017年的“知识的价值”、辽宁省2018年的“论气节”、2016年的“底线”等等,这些话题本身都充满了思辨性,写好这类文章要求考生有深度思考的能力,而且,通常材料中能够直接使用的材料不多,需要考生在对材料进行深度思考、系统整理之后形成自己的认识、观点和看法,这无疑增加了考试的难度。

对考生而言,写此类文章,一是要加强学习,学习政治理论、政策文件,特别是要注重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的重要讲话的学习,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积累官方的观点;二是要学会自己思考,在学习别人观点的同时,自主思考,为什么别人会有那种观点,换成自己会是什么观点,为什么会产生观点上的不同,等等,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来深化自己认识的深度;三是要经常动笔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理论性文章对表达逻辑性的要求比较高,只有平时多动笔写,才能塑造流畅的表达能力和顺畅的逻辑能力,才有助于克服“想写的写不出、写出的不是想写的”问题。

弘扬劳模精神

劳动最光荣。从在火箭总装一线奋战30余年的崔蕴,到深耕高端数控机床研发、“代表中国冲击世界一流”的女设计师盖立亚,再到执着于探索金融精准扶贫模式、见证阜平贫困发生率由54.4%下降到13.8%的“金领”李二国,这些劳动模范是创业者、是实干家。在我们这个70年间从积贫积弱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社会主义国家,他们最大限度地展现了劳动的荣光与价值。

以新一届劳模获奖的事件为引子开启劳动的话题。

今天的我们,习惯了动动手指外卖送来,语音指令机器人擦地,那么,劳动离我们已经远了吗?不是的,产业结构变化、社会分工细化,不会改变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在当下中国,一分钟,快递小哥收发7.6万件快递,“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运算750亿亿次,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也为劳动者、奋斗者实现人生出彩提供了广阔舞台。

阐述劳动对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讲话和事例进行了例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不同时代的劳模,给了今天的我们怎样的启迪?劳动的内涵在更新,劳模的标准在“进阶”,“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始终是不变的秘笈。

承上启下过渡段,指出劳模精神值得学习,引出下文。

学习劳模,要学习他们身上闪耀的信仰光彩。“人间万事出艰辛。越是美好的未来,越需要我们付出艰苦努力”。盘点这些劳模,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穿越眼前的迷雾,相信并为“美好的未来”而奋斗。全国劳模、时代楷模天津电力抢修工人张黎明,无数次沿着电力线路“溜达”,闭上眼睛能说出他负责的线路沿途有多少个高压塔、多少根电线杆。没有哪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重温他们的故事,想想这些平凡人何以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心底有“相信”,眼中便有光彩,走过风雨看到彩虹,用劳动与奋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分论点1:要学习劳模身上闪耀的信仰光彩。信仰就是相信要靠奋斗实现美好未来,并进行了例证。

学习劳模,要学习他们实干苦干的劲头。“一勤天下无难事”。无论哪个时代的劳模都是在某个方面有所建树的劳动者。近年来评选出的劳模中,高级技工、科研精兵的比重在增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不断涌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钳工夏立,多次参与卫星天线预研与装配、校准任务,装配的齿轮间隙仅有0.004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20粗细。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多细致一点点、多创新一点点,日积月累,“高原”就成了“高峰”,就能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分论点2:要学习劳模实干苦干的劲头。要不怕难,勤劳,精益求精。并进行了例证。

“我热爱高高的塔机,喜欢它那长长的铁臂、炽热通往天路的神梯,热爱钢铁般的气息。”全国劳模、中国建筑一局塔吊工人王华曾这样吐露心声。涵养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为保障劳动者权益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就能激发亿万人民用劳动托举梦想的豪情,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引用一位劳模的话,发出崇尚劳动的呼吁,总结全文。

(2019年4月30日《人民日报》)

范文评析

一、本文对应的时政热点和申论考点

1.时政热点:表彰全国劳模。

2.申论考点:如何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如何认识劳模精神;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创新创造、奋斗逐梦、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二、行文逻辑

三、文章点评

(一)看立意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中华民族是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民族,我们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每一个进步都是由劳动创造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的内涵和形式发生了变化,过去是劳动者从事以运动系统为主要运动器官的体力劳动,现在劳动者在生产中从事的是运用智力、科学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等以消耗脑力为主的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一样,都是劳动,虽然形式不同,但都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劳模,是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的杰出劳动者代表,劳模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比如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永争一流和不怕困难等等,不论什么时候,劳模精神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华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仍然需要继承和弘扬。从这个角度讲,本文的立意鲜明精准,符合中央要求。

(二)看标题

标题采用了“动宾”结构,“弘扬”是动词,“劳模精神”是宾语。标题观点鲜明,符合中央要求。

(三)看结构

1.首段。以新一届劳模获奖这一公共事件为引子开启劳动的话题,充分肯定劳模的成绩和作为,入题较快。

2.主体。主体部分共四个自然段,第2段阐述劳动的重要意义;第3段指出要发扬劳模精神;第4-5段从两个方面进一步阐述如何学习劳模精神,论述的时候既有引用名言警句的说理,也引用了一些事例,和实际生活结合得比较紧密,论述比较充实饱满,具有说服力。

3.结尾。引用一位劳模的话总结全文,重申要弘扬劳模精神,发出呼吁,作出展望,呼应标题和开头。

(四)看逻辑

采用了总—分—总的行文结构,先后阐述了“劳模精神的重要意义—要弘扬劳模精神—要通过学习劳模的信仰和苦干实干的作风来弘扬劳模精神”这三个内容,三个内容层层递进,逻辑性强,结构顺畅。

(五)看语言

本文语言较朴实,语句自然流畅,引用了一些名言警句和事例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四、好词好句

(一)官方标准语句

1.产业结构变化、社会分工细化,不会改变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2.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

3.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也为劳动者、奋斗者实现人生出彩提供了广阔舞台。

4.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5.劳动的内涵在更新,劳模的标准在“进阶”,“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始终是不变的秘笈。

6.一勤天下无难事。

7.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多细致一点点、多创新一点点,日积月累,“高原”成了“高峰”,就能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8.人间万事出艰辛。越是美好的未来,越需要我们付出艰苦努力。

(二)官方标准词语

展现了劳动的荣光与价值;人生出彩;劳模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工匠精神;“高原”就成了“高峰”;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创造更好制度环境;汇聚磅礴力量。

唱响逐梦复兴的新时代青春之歌

一个国家的进步,刻印着青年的足迹;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望于青春的力量。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给在暗夜深处挣扎探索的中国人投射下希望之光,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大历史观角度总结党和人民探索实现民族复兴道路的历史启示和宝贵经验,对发扬五四精神,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特别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奋斗,提供了重要思想遵循。重温100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更加坚定了弘扬五四精神、以磅礴之力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

介绍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引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五四精神的重要讲话,追昔抚今开启话题。

今天发扬伟大五四精神,就是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伟大五四精神的核心。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我们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

分论点1:今天发扬伟大五四精神,就是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从阐述“爱国主义的意义、五四运动体现爱国精神、今天的青年要爱国”三个层次进行了论述。

今天发扬伟大五四精神,就是要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激发了全民族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作为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青年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追逐真理、激荡理想,方能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

分论点2:今天发扬伟大五四精神,就是要追求真理、追求进步。详述五四运动的进步性,呼吁今天的青年要追逐真理、激荡梦想。

今天发扬伟大五四精神,就是要勇于永远奋斗。奋斗是绘就人世间一切美好的成功之道。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在祖国的万里长空释放爱国热情、激荡青春梦想,关键在于奋斗。新时代广大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无限光明,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青春和汗水将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成就。

分论点3:今天发扬伟大五四精神,就是要勇于永远奋斗。阐述了奋斗的重要意义,呼吁今天的青年建功立业要靠奋斗。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结束时发出殷切期待:“我们有决心为青年跑出一个好成绩,也期待现在的青年一代将来跑出更好的成绩。青年重任在肩,青年充满希望。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培养爱国之情、擦亮进步之志、砥砺奋斗之行,广大青年一定可以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运动纪念会上的讲话总结全文。

(2019年5月1日《人民日报》)

范文评析

一、本文对应的时政热点和申论考点

1.时政热点: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

2.申论考点:如何认识五四精神;传承五四精神与追逐梦想、青春奋斗、创新创造、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建设精神文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

二、行文逻辑

三、文章点评

(一)看立意

历史除了记录时代的真实之外,更重要的是给未来以启示。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扛起了爱国、民主、科学三面“大旗”,为我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干部基础,对我国革命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100年过去了,曾经积贫积弱、备受外族欺凌的旧中国如今屹然巍立在世界的东方,昂扬奋进在“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征程”中。今天我们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那么,五四运动所蕴含的“五四精神”有没有过时、需不需要传承呢?五四精神和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构成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没有过时,还需要坚定的传承和弘扬。我们从历史中走来,我们将从今天走向未来,创造新的历史。作为青年人,仍然需要向五四青年那样,投身时代潮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担当起时代和历史赋予青年的使命和责任,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青春、无愧于历史的伟大功绩。从这个角度讲,本文的立意很鲜明,呼吁青年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潮流中,立意高远、深刻。

(二)看标题

标题采用了“动宾”结构,“唱响”是动词,“逐梦复兴的新时代青春之歌”这一短语整体上作为宾语。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比较吸睛。标题观点鲜明,青年要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潮流,而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符合中央要求。

(三)看结构

1.首段。先概述了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再引述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运动纪念会上的讲话开启青春的话题,以古今的对比顺势引出全文的论点,最后一句点题。

2.主体。主体部分共三个自然段,也就是三个分论点,分别从要爱国、要追求真理、要奋斗三个层次进行了论述,这三个分论点既是对务实精神的高度概括,也是今天的青年学习五四精神、立足当下需要做好的三项工作,三个分论点看起来像“大道理”,但却是内涵丰富、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的“大道理”,论述得比较宏观,理论性很强。这些话语闪耀着理论的光辉,值得考生认真的学习,因为理论使人深刻,掌握了这些大气磅礴的话语,对丰富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美化我们文章的“颜值”具有很大的帮助,需要考生做的是对理论不能怀有抵触情绪,不能自然地把理论等同于“假大空”,需要长期亲近理论、体会理论、认同理论,这是我们写好文章的“内功”和“地基”。

3.结尾。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纪念五四精神讲话原文,把着眼点放在了当下和未来,连接了过去与当下,呼吁今天的青年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总结全文,呼应标题和开头,满满的正能量。

(四)看逻辑

采用了总—分—总的行文结构,遵循了“开启(点)话题—阐述观点—总结全文”的逻辑,行文顺畅。每一段都围绕着“五四精神”“五四运动”来论述,特别是三个分论点,段落主旨句中包含“五四精神”,“五四精神”“五四运动”和标题中的“青春”是同一个意思,这样标题就强有力地统领住了全文,整篇文章中心突出、结构紧凑、浑然一体、形神兼备。

(五)看语言

全文语言流畅优美,表达立意准确简洁,端庄大方符合官方审美要求。

四、好词好句

(一)官方标准语句

1.重温100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更加坚定了弘扬五四精神、以磅礴之力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

2.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伟大五四精神的核心。

3.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4.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

5.青年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追逐真理、激荡理想,方能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

6.奋斗是绘就人世间一切美好的成功之道。

7.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

8.“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在祖国的万里长空释放爱国热情、激荡青春梦想,关键在于奋斗。

9.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

10.我们有决心为青年跑出一个好成绩,也期待现在的青年一代将来跑出更好的成绩。

11.青年重任在肩,青年充满希望。

12.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培养爱国之情、擦亮进步之志、砥砺奋斗之行,广大青年一定可以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二)官方标准词语

投射下希望之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重大事件;历史启示和宝贵经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重要思想遵循;改造中国、改造世界;历史伟力;反帝反封建;伟大觉醒;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

书写伟大变革新篇章

奋进的征程波澜壮阔,伟大的变革激荡人心。3月20日,“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在国家博物馆落下帷幕。展览展出的一张张历史图片、一件件文献实物、一个个沙盘模型,刻印着改革开放的沧海桑田,也激励着人们在新时代成就新作为。

以对仗式语句开篇,以“伟大的变革展览”落幕这一事例开启变革的话题。

时间的刻度,记录着前进的足迹;重要的时间节点,是我们工作的坐标。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方此之际,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置身“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全面深化改革时不我待、打赢三大攻坚战重任在肩。当此“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之时,此次展览启人深思:历经“四十载惊涛拍岸”,我们该如何接续奋斗、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阐述变革的意义、形势、背景、重要性,以一个设问句引出下文——继续深化改革。

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书写伟大变革新篇章,必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回顾过去的历史性成就,我们深深懂得,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纵览今年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减税降费着眼“放水养鱼”“放管服”改革激发创造活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高质量发展、外商投资法旨在优化营商环境、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以更大决心和力度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向深入,以务实举措和作风把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新时代创造新辉煌。

分论点1:详述必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观点。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并用当前重要的改革任务进行了例证,对未来作出展望。

“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从农村改革探索中的“敢为天下先”,到深圳特区建设中“杀出一条血路”,再到全面深化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中国的改革开放,始终葆有那么一股子气和劲。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同样需要激扬改革进取的精神、焕发攻坚克难的勇气、汇聚同心圆梦的伟力。在我们身边,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把汗水挥洒在脱贫一线,大量科研工作者埋头攻关核心技术,无数企业家拼搏在创新发展的最前沿……每一个人在自己岗位上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闯出改革发展的新空间,成就民族复兴的新气象。

