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经济发展篇
考情预测
唯物辩证法讲,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世界各国的发展规律来看,经济发展搞得好,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环保等等各方面才会搞得好,人民群众才会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工作,从“三个代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到科学发展观,再到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不论我们党和国家处于什么历史方位,党中央对发展的高度重视是一以贯之的、无比坚定的。经过四十多年心无旁骛的发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大国,中国也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大国,综合实力、国际影响力、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今天,全世界都在倾听“中国声音”,思考“中国故事”。
在美国、欧盟、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全球经济增长充满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取得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奥秘何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是其中最具活力的两大动力源泉,这两大战略都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宏伟战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导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火如荼,党和政府围绕着创新创业开展工作,“放管服”改革大刀阔斧、深入推进,“营改增”、税费减免、资金补助等扶持企业发展的各类优惠政策密集出台,催生了一大批经济新形态、新业态、新模式,催生了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大量的资金、资源、政策等投向农村,农村各项改革纵深推进,农业现代化、绿色化转型步伐加快,农村面貌明显改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新型农业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成为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党中央关心的事就是中心和大局,经济发展是各地方、各单位、各条线的中心和大局。公务员考试也要服务、服从于这个中心和大局。实际上,从近五年的国、省考情况看,经济发展成为公务员申论考试的高频考查话题。2018年国考副省的“想象力”、2017年的“以水为师”、2015年的“科技生命化”、2019年上海市的“创新驱动与追求卓越”、2018年浙江的“隐形冠军”、2016年的“创业”、2019年河南省的“交通与流通”、2016年的“新思维”、湖北省2016年的“众筹”、陕西省2019年的“乡村振兴”和2018年的“特色小镇”、辽宁省2016年的“创业”、2015年的“习惯与创新”等等,这些都考到了创新创业、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振兴、众筹、特色小镇等新的经济形态,这都属于经济发展的范畴。面向未来,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世界强国,都需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经济发展仍然将会是申论考试的高频话题。需要考生注意的是,国家关于经济发展的大政方针、理论、日常生活中的热点经济现象、创新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形态,重大的科技创新成果,等等,这些内容要熟悉,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发展的各种讲话,一定要认真学习掌握,这对提高考生的思想认识、理论水平和表达水平都将大有裨益。
旅游演艺要增添文化味
近年来,旅游演艺作为文旅融合的典型新业态,发展欣欣向荣,这背后是人们对于旅游演艺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随着旅游消费升级,人们到一个地方旅游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在游山玩水的同时,也想要细品文化。文化味十足的旅游演艺,受到不少游客的欢迎。
概述了旅游演艺快速发展的情况,开启话题。
纵观全国景区,优秀的旅游演艺产品不断涌现。在杭州,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带来强烈的视觉体验和心灵震撼;在西安,实景舞剧《长恨歌》凸显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武夷山,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生动讲述着武夷山茶文化……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17年,我国旅游演艺节目台数从187台增加到268台,增长43%;旅游演艺观众从2789万人次增加到6821万人次,增长145%;票房收入从22.6亿元增长到51.5亿元,增长128%。旅游演艺发展的火爆程度,从这些数字中可见一斑。
运用数据和事例详述旅游演艺发展的火爆。
然而,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旅游演艺市场也有一些隐忧。一些游客发现,走得多了、看得多了,有些旅游演艺产品似曾相识。的确,国内景区开发旅游演艺产品的热潮涌来,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些旅游演艺企业为降低成本,简单复制市场上比较成熟的产品,从而导致产品同质化的现象;一些企业一味追求大场面、看重单场游客接待量,纷纷推出“歌舞+杂技+灯光”演艺形式,却缺少了最重要的文化味;还有一些企业的旅游演艺产品质量不高,和游客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诸如此类的问题,影响了旅游演艺的健康发展。
与第二段一起,构成欲抑先扬,指出旅游演艺市场存在的产品同质化、缺少文化味、低质化的问题。
其实,相比旅游市场蓬勃的需求和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旅游演艺的供给还有很大潜力,应当推进旅游演艺转型升级、形成有效供给。只有结合游客对旅游演艺产品的需求,努力提升创作水平、创新业态模式,才能提供高质量、受欢迎的新产品,带动旅游演艺向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旅游演艺的场面不一定要多么宏大,如果主题鲜明、特色突出、故事精彩、文化味十足,哪怕是一场小型的演出,往往也能吸引不少游客的关注。
对策1:立足游客需求推动旅游演艺转型升级、形成有效供给。并阐述了可行性、必要性。
旅游演艺发展壮大过程中,适当的政策支持也很重要。为此,《意见》提出积极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及各类投资机构投资旅游演艺项目、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的旅游演艺企业经认定后可享受税收优惠、鼓励通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从而为旅游演艺项目提供用地保障等。相信随着这些举措的落实,旅游演艺这个朝阳行业会迎来发展新机遇,给人们的旅游生活增添一份难忘的精彩。
对策2:要给予政策支持。通过投资、税费减免、土地保障等措施支持旅游演艺产业发展。
(2019年4月3日《人民日报》)
范文评析
一、本文对应的时政热点和申论考点
1.时政热点:旅游演艺市场的同质化、低质化。
2.申论考点:如何推动旅游演艺市场高质量发展;推动旅游演艺市场高质量发展与实现乡村振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文化强国的关系。
二、行文逻辑
三、文章点评
(一)看立意
