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州年鉴2019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建置区划

历史

泽州县历史悠久。境内不但有女娲补天之类的美丽传说,高都新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的发现,更证明了早在两万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尧舜时期,泽州为冀州之域,且属“帝都畿内”。秦汉时先后在这里置高都县、阳阿县、高都郡;北魏时属建州。隋开皇三年(583)改建州为泽州,时境内为丹川县。唐武德三年(620)始称晋城县。1940年4月,晋城县城沦陷于侵华日军。太岳、太行抗日根据地在边缘地带分置晋(城)沁(阳)、晋(城)北、晋(城)东县。1945年4月28日晋城县全境解放。同年12月恢复原晋城县建制。1948年10月析晋城县城关区置晋城市,与晋城县并存。1949年8月撤销晋城市,辖区仍归晋城县。1958年12月,高平、陵川两县并入。1959年7月,陵川县分设,1961年5月,高平县分设;晋城县原辖区不变,1983年9月晋城县改设为县级晋城市。1985年5月,晋城市升为地级市。原晋城县(市)分置为城、郊两区。1996年8月,撤销晋城市郊区,改设泽州县,辖区不变。县城开始规划在南村镇,后改在金村镇。

人口·民族

泽州县是山西省的人口大县之一。市管县体制改革前的1984年年底,原晋城县(市)的总人口即达606652人。1985年,城区部分划出后,晋城市郊区仍有467453人,其中男性237468人,占50.80%,女性229985人,占49.20%;农业人口为436645人,占93.41%;非农业人口为30808人,占6.59%。2017年年底,全县常住人口为494681人,其中男性251119,占50.76%,女性243562,占49.24%;农业人口为258533人,占52.26%,非农业人口236148人,占47.74%。人口密度为247人/平方千米。县境北中部和西部为人口密集区。17个乡镇中,巴公镇人口密度最大柳树口镇人口密度最小。

泽州县境在古代曾经是多民族聚居区,后逐渐与汉族融合。2017年人口中,汉族占99.5%,回、蒙、满、朝鲜、布依、苗、白、土、壮等少数民族人口仅占总人口的0.5%,多因工作或婚姻等原因移居泽州。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回族占大多数。以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境内总人口为487297人,其中,汉族为486990人,少数民族为307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境内总人口为517162人,其中,汉族为515990人,少数民族为1172人。

生态环境

境内的山均属太行山脉。海拔1100米以上的山有武神山、香山、大圪垴山、伊侯山、大尖山、方山、岳城山、晋普山、圣王山等。全境北高南低,四面环山,地势险峻。南部之天井关为“太行八陉”之一,向为兵家必争之地。

境内的主要河流有沁河、丹河,均属黄河水系。沁河的主要支流有长河、白水河、犁川河、龙湾河、范河;丹河的主要支流有东丹河、东大河、巴公河等。主要泉涌有三姑泉、白洋泉、郭壁泉等。全县水资源总量为2.814亿立方米,属相对富水区。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尤以煤铁为著。无烟煤保有储量达12.9亿吨,铁矿、硫铁矿、含锰铁矿、铝矾土、水泥灰岩、石灰岩等储量也很丰富。全县2017年有森林面积69.35万亩,牧坡草地67.5万亩。野生动、植物不但种类繁多,而且较为珍贵。其中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猕猴、大壁虎;属国家保护的植物有青檀木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泽州县域经济的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使泽州县成为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及全国无烟煤生产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