分论点2:详述要以奋斗的精神深化改革,运用了古今类比的方法,并以科研工作者、企业家等四类人为例进行了例证。

伟大变革始于足下。让我们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以实干与奋斗书写新时代伟大变革的新篇章。

总结全文。

(2019年3月21日《人民日报》)

范文评析

一、本文对应的时政热点和申论考点

1.时政热点:“伟大的变革大型展览”落下帷幕。

2.申论考点:如何认识和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深化改革开放与创新创造、大国工匠、乡村振兴、“放管服”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奋斗逐梦、实现中国梦的关系。

二、行文逻辑

三、文章点评

(一)看立意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2018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以大无畏的精神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到政治再到社会,改革的大潮浸润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14亿中国人民,影响了全世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国内保持和谐安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集中涌现,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世界已经进入“中国时刻”。历史和实践的雄辩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的关键一招,过去我们取得的成就源于改革,未来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依然要靠改革,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从这个角度讲,本文的立意很鲜明、精准,就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书写改革新的篇章,符合中央精神。

(二)看标题

标题采用了“动宾”结构,“书写”是动词,“伟大变革新篇章”是宾语。标题观点鲜明,“书写伟大变革新篇章”的含义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说明了作者对改革所持的态度是要深化而不是停滞,符合中央的精神。

(三)看结构

1.首段。首句是一组关于改革的对仗式的语句,紧接着引出伟大的变革展览落幕的事例,开启了改革的话题,入题很快,具有文采。

2.主体。主体部分共三个自然段,第2段详述了改革的意义、面临的形势和深化改革的重要性,以一个设问句引出下文;第3-4段分别从“要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要以奋斗精神推进改革开放”两个层面进行了论述,这两个层次之间实际上是一种递进关系,要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是对改革的基本态度,“要以奋斗精神推进改革开放”是关于“如何推进改革开放”的详细阐述。这三段论述紧密结合了党和国家当前的大政方针,理论性比较强,很宏观;论述的时候既有深刻的说理,也运用历史发展的辩证观点引述具体的事例进行了例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整体上看,论述充实饱满。

3.结尾。重申将改革进行到底的观点,总结全文,发出热情的呼吁,满满的正能量,富有力量。

(四)看逻辑

采用了总—分—总的行文结构,先后回答了“如何认识改革”“要不要推进改革”和“如何推进改革”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这种逻辑很顺畅,自然而然,环环相扣,让整篇文章中心突出、十分紧凑、浑然一体。

(五)看语言

端庄大方,朴实无华,自然流畅,感情饱满,具有鼓动性,是典型的官方标准用语。

四、好词好句

(一)官方标准语句

1.奋进的征程波澜壮阔,伟大的变革激荡人心。

2.时间的刻度,记录着前进的足迹;重要的时间节点,是我们工作的坐标。

3.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

4.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书写伟大变革新篇章,必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5.回顾过去的历史性成就,我们深深懂得,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6.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

7.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同样需要激扬改革进取的精神、焕发攻坚克难的勇气、汇聚同心圆梦的伟力。

8.伟大变革始于足下。

9.让我们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以实干与奋斗书写新时代伟大变革的新篇章。

(二)官方标准词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历史交汇期;全面深化改革;接续奋斗;关键一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减税降费;放水养鱼;放管服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务实举措和作风;敢为天下先;杀出一条血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撸起袖子加油干。

点燃实干强国的坚强斗志

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世界探月史上的第一行足迹……作为探索建立新型举国体制的又一生动实践,嫦娥四号任务正是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的杰出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热情赞扬实干的价值,他指出,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时代是在奋斗中成就伟业、造就人才的时代。这一讲话点燃了亿万人民奋斗追梦、实干强国的信心与斗志。

引述航天器着陆月球背面的事例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开启实干的话题。

有人说得好,“理想主义目标,只有在科学主义方法指引和现实主义做事态度下才能变为现实。”梦想、创新和实干,分别对应着理想主义的目标、科学主义的方法、现实主义的态度。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事业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梦想是事业之魂,创新是事业之帆,实干则是事业之基。从勇于追梦到创新逐梦,再到实干圆梦,构成了干事创业的逻辑闭环。从中更可以看出实干的宝贵价值:实干出实绩,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

论述梦想、创新、实干三者之间的关系:事业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

“比认识更关键的是决心,比办法更关键的是担当。”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成为这个哲理的精彩写照。因为月球自转和公转周期相等,加上被地球潮汐锁定,在地球上永远只能看见月球的正面。在嫦娥四号之前,到月球背面去被不少人视作“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各国陆续向月球发射了100多次探测器,却从没有探测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探测。“鹊桥”先行、“嫦娥”登月、“玉兔”漫步,中国航天人以其智慧和汗水,把美妙神话演绎成美丽现实。

承接上段,以航天器着陆月球背面这一事例来例证实干的重要性-实干体现为“三步走”。

从“嫦娥奔月”到建设科技强国,从脱贫攻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任何一项美丽愿景成为现实,实干都是必经之路。今天的中国,历史机遇稍纵即逝,改革发展时不我待,复兴征程曙光已现,并不缺少好的蓝图、好的政策、好的计划,所缺者无他,惟决心和干劲而已。越是向往星辰大海,越需要跋山涉水、不舍跬步。勇做“有新开拓、上新水平”的开拓者,勇做“滚石上山、闯关夺隘”的改革者,勇做“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善于接最烫的山芋”的实干家,我们才能跨越发展道路上的沟坎,书写新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详述实干的重要性、必要性——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进行论述。

努力奔跑,不负韶光。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把“时间表”变成“计程表”,我们就能把个体价值写在民族复兴征程里,把小我贡献写在辽阔祖国大地上,把我们的梦想写进中华民族的灿烂未来中。只要精诚团结、共同奋斗,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梦想的步伐!

总结全文,发出呼吁。

(2019年2月22日人民网)

范文评析

一、本文对应的时政热点和申论考点

1.时政热点:“玉兔号”着陆月球。

2.申论考点:实干与梦想的关系;实干与科技创新的关系;实干与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的关系。

二、行文逻辑

三、文章点评

(一)看立意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天上不会掉馅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绝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而是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反复强调,干事创业要务实、求实、扎实,要以实干来谋划发展、推进事业,反对慕虚名、做虚功、摆花架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群众,以务实的作风倾听群众心声,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一项一项地解决,一步一步地解决,反腐败取得压倒性胜利,党风政风民风为之一新;改革开放压茬推进,一大批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被清除,各领域活力竞相迸发;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集中涌现……定下了就干,干就要干成,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事业发展必须坚持的一项标准。从这个角度讲,本文的立意鲜明精准,抓住了实干是事业成功的关键这一要害,与中央的要求相一致。

(二)看标题

标题采用了“动宾”结构,“点燃”是动词,“实干强国的坚强斗志”这一短语是宾语。最大的亮点是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点燃斗志”。标题观点鲜明,斗志需要点燃而并非不要点燃,是“实干强国”的斗志需要点燃而并非其他斗志需要点燃。

(三)看结构

1.首段。以“玉兔号”在月球背面着陆这一世界性创举的公共事件为引子引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干的讲话,开启实干的话题并在段末点题。引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入题点题具有权威性,这提醒考生平时要多积累习近平总书记各种讲话的金句,适当地引用既能显示出较好的时政素养,也能为文章增色。

2.主体。主体部分共三个自然段,实际上论述了两个观点,第2-3段论述了实干与梦想和创新之间的关系,指出事业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第3段是对第2段的例证;第4段论述了实干的意义、重要性。这三段的理论性比较强,论述得比较宏观,讲的都是“大道理”,是精神层面的内容,指导性比较强,同时,也引用了现实中的很多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读性。整体上看,论述得充实饱满,有说服力。

3.结尾。重申要实干的观点,总结全文,呼应了标题和开头,以三个排比句表达要以实干投身强国建设的观点,具有气势,满满的正能量。

(四)看逻辑

采用了总—分—总的行文结构,先后论述了“实干与梦想、创新的关系”“实干的意义和重要性”两个观点,都紧扣了“实干”的标题,文章中心突出、结构紧凑。

(五)看语言

端庄大方,朴实无华,自然流畅,感情饱满,富有激励性。引用了一些名言警句,具有一定的文采。

四、好词好句

(一)官方标准语句

1.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时代是在奋斗中成就伟业、造就人才的时代。

2.理想主义目标,只有在科学主义方法指引和现实主义做事态度下才能变为现实。

3.伟大事业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

4.梦想是事业之魂,创新是事业之帆,实干则是事业之基。

5.从勇于追梦到创新逐梦,再到实干圆梦,构成了干事创业的逻辑闭环。

6.实干出实绩,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

7.比认识更关键的是决心,比办法更关键的是担当。

8.越是向往星辰大海,越需要跋山涉水、不舍跬步。

9.勇做“有新开拓、上新水平”的开拓者,勇做“滚石上山、闯关夺隘”的改革者,勇做“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善于接最烫的山芋”的实干家,我们才能跨越发展道路上的沟坎,书写新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10.努力奔跑,不负韶光。

11.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把“时间表”变成“计程表”,我们就能把个体价值写在民族复兴征程里,把小我贡献写在辽阔祖国大地上,把我们的梦想写进中华民族的灿烂未来中。

(二)官方标准词语

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精彩写照;美丽现实;建设科技强国;脱贫攻坚;基本实现现代化;规划图;施工图;时间表;计程表。

对历史保持一颗敬畏之心

水有波而明其流,车有辙而后可循。历史之于国家民族,犹如记忆之于个人。一个人丢失了记忆,就丢失了自我;国家民族丢失了历史,也就丢失了现实和未来的依凭。

引用名言、运用类比手法开篇,主要阐述丢失历史的负面影响——丢失了现实和未来的依凭。

主张“对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告诫“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指出“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强调“要坚持正确历史观”。

引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的讲话引出文章的观点——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

以史正人、以史化风,在当下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有人说,“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对这样的灵魂之病,还需彻底祛除病灶。荧屏上,民族罪人被演绎成风度绅士,时代楷模却被塑造成道德有亏,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事件被矮化成“宫斗”“权谋”;网帖里,有人调侃污蔑英雄人物、革命先烈,编造篡改党史、国史、军史;生活中,“精日分子”出没,出格举止挑战底线……无论是所谓“重新评价”的虚无主义,还是所谓“还原真相”的解构崇高,或者所谓“利益至上”的泛娱乐化,都是以主观替代客观、以片段取代整体、以臆想揣摩史实,不仅影响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更危及国家发展的价值底盘、精神基座。

分论点1:历史能正人化风,有现实意义。主要阐述忘记历史的现实表现和负面影响——危及国家发展的价值底盘、精神基座。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发展史、改革开放40年探索史,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基体”,构筑出亿万人民的“意义世界”。鲁迅曾说,“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民族的未来”,轻视历史、歪曲历史、消解历史,如何能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分论点2:抛弃或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可能发展起来,无法增强民族复兴的信心。

梁启超认为,历史是“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的确,历史不仅拥有“时空位置的特殊性”,也存在“时间的秩序”“因果的联系”。用孤立、片面、曲解的方法观察历史,就容易忽略客观的史实、必然的规律、主流的叙事,“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说到底是将历史当作了予取予求的工具,是通过否定历史来否定现实、歪曲历史来歪曲未来。只有全面、客观、综合地认识历史,尊重历史而不是调侃历史,敬畏历史而不是消费历史,才能让历史告诉未来、从历史走向未来。

分论点3:正确地认识历史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走向未来。本段主要是分析了错误历史观错误的根源。

历史从不遥远,也从未远去。常葆一颗敬畏之心,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我们就能在了解昨天的基础上,把握今天、开创明天。

重申历史对未来的重要意义来总结全文、呼应标题。

(2019年1月31日《人民日报》)

范文评析

一、本文对应的时政热点和申论考点

1.时政热点:社会中、网络上存在的不尊重历史的言行;媒体资源不尊重历史的“泛娱乐化”;历史观的缺失和歪曲。

2.申论考点:什么是正确的历史观;为什么需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如何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坚持正确的历史观与筑梦逐梦的关系,与个人奋斗的关系,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系,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文化强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与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创造的关系。

二、行文逻辑

三、文章点评

(一)看立意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如何对待历史,实际上反映了如何对待现实和未来,只有正确地对待历史,才能争取把握现实、走向未来。对于国家来说是这样,对个人而言,也是这样。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对历史保持敬畏之心,尊重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是我们每个人都应拥有的最基本的素质。现实生活中,一些歪曲历史、娱乐历史、消遣历史的言行时有发生,对社会舆论、社会秩序、公共安全和相关组织及个人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也影响了我们改革创新、走向未来的步伐。正是基于这种现实的问题,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对历史保持敬畏,与娱乐历史、歪曲历史的言行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立意符合中央的要求,立意深刻、鲜明。

(二)看标题

标题采用了“主谓宾”结构,“对历史”是主语,“保持”是谓语,“一颗敬畏之心”是宾语。标题观点明确,对历史的态度应该是敬畏之心而不是诸如娱乐、恶搞之心,标题比较简洁。

(三)看结构

1.首段。通过引用名言、运用类比的手法快速入题,概述了丢失历史的负面影响,文字简洁。

2.主体。第2段通过引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的讲话引出自己的观点,即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3-5段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坚持正确历史观的重要意义。三个分论点互不统属,各自独立,不存在重复说、反复说。论述的时候既有自己的说理,表达自己的想法,又紧密结合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这让说理更有说服力、不空洞、有血有肉。既指出了问题,也分析了原因,还阐述了重要性必要性,论述比较饱满。