当前,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表现在消费领域就是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而旅游文化消费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最近这几年,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国人越来越多,践行“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的人群数量庞大。每当清明、五一、国庆等假期,旅游景点都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人们在欣赏美景、品尝美食的同时,了解旅游地的风土人情、特色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要求越来越高。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口碑不错的旅游演艺产品,比如,《印象刘三姐》《印象大理》等等。但同时,各地的“印象”越来越多,在表现内容、呈现方式、呈现效果上大同小异,同质化、低质化趋势明显,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于产品创作的简单化、山寨化,忽视了对本地文化的深度挖掘,走入了靠大投入、大场面、快收益的发展误区,特色不明、文化不浓、不可持续。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要有特色,而文化则是打造特色最坚实的根基。要想避免千篇一律,必须为产品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从这个角度讲,本文的立意鲜明精准,抓住了问题的根本。
(二)看标题
标题采用了“主谓宾”的结构,“旅游演艺”是主语,“要”是谓语,“增强文化味”是宾语。标题观点明确,旅游演艺要增添的是文化味而不是其他内容。
(三)看结构
1.首段。首句即进入旅游演艺的话题,概述了旅游演艺的发展情况,入题快。
2.主体。主体部分共四个自然段,第2段详述旅游演艺市场的火爆情况,第3段指出存在的问题,第4-5段提出了两条对策。论述成绩的时候引用了一系列数据,具有权威性,指出问题的时候以三个“一些”分三个层次进行了分析,层次感比较强,提出的对策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现实中就是这么操作的。整体上比较充实饱满。
3.结尾。第二条对策即结尾。
(四)看逻辑
采用了总—分的行文结构,遵循了“开启话题—指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十分顺畅。每一段都紧扣“缺少文化味”这一核心来展开阐述,标题强有力地统领住了全文,文章中心突出、结构紧凑。
(五)看语言
朴实无华、自然流畅,比较接地气,和考生的风格比较接近,易于学习模仿。
四、好词好句
(一)官方标准语句
1.近年来,旅游演艺作为文旅融合的典型新业态,发展欣欣向荣,这背后是人们对于旅游演艺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
2.然而,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旅游演艺市场也有一些隐忧。
3.其实,相比旅游市场蓬勃的需求和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旅游演艺的供给还有很大潜力,应当推进旅游演艺转型升级、形成有效供给。
4.只有结合游客对旅游演艺产品的需求,努力提升创作水平、创新业态模式,才能提供高质量、受欢迎的新产品,带动旅游演艺向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5.旅游演艺发展壮大过程中,适当的政策支持也很重要。
(二)官方标准词语
文旅融合;旅游消费升级;需求多样化;强烈的视觉体验和心灵震撼;凸显独特魅力;产品同质化;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型升级;形成有效供给;创新业态模式;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税收优惠。
“网红”产品,靠流量更要靠质量
时下,“网红”产品凭借新奇概念、独特设计,契合年轻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在一些社交平台形成传播热度,吸引了消费者的目光。同时,“网红”产品注重对接消费热点,讲究线上线下营销策略,改善了消费体验。然而,也有不少“网红”产品只顾“红”而忽略品质。
概述网红产品走俏的原因,开启网红产品话题。
据媒体前不久报道,被称为“遛娃神器”的儿童轻便童车,抽样结果100%存在安全风险,且存在商家无法提供质量检测证明的情况。类似热销产品网络关注度一般较高,却潜存着质量安全问题。比如,发光冰块不过是内置了LED小灯泡,而一旦被误食便危及身体健康;走红的美白产品暗地里添加了违规的化学成分,使用时会释放出甲醛;发光气球受到追捧,但遇到明火或高温极易发生爆炸,此前就曾发生过气球炸伤多人的事故……如何保障“网红”产品质量,有效防范相关安全风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引述三款网红产品存在的质量问题,指出网红产品的产品质量亟需提高。
其实,“网红”产品并不局限于特定物品,也可以是景区、餐厅、游乐项目等。有数据显示,我国“网红”经济规模已达2万亿元。如此规模,“网红”产品更要从专注流量转化为提高质量,更好满足消费者的美好生活需要。如果总是投机取巧、追求一时“爆款”,忽视了产品质量安全,最终只会害人害己。对“网红”产品来说,只有经得起时间检验,才能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指出网红产品规模庞大,要注重质量,才能更好地发展。
从目前情况看,还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红”产品背后的营销手段,但相关网络平台负有相应责任。例如,根据《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为产品提供服务的网络平台,有责任和义务对其采取监管措施。事实上,由于“网红”产品可以带来巨大网络流量,一些网络平台对违规营销行为时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不必说关心产品质量。因此,应压实网络平台的主体责任,从源头把好“网红”产品的审核关口。
对策1:网络服务平台要落实法律法规要求,加强对网红产品的监管审核。
从根本上讲,需要加强市场监管,加大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显著提高违法成本。建立健全相关产品生产者、销售者诚信追溯机制,对严重失信者予以公开曝光。在全社会倡导“质量兴衰,人人有责”的理念,普及质量安全知识,引导消费者“用脚投票”,提升群众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警惕虚假宣传、过度营销,携手将存在安全风险的产品赶出市场,方能避免劣币驱逐良币,让品质优秀的“网红”产品脱颖而出,更好满足市场需求。
对策2:相关部门要加强质量安全市场监管,从建立责任追溯机制、公开曝光、加强质量宣传引导等方面打击“劣币”,规范网红产品市场秩序。
“网红”产品流行,适应了消费经济转型特点,反映着消费新态势。应当鼓励“网红”产品强身健体,既找准消费热点、挖掘“卖点”,也注重内在、确保品质,在追求“名气”的同时筑牢产品质量的底线。市场竞争,说到底要靠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守护产品质量安全,激活“网红”产品的价值优势,中国质量、中国品牌的前景必将更为可期。
重申网红产品的特点、潜力,总结全文。
(2019年1月23日《人民日报》)
范文评析
一、本文对应的时政热点和申论考点
1.时政热点:网红产品存在质量问题。
2.申论考点:如何看待网红产品;网红产品与质量安全、诚信建设、创新驱动的关系;网红产品与科技创新、大国工匠、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
二、行文逻辑
三、文章点评
(一)看立意
网红经济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经济形态,从美食到化妆品,从童车到灯泡,涵盖的范围比较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这些网红产品或者是因为新颖的设计而走红,或者是因为高效的宣传而走红,或者是因为可靠的产品质量而走红,从实际情况看,很多网红产品能够赢得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根本上是因为产品质量可靠。但同时,也有的网红产品质量不合格,仅仅通过炒作概念而昙花一现的流行,进而短时间内就被市场所淘汰。从本质上讲,网红经济属于创新经济,代表着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形态,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质量过硬的网红产品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从这个角度讲,本文的立意很明确,强调了质量的重要性。
(二)看标题
采用了短句形式,强调的是后边的短句,观点十分明确,关键靠“质量”而不是“流量”。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对比的写法,把“流量”和“质量”进行了对比,富有冲击力,让观点更鲜明。从形式上看,“流量”与“质量”也比较对称,富有结构上的美感。这样的标题很吸睛。
(三)看结构
1.首段。通过概述网红产品的特点开启网红产品的话题,末句点出忽略品质的问题,为引出下文做好了铺垫,入题很快。
2.主体。主体部分共四个自然段,依次阐述了网红产品的问题、危害、解决办法。段与段之间界限清楚,没有重复交叉,每一段都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论述。论述的时候既引用了一些数据,也紧密结合了实际生活,还有自己的说理,提出的对策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论述得比较充分饱满。