3.结尾。通过重申坚持正确历史观的重要性来总结全文、呼应标题、作出展望,满满的正能量,结尾也比较简短。

(四)看逻辑

采用了总—分—总的行文结构,遵循了“引出话题亮明观点、多角度阐述观点、总结全文”的逻辑,符合人的阅读和认知规律。标题能够有力地统领开头、三个分论点和结尾,让文章形神兼备、结构紧凑。需要说明的是,标题“对历史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和第二段“要坚持正确历史观”的文章的观点实质上是一致的,就是因为历史观正确所以才需要保持敬畏。这实际上是一个观点的相同内涵不同文字的呈现方式,考生不要纠结于怎么文章的观点和标题不一致这样的问题,实质上是一致的。当然,如果把“坚持正确历史观”作为标题也是可以的。

(五)看语言

这篇文章比较有文采,主要体现在符合官方文章端庄大方的要求,尤其是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名人名言,且引用得恰到好处;语言很流畅,读下来一气呵成;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因为紧密结合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让读者能有共鸣;说理也很深刻,对历史有自己的看法。

四、好词好句

(一)官方标准语句

1.水有波而明其流,车有辙而后可循。历史之于国家民族,犹如记忆之于个人。

2.一个人丢失了记忆,就丢失了自我;国家民族丢失了历史,也就丢失了现实和未来的依凭。

3.“对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

4.“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

5.以主观替代客观、以片段取代整体、以臆想揣摩史实,不仅影响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更危及国家发展的价值底盘、精神基座。

6.“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7.“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民族的未来”。

8.历史不仅拥有“时空位置的特殊性”,也存在“时间的秩序”“因果的联系”。

9.用孤立、片面、曲解的方法观察历史,就容易忽略客观的史实、必然的规律、主流的叙事,“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10.“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说到底是将历史当作了予取予求的工具,是通过否定历史来否定现实、歪曲历史来歪曲未来。

11.只有全面、客观、综合地认识历史,尊重历史而不是调侃历史,敬畏历史而不是消费历史,才能让历史告诉未来、从历史走向未来。

12.历史从不遥远,也从未远去。

13.常葆一颗敬畏之心,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我们就能在了解昨天的基础上,把握今天、开创明天。

(二)官方标准词语

正确历史观;以史正人、以史化风;现实意义;时代楷模;“精日分子”;挑战底线;解构崇高;泛娱乐化;价值底盘、精神基座;歪曲历史、消解历史;把握今天、开创明天。

激发再攀高峰的动力

喜爱冲浪的人都知道,一个人在海平面上待久了,想要再冲上浪头,就必须放弃存量,划入浪底积蓄能量。冲浪如此,人生亦然。存量虽然代表着阅历与荣誉,但却可能限制思想的延伸,让人无法放下身段,乃至束缚手脚。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不断取得新成绩,就必须懂得归零放弃存量。归零打破的是思想的条条框框,卸下的是荣誉背后的负担,激发的是再攀高峰的动力。

以冲浪的例子作类比,引出“懂得归零才能激发再攀高峰的动力”的观点。

归零能使人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职级提升了,成绩累积了,一些领导干部容易恃才傲物、刚愎自用,听不进下属的意见建议,凡事想当然自以为是,不仅影响科学决策,还阻碍事业发展。成绩代表过去,职级代表职责,以归零淡化对成绩的陶醉、对职级地位的关注,才能以初学者的谦虚态度、干事者的积极热情投入工作。毛泽东同志把进驻北平建立新中国喻为“赶考”,杜绝党内因夺得伟大胜利而骄傲自满、居功自傲、停滞不前。“胜利之后再赶考”体现的正是一种归零的心态,那些从战火中走出来的革命家,从零开始重新学习、拼命学习,肩负起了新中国建设的繁重任务,他们中不少人最终成为杰出的法官、检察官、教师、工程师、大使、外交家等等。可见,归零能让人戒骄戒躁,能使人努力进步,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助推器。

分论点1:归零能使人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运用了“指出问题和影响+必要性重要性+例证+总结陈词”的模式进行了论述。

归零能焕发出思想的创新活力。机关工作有严密的规章制度,领导干部往往需要按部就班,遵规循矩。时间长了难免形成思维惯性,思想易被条条框框限制住,便失去创新的活力。一些领导干部遇事搬出条规,参考惯例,却对处理方式是否合理有效不闻不问,改革创新更无从谈起。近年来,一些政府部门打破思想藩篱,归零重塑办事流程,为制度做减法,为服务做加法,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归零并非另起炉灶从头再来,而是要突破对自身经验认识的惯性依赖,结合实际情况独立、客观地思考创新。事实证明,只有归零才能以旁观者的角度发现工作的不足,才能跳出思维惯性解放思想,才能挖掘出创新的亮点。

分论点2:归零能焕发出思想的创新活力。运用了“指出问题和影响+以正面事例阐述重要意义+说理+总结陈词”的模式进行了论述。

归零能激发敢想敢干的创业激情。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为官不为,凡事“输不起”,过分爱惜羽毛,从而滋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改革创新不如按部就班”的思想,归根到底是个人计较太多,害怕失去既得利益,因此担心失败,拒绝尝试,无所作为。中央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指明了“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领导干部得到重用。干部成事关键在于心无旁骛,归零让干部不再留恋于以往的成绩,不再贪恋于眼前的舒适,卸下名利的枷锁,放松手脚轻松上阵。归零也更能让领导干部有勇气向自己开刀,向陋习开刀,解决不合理的问题,保持昂扬状态,敢于担当作为。

分论点3:归零能激发敢想敢干的创业激情。运用了“指出问题和影响+正面事例+说理+阐述重要意义”的模式进行了论述。

归零看似舍弃了过去,实则得到了未来,有舍才有得,大舍方能大得。让思想插上翅膀,让手脚得以解放,将会把握更多的机会,创造更大的成就。

总结全文。

(2019年1月15日《人民日报》)

范文评析

一、本文对应的时政热点和申论考点

1.时政热点: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与改革开放精神。

2.申论考点:如何正确理解改革开放精神;归零心态的重要性;归零心态与改革开放、奋斗、逐梦、人生幸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化强国的关系。

二、行文逻辑

三、文章点评

(一)看立意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矢志推进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上升到前所未有的历史新高度。成绩值得肯定,经验需要总结,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形成了改革开放精神,过去的发展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未来的发展壮大仍然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成绩面前,最怕的就是骄傲自满;虽然有很显著的成绩,但有成绩不代表没有问题,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并不比没发展起来的时候少,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仍然需要依靠发展来解决。成绩代表过去,能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成绩会影响未来的发展,如果仅仅是活在成绩里,那就会成为未来发展的思想负担,会阻碍进一步发展的步伐。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所以作者才提出要保持归零的心态,正确看待成绩和荣誉,正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卸掉“陶醉在过去的成绩”里的思想包袱,轻装上阵,激发热情,创新创造,以期取得更大的成就,攀登更高的山峰。这篇文章虽然是对领导干部说的,但实际上对每一个人都有重大的意义;虽然是针对改革开放说的,但实际上对每一个人的工作、生活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作者把立意放在了归零上,面对成绩、荣誉和问题时能够保持清醒头脑,显示出了作者深刻的见识,立意高远、鲜明、深刻。

(二)看标题

标题采用了“动宾”结构,“激发”是动词,“再攀高峰的动力”这一短语是宾语,比较简洁。单纯的就标题而言,这个标题不错,但是放到全文中去看,这个标题实际上并不太好,因为文章的开头、三个分论点和结尾都是围绕“归零”来写的,这样的话,标题就没能很好地统领住全文,可以优化为“保持归零心态”,这样标题就能有力地统领全文。这一点需要考生注意,标题是文章的灵魂,灵魂要能反映文章最本质的东西,如果标题和文章的内容关联度不大,那就等于灵魂散了。

(三)看结构

1.首段。以冲浪的例子类比,引出要有归零心态的观点。通过类比的方式引出话题、亮明观点是比较常用的、容易吸引人读下去的有效办法,需要注意的是类比的例子和自己将要表达的观点一定要在某些方面具有相同点,这是其一;其二是引述例子的时候语言一定要简洁,不能冗长,要考虑字数,开头尽量像“凤头”那样短小精悍。

2.主体。2-4段三个自然段是主体部分,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归零的重要意义,也就形成了三个分论点。三个分论点毫无例外地体现在每段第一句,形式上也比较对称鲜明,需要考生注意的是,在论述分论点的时候,一定要确保每一个分论点在本质上不相统属,不能形式上是三个分论点而实质上是一个论点。本文的三个分论点就是不相统属的,“能使人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能焕发出思想的创新活力”“能激发敢想敢干的创业激情”这三个分论点是截然不同的,这样的论述就能够有力地支撑起文章的核心论点。切忌就一个论点反复说、往死里说的论述方式,因为阐述得再充分也仅仅是一个分论点而已,要善于归纳总结,把同一类的总结成一条,把不同类的分开论述,这样就能让分论点更有力,文章更饱满。

每一段的论述模式也大致相同,都采用了“指出问题和影响+指出重要意义(必要性重要性)+事例+说理”的模式,论述得比较饱满具有说服力。

3.结尾。进一步概括了“归零”的实质和重要性,对未来作出展望,满满的正能量。结尾对“归零”的总结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但和文章标题的关联度不高,如果能把话题转移到标题上就更好了。

(四)看逻辑

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行文结构,遵循了“指出问题亮明观点、多角度论述观点、总结全文”的逻辑,符合人的阅读和认知习惯,逻辑上是顺畅的。如果把标题换为“保持归零心态”的话,就能有力地统领住全文,文章的形和神就更紧凑了。

(五)看语言

言语比较平实,没有引用名人名言、经典警句;紧紧围绕归零心态来阐述,问题导向鲜明,针对问题来谈,没有花哨的词句;语句比较流畅通顺;运用了一些具有典型性的例子,可读性比较强。

四、好词好句

(一)官方标准语句

1.存量虽然代表着阅历与荣誉,但却可能限制思想的延伸,让人无法放下身段,乃至束缚手脚。

2.归零打破的是思想的条条框框,卸下的是荣誉背后的负担,激发的是再攀高峰的动力。

3.成绩代表过去,职级代表职责,以归零淡化对成绩的陶醉、对职级地位的关注,才能以初学者的谦虚态度、干事者的积极热情投入工作。

4.归零能让人戒骄戒躁,能使人努力进步,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助推器。

5.归零并非另起炉灶从头再来,而是要突破对自身经验认识的惯性依赖,结合实际情况独立、客观地思考创新。

6.事实证明,只有归零才能以旁观者的角度发现工作的不足,才能跳出思维惯性解放思想,才能挖掘出创新的亮点。

7.干部成事关键在于心无旁骛,归零让干部不再留恋于以往的成绩,不再贪恋于眼前的舒适,卸下名利的枷锁,放松手脚轻松上阵。

8.归零也更能让领导干部有勇气向自己开刀,向陋习开刀,解决不合理的问题,保持昂扬状态,敢于担当作为。

9.归零看似舍弃了过去,实则得到了未来。

10.有舍才有得,大舍方能大得。

11.让思想插上翅膀,让手脚得以解放,将会把握更多的机会,创造更大的成就。

(二)官方标准词语

存量;积蓄能量;科学决策;“赶考”;“胜利之后再赶考”;助推器;严密的规章制度;思维惯性;打破思想藩篱;重塑办事流程;为制度做减法,为服务做加法;既得利益“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伟大梦想是拼出来干出来的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掷地有声的话语,揭示了创造“中国奇迹”的朴素哲理,宣示了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坚定意志。今天,我们纪念改革开放、讴歌改革开放,最好的方式就是激扬拼与干的精气神,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梦想的话开篇,亮明自己的观点。

只有拼与干,才能杀出筑梦圆梦的“血路”。弄潮儿向涛头立,留下的一定“是奔湍,是弹丸,是惊雷”。位列世界500强的青岛海尔,曾在改革开放之初一度濒临倒闭,1985年,掌门人张瑞敏当众抡起大锤,砸烂76台劣质冰箱,拉开了管理革新、技术创新的帷幕;20年后,面向互联网时代,他又抡起改革大锤,试行“人单合一”模式,推动海尔连续多年蝉联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敢闯敢试、敢拼敢干、顽强打拼,从学步到健步、从跟跑到领跑、从制造到创造……一大批中国优秀企业不甘落后、不甘平庸,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杀出血路、浴火重生。无论何时,我们都需要赓续这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锐气,不畏险阻、奋勇搏击的硬气,敢为人先、独占鳌头的志气。

分论点1:只有拼与干,才能杀出筑梦圆梦的“血路”。采用“例证+说理”的模式进行阐述,用海尔的例子进行了例证。

只有拼与干,才能闯过筑梦圆梦的“险滩”。创业是披荆斩棘的开拓,创新是九死一生的攻坚。四十载波澜壮阔,一批批拓荒者、先行者、攻关者,闯关夺隘、攻坚克难,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让一串串惊世奇迹横空出世。兰渝铁路工程是旷世罕见的“硬骨头”,其中胡麻岭隧道的最后173米因特殊地层,足足耗了6年仍难以“啃”下,德国专家曾带队“应战”,却以失败而告终,并留下冷酷结论:“不可能在这种地层中打通隧道!”面对困局,中国建设者不迷信权威、不惧怕艰险,逐个破题、逐项创新,终于研发出“九宫格挖隧道”等独特工法,破解了世界性难题。迈步新征程,砥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拼劲,永葆“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勇毅,我们就没有迈不过的沟坎、攀不上的高峰。

分论点2:只有拼与干,才能闯过筑梦圆梦的“险滩”。采用“事例+说理”的模式进行阐述,用兰渝铁路的例子进行例证。

只有拼与干,才能书写筑梦圆梦的“传奇”。回望40年不凡征程,中国人民靠勤劳和智慧,干出了一片片新天地。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在高温、高湿、高盐和高空、高难、高端的施工条件下,被中国建设者标定了6个“世界之最”。而每一个“之最”中,皆有“筚路蓝缕辟海疆”的拼搏故事,皆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实干赞歌。神舟飞天,蛟龙潜海,“天眼”傲世……今日之成就,为开创未来铺就了前行之路,激励着人们时刻赓续勇立潮头、实干苦干的精神。

分论点3:只有拼与干,才能书写筑梦圆梦的“传奇”。采用“例证+说理”的模式进行阐述。用港珠澳大桥的例子进行例证。

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说:“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奋进在“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新征途,让我们不断砥砺拼劲、干劲,用实干拥抱伟大梦想。

引用习近平总书记2019新年贺词的讲话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呼应标题和开头。

(2019年1月9日《人民日报》)

范文评析

一、本文对应的时政热点和申论考点

1.时政热点:逐梦、筑梦、圆梦;拼搏与实干。

2.申论考点:人生是否需要有梦想;如何正确对待梦想;梦想与拼搏的关系;梦想与实干的关系;梦想与幸福的关系;梦想与成功的关系;梦想与当下的关系;梦想与创新的关系。

二、行文逻辑

三、文章点评

(一)看立意

四十年的改革开放让我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稳居世界第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这些成就的取得靠什么?靠的是全民族、每一个人的拼搏与实干。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我们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让我们的拼搏与实干具有了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启示我们,幸福是等不来、喊不来、乞求不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国家层面是这个道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也是这个道理。我们都渴望成功与幸福,但成功与幸福并不会从天而降,而是要靠我们每个人的拼搏与实干争取而来。只是空想而没有拼搏与实干的行动,永远不会得到成功与幸福,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作者站在国家的立场上,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观来阐述梦想与拼搏实干的关系,既回顾历史,又瞻望未来,站位很高,立意很深,具有历史的辩证性。这也提醒我们,特别是年轻一代,要脚踏实地沉下心来拼搏实干,不能只是“空想空谈”而陷于“焦躁情绪”中虚度光阴。

(二)看标题

采用了“主谓宾”的结构,“伟大梦想”是主语,“是”是谓语,“拼出来干出来的”这一短语整体上是宾语。标题观点鲜明,具有较浓的感情色彩。

(三)看结构

1.首段。第一句话直接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梦想与拼搏实干关系的讲话来开篇,紧跟一句作者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评价,顺势引出自己的观点,入题切题点题快,文字简洁。

2.主体。三个分论点三个自然段,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梦想与拼搏实干的关系,即“拼与干能够杀出血路”“闯过险滩”“书写传奇”。这三个角度是互不统属的,是真正相互独立的,而且暗含了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三个维度,是一种递进的关系。采用“事例+说理”的论述模式,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主体部分很饱满。

3.结尾。引用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新年贺词的讲话来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呼应标题和开头,并发出呼吁,作出展望,满满的正能量。

(四)看逻辑

采用了总—分—总的行文结构,遵循了“引出话题亮明观点、多角度阐述观点、总结全文”的逻辑,符合人的阅读和认知规律。标题强有力地统领了开头、三个分论点和结尾,紧紧围绕梦想与实干的关系进行阐述,文章逻辑紧凑,结构清晰,形神兼备。

(五)看语言

文章整体端庄大方,很平实,除了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外,没有其他的名言警句。语句很流畅,没有病句,读下来一气呵成。大量地引用了鲜活的事例进行论证,可读性强。

四、好词好句

(一)官方标准语句

1.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

2.无论何时,我们都需要赓续这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锐气,不畏险阻、奋勇搏击的硬气,敢为人先、独占鳌头的志气。

3.创业是披荆斩棘的开拓,创新是九死一生的攻坚。

4.四十载波澜壮阔,一批批拓荒者、先行者、攻关者,闯关夺隘、攻坚克难,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让一串串惊世奇迹横空出世。

5.迈步新征程,砥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拼劲,永葆“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勇毅,我们就没有迈不过的沟坎、攀不上的高峰。

6.每一个“之最”中,皆有“筚路蓝缕辟海疆”的拼搏故事,皆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实干赞歌。

7.今日之成就,为开创未来铺就了前行之路,激励着人们时刻赓续勇立潮头、实干苦干的精神。

8.“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奋进在“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新征途,让我们不断砥砺拼劲、干劲,用实干拥抱伟大梦想。

(二)官方标准词语

中国奇迹;改革开放再出发;坚定意志;激扬拼与干的精气神;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弄潮儿向涛头立;管理革新、技术创新;从学步到健步、从跟跑到领跑、从制造到创造;“硬骨头”。

多“烧脑”才能少“挠脑”

思想一勤快,头脑就活跃,工作就风生水起。这正是“烧脑”的效应,让大脑全速开动起来,在多思善思中,往往就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求得工作的突破;相反,思想一懒惰,头脑就贫困,工作就平庸,结果就是经常“挠脑”,遇事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哲人说:“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要想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思想不落伍,行动不掉队,就要多“烧脑”少“挠脑”。

运用动脑与否的不同结果对比引出话题。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曾指出:“在党内和人民群众中,肯动脑筋、肯想问题的人愈多,对我们的事业就愈有利。”现在大多数党员干部是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但也不能否认不愿意动脑筋、不善于思考者仍不乏其人。这样的“思想懒汉”往往脑子空空,对上级的决策指示只会机械地照搬照转,对群众创造的丰富经验熟视无睹,抓工作、办事情拿不出自己的思路和办法。实践告诉我们,不开动脑筋,不勤于和善于思考,是干不好工作的,在相当意义上说,只有多“烧脑”,才能少“挠脑”。

欲抑先扬,指出不动脑的负面影响,顺势亮明文章的观点——多“烧脑”才能少“挠脑”。

“心胜则兴,心败则衰。”世界上最可怕的并非失败,而是思想上自我设限抑制了成功。提倡多“烧脑”,就是要“烧”掉头脑中那些过时的观念、经验和套路,冲破思想上条条框框的束缚,为新观念的生长“清场”“腾地”。“把思想活泼一下。脑子一固定,就很危险。”思想决定行动,观念主导成败,直面改革中的矛盾和问题,当把破除旧有思想观念束缚作为撬动改革的“阿基米德支点”,方能冲破阻力、攻克难关,由“山重水复疑无路”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

分论点1:阐述“烧脑”的实质是去除旧观念,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当今时代,创新创业不是单枪匹马、孤军奋战就能获得成功的。一个人“烧脑”,只能“烧”出一片小天地;一个团队、一群人“烧脑”,才能“烧”出一番大事业。很多人都有喝咖啡的习惯,但有多少人知道一杯咖啡所产生的咖啡渣,99.8%会被丢弃。上海财经大学一个创新团队,通过实施“咖啡绿植”项目,将废弃的咖啡渣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以培育出高质量的菌菇,从而带来了可观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这正是团队的力量。有统计数据显示,超过2/3的诺贝尔奖都是合作取得的。善于运用和借助团队的力量,在集体的“烧脑”中激发创新的灵感,就能创造1+1大于2的效益,让创新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分论点2:阐述了集体“烧脑”的重要意义,并用上海财大的例子进行例证。

“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人最难看清的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说,“烧脑”既是一种自我否定、同旧观念告别、同“旧我”告别,也是一种自我更新,用新观念武装头脑。“远飞者当换其新羽,善筑者先清其旧基。”善于思考的人不仅会用好自己的大脑,还会很好地利用“外脑”丰富大脑,认真汲取他人的、现实的和历史的经验,善于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做到理论精通、知识融通、信息贯通,集中民意、集思广益,从而丰富自己的智慧,掌握干事创业的过硬本领,实现自我迭代升华。

分论点3:阐述要利用好“外脑”——广泛汲取各方智慧。

“精神爽奋,则百废俱兴;肢体怠弛,则百兴俱废。”把眼界放得更宽些,把劲头鼓得更足些,敢于突破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每一天的“烧脑”行动不仅清爽我们的精气神,更赢得事业的万千气象。

以名言总结全文,作出展望。

(2019年1月8日《人民日报》)

范文评析

一、本文对应的时政热点和申论考点

1.时政热点:改革创新;放管服。

2.申论考点:思考的重要性;思考与深化改革的关系;思考与创新创造的关系;思考与完善公共服务的关系;思考与自我认知的关系;思考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思考与“大国工匠”的关系;思考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二、行文逻辑

三、文章点评

(一)看立意

人和人之间是有差别的,这个差别不仅仅在于高矮胖瘦、黑白美丑,更在于头脑的差别、思想的差别。不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真正让人和人之间拉开差距的在于头脑的不同。当前,我国发展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既有辉煌的成就值得骄傲,也有很多的问题值得警惕,需要我们去解决。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我们面临着一系列的新形势、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只有用新办法。但新办法的产生需要我们去思考,没有思考、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是无法创新创造的,也无法找到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办法。对于国家工作人员来讲需要思考,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也需要学会思考,我们追求幸福、追逐梦想都需要我们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边永远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虽然这篇文章是对党员干部写的,但对我们每个人都有镜鉴意义。在很大程度上说,“思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努力,天上不会掉“馅饼”,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思考”和勤奋、坚持奋斗一样,都是追逐梦想、成功和幸福必不可少的因素。从这个角度讲,作者的立意很准,也很深刻。

(二)看标题

采用了“对称式”结构,“多”和“少”相对,“烧脑”和“挠脑”相对,形式上美观,具有韵味,新颖且简洁,标题抢眼。

(三)看结构

1.首段。从正反两方面指出思考和不思考的结果截然不同,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较强的冲击力,能吸引人读下去。紧接着一句名人名言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多“烧脑”少“挠脑”,入题很快。

2.主体。主体部分共四个自然段,第2段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是一些干部不会、不愿、不善于思考,顺势亮明自己的观点:只有多“烧脑”,才能少“挠脑”。3-5段分别从去除旧观念、集体“烧脑”、善用“外脑”的角度阐述了如何进行“烧脑”,形成了文章的三个分论点,这三个分论点之间互不统属、没有重复,界限划得很清楚。既运用了说理的方法,也引用了相关的事例,还引用了一些名言警句,这种论述就比较饱满充实。

3.结尾。以名言警句作总结,进一步重申“烧脑”的重要意义,进而总结全文、作出展望,简短明了。

(四)看逻辑

采用了总—分—总的行文结构,遵循了“引出话题、亮明观点、多角度阐述观点、总结全文”的逻辑,符合人们的阅读和认知规律。标题多“烧脑”才能少“挠脑”强调的是要多“烧脑”,三个分论点都是紧紧围绕如何“烧脑”进行阐述的,结尾进一步重申了“烧脑”的重要性,这就让标题有力地统领了开头、三个分论点和结尾,文章整体上结构紧凑、形神兼备。

(五)看语言

文采比较好,恰当地、大量地引用了名言警句;说理运用的语言很接地气,很形象;引用了事例,增强文章可读性;文字流畅,读下来一气呵成。

四、好词好句

(一)官方标准语句

1.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

2.心胜则兴,心败则衰。

3.思想决定行动,观念主导成败。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6.远飞者当换其新羽,善筑者先清其旧基。

7.精神爽奋,则百废俱兴;肢体怠弛,则百兴俱废。

(二)官方标准词语

思想懒汉;阿基米德支点;冲破阻力、攻克难关;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理论精通、知识融通、信息贯通;过硬本领;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红色基因是历史的积淀,是历史真正厚重之所在。红色基因中有信仰,能够使我们“不畏浮云遮望眼”;红色基因中有定力,能够使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红色基因中有成功之道,能够使我们从看似“山重水复疑无路”中,领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红色基因植根于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泥土中,传承于一代一代人不懈奋斗的事业中,与我们每一个人情感相连、命运相系,是我们精神的归宿、初心的原点。

首句即入题,用三个排比句阐述红色基因的重要性和重要价值。

生活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无数先烈的国度里,英雄的故事有口皆碑,红色印记随处可见。然而,每个人内心里的红色种子,不会自然而然地长成参天大树,需要不断地呵护她、激活她,使其永葆生机与活力;需要不断地培育她、浇灌她,使其汲取养料茁壮成长。那么,如何激活红色基因呢?