3.结尾。重申了网红经济的特点和潜力,重申要重视质量的观点,并发出呼吁,呼应了标题,满满的正能量。
(四)看逻辑
采用了总—分—总的行文结构,遵循了“开启话题—指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全文”的逻辑,十分顺畅。每一段都紧紧围绕质量的问题开展论述,紧扣了标题,文章中心突出、结构紧凑。
(五)看语言
朴实无华,自然流畅,比较接地气,接近考生的风格。
四、好词好句
(一)官方标准语句
1.如何保障“网红”产品质量,有效防范相关安全风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对“网红”产品来说,只有经得起时间检验,才能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应压实网络平台的主体责任,从源头把好“网红”产品的审核关口。
4.从根本上讲,需要加强市场监管,加大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显著提高违法成本。
5.建立健全相关产品生产者、销售者诚信追溯机制,对严重失信者予以公开曝光。
6.在全社会倡导“质量兴衰,人人有责”的理念,普及质量安全知识,引导消费者“用脚投票”,提升群众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
7.警惕虚假宣传、过度营销,携手将存在安全风险的产品赶出市场,方能避免劣币驱逐良币,让品质优秀的“网红”产品脱颖而出,更好满足市场需求。
8.“网红”产品流行,适应了消费经济转型特点,反映着消费新态势。
9.应当鼓励“网红”产品强身健体,既找准消费热点、挖掘“卖点”,也注重内在、确保品质,在追求“名气”的同时筑牢产品质量的底线。
10.市场竞争,说到底要靠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二)官方标准词语
“网红”产品;个性化需求;消费热点;消费体验;“网红”经济;“爆款”;产品质量安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网络平台;网络流量;压实主体责任;加强市场监管;加大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显著提高违法成本;建立健全追溯机制;用脚投票;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劣币驱逐良币;消费新态势;筑牢产品质量底线;价值优势;中国质量;中国品牌;前景可期。
凝聚乡村产业兴旺新动能
乡村振兴,如此迫切。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表现在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乡村振兴,要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乡村振兴,产业为先,产业兴旺是重点,需要千方百计凝聚起产业兴旺新动能。
以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开启乡村振兴的话题。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近年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的历史性成就,粮食产能站稳新台阶,农业现代化水平取得新提升,农业绿色发展站上新起点,农村改革展开新布局,农村民生实现新改善。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振兴开局之年,中国农业的底色格外绚丽。
指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农业供给质量不高、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不强。顺势引出文章的论点——凝聚农村产业兴旺新动能。
深化农村改革,为产业振兴提供制度保障。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依然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党中央决定,农村土地第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是保持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重大举措,顺应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了亿万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期待,给农民吃下了长效“定心丸”。在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的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理顺“三权”关系。按照农村改革扩面、集成、提速的方针,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为乡村产业振兴创造有利条件。
对策1:深化农村改革,为产业振兴提供制度保障。论述了如何改革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关系。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产业振兴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方面,任何时候不要忽视小农生产。小农生产在传承农耕文明、稳定农业生产、解决农民就业增收、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提升小农户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提升小农户抗风险能力,扶持小农户拓展增收空间,把小农户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另一方面,适度规模经营不要刮风,更不要“一刀切”。要处理好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生产的关系,经营规模宜大则大、宜小则小。
对策2: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产业振兴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论述了要重视小农生产,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推动质量效益双提升,为产业振兴转换增长动能。巩固、增强、提升、畅通,饭碗牢牢端在手中,换一种端法,端得更稳当、更牢靠。关键是保粮食生产能力,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要守住耕地红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好,把农田水利搞上去,把现代农业、农业机械等技术装备提上来,把粮食生产功能区规划好建设好,真正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到实处。质量效益提升,换一种思路,视野开阔,疾步稳行。农产品生产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快培育优势特色农业,产得出、产得优、卖得出、卖得好。效益优先,就是善于发现农产品价值、乡村价值,并通过机制和平台建设,推进价值实现。扭转只有生产农产品才是产业的旧思路,拓宽视野去发现。如今,乡村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日益凸显,乡村旅游作为服务业同样是产业,同样能创造价值、实现价值。
对策3:推动质量效益双提升,为产业振兴转换增长动能。论述了确保粮食生产能力、培育特色优势农业、拓展农业价值体系三方面内容。
国情、民情、农情,情系乡村振兴。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乡村振兴一定会迎来更加灿烂的发展新局面。
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总结全文。
(2019年1月4日《人民日报》)
范文评析
一、本文对应的时政热点和申论考点
1.时政热点:乡村振兴。
2.申论考点:如何实现农村的产业振兴;农村的产业振兴与农村全面振兴的关系;乡村振兴与创新创造、建设精神文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梦的关系。
二、行文逻辑
三、文章点评
(一)看立意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战略,实现乡村振兴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如果没有广大乡村的小康,那我们的全面小康就成色不足”。总书记之所以如此重视强调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是因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短板、弱项在农业农村农民。乡村振兴不是某一个方面的振兴,而是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政治、党建等全方位的振兴,而在这么多的振兴任务中,最基础、最关键、最具有牵引力的就是产业振兴,如果没有产业的振兴,其他方面的振兴就无从谈起。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本文的立意十分鲜明、深刻、精准,抓住了乡村振兴的要害。