指出红色种子不会自然成长,而是需要激活,段末的设问句引出下面的四个分论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时,曾讲过一段深情的话语:“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每次来缅怀革命先烈,思想都受到洗礼,心灵都产生触动。回想过去那段峥嵘岁月,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遍布于全国各地的纪念馆、纪念地,是红色基因的“孕育地”“储存库”,充分发挥好红色资源作用,经常到这些地方拜谒、瞻仰、学习,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以滋养、灵魂得以净化、境界得以提升,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分论点1:要通过参观红色基地激活红色基因。通过井冈山的例子以小见大的普及到各种红色纪念馆、纪念地。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而记录历史的经典是我们获得历史知识、激活红色基因的最佳途径。一本好书、一个好的故事,既是一扇窗户,让人走进历史、了解历史,也是一粒种子,让人在内心激发红色认同、产生情感共鸣。只有了解才能理解,只有“通情”才能“达理”,从而在读书溯源中,把红色基因的根基扎深扎牢。

分论点2:要通过阅读历史经典书籍激活红色基因。阐述了读书是激活红色基因的有效途径。

革命先烈、英模人物的榜样力量,是优良传统的人格化身,是红色基因的鲜活体现。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气场、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不懂历史的民族没有根,淡忘英雄的民族没有魂。激活红色基因,当以英模人物为榜样,自觉向他们看齐。“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榜样就是阵阵“清气”,能够澄滤“余滓”,引导我们进入“杳然”人生之境。

分论点3:要通过学习英模人物激活红色基因。阐述了以英模为榜样、向英模学习的重要性。

“传统不是守住炉灰,而是热情火焰的传递。”红色基因不是古董,她的生命力在于挖掘出新的时代内涵,彰显出新的时代价值。感悟革命传统的崇高,激活我们身上的红色基因,最终要体现到为崇高事业的不懈奋斗中。唯有保持革命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才能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使我们的事业永续推进。

分论点4:要挖掘红色基因的时代内涵,为崇高事业不懈奋斗。阐述了要传承红色基因中的拼命精神和热情。

一位作家说过:人生不是一支短暂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烧得十分光明耀眼,然后交给下一代。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上,我们当分外珍惜这一荣光,在回首中铭记,在缅怀中传承,在开拓中弘扬,让红色基因永不变色,代代相传。

引用名言警句总结全文、呼应标题和开头。

(2018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

范文评析

一、本文对应的时政热点和申论考点

1.时政热点:革命精神的传承。

2.申论考点:如何正确认识革命精神和革命历史;革命精神与创新创造的关系;红色基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红色基因与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强国建设的关系;革命精神和革命历史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关系;革命精神与奋斗、逐梦的关系。

二、行文逻辑

三、文章点评

(一)看立意

红色基因特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并孕育而成的一种特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2019年,我们迎来了建国70周年,在这70年的时间里,我国的综合国力、民族和人民面貌、国际影响力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在昂首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全世界都瞩目我国的成就。在这种大好形势下,社会上间或出现一些杂音,认为革命精神过时了,不需要了,认为革命精神是“土老帽”“不合时宜”,一切向“西方”看齐,渐渐地迷失了自我,也误导社会舆论,影响公共秩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明确指出革命文化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承、发扬革命精神。从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式、存在的问题来看,不论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是建设文化强国、保障和改善民生,都需要革命精神、革命文化的滋养。革命精神、革命文化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更需要弘扬,从这个角度讲,作者的立意和中央保持了高度一致,很精准,很深刻。

(二)看标题

标题采用了“动宾补”的结构,“让”是谓语,“红色基因”是宾语,“代代相传”是补语。标题观点鲜明,要代代相传而不是中止,很简洁。

(三)看结构

1.首段。首句即入题,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快速高效。紧接着以三个排比句阐述红色基因的重要性和重要价值,很有气势。

2.主体。主体部分共五个自然段,第2段是承上启下段,通过“如何激活红色基因呢?”这一设问句引出下面的四个分论点。第3-6段分别从以参观红色基地、阅读历史经典、学习英模人物、注入时代内涵四个角度提出了激活红色基因的具体办法。论述的时候采取了“事例(说理)+意义(作用)”的模式,既引用了事例,也有作者的说理,还引用了名言警句,论述得充分饱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特别重要的是,这四个具体对策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实际工作中就是这么做的,是典型的策论文。

3.结尾。以名言警句重申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重要性,总结全文,呼应标题和开头,发出呼吁,富有力量且比较简洁。

(四)看逻辑

采用了总—分—总的行文结构,遵循了“引出话题、亮明观点、多角度阐述观点、总结全文”的逻辑,符合人们的阅读和认知规律。红色基因就蕴藏在红色基地、经典读物、英模人物之中,开头开门见山入题红色基因,结尾进行了总结,这就让标题有力地统领了开头、四个分论点和结尾,全文紧扣主题,文章的逻辑紧凑、形神兼备。

(五)看语言

比较有文采,恰当地引用了不少名言警句;比较顺畅,引用了事例,读下来一气呵成,可读性强;整体上文风端庄大方,符合官方文章的要求。

四、好词好句

(一)官方标准语句

1.红色基因是历史的积淀,是历史真正厚重之所在。

2.红色基因中有信仰,能够使我们“不畏浮云遮望眼”;红色基因中有定力,能够使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红色基因中有成功之道,能够使我们从看似“山重水复疑无路”中,领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3.红色基因植根于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泥土中,传承于一代一代人不懈奋斗的事业中,与我们每一个人情感相连、命运相系,是我们精神的归宿、初心的原点。

4.充分发挥好红色资源作用,经常到这些地方拜谒、瞻仰、学习,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以滋养、灵魂得以净化、境界得以提升,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5.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6.只有了解才能理解,只有“通情”才能“达理”,从而在读书溯源中,把红色基因的根基扎深扎牢。

7.“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榜样就是阵阵“清气”,能够澄滤“余滓”,引导我们进入“杳然”人生之境。

8.“传统不是守住炉灰,而是热情火焰的传递。”红色基因不是古董,她的生命力在于挖掘出新的时代内涵,彰显出新的时代价值。

9.不懂历史的民族没有根,淡忘英雄的民族没有魂。

10.在回首中铭记,在缅怀中传承,在开拓中弘扬。

(二)官方标准词语

红色印记;红色种子;红色基因;孕育地;储存库;激发红色认同、产生情感共鸣;革命先烈、英模人物;榜样力量;崇高事业;革命热情;拼命精神。

时代呼唤改革“实干家”

“一个投资项目从立项到审批,要跑20个厅局、53个处室,盖上百个章,需要799个审批工作日。”在“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上,一幅改革前的行政审批流程图引人注目。如今,随着“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立等可取”等新风扑面,让群众感叹办事方便、更有效率了。改革何以能释放如此效能?

以审批改革前后效果的巨大反差对比的事例快速入题切题,并以设问句引出下文。

从根本上说,落实的程度,直接决定着改革的力度和效果。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回望改革开放40年,我们难忘“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蛇口春雷”,感怀“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感慨中国桥从“争气桥”到“圆梦桥”“复兴桥”的历史跨越,激荡推进各项改革落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务实精神。可以说,实干是贯穿40年改革开放的基本脉络,是当代改革者精气神的鲜明底色。

过渡段,承接上文,回答首段的反问。以“难忘……”“感怀……”“感慨……”三个排比句把成就的原因落到“实干”上,为下面的三段做好铺垫。

实,体现在敢于直面问题的魄力。“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正是改革者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深入研究、深入思考、切实解决,才使改革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不断被发现和破解。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这种敢于直面问题的魄力,才使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分论点1:实,体现在敢于直面问题的魄力。主要强调了实打实地解决问题。

实,体现在敢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的勇气。改革的一大难点,就是“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今天,改革者面临的利益固化问题都是现实的、具体的,改革的背后往往就是利益的调整,是要动别人的奶酪的。有的是个人利益,有的是部门利益,有的是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取消一项审批,就可能导致一些人的奖金没了;调整一个机构,就可能让一些人面临重新择业。只有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勇于自我革命,才能打通改革征程上的各种壁垒。我们强调“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其意义正在于要下决心去动真碰硬,而不是嘴上喊推进改革很重要,一碰到利益问题就退缩不前了。

分论点2:实,体现在敢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的勇气。主要强调了实打实地动真碰硬、触碰奶酪。

实,体现在敢于攻坚克难的担当。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所要求解的往往是极为复杂的“方程”。有些“硬骨头”不好啃,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心力,却不见得有成果。有些难题牵涉甚广,短期内很难有大的突破,却又必须破题、解题。要避免改革“打滑空转”,就必须攻克难点,破除顽瘴痼疾。我们说,改革者要有担当精神,就在于要敢于克难攻坚,“不破楼兰终不还”,而又不计较名利得失。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开辟改革“最先一公里”,还是打通改革“中梗阻”,抑或是铺就改革“最后一公里”,都需要以百姓之心为心,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拿出一批硬招实招,让各项改革举措真正落地生根、次第开花。

分论点3:实,体现在敢于攻坚克难的担当。主要强调了实打实地敢于担当、出实招、落实举措。

一位经济学家在被问及对中国未来的判断时,不假思索地写了一个字:“行”。这既是对中国经济的未来保有信心,也是在强调“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的辩证法。人人争当实干家,不弃微末、不舍寸功,勇攀改革新高峰、书写开放新篇章,我们必将汇聚起更加磅礴的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得以实现。

引用与经济学家的问答总结全文,呼应标题和开头。

(2018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

范文评析

一、本文对应的时政热点和申论考点

1.时政热点:改革开放和实干精神。

2.申论考点:如何正确认识改革开放的重大作用、重要历史地位;如何继承发扬实干精神;如何正确认识改革与开放的关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驱动、保障和改善民生、文化创新、加强社会治理、完善公共服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改革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关系;实干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关系;实干精神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二、行文逻辑

三、文章点评

(一)看立意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党中央隆重举行纪念大会进行纪念。回首40年的改革历程,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货物出口、商品消费等很多指标居世界前列,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全球影响力显著扩大,中国正在稳步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取得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本身就值得总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那样,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这些成就的取得,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奋斗出来的,是实干出来的,是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换来的。说到底,过去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因为改革开放,未来,我们取得更大的成就依然要靠改革开放,要靠实干。习近平总书记还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实干才能创造幸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些都强调了实干的极端重要性。从这个角度来讲,本文的作者明确地表达了时代呼唤实干家的立场,表明了对实干的拥护和赞成,符合中央的要求,同时,把实干放到了时代的大背景下,这样的立意就很宏观,很大气,立意很高远。

(二)看标题

标题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时代拟作“人”,因为只有人才能呼唤。运用了“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时代”是主语,“呼唤”是谓语,“改革‘实干家’”是宾语。拟人的标题很鲜活生动,让读者能准确快速地把握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总共9个字,很简洁。

(三)看结构

1.首段。以一个改革前后效果存在巨大反差的审批流程的改革实例快速地进入话题,很有吸引力。末句是一个设问句,形式很新颖,为引出下文做好了铺垫。末句是对前边的实例的总结,句与句之间的衔接自然而然。

2.主体。主体部分共四个自然段,第2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既回答了首段的问句,又通过“难忘……”“感怀……”“感慨……”三个排比句引出“实干”的主题,为引出下面的三个分论点做好了铺垫。3-5段是三个分论点,主旨句十分鲜明,分论点之间界限清楚,没有重复交叉,每一段都紧紧围绕着分论点来阐述,不论是叙述还是说理,都实实在在,和实际结合得很紧密。整个主体部分充实饱满,具有说服力。

3.结尾。以一个经济学家的回答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借用了“行”的多意,行就是行动,就是实干,进一步强调了实干的重要性,并发出呼吁,作出展望,呼应了标题和开头,满满的正能量。

(四)看逻辑

运用了总—分—总的行文结构,遵循了“引出话题—论述话题—总结话题”的思路,先以一个自问自答的对话指出了实干的重要性,进而从三个不同的方面详细具体地进行了论述,最后对实干进行了强调和总结,既有论点,又有充实的论证,文章很饱满,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行文具有明显的内在逻辑性。

(五)看语言

通篇语句朴实无华,端庄大方,读下来很流畅,运用了一些俗语俚语,形象生动有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让文章比较接地气。

四、好词好句

(一)官方标准语句

1.从根本上说,落实的程度,直接决定着改革的力度和效果。

2.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3.实干是贯穿40年改革开放的基本脉络,是当代改革者精气神的鲜明底色。

4.实,体现在敢于直面问题的魄力。

5.正是这种敢于直面问题的魄力,才使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

6.“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7.实,体现在敢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的勇气。

8.“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

9.改革的背后往往就是利益的调整,是要动别人的奶酪的。

10.只有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勇于自我革命,才能打通改革征程上的各种壁垒。

11.“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

12.实,体现在敢于攻坚克难的担当。

13.要避免改革“打滑空转”,就必须攻克难点,破除顽瘴痼疾。

14.改革者要有担当精神,就在于要敢于克难攻坚,“不破楼兰终不还”,而又不计较名利得失。

15.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开辟改革“最先一公里”,还是打通改革“中梗阻”,抑或是铺就改革“最后一公里”,都需要以百姓之心为心,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拿出一批硬招实招,让各项改革举措真正落地生根、次第开花。

16.“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17.人人争当实干家,不弃微末、不舍寸功,勇攀改革新高峰、书写开放新篇章,

(二)官方标准词语

审批流程图;“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蛇口春雷”;“深圳速度”;“争气桥”“圆梦桥”“复兴桥”;历史跨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务实精神;问题意识;问题导向;现实问题;动真碰硬;个人利益;部门利益;眼前利益;局部利益;攻坚期、深水区;“硬骨头”;破题、解题;“最先一公里”;“中梗阻”;革“最后一公里”;以百姓之心为心;“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硬招实招;实干家;磅礴的力量。

那么一股气和劲不能松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站立于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坐标,回味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依然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澎湃的力量。

引用邓小平同志关于“气和劲”的讲话快速入题切题点题。

改革开放40年的宏大叙事,书写了多少精彩篇章;40年成就的发展传奇,改变了多少人的个人命运。这其中最激荡人心的,就是那种敢担当、愿作为、不服输、不信邪的心气儿,那种面对艰难险阻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拼劲儿。当年,万里主政安徽,支持小岗村的探索,小岗人说:“有人打官司要告我们。”万里回答:“这个官司我包打了!”习仲勋主政广东,提出创办“贸易合作区”,为深圳特区闯出一条新路。这样的故事至今仍然启发着改革者。实践表明,敢闯敢冲的豪情壮志,能极大地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产生巨大的力量,从而克难制胜,成就事业。葆有刚健的精神,也能影响他人、引领风气,让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在人与人之间同频共振,进而改变一个社会乃至一个时代的气质与风貌。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尤须保持那么一股气和劲。

从正面的角度阐述“气与劲”对发展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并用万里、习仲勋的例子进行了例证,同时以古启今,引出新时代也要保持那么一股子气和劲。

没有那么一股气和劲,就难以打开思想解放的闸门,突破思维定式、路径依赖。“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思想上率先破冰,行动上才能突围。现在,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年前。如果思维固化、思想停滞,什么都不敢想、不愿想,一味用老办法因应新问题,只会在思想的土围子里打转转,停留于自我狭小的“舒适区”,无法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长此以往,一些人失去的将不仅是改革的锐气,更是改革的能力。

分论点1:没有那么一股气和劲,就难以打开思想解放的闸门,突破思维定式、路径依赖。主要是从反面强调了“没有气和劲难以突破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无法应对快速变化的时代。

没有那么一股气和劲,就难以直击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今日推进改革,“低垂的果子”早已被摘完,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许多事情,明知难为而必须为;许多矛盾,反复较量但仍须交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为何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上下同心、振奋精神、从不懈怠,始终蓄积“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气和劲。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缺乏动真碰硬的决心不行,离开久久为功的韧劲也不行。

分论点2:没有那么一股气和劲,就难以直击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主要是从反面强调了“没有气和劲难以打破固化的利益藩篱”,无法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顽瘴痼疾。

没有那么一股气和劲,就难以树立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在创造性落实中破解现实难题。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新突破,主要领域“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基本出台,对外开放布局进一步完善。当此之时,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而言,重点在于如何增强抓落实的主动性、创造性。如果奉行“以不变应万变”,抓落实搞“一刀切”;迷恋“从文件到文件”,明知形式主义而自甘平庸;满足于做“太平官”,宁愿畏首畏尾也不想创新创造……这只会贻误改革时机。强化“逆向激励”,不损害群众利益,铆足干劲、下大气力,因地制宜推动改革再深入,我们才能越改革越主动。

分论点3:没有那么一股气和劲,就难以树立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在创造性落实中破解现实难题。主要是从反面强调了“没有气和劲难以解决落实中存在的‘一刀切’、不敢不愿担当的问题”。

夫战,勇气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宣示:“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今天我们强调那么一股气和劲不能松,不仅因为改革“气可鼓而不可泄”“一篙松劲退千寻”,更在于民族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面向未来,虽然我们已经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不断跋山涉水;面向未来,我们必须以更加积极的作为,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里的原话总结升华全文,并接以两个“面向未来”的排比句表达立场、发出呼吁。

(2018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

范文评析

一、本文对应的时政热点和申论考点

1.时政热点:改革开放与创新精神。

2.申论考点:如何正确看待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作用意义;如何透过改革开放正确看待创新创造的时代意义;“闯”“冒”精神与创新创造的关系;“闯”“冒”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闯”“冒”精神与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关系;“闯”“冒”精神与科技创新、弘扬“工匠精神”的关系。

二、行文逻辑

三、文章点评

(一)看立意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乡面貌、综合国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国际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从而绽放出精彩耀眼的光芒。而与此同时,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主要的西方经济体的发展却不容乐观,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频发,世界整体发展缓慢。在这样的东西方对比下,我们有必要回顾和总结历史,以资在新时代更好地发展前行。站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维度里,站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宏大主题下,要让“气和劲”保持一种历史的深度、时代的新度、国家的立场、民族的态度,显得十分必要,而不能陷入某个人、某件事的“喜怒哀乐”“进退留转”等琐碎细微的窠臼。本文的作者做到了这一点,视野宏大,站位高远,饱含深情,站到了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基点上,让文章的气象和格局都很大。这种立意很高远,也符合中央反复提倡的“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官方主流观点。

(二)看标题

标题采用了“主谓宾”结构,“那么一股气和劲”是主语,“不能”是谓语,“松”是宾语,标题观点鲜明,气和劲“不能松”,“不能松”即是作者的态度。语言简练,十个字让读者充分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没有丝毫的拖沓累赘和故弄玄虚。语言接地气,“那么”两个字比较“口语化”,但恰到好处,有一股子生活的气息,让读者产生亲近感,没有那么的“正统”,也没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感。

值得考生学习的是标题的方式,“不能”+“松”是一种双重否定表达肯定的方式,感情色彩比正面的肯定更为强烈,很吸引人。

(三)看结构

1.首段。引用了邓小平同志关于“气和劲”的讲话,紧接着拉回到改革开放的时代话题中,切题入题快,文字简洁。值得考生学习的是平时要多积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经典讲话、名言警句等语言,方便需要的时候信手拈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2.主体。主体部分共四个自然段,段与段之间界限清楚,结构明确,每一段的主旨都很鲜明,每一段都围绕着段落主旨句进行阐述。第2段从正面的角度阐述了“气和劲”对过去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第3-5段从反面的角度阐述了“气和劲”对当下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解决思想的问题到解决困难的问题,再到解决落实的问题,逻辑严密,很顺畅,阐述较为全面。这么一正一反产生了强烈的对比,符合辩证法的辩证要求,同时,有对比就有吸引力、有精彩。

主体部分既有高度凝练的主旨句,也紧密结合了过去和现实中的经验和问题,让论述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现实的鲜活。

3.结尾。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和劲”的讲话原话,十分切题,是对全文的官方总结和升华。接着用“两个面向未来”的排比句发出倡议,呼应了标题和开头,满满的正能量。这一结尾再次提醒同学们平时多积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名言警句等语言,能为文章增色不少。

(四)看逻辑

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行文结构,遵循了“引入话题—正面阐述话题—反面阐述话题—总结全文”的思路,文脉很清晰。标题“那么一股气和劲不能松”有力地统领住了主体部分的三个“没有那么一股气和劲……”的分论点,开头和结尾也都是紧紧围绕着“气和劲”来写的,整篇文章浑然一体、一气呵成、结构紧凑、形神兼备,逻辑上扣得很紧、很顺畅。

(五)看语言

语言很“官方”,很流畅,很平实。引用了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说服力。

四、好词好句

本文语言比较官方,需要全面掌握。

(一)官方标准语句

1.“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2.实践表明,敢闯敢冲的豪情壮志,能极大地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产生巨大的力量,从而克难制胜,成就事业。

3.葆有刚健的精神,也能影响他人、引领风气,让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在人与人之间同频共振,进而改变一个社会乃至一个时代的气质与风貌。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尤须保持那么一股气和劲。

4.“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

5.思想上率先破冰,行动上才能突围。

6.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7.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上下同心、振奋精神、从不懈怠,始终蓄积“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气和劲。

8.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缺乏动真碰硬的决心不行,离开久久为功的韧劲也不行。

9.铆足干劲、下大气力,因地制宜推动改革再深入,我们才能越改革越主动。

10.夫战,勇气也。

1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宣示:“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

12.今天我们强调那么一股气和劲不能松,不仅因为改革“气可鼓而不可泄”“一篙松劲退千寻”,更在于民族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13.面向未来,虽然我们已经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不断跋山涉水;面向未来,我们必须以更加积极的作为,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二)官方标准词语

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澎湃的力量;思想解放的闸门;思维定式、路径依赖;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顽瘴痼疾;利益固化的藩篱;“低垂的果子”;难啃的硬骨头;树立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四梁八柱”;“以不变应万变”;“一刀切”;“太平官”;“逆向激励”。

在“左右为难”中成长成熟

有老同志在与年轻干部们谈话时推心置腹:“你们干具体工作,和搞文字工作有时是一样的。比如写材料就像‘二月天’,有的时候一个人一个看法,左右为难,这是很自然的。”这里的“二月天”来自一段民间唱词,“做天难做二月天,蚕要暖和麦要寒”,隐喻的是实际工作的纠结,须面对各方面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诉求。老同志勉励大家:“只有左右为难,人才能逐渐成熟起来。”

以老同志与年轻干部的“谈话”快速入题切题点题,“谈话”实际上也是事例。

的确,机关里改稿子,经常一遍遍推倒重来。实际工作中做事“两难”的情况更不少见。比如,去杠杆和融资难怎样平衡,扶贫攻坚如何杜绝养懒汉……年轻干部荡涤书生气、锤炼老成心,当在破解这些“两难”中掌握“谋”与“断”的治理要诀,不断在磨砺摔打中练身手、长本领。

过渡段,表明“左右为难”能够培养“谋”与“断”的能力,能练身手、长本领。为接下来提出的两个分论点做好铺垫。

破解“左右为难”,首先在于把问题考虑得更周全,善于统筹协调。上海解放初,旧金融资本恶意炒作令物价飞涨,简单动粗会被斥“经济打0分”,可一味“按常理”抛售银元则于事无补。陈云同志冷静研判后,一手加大宣传稳定信心,一手严打投机商,在力推人民币占领阵地的同时,调配全国物资来支援,多管齐下打赢了“银元之战”。今天,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得学懂“转盘子”艺术,做到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不能顾此失彼。贯彻宏观调控,得弄通“十个指头弹钢琴”的道理,各项措施要互相配合,不能各唱各的调。推进社会治理,得把握好“时度效”的章法,拿捏时机、掌握分寸、讲求效果,不能搞简单粗暴那一套。处理复杂问题的办法纸面上学不来,课堂上讲不深,只能在急难险重吃劲岗位上接几次“烫手的山芋”、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摸索、碰壁,总结、提高,再前进,才能提升政策协同、措施得当的水平。

分论点1:破解“左右为难”,首先在于把问题考虑得更周全,善于统筹协调。主要强调了统筹协调对解决“左右为难”的重要性,运用了陈云打赢“银元之战”的历史典故进行论证。

在事事皆有利弊、事事皆需取舍时,关键就要算大账、算全局账。如果说周全考虑、统筹协调是两点论,大局为重则是重点论。当年,挺进大别山牺牲很大,最困难时,邓小平同志从解放战争大局出发,不同意兄弟部队支援。待到淮海战役时,他却号召全体指战员“叫花子烧铺草”拼死一战,说:“就是打光了,其他各路解放军还可以取得全国胜利,这个代价是值得的。”顾全大局、从政治上考虑问题,让他博得了同志们的信赖和党中央的倚重。成才要有大局观,政治素质第一条。新征程上,谁能善用“政治之钥”,高屋建瓴、客观辩证地看问题,谁就能在化解矛盾、攻坚克难中成功开好“两难之锁”。

分论点2:破解“左右为难”,关键就要算大账、算全局账。主要强调了顾全大局、讲政治对解决“左右为难”的重要性。运用了邓小平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的历史典故进行论证。

“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耳。”做事的琢与磨,成长的苦与甘,离不开矢志奋斗、勇于牺牲的精神品格。把应对“两难”的磨砺当作增长才干的必修课,把党交付的工作当作毕生的事业去追求,我们不仅将战胜困难,也将战胜自己,成就事业与人生。

引用古语名言总结升华全文,呼应标题和开头。

(2018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

范文评析

一、本文对应的时政热点和申论考点

1.时政热点:干部、青年如何面对困难,成长成才。

2.申论考点: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困难;困难、挫折与奋斗的关系;困难、挫折与实现个人价值的关系;困难、挫折与人的成长成才的关系;困难、挫折与改革开放的关系;困难、挫折与创新创造的关系;困难、挫折与担当作为的关系;困难、挫折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困难、挫折与打赢“三大攻坚战”的关系;困难、挫折与价值观、世界观的关系。

二、行文逻辑

三、文章点评

(一)看立意

不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上,存在困难都是十分普遍的。面对困难,是迎难而上,还是逃避困难绕着走、躲着走,既体现一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也反映一个人的担当作为品格。特别是处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我们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达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承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很多。这些困难是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只有敢于、善于攻坚克难,把这些“拦路虎”一一消灭,我们才能实现既定目标、兑现已有的承诺。如果怕了,使用对困难和问题视而不见的“鸵鸟政策”,将贻误党和人民的发展事业。不畏艰难险阻、敢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既是一种可贵的品格,也是当前衡量干部是不是优秀的重要考量指标。对于考生来讲,公务员招录的是愿意为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奋斗奉献的人才,可靠的承压能力、克难能力十分重要。因此,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是勇于正视、善于权衡、敢于胜利,无视困难、畏惧困难、回避困难的人是不符合要求的。从这个角度讲,本文的作者认为“左右为难”有利于人才的成长成熟,指出“左右为难”是可以战胜的,这就是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表现,是一种符合中央要求的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富有正能量的态度和立场。这种立意精准、正确、深刻。

(二)看标题

采用了“状语+谓语”的结构,标题实际上省略了主语,潜在的主语是“我们每一个人”,“在‘左右为难中’”是状语,“成长成熟”是谓语。标题态度鲜明,积极向上,要在“左右为难”中成长成熟,而不是面对困难怨天尤人、畏缩不前。标题深刻,困难能让人成长成熟,而不仅仅是取得成绩荣誉。标题简洁,总共10个字,让读者了解了作者的想法和观点。