(二)看标题
标题采用了“动宾”结构,“凝聚”是动词,“乡村产业兴旺新动能”这一短语整体上作为宾语。标题观点鲜明,乡村产业振兴新动能需要凝聚,而不是不需要凝聚,需要凝聚的是产业振兴的新动能,而不是其他的新动能。
(三)看结构
1.首段。以一句名言开篇,紧跟着概述了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顺势开启乡村振兴的话题。入题简洁快速。
2.主体。主体部分共四个自然段,第2段指出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3-5段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表述问题的时候,以“分号”为标志进行了分层次表述,表述层次感很强,值得学习。对策很全面,从土地改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三个方面提出了推动产业振兴的对策,这三个方面抓得很准,抓准了对产业振兴十分重要的动力源、人、手段,论述得整体上比较宏观,具有鲜明的大政方针特点,具有很强的指导性,理论性比较强,而且很深刻。
3.结尾。首句是一句精炼的“准名言”,具有一定的文采,紧接着概述了推动产业振兴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实际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最后作出展望,语言简短凝练,充满激情。
(四)看逻辑
采用了总—分—总的行文结构,遵循了“开启话题—指出问题—提出对策—总结全文”的逻辑,十分顺畅。每一段都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的话题展开论述,三条对策不仅形式上对称,朗朗上口,而且与标题扣得十分紧密,每个段落主旨句中都有“为产业振兴”的字眼,很好地呼应了标题中的“乡村产业兴旺”,这就说明标题强有力地统领住了全文,全文结构紧凑,浑然一体,形神兼备。
(五)看语言
端庄大方,朴实无华,自然流畅,典型的官言官语。
四、好词好句
(一)官方标准语句
1.“民为国基,谷为民命。”
2.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振兴开局之年,中国农业的底色格外绚丽。
3.乡村振兴,要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4.乡村振兴,产业为先,产业兴旺是重点,需要千方百计凝聚起产业兴旺新动能。
5.深化农村改革,为产业振兴提供制度保障。
6.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依然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
7.在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的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理顺“三权”关系。
8.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产业振兴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9.小农生产在传承农耕文明、稳定农业生产、解决农民就业增收、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任何时候不要忽视小农生产。
10.要处理好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生产的关系,经营规模宜大则大、宜小则小。
11.推动质量效益双提升,为产业振兴转换增长动能。
12.巩固、增强、提升、畅通,饭碗牢牢端在手中,换一种端法,端得更稳当、更牢靠。
13.关键是保粮食生产能力,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
14.农产品生产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
15.加快培育优势特色农业,产得出、产得优、卖得出、卖得好。效益优先,就是善于发现农产品价值、乡村价值,并通过机制和平台建设,推进价值实现。
16.国情、民情、农情,情系乡村振兴。
17.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乡村振兴一定会迎来更加灿烂的发展新局面。
(二)官方标准词语
历史性成就;新台阶、新提升、上新起点、新布局、新改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阶段性供过于求;供给不足;“定心丸”;制度安排;“一刀切”;守住耕地红线;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农产品价值、乡村价值;机制和平台建设;价值实现;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
立好规矩,网红店才“红”得久
最近,两则有关网红店的消息引起人们关注。一是广州一家餐饮网红店被曝出用变质肉和发霉大米配餐,存在严重卫生安全隐患,监管部门检查还发现,该店有些经营点竟没食品经营许可证。二是上海某网红餐厅倒闭,旗下14家门店全部关门,340余名员工被欠薪约330万元,实际经营人处于失联状态。
引用两个网红店的实例开启网红店的话题。
所谓网红店,是指近些年通过网络手段积攒高人气的商铺。这些店铺推出的产品往往靠颜值吸睛,并利用社交媒体传播。开店之初,人气很高,但一段时间之后,大多会经历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的“大落差”。比如,第一代网红店“赵小姐不等位”已不见踪影,火锅店“小龙坎”被曝回收“口水油”后元气大伤,“一笼小确幸”出现食物中毒事件……
介绍网红店的概念、发展特点、存在问题,并进行了例证。
一些网红店“开得快、倒得也快”,来去一阵风,没有实现“长红”,原因何在?有的是没守住保障“舌尖安全”的底线,成为众矢之的;有的是“无证”上岗,被取消了经营资格。追求短期效应、缺少连贯的发展思路,是他们的“通病”。以“网红风”刮得最猛的奶茶行业为例,门槛低让创业投资大批涌入,借助短视频、直播平台等网络手段开展推广,奶茶品牌门店遍地开花,摊子大了,管理不成熟,品控把不牢,就很容易发生问题。说到底,这都是赚快钱的“流量思维”在作祟,没有按照“百年老店”的“长线思维”进行稳健投资与产业布局。
指出网红店没实现“长红”的内在原因在于市场准入门槛低、管理不成熟、发展观念不对。并以奶茶店为例进行了例证。
市场监管缺位、规矩不全,是网红店“乱象多”“总犯病”的外因。有些服饰、食品网红店,并无线下实体店,多以微商等虚拟形式进行营销,一旦出现侵犯消费者权益事件,就玩起“躲猫猫”的游戏。要适应商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趋势,织密监管网,守住规矩,堵住漏洞。
指出网红店没实现“长红”的外因是市场监管缺位、规矩不全。
“网红”并非一个贬义词,有的网红店至今一路飘红,比如图书领域的诚品书店、食品领域的一些老字号餐馆,其推出的新品持续为消费者所追捧。这背后的共同点在于:“店主”们认识到,网红店也是实体店,既然如此,就脱不开诚信经营、品质立身的行业圭臬,要持中守正、本分做事,承担起与名气对等的社会责任感,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按市场规律办事,循序渐进创新,以持续不断的优质产品和服务赢得回头客。
以一些真正“长红”的网红店为例从正面的角度阐述了网红店“长红”关键在于诚信经营、注重品质、优化服务、科学创新。
任何一个行业、企业的发展都需要一套完整的规则来护航,网红店也一样。对于那些假借创新名头、打政策擦边球的网红店,有关部门要完善监管体系,强化制度刚性约束,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点评网站消费者的评论进行甄别、判断,提高监管针对性。坚持勤巡查、严执行、出重拳,建立常态化排查和不定时抽查机制,严查侵权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彰显规矩的威慑力。这不仅是为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其实也有利于网红店“红”得更久。
阐述了网红店要想“长红”要靠建立规则,完善监管体系、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强化监管、加强巡查排查抽查、打击侵权行为等。
(2018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
范文评析
一、本文对应的时政热点和申论考点
1.时政热点:网红产品存在质量问题。
2.申论考点:如何看待网红产品;网红产品与质量安全、诚信建设、创新驱动的关系;网红产品与科技创新、大国工匠、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
二、行文逻辑
三、文章点评
(一)看立意
网红经济是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新兴的一种经济形态,从本质上讲,网红经济属于创新经济,代表着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形态,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从美食到化妆品,从童车到灯泡,涵盖的范围比较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这些网红产品或者是因为新颖的设计而走红,或者是因为高效的宣传而走红,或者是因为可靠的产品质量而走红,从实际情况看,很多网红产品能够赢得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根本上是因为产品质量可靠。但同时,也有的网红产品质量不合格,仅仅通过炒作概念而昙花一现地流行,进而短时间内就被市场所淘汰。这不仅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没有好处,而且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秩序,有的甚至会给消费者造成人身财产损失。对网红店、网红产品这种创新性的经济形态,党和政府的态度是要鼓励创新,规范发展,网红店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关键在于准入门槛低,监管体系不健全。要想实现网红店的“长红”,甚至打造“百年老店”,必须坚持诚信为本、以质取胜。而严密的监管体系、严厉的监管制度是确保“长红”的重要手段。从这个角度讲,本文的立意很明确,强调了规矩(制度)的重要性。
(二)看标题
采用了两个短句的形式,前一个短句与后一个短句之间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强调的是前一个短句。这种由两个短句组成的标题在官方文章中也比较常见,这种标题通常字数较多,对考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要求比较高,如果起不好,很容易会因为写得太长而显得臃肿,而又重点不明。要想写好此类标题,一定要梳理清楚前一短句与后一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手段与目的的关系等等,只有梳理清楚两个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凸显作者想要强调的重点,才能做到观点鲜明。
(三)看结构
1.首段。引用现实生活中的两则网红店产品存在质量问题的事例,以此开启网红店的话题,这种开头方式值得考生学习。万事开头难,写文章开头也难,很多考生不知道该怎么开头。此类开头方式我们可以概括为事例引述型开头,通常可以引述两三个生活中和网络上具有一定知名度、具有相似性的“公共事件”,紧扣文章的标题,以事例的相似相近性来切入话题,事例通常两三个即可,不宜过多,引述事例要言简意赅,不能冗长,在事例之后再加上一句自己关于事例的评论(观点),就是一个常见的文章很好的开头,而这个评论,通常也要紧扣文章的标题。这样的话,就实现了快速入题点题的目的了,这种开头方式容易学习借鉴模仿。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平时需要关注时政新闻,对事例要有积累。
2.主体。主体部分共四个自然段,第2段概述了网红店的概念、特点和存在问题,3-5段分别从内在和外在两个层面分析了网红店难以“长红”的原因和“长红”网红店的成功经验,这种既从反面阐述、又从正面阐述的思维就是辩证思维,这种思维的好处是看问题比较全面,不偏激。辩证思维是考生需要学习的思维,不论是分析原因,还是指出问题,都可以运用辩证思维,特别是对一些考生感觉无话可说、无字可写的问题,这种辩证思维就能有效地解决“字数”的问题,正反两方面都说到,字数自然而然就会多一些。在分析原因的时候,作者的层次很清晰,先分析了网红店难以“长红”的“内因”,然后又分析了“外因”,这种论述的层次就很分明,值得考生学习。论述的时候既有作者的说理,也运用了事例,论述得比较饱满,增强了文章说服力和可读性。
3.结尾。这一段是对策段,针对前面分析的原因,这一段提出了对策,提出要靠规则来护航网红店的发展。规则,也就是制度,建立完善制度是前提,制度的执行要靠监管,所以才有了完善监管体系、强化制度约束的对策,并进行了细化,要巡查排查抽查,要严处侵权行为、提高违法成本。这段对策紧紧围绕“规则规矩”来写,紧扣了文章的标题。
(四)看逻辑
采用了总—分的行文结构,遵循了“开启话题—指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的逻辑,很顺畅。每一段紧紧围绕“网红店”和“规则”两个核心开展论述,紧紧扣住了文章的标题,标题有力地统领了全文,让文章十分紧凑、浑然一体。
(五)看语言
朴实无华,并没有刻意地引用名人名言来“炫才”,就是紧紧围绕网红店存在的问题就事说事,体现了官方文章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的特点。语言比较接地气,通俗易懂,风格上和考生比较接近,文章比较流畅。
四、好词好句
(一)官方标准语句
1.追求短期效应、缺少连贯的发展思路,是他们的“通病”。
2.说到底,这都是赚快钱的“流量思维”在作祟,没有按照“百年老店”的“长线思维”进行稳健投资与产业布局。
3.市场监管缺位、规矩不全,是网红店“乱象多”“总犯病”的外因。
4.要适应商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趋势,织密监管网,守住规矩,堵住漏洞。
5.任何一个行业、企业的发展都需要一套完整的规则来护航,网红店也一样。
6.坚持勤巡查、严执行、出重拳,建立常态化排查和不定时抽查机制,严查侵权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彰显规矩的威慑力。
(二)官方标准词语
颜值;吸睛;社交媒体;底线;“通病”;门槛;流量思维;百年老店;“长线思维”;市场监管缺位;“乱象”;“躲猫猫”;新模式、新业态;社会责任感;完善监管体系;强化制度刚性约束;提高监管针对性;建立常态化机制;提高违法成本;彰显威慑力。
促进特色小镇健康发展
特色小镇是聚集特色产业,融合文化、旅游、社区等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打造特色小镇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当前,我国特色小镇建设取得巨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部分地方政府对特色小镇政策理解存在偏差,将建特色小镇单纯理解为招商引资;部分地区特色小镇建设盲目跟风,有的借特色小镇之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还有部分特色小镇建设没有兼顾宜居与宜业,没能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融合。针对这些问题,应从以下四个方面促进特色小镇健康发展,使特色小镇建设沿着产业升级、美丽宜居、充满活力和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进。
概述特色小镇的概念、作用、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亮明文章的观点。
加强特色产业支撑。特色小镇需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应根据小镇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潜力、资源禀赋和文化特色,科学制定发展目标、确定特色产业,合理规划小镇经济规模、人口规模、用地规模。通过整合重组、转型升级、调整布局、优化结构,使产业发展兼顾“特色”与“绿色”。注重对传统优势产业的整合、创新与提升,以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进一步突出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强化科技在特色小镇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支撑引领作用,发展符合本地实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聚集优质创新资源,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
对策1:加强特色产业支撑。从制定规划、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科技支撑三个层次进行了详细论述。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空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小镇社区功能,在人口数量与分布、空间结构与利用等方面进行科学设计,为人们提供舒适、便捷的生活空间。重视生态环境和文化建设,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产业与文化融合,让特色小镇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充分挖掘和彰显当地人文特色与底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特色小镇建设中深入践行共享理念,让广大群众参与到小镇建设中来,充分发挥特色小镇的社会效益,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不断提升特色小镇及周边居民的获得感。
对策2: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空间。从完善设施功能、重视生态文化建设、践行共享理念三个层次进行了论述。