(三)看结构

1.首段。以老同志与年轻干部的“谈话”开启话题,通过实际工作中令人“痛苦”的“写材料”的事例来进入“左右为难”的情境,并结合“民谚”,很有趣,可读性强,在“自说自话”中点明文章的观点,快速入题切题点题。

2.主体。主体部分共三个自然段,第2段主要是过渡段,引用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左右为难”的事例,强调“左右为难”有助于练身手、长本领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3-4段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如何破解“左右为难”,一是要思虑周全、善于协调,二是要算大账、算全局账。段与段之间的界限清楚,每一段都是紧紧围绕段落主旨句进行阐述,并运用了历史典故进行论证,同时,又紧密结合现实工作,这样的阐述就很辩证,具有说服力,而且很生动。这也提醒考生,在写申论大作文时,并不是必须照抄或摘录材料中的“原话”,可以适当地加一些自己平时掌握的具有说服力的、切题的小故事、小案例,一来让文章整体上更加饱满充实,二来让文章的可读性更强,三来可以确保文章的字数符合要求。不要怕写“跑题”,因为不论是国考还是省考申论,大作文往往都有“不拘泥于给定材料”“联系实际”等要求,恰到好处地引用故事、案例能为文章增色,考生需要做的是平时要有所积累,按需切题地加以引用即可。

3.结尾。以名言警句开头总结升华全文,呼应了标题和开头,发出了呼吁,满满的正能量。

(四)看逻辑

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行文结构,遵循了“提出话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逻辑。包括标题在内的全文紧紧围绕“在‘左右为难’中成长成熟”这一观点进行论述,首段摆出“只有左右为难,人才能逐渐成长成熟”的观点,第2段阐述了“破解‘两难’是掌握‘谋’与‘断’的要诀,能练身手、长本领”,3-4段提出了破解“两难”的具体对策,结尾对“两难与成长成熟”的论点进行了总结升华,整体上看,标题有力地统领了全文的各段,整篇文章浑然一体、一气呵成、结构紧凑、形神兼备,逻辑上很顺畅。

(五)看语言

语言比较官方,很流畅,恰当地引用了一些俗语、俚语,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语言比较平实,有什么说什么,没有花里胡哨的“炫才”,名言警句引用得恰到好处。

四、好词好句

(一)官方标准语句

1.年轻干部荡涤书生气、锤炼老成心,当在破解这些“两难”中掌握“谋”与“断”的治理要诀,不断在磨砺摔打中练身手、长本领。

2.破解“左右为难”,首先在于把问题考虑得更周全,善于统筹协调。

3.今天,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得学懂“转盘子”艺术,做到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不能顾此失彼。

4.贯彻宏观调控,得弄通“十个指头弹钢琴”的道理,各项措施要互相配合,不能各唱各的调。

5.推进社会治理,得把握好“时度效”的章法,拿捏时机、掌握分寸、讲求效果,不能搞简单粗暴那一套。

6.处理复杂问题的办法纸面上学不来,课堂上讲不深,只能在急难险重吃劲岗位上接几次“烫手的山芋”、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摸索、碰壁,总结、提高,再前进,才能提升政策协同、措施得当的水平。

7.在事事皆有利弊、事事皆需取舍时,关键就要算大账、算全局账。

8.成才要有大局观,政治素质第一条。

9.新征程上,谁能善用“政治之钥”,高屋建瓴、客观辩证地看问题,谁就能在化解矛盾、攻坚克难中成功开好“两难之锁”

10.“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耳。”

11.做事的琢与磨,成长的苦与甘,离不开矢志奋斗、勇于牺牲的精神品格。

12.把应对“两难”的磨砺当作增长才干的必修课,把党交付的工作当作毕生的事业去追求,我们不仅将战胜困难,也将战胜自己,成就事业与人生。

13.“做天难做二月天,蚕要暖和麦要寒”。

(二)官方标准词语

去杠杆;融资难;扶贫攻坚;练身手、长本领;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宏观调控;“十个指头弹钢琴”;“烫手的山芋”;“热锅上的蚂蚁”;两点论、重点论;“叫花子烧铺草”;精神品格;必修课。

拥抱自己的“不完美”

又到年底了,忽然发现年初制定的种种计划,到现在几乎没有一项百分之百完成。反躬自省,完不成计划的原因有种种,如懒惰、突发意外、工作繁忙、能力不足等等,但同时,有的时候也是因为完美主义作祟。比如我在年初曾经计划写一本小说,可惜因为写不出一个完美的开头,迟迟没有进展。

以“年初计划的未完全执行”这个“不完美”的实例快速进入“不完美”的话题。实例即为“引子”。

完美,无疑是人人都想追求的目标。可是,真正的完美,却往往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如果过度执着于完美而自缚手脚,就是走入了一个人生迷局。

承上启下过渡段,承上——指出完美是小概率事件;启下——过于完美会陷入人生迷局,为引出下文的例子做好铺垫。

著名的老牌科幻电影《千钧一发》曾讲述了在一个过度依赖基因评定的社会中,人们倾向于培育最优基因组合的后代,在如此的社会中,拥有完美基因的“优等人”的一生似乎在受精卵形成的一刹那就已经是被写好的剧本,一切都有条不紊地完美运行,绝对不会出现因为懒惰、遗忘甚至智商不够而造成的失误。然而,即便是拥有如此完美基因的人,人生的结局也并不让人羡慕。

举电影《千钧一发》中优等人的事例例证过度执着于完美会走入人生迷局。

英国作家毛姆曾经说过,“完美有一个重大缺陷,它往往是无趣的。”更何况,完美从来没有统一的定义,今天的完美不一定是明天的完美,今天的某种理解,明天就有可能被颠覆。在模特行业,完美的长相和身材,无疑是竞争的最大优势。然而,不久前,一名患有白癜风疾病的模特却出人意料地登上了国际著名秀场——长相身材的不完美可以通过气质来弥补。一些条件并不完美的模特,因为在千篇一律的模特界独树一帜,反而更容易获得成功。

分论点1:不完美也可以获得成功。用了模特的例子进行例证。

人生不会因为生来完美就事事顺风顺水,也不会因为生来不完美就此生无望。维纳斯并不因断臂而缺少一丝美丽,霍金也没有因为身体被禁锢在轮椅上就禁锢了他智慧的大脑。我们生活中有那么多并不完美的小人物,包括你我,也正是靠着不甘心、不放弃、不认输的勇气在创造着属于我们自己的别样精彩人生。

分论点2:不完美的人同样可以有精彩的人生。以维纳斯和霍金为例进行了例证。

正是因为个体的种种不完美,在朝着完美的人生奋斗过程中,在品尝着命运带来的酸甜苦辣中,在踏破荆棘中展现出来的人性之光、力量、梦想,才让人欣赏和崇尚。若是一切都被设计好,就像电影《千钧一发》里的“优等人”一样,他们也就会因为丧失了梦想和奋斗的力量而黯然失色。

分论点3:不完美的人因为奋斗展现了人性之光、力量、梦想,能让人欣赏和崇尚。

其实,那些不完美啊,就如同制定年初计划一样,若是一切都按照计划完美运行,没有突发、没有变化,既不符合常理,也并不一定是好事,或许还会因此错过更为重要的机遇。调整好姿态,拥抱自己的不完美,或许才能更好地激发斗志,走向更完美的人生。

回到“年初计划”的实例总结全文,呼应标题和开头。

(2018年12月4日《人民日报》)

范文评析

一、本文对应的时政热点和申论考点

1.时政热点:青年人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2.申论考点: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的“不完美”;“不完美”与奋斗的关系;“不完美”与幸福的关系;“不完美”与自强的关系;“不完美”与创新创造的关系。

二、行文逻辑

三、文章点评

(一)看立意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论是伟人还是明星,同样存在着像普通人那样的“不完美”,只不过伟人和明星的“不完美”我们不太容易看到,而是被他们的“光环”掩盖了。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很难找到一个“完美”的人。每个人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完美,但是,很多人却都想追求完美,不敢、不愿正视自己的“不完美”,这既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本可以没有的苦恼和困扰,也让我们忽视了“不完美”本身所具有的正面积极意义,从而限制甚至束缚了我们的发展。敢于承认、正视自己的“不完美”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智慧,能够以自己的不完美为荣为乐、能开发利用自己的“不完美”需要很高的境界。从这个角度讲,作者能够大胆地提出要拥抱自己的“不完美”的观点就属于高境界,这种立意超乎寻常,新意十足,让人眼前一亮。

(二)看标题

标题运用了“谓语+宾语”的结构,“拥抱”是谓语,“自己的‘不完美’”是宾语。标题观点鲜明、积极乐观,即对自己的“不完美”要拥抱而不是回避;标题很简洁,8个字,但能让读者清楚地知道作者的立场。

(三)看结构

1.首段。以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的计划执行不充分这“不完美”的实例开启“不完美”的话题,因为是每个人都熟悉的话题,所以很容易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入题切题快。

2.主体。共五个自然段,2-3段用两段从反面即完美的角度阐述了完美并不一定是好事的观点;4-6段用三段从正面即不完美的角度阐述了不完美所具有的积极正面意义的观点。这一正一反的论证方法即是辩证法,阐述得很全面,具有说服力。同时,每一段的主旨都很明确,段与段之间界限清楚,没有重复交叉。阐述的过程中引用了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让主体部分有血有肉,充实饱满、不空洞。

3.结尾。再一次回到“年初计划”的话题上,进一步强调了要拥抱自己的“不完美”的观点,从而总结全文,呼应标题和开头,发出了呼吁,满满的正能量。

(四)看逻辑

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行文结构,遵循了“引出话题—多层面论述话题—总结话题”的思路,先从反面阐述完美的弊端,再从正面阐述不完美的积极意义,一正一反十分辩证。文章的结构清楚,层次清晰,全文紧紧围绕“不完美”这一核心来阐述,标题“拥抱自己的‘不完美’”能有力地统领完美的弊端、不完美的三方面积极意义以及开头和结尾,文章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十分紧凑、形神兼备,逻辑性很强。

(五)看语言

全文语言比较平实,娓娓道来,像日常的说话一样,很流畅。较多地运用了例证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四、好词好句

(一)官方标准语句

1.真正的完美,却往往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2.如果过度执着于完美而自缚手脚,就是走入了一个人生迷局。

3.完美有一个重大缺陷,它往往是无趣的。

4.人生不会因为生来完美就事事顺风顺水,也不会因为生来不完美就此生无望。

5.正是因为个体的种种不完美,在朝着完美的人生奋斗过程中,在品尝着命运带来的酸甜苦辣中,在踏破荆棘中展现出来的人性之光、力量、梦想,才让人欣赏和崇尚。

6.调整好姿态,拥抱自己的不完美,或许才能更好地激发斗志,走向更完美的人生。

(二)官方标准词语

完美主义;小概率事件;精彩人生;梦想和奋斗的力量。

学会与自己相处

被誉为“南非国父”的曼德拉,曾历经长达27年的牢狱生涯。出狱后有人问他:是什么力量使您在孤独中充满活力?曼德拉回答:博爱的精神加上强健的体魄。可见,精神的支撑至为重要,能让人在孤寂困厄中顽强挺立。

以曼德拉的事例开启与自己相处的话题。事例之后接了一句从事例得到的感悟。

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但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要面对如何与自己相处。哲学家芝诺曾被问及:“谁是你的朋友?”他说:“另一个自我。”学会与自己相处,其实就是找到另一个自己——把脚步放慢,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去思考,成为一个能够充满智慧的人。现实中,有些人习惯于觥筹交错、熙来攘往,一旦一个人就变得快要窒息、难以忍受;一些人有时也想安静下来给自己“充充电”,沉思工作或人生方面的问题,但总是挡不住喧嚣与世俗的诱惑,像旋转的陀螺一般总也停不下来。长此以往,只会使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工作业绩陷入“双低谷循环”。

以哲人芝诺的事例表达了人都要与自己相处的观点,并揭示了与自己相处的好处,指出现实中的一些人不会与自己相处的坏处。

学会与自己相处,不是追求寂寞、封闭自我,更不是对自身的交往能力设限,而是让自己的心灵变得祥和安宁,心境变得清澈如水,在沉潜中默默提升自己的境界。这份沉静,无论是对于涵养个人的人生智慧,还是培育理性的民族精神,都是十分有益的。回溯历史,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27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用了34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用了27年,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40年,如果缺乏耐得住寂寞的定力,没有独处时的思考,这些成就是很难取得的。如今,在一些发达国家,不少年轻人会选择给自己安排一个“间隔年”,以便在一段相对安静的生活中思索人生、规划未来。因此,我们在学习与社会打交道的同时,也应学会自己与自己相处,葆有享受独处的积极心态。

从反面阐明“与自己相处不是自我封闭和自我设限,而是自我修心、提升境界”的观点,并用古人和发达国家年轻人的例子进行了例证。

人生之路,精彩也罢,平淡也罢,总要路过一段段不同的风景。善于与自己独处,可以说是一种思想境界、能力素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格局。然而,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并非天然可以习得,仰赖于有针对性地勤加磨砺,不断锻造个人的意志品质。