形成符合市场规律的商业开发模式。特色小镇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尤其是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需求大,投资回收周期长,面临资金约束。对此,应加快形成产权明晰、符合市场规律的商业开发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让社会资本进得来、留得住、能受益,减轻政府资金投入压力,把特色小镇作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创新承载平台,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充足资金保障。特色小镇建设也给房地产业提供了一次转型机会。要鼓励房地产企业贯彻新发展理念,对标一流,精准、有序、有效建设房地产开发项目。
对策3:形成符合市场规律的商业开发模式。从发展模式、引导房地产企业转型两个层次进行了论述。
构建更具活力的制度体系。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中的创新产物,需要构建更具活力的制度体系。应围绕产业支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重点内容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相关政策。比如,围绕产业创新平台构建新型制度和政策体系,创新投融资方式,探索产业基金、股权众筹等融资途径,提高企业发展能力;构建以提高发展质量为导向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在创新创业、绿色发展等方面的热情和动力。
对策4:构建更具活力的制度体系。重点围绕产业支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三个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并进行了例证。
(2018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
范文评析
一、本文对应的时政热点和申论考点
1.时政热点:特色小镇建设。
2.申论考点:如何建设特色小镇。建设特色小镇与实现乡村振兴的关系;建设特色小镇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放管服”改革的关系。
二、行文逻辑
三、文章点评
(一)看立意
近两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特色小镇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发展路径,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文旅小镇、康养小镇、钢琴小镇、机器人小镇等等,这些特色小镇之所以称得上“特色”,是因为当地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相同或相近产业、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集聚在一起,通过资源整合、价值整合来实现更具质量效益的发展。从近两年的发展实践来看,特色小镇具有吸纳就业、贡献税费、维护经济和社会稳定、促进创新、美化生态环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综合性的积极作用,对实现乡镇振兴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特色小镇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有的地方在促进特色小镇发展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把特色小镇建设等同于单纯的招商引资,忽视地方资源禀赋、风俗文化而搞开发建设的“一窝蜂”,产业同质化、低端化问题突出,还有的把特色小镇建设简单地等同于新一轮房地产开发。这就偏离了“特色小镇”的本质,对乡村振兴产生了不利影响。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不能因为存在问题就停止发展。特色小镇建设不仅不能停止,而且要进一步促进发展,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本文的立意很鲜明,也很精准。
(二)看标题
标题采用了“动宾”结构,“促进”是动词,“特色小镇健康发展”这一短语整体上作为宾语。标题观点鲜明,特色小镇要健康发展,特色小镇的健康发展需要促进。
(三)看结构
1.首段。本文的首段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段落,综合了特色小镇的概念、意义、发展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思路,内容比较丰富。这种开头模式通常适用于典型的“策论文”,即文章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对策,对问题的表现、原因、影响、意义等内容一带而过。要想写好这种“策论文”,门槛比较高,前提是对问题有比较深刻的把握和思考,只有这样,写对策的时候才能组织出一千左右的字数;如果对问题缺少深度的把握和思考,那对策写起来的时候可能就无法达到要求字数。通常情况下,如果采用了这种类型的开头,要尽量做到语言简练、概述,对问题的表现、危害、意义等内容可以在文章的后面展开详述,然后再加上对策,这样的话,就不会出现字数不够的问题。
2.主体。共四个自然段,全部是对策,从产业支撑、空间规划、开发模式、制度体系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地论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每一条对策内部又分别从多个层次进行了论述,层次感很强。整体上论述得饱满充实,都是干货。
3.结尾。第4条对策就是结尾。
(四)看逻辑
采用了总—分的行文结构,遵循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十分顺畅。四条对策都紧扣了“健康发展”的标题核心,标题强有力地统领住了全文,全文结构紧凑,重点突出,浑然一体。
(五)看语言
朴实无华,端庄大方,自然流畅,读下来没有阻滞感。
四、好词好句
典型的官方文章,全文掌握,重在体会官言官语、官势官韵。
让中医药走向世界
中医药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让中医药走向世界,是习近平同志在广东考察时提出的振奋人心的号召。这不仅是全体中医人的时代使命,而且是摆在当代中医人面前的历史考卷。
概述中医药的重要性、重要意义引领式开头。
让中医药走向世界,目的是让中医药优质的健康医疗服务惠及世界、造福人类。目前,中医药服务已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逐渐为五大洲的民众所接受,尤其是针灸、气功、太极受到越来越多国际友人的喜爱。这说明,中医整体医学、整体健康的观念和方法是有效的,大众是受益的。中医将生命看成脏腑经络相贯相连的整体,将人看成与天地相通相应的整体,通过日常生活中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的调节,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达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和不得大病的目标。
详述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情况和中医药的特点。
让中医药走向世界,需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中医药是我国先民在天人合一哲学理念指引下,经过长期实践而形成的伟大发明创造,几千年来一直护佑着中华儿女的健康繁衍。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统计,从战国至1949年,存留于世的中医药图书共计12124种。加上陆续发现的中医药出土简帛文献和传世的孤本、秘本,中医古籍数量相当可观,深入挖掘大有可为。同时,要挖掘传统文史哲和科技典籍,特别是《道藏》中与医药养生相关的宝贵资源。这些都是“物”的资源。此外,还要重视“人”的资源。关注健在的国医大师和各级名老中医专家,做好口述史研究和人类学田野调查。
分论点1:让中医药走向世界,需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详述了通过“挖掘中医药图书”“挖掘传统文史哲和科技典籍”“关注健在的国医大师和专家”三条途径来发掘中医药宝库。
明确从哪里挖掘,更要明白挖掘什么。这可以从“道”和“法”两个层面下功夫。在“道”的层面,应挖掘中医药宝贵的价值观念和原创思维,如天人合一、调中致平、顺应自然、整体和谐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中医药注重人体自身形神的和谐统一,注重人的内稳状态和抗病潜能的激发,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注重疾病预防的“治未病”思想。这是中医药的“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在“法”的层面,应梳理历代中医药行之有效的中药方剂,以及针灸、推拿、导引等技术方法。历代中医的方剂数量是惊人的,《中医方剂大辞典》收方近10万首,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分论点2:要挖掘中医药资源的“道”和“法”。从“道”和“法”两个层面进行了阐述。
让中医药走向世界,需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成果。中医药形成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吸收先进科技成果的过程。例如,西汉中期成书的《黄帝内经》就吸收了当时天文、历法、音律、物候的知识。在当今社会,中医药如果排斥现代科技、与现代社会相隔离,那就不可能发展创新,不可能走向世界,其结果必然是为时代所抛弃。对中医药一定要有文化自信,但这种自信不是画地为牢、故步自封,而是立足自身,勇于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断开拓创新。事实证明,越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越能创造出重大成果。屠呦呦受到《肘后备急方》的启示,利用乙醚提取技术发现青蒿素,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就是最好例证。
分论点3: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成果。运用《黄帝内经》和屠呦呦的例子进行了例证。
中医药走向世界,还需要实现产业化和现代化。我们要清醒看到,虽然近年来中医药国际化取得很大成绩,但目前仍只有部分国家承认中医药的合法地位,而且大部分只认可针灸而不认可中药。这就需要改革中医药体制,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加快中医药产业化进程。让科研先走出去,让数据说话,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医药机理。将传统中药优势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中药现代化。只有研发出既符合中医理论、作用机理又确切的中药产品,才能让外国人从心存犹疑到心服口服。
分论点4:要实现产业化和现代化。指出制约因素,提出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的对策。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过程就是文明交流互鉴、共建共享的过程。这就需要弄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质,摸清受众需求,多用受众能理解、好接受的方式来展示中医药发展成果。应利用好海外的孔子学院和中医中心等平台机制,加强与海外各类中医药团体平台的整合,借助新媒体手段,不断提高中医药国际传播的文化认同度。
分论点5:加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
(2018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
范文评析
一、本文对应的时政热点和申论考点
1.时政热点:中医药的国际化。
2.申论考点:如何认识中医药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如何通过推进中医药国际化来建设文化强国;如何认识中医药与共建共享的关系;如何认识中医药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如何认识推进中医药国际化与增强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如何推进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行文逻辑
三、文章点评
(一)看立意
中医药与武术、京剧并列为中华文化的“三大国粹”,是中华文化、中国的一张亮丽名片。长期以来,中医药在国内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中医药文化和技术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同时,中医药文化与技术在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中遇到了诸如重视不够、人才队伍后继乏人等问题,与当前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不相适应。而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中华文化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本文的作者将立意放在让中医药走向世界上,立意高远、精准、明确。
(二)看标题
采用了“谓语+宾语+补语”的结构,“让”是谓语,“中医药”是宾语,“走向世界”是补语。标题观点明确,要让中医药走向世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国内;标题简洁,总共8个字。
(三)看结构
1.首段。首句就入题,入题很快,概述了中医药的重要性,属于重要意义引领式开头,末句亮明观点,很凝练,入题点题都很快。
2.主体。共六个自然段,第2段详述中医药国际化的基本情况和中医药的特点,3-7段从五个方面提出中医药国际化的具体办法。五个具体的办法界限清楚,各自独立,没有重复和交叉,说明作者的思路很清晰,文章的结构很明确。五条具体的对策论述的时候采用了引用数据和事例的办法,论述的比较饱满,有说服力,每一个具体的办法在论述的时候又都分了不同的层次。
3.结尾。第五条对策即是结尾。虽然比较简短,但明显的属于对策,这种结尾方式在《人民日报》中比较常见,意尽言止即可。
(四)看逻辑
采用了总—分的行文结构,“让中医药走向世界”既是标题,又是每一个自然段的首句,标题有力地统领了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很紧凑,说明全文是紧紧围绕这标题来展开的,形神兼备。这种行文的逻辑和形式上的紧凑值得考生学习,每一段的段旨和标题联系起来,文章的整体性就比较强,方便阅卷老师赋分。
(五)看语言
语言朴实无华,端庄大方,围绕着“让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话题就事说事,没有花哨的词句。语句流畅,一气呵成,没有明显的病句。论证的时候引用了一些数据和事例,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四、好词好句
(一)官方标准语句
1.中医药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2.让中医药走向世界,需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
3.在“道”的层面,应挖掘中医药宝贵的价值观念和原创思维,如天人合一、调中致平、顺应自然、整体和谐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
4.中医药注重人体自身形神的和谐统一,注重人的内稳状态和抗病潜能的激发,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注重疾病预防的“治未病”思想。
5.让中医药走向世界,需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成果。
6.中医药形成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吸收先进科技成果的过程。
7.对中医药一定要有文化自信,但这种自信不是画地为牢、故步自封,而是立足自身,勇于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断开拓创新。
8.让科研先走出去,让数据说话,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医药机理。
9.将传统中药优势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中药现代化。
10.只有研发出既符合中医理论、作用机理又确切的中药产品,才能让外国人从心存犹疑到心服口服。
11.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过程就是文明交流互鉴、共建共享的过程。
(二)官方标准词语
时代使命;历史考卷;宝贵资源;价值观念;原创思维;思维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学研一体化;文化特质;国际传播的文化认同度。
发展人工智能,治理需跟上
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正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产生深刻影响,也带来方方面面的挑战。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整合多学科力量,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研究,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
综述人工智能的意义和需要采取的治理之策。