承上启下过渡段,主要强调了与自己相处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的观点。

与自己相处,前提是保持高尚的价值追求。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选择,应当自觉校准人生坐标,培养自省、敬畏、慎独意识,通过对生命的深邃思考,排除外界纷扰对内心的侵袭。提升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关键在于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知识是提升修养的精神食粮,应当善于把零星的时间“焊接”起来,以永不满足的态度去对待学习,不断用新知识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用知识的力量抵御精神空虚、意志消沉。激发与自己相处的智慧,贵在增强直面现实的思辨能力。与自己相处并非与世隔绝、离群索居,而是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应当以哲学的眼光看待和分析事物,瞄准现实问题,努力获得更多规律性认识。

提出了如何提高与自己相处能力的三条具体对策,通过“前提是、关键在于和贵在”来体现。

一个民族,总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学会与自己相处、享受与自己相处,是接近星空的有益尝试。我们与其在喧嚣中消耗光阴,不如借助与自己相处延伸生命、蓄积力量。

进一步阐述与自己相处是“接近星空”的有益尝试,总结升华全文。

(2018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

范文评析

一、本文对应的时政热点和申论考点

1.时政热点:精神文明建设,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养成。

2.申论考点:如何认识“与自己相处”这一哲学和现实命题;学会与自己相处与珍惜时间的关系;学会与自己相处与奋斗的关系;学会与自己相处与创新创造的关系;学会与自己相处与梦想的关系;学会与自己相处与面对困难挫折的关系;学会与自己相处与培养健康心理的关系。

二、行文逻辑

三、文章点评

(一)看立意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马克思讲,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每一个人从幼儿园开始,小学、中学、大学、单位,每时每刻无不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与我们交往的是我们的亲朋好友、同学同事或者陌生人,这都是与他人的相处。与他人相处是我们生活的常态。那么,与自己相处这一命题成立吗?当然成立,与自己相处是具有浓厚哲学气息的命题。其实,有一个现象很值得反思,现代社会休闲娱乐项目多了,物质条件好了,但很多的人却感到更孤独寂寞了,所谓“能与人言者无二三”,甚至出现了一些自残自杀的极端情形。在这种背景下,周围的人虽然多,但却于事无补,最根本、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健康的自我认知。这就涉及要学会与自己相处。从这个角度来讲,本文的作者提出“学会与自己相处”的观点,立意深刻、高远,如果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没有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很难提出这样的观点,类似的观点有人提,但比较少,具有很强的新颖性和吸引力。

(二)看标题

标题运用了“谓语+宾语”的结构,“学会”是谓语,“与自己相处”这一短语整体作为宾语。标题观点鲜明,含有两层意思,一是不仅要与别人相处,还要与自己相处,二是与自己相处需要学习。读者能清晰地知道作者的观点,标题7个字,简洁凝练。

(三)看结构

1.首段。以曼德拉的事例为引子引出与自己相处的话题,紧接着一句从事例中得来的感悟就构成了首段,入题切题快,事例具有故事性,吸引人阅读。

2.主体。主体部分共四个自然段,依次表达了“与自己相处有好处、不会与自己相处有坏处”“与自己相处不是自我封闭而是自我提升”“与自己相处的能力需要培养”“从三个方面培养与自己相处的能力”的观点。每一个段落的主旨都很清楚,段落之间没有反复说重复说。阐述的时候既引用了古今中外的例子,又有作者对生命、人生感悟的说理,可读性很强,阐述得充实饱满。

3.结尾。把与自己相处上升到民族仰望星空的高度,是对文章主旨的升华,也是总结,呼应了标题和开头,并发出呼吁,作出展望,呼吁每一个人学会与自己相处,满满的正能量。

(四)看逻辑

采用了总—分—总的行文结构,遵循了“引出话题—多角度阐述观点—总结话题”的思路,第1段引出话题;第2段指出与自己相处的好处和不会与自己相处的坏处,实际上是为了说明学会与自己相处的重要性;第3段解释了与自己相处的内涵不是自我封闭而是自我提升,实际上是为了说明学会与自己相处的必要性;第4段指出与自己相处是一项需要培养的能力,实际上是为了说明与自己相处的可及性;第5段从三个方面提出如何学会与自己相处的对策,实际上是强调了与自己相处的可行性;第6段是总结全文。这种“重要性—必要性—可及性—可行性—总结”的行文逻辑是写作的基本逻辑,因为很重要所以有必要,因为有可及性所以有可行性,步步深入,层层递进,逻辑很严密。每一段都紧紧围绕“与自己相处”这一核心论点来论述,标题有力地统领了全文,让整篇文章浑然一体、结构紧凑,逻辑之美尽现纸上。

(五)看语言

语言平实无华但富有哲理和思辨之美;引用了一些名人名言和事例,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表达很流畅。

四、好词好句

(一)官方标准语句

1.精神的支撑至为重要,能让人在孤寂困厄中顽强挺立。

2.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但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要面对如何与自己相处。

3.学会与自己相处,不是追求寂寞、封闭自我,更不是对自身的交往能力设限,而是让自己的心灵变得祥和安宁,心境变得清澈如水,在沉潜中默默提升自己的境界。

4.人生之路,精彩也罢,平淡也罢,总要路过一段段不同的风景。

5.善于与自己独处,可以说是一种思想境界、能力素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格局。

6.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选择,应当自觉校准人生坐标,培养自省、敬畏、慎独意识,通过对生命的深邃思考,排除外界纷扰对内心的侵袭。

7.知识是提升修养的精神食粮,应当善于把零星的时间“焊接”起来,以永不满足的态度去对待学习,不断用新知识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用知识的力量抵御精神空虚、意志消沉。

8.与自己相处并非与世隔绝、离群索居,而是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应当以哲学的眼光看待和分析事物,瞄准现实问题,努力获得更多规律性认识。

9.一个民族,总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

10.学会与自己相处、享受与自己相处,是接近星空的有益尝试。

11.我们与其在喧嚣中消耗光阴,不如借助与自己相处延伸生命、蓄积力量。

(二)官方标准词语

给自己“充充电”;人生智慧;民族精神;积极心态;高尚的价值追求;精神食粮;思辨能力;现实问题;规律性认识;仰望星空。

爱是成长的必修课

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常常令人感动不已。女友患病3年不离不弃,病床前举办婚礼;洪水中坐在屋顶歇息的年轻人,原来一直在救助他人;车祸发生后血库吃紧,全城接力献血……爱是沟通人心的桥梁,一个动作、一个眼神足以温暖人心。

引述三个事例开启爱的话题。

说到爱,每一个人都不陌生,但似乎又难以用语言表达。古往今来,我们给这个美好的词汇注入了许许多多的内涵。哲学家将爱视作“人类对整个世界的渴望”,心理学家定义爱为“人与人间抛弃恐惧、不再戒备的信赖关系”。在文学家笔下,我们能从父母的背影中理解什么是亲情,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吟唱中读懂一份倾慕。虽然“什么是爱”从来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都包含了一项起码的内容,那就是一种关怀与给予,一种对他人真诚而无私的关心。

以哲学家、心理学家、文学家的视角阐述爱的精神内核是给予与关怀。

对爱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是对爱的追求却始终如一。早在2000多年前,儒家先贤就讲“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涵养一颗仁爱之心,这是君子的德行,也是中国传统理想社会的写照。刚刚过去的开学季,不出意料被各种开学致辞刷屏。高校校长的寄语,无疑是新生收获的第一笔财富,而在跋涉未来的行囊中,不少人都会把“学会爱”纳入其中。历史背景、时代条件早就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变,但是“学会爱”“追求爱”依然是年轻人成长的必修课。

以古今对照阐述对爱的追求始终如一,提出全文的核心论点——追求爱成为年轻人的必修课。

心中有爱,方能遇见更好的自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年轻人成长过程中,爱是最好的滋养,用爱浇灌,就能让责任意识、担当精神拔节生长。现实中,一些人信奉精致利己主义的处世哲学,将“学会爱”视作无用的心灵鸡汤;有的精于算计、衡量得失,面对选择时不是“听从内心”而是听从利益,这些功利心态往往会滋生焦虑、走入误区。有得有失、有风有雨,这是生活的常态,唯有心中始终深爱,才能经风历雨收获内心的平和,唯有对世界充满善意,才能懂得与其抱怨不如奋斗的道理。

分论点1:心中有爱,方能遇见更好的自己。指出现实中年轻人存在的问题,表达了有爱有利于培养年轻人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心中有爱,方能走出开阔的人生。经由时间检验的爱,才能历久弥新。它不会因为生活的平淡而辜负了生机勃勃的生命,也不会因为道路的坎坷而迷失了内心的渴望。在这一点上,陆游可以说是充满爱的人。对爱情的追求,让他笔下的“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读来格外刻骨铭心;对田园风光的热爱,让他留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千古名句;笃定对国家的热爱,一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写尽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对他人、对自然、对国家的爱浸透一生,每每读到陆游的诗句,依然能够感受到穿越历史烟云的力量,给当代人以启迪。

分论点2:心中有爱,方能走出开阔的人生。以陆游为例进行了例证。

心中有爱,方能成就大写的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无数年轻人满怀对祖国的挚爱挺身而出,为民族独立甘洒热血。今天远离了战火,但甘于牺牲奉献的大爱依然延续。灾难来临时义无反顾的人民子弟兵,32年守卫孤岛无怨无悔的王继才,汽车失控后一把推开学生,自己却身负重伤的“最美女教师”……每一个凡人善举的背后,何尝不是人性的彰显、爱的力量。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心中没有对事业的爱、对国家最真诚的爱,如何能够锻造出中国人的脊梁?

分论点3:心中有爱,方能成就大写的人。以子弟兵、王继才、最美女教师为例进行了例证。

海伦·凯勒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将一生献给了聋哑人事业,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她曾这样写道,“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年代,爱和勇气都是我们生存的基础。”成长在当下的年轻人,也不妨做一个像她那样有爱的人,温暖着他人、改变着世界。

引用名言总结全文,发出呼吁。

(2018年10月9日《人民日报》)

范文评析

一、本文对应的时政热点和申论考点

1.时政热点: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现实中关于爱的各种公共事件。

2.申论考点:如何认识爱、对待爱;爱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爱与年轻人追逐梦想、实干拼搏奋斗、责任担当的关系。爱与创造创新的关系;爱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政府公共服务的关系。

二、行文逻辑

三、文章点评

(一)看立意

爱,是人类生活永恒的话题。父母对子女的亲爱,男女之间的异性之爱,亲朋之间的友爱,志愿公益活动中的博爱,还有陌生人之间相互帮助扶携的仁爱,等等,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爱的受体,也可能是爱的供体,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爱,我们的国家、民族、社会才会繁荣昌盛、和谐安康,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才丰富多彩、充满温暖。但同时,社会上也有一些不良现象,比如,有的年轻人过于自我,杀母、杀同学的事例时有发生,有的年轻人贪图享乐,不愿意承担青春的责任,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社会进步保持冷漠、不闻不问,还美其名曰“佛系”等等。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独立则中国独立。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年轻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会爱、懂得爱是干事创业取得成绩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爱、不懂爱,则对其自身发展不仅有害,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社会进步也无益处。从这个角度讲,本文的立意十分鲜明,符合中央要求。

(二)看标题

标题采用了“主谓宾”结构,“爱”是主语,“是”是谓语,“成长的必修课”这一短语是宾语。最大的亮点是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爱”比喻成“必修课”,生动贴切,传神,富有意蕴,很吸睛,值得学习。标题观点鲜明,“爱”是必修课,而不是选修课。

(三)看结构

1.首段。引述三个关于爱的例子开启爱的话题,紧跟一句简短的评论说明爱的重要作用,简洁明了,入题快。

2.主体。共五个自然段,第2段阐释爱的特点和古今对爱的追求始终如一;3-5段从三个方面详述有爱对人生的重要意义。阐述时既有作者的说理,也大量引用了事例,既有古代的例子,也有现代、当代的例子,而且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典型性,显示出作者很好的时政素养、渊博的文史知识,论述比较充实饱满,有说服力。三个分论点之间界限清楚,层次分明,每一段的主旨句都很突出。

3.结尾。引用名人名言总结升华全文,发出呼吁,呼应标题。

(四)看逻辑

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行文结构,遵循了“开启话题—阐述意义—总结话题”的逻辑,符合人的认知和阅读规律,每一段都紧紧围绕爱进行阐述,标题强有力地统领住全文,让全文中心突出、结构紧凑、浑然一体、形神兼备。

(五)看语言

恰到好处地引用了一些名人名言,文章富有文采;大量引用了古今事例,具有代表性、说服力,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语言流畅,读下来一气呵成,没有病句。

四、好词好句

(一)官方标准语句

1.爱是沟通人心的桥梁,一个动作、一个眼神足以温暖人心。

2.对爱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是对爱的追求却始终如一。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历史背景、时代条件早就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变,但是“学会爱”“追求爱”依然是年轻人成长的必修课。

5.年轻人成长过程中,爱是最好的滋养,用爱浇灌,就能让责任意识、担当精神拔节生长。

6.唯有心中始终深爱,才能经风历雨收获内心的平和,唯有对世界充满善意,才能懂得与其抱怨不如奋斗的道理。

7.经由时间检验的爱,才能历久弥新。它不会因为生活的平淡而辜负了生机勃勃的生命,也不会因为道路的坎坷而迷失了内心的渴望。

8.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9.心中没有对事业的爱、对国家最真诚的爱,如何能够锻造出中国人的脊梁?

10.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年代,爱和勇气都是我们生存的基础。

(二)官方标准词语

涵养德行;历史背景、时代条件;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功利心态;滋生焦虑、走入误区;埋头苦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