人工智能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道治理考题。以无人驾驶技术为例,在全球范围内已出现多起事故,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然而,并没有法律对此作出明确规定。当人们向算法让渡了部分决策权,也会让归责成为难题。在这个意义上,技术进步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可以造福人类,另一方面在缺乏规范和制约的情况下,也有可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处理好人工智能在法律、安全等方面提出的新课题,需要完善治理,让技术创新运行在制度的轨道上。
以无人驾驶为例说明人工智能面临治理考题:归责难、可能损害公共利益。
事实上,如何对人工智能进行规范,在世界范围内还未形成共识。在不少国家,无人驾驶领域的立法一直在讨论中,看法不一;在中国,无人驾驶的汽车能否上路、是否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也引发了一系列讨论。欧盟最新发布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中,也没能对人工智能涉及的隐私风险、数据保护风险做出符合大众期待的回应。每当一种新技术出现,都会有关于旧的治理规则是否适用、是否需要升级,以及是否需要制定新的治理规则的讨论。面对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引发的问题,如何用法律条文探寻最佳应对方案、凝聚对未来的共识,是一项艰巨挑战。
以中外各国为例详述如何规范人工智能尚未形成共识。
完善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法规,关键在于明确归责原则:一旦问题出现,哪些是人的责任,哪些是算法的责任?归责原则实际上就是对算法做出评价,而算法本身并不透明,如何对其进行评估?对此有三种解决方案:不用算法,使算法透明,审查算法输出。完全避免算法不现实,除了算法,几乎没有其他工具可以处理大量的数据。而算法透明化则难以操作,这相当于要求普通人也能理解算法。因此,审查算法输出是目前的最佳方案。这一方案的要义在于,不管算法的内在工作机制,只根据其结果的公正性对其进行评价。在此方案下,监管成本更低,可操作性更强,归责原则的确定也更明确,具有立法实践的意义。
对策1:完善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归责原则在于采用审查算法输出。
面对科技的迅速发展,我们始终在探索人工智能的法律解决方案和治理模式,致力于形成一套务实管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相关部门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应用、新尝试给予足够的创新空间,但必要的监管同样不可或缺;一旦发现安全问题、突出风险,监管力量会及时介入,甚至采取多部门联合调查处理的方式封堵隐患、解决问题。这样的模式,既呵护了创新,也有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为人工智能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对策2: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人工智能应用的监管。
人工智能的治理问题是当前一项重大挑战,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都参与其中,这也让人工智能的治理成为全球治理的一部分。如果此时缺位,可能会在新一轮规则制定中陷入被动。如今,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探索已处于世界前列,有些部分甚至进入了“无人区”。创新先行,治理必须跟上,如此才能充分享受创新带来的红利,撬动发展的未来。
总结全文,呼应标题,发出呼吁。
(2018年11月1日《人民日报》)
范文评析
一、本文对应的时政热点和申论考点
1.时政热点: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人工智能。
2.申论考点:人工智能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如何解决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人工智能与创新驱动的发展的关系;人工智能与科技创新的关系;人工智能与“放管服”改革的关系。
二、行文逻辑
三、文章点评
(一)看立意
人工智能是当下谈论比较多的话题,代表着新一代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发展方向,我国的人工智能建设已经渗透到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升了产业链和价值链水平,增强了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放眼国际社会和未来发展,人工智能仍然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焦点,谁掌握了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谁就能够引领科技和产业革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发展,我国的人工智能技术近几年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取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可能危害公共利益,可能影响公共安全,可能冲击社会伦理。这给我们的社会治理带来新的挑战。要想让人工智能这把“双刃剑”兴利除弊,必须考虑加强和规范对人工智能应用的治理。这与当下很多人一味强调发展而忽视治理的现象形成对比,从这个角度讲,本文的立意十分明确,而且新颖,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要加强人工智能应用的治理。
(二)看标题
采用了两个短句的形式,后面的短句是作者的观点,即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要加强治理,而不是不需要治理。
(三)看结构
1.首段。引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讲话开启人工智能需要治理的话题,比较权威,入题点题很快。比较简短明了。
2.主体。共四个自然段,依次论述了“人工智能面临治理考题”“规范人工智能发展尚未形成共识”“解决治理问题的对策”等内容。段与段之间界限清楚,没有交叉重复,每一段的段旨都很明确。论述的时候既运用了现实中的事例,也引用了国外的一些情况,特别是对策——针对人工智能的算法这一技术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是一个比较大的亮点,还有作者自己的说理,这种论述就比较饱满充实,也富有特色。
3.结尾。重申人工智能治理的重要性和意义,呼应标题和开头,发出呼吁,满满的正能量。
(四)看逻辑
采取了总—分—总的行文结构,遵循了“开启话题—指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全文”的逻辑,很顺畅。标题中的“治理需跟上”有力地统领住了“治理考题”“人工智能的规范”“完善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探索法律治理模式”“人工智能的治理问题”等各段的段旨,整篇文章中心突出、十分紧凑、浑然一体。
(五)看语言
朴实无华,紧紧围绕人工智能的治理问题就事说事,比较流畅。
四、好词好句
(一)官方标准语句
1.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正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产生深刻影响,也带来方方面面的挑战。
2.要整合多学科力量,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研究,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
3.人工智能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道治理考题。
4.在这个意义上,技术进步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可以造福人类,另一方面在缺乏规范和制约的情况下,也有可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5.处理好人工智能在法律、安全等方面提出的新课题,需要完善治理,让技术创新运行在制度的轨道上。
6.面对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引发的问题,如何用法律条文探寻最佳应对方案、凝聚对未来的共识,是一项艰巨挑战。
7.完善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法规,关键在于明确归责原则。
8.面对科技的迅速发展,我们始终在探索人工智能的法律解决方案和治理模式,致力于形成一套务实管用、行之有效的方法。
9.创新先行,治理必须跟上,如此才能充分享受创新带来的红利,撬动发展的未来。
(二)官方标准词语
产业变革;重要驱动力;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双刃剑”;工作机制;监管成本;呵护创新;防范系统性风险;全球治理;“无人区”;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