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步迈向大市场
——上海发展国家级要素市场纪实
作为构筑现代化大市场的突破口——上海,近两年来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进的过程中,频频催动着要素市场的发展和发育。目前,上海已经建成11个国家级要素市场,虽然它们诞生时间有长有短,但大都已经在资金积累、物资流通、商品扩散、信息传输等方面显露出特殊功能,使上海这个大城市重新折射出“经济中心”的光辉。
构筑现代化大市场,为什么要把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作为突破口?先让我们来看一下金属、石油、煤炭、化工等八大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初步呈现的成果和作用,以便对上海的这一选择有更深层的了解。
上海金属交易所是上海建立的第一个生产资料交易市场。这个交易所占地并不多,目前批准上市交易的品种,也只有铜、铅、铝、锌、锡、镍和生铁七种,但是建所近两年,这里已经成为全国有色金属资源聚集和扩散的中心。据1993年的统计,交易所有色金属的交易量达到了相当于全国有色金属总产量的七倍。电解铜、金属铝等有色金属本来一直是制约上海一些新兴产业和轻工等传统工业的紧缺原材料,金属交易市场建立以后,国内外资源源源进入市场,人们那种藏“货”于已、方便生产的心理缓解了,资源反而由紧变松,价格也日趋稳定,有的已低于国际市场,上海有关领导拿着一叠过期的报告说:有了金属交易市场,市里再也没有收到过一份向上要有色金属物资的报告。
据了解,去年上海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幅超过14%,共消耗金属、燃料油、煤炭等12种重要物资6000多万吨。这些物资中90%以上是由金属、石油、化工、农资等市场体系提供的。它不仅缓解了长期制约上海经济发展的资金、原材料不足的矛盾,而且资源配置正逐步趋于优化、合理。
上海粮油商品交易所的开市铜锣,是去年6月30日才敲响的。但目前该所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规范水平较高的全国性粮油市场。到今年4月1日,交易所114个交易日交易量达7132万吨,相当于全国粮食一年的流通量,总金额达1423亿元。这里反映出来的有参考价值的行情动向,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不久前,有关方面要求交易市场天天把这里的价格行情传向北总,成为宏观决策部门探测粮油市场的一个“晴雨表”。
上海八大交易市场各有特点。去年这里的交易总额突破4000亿元,覆盖面几乎涉及全国各省、市的国有大中型生产和流通企业、使用单位,甚至私营企业。这种宽阔的市场覆盖面和巨大的交易量,推动着上海大贸易、大流通格局的形成,奠定了上海这些交易所在全国市场的“龙头”地位。
实践证明,作为一个现代国际大都市,只有建设一个体系化、规范化、国际化的发达的大市场,才能使上海发挥强大的聚集和扩散经济能量的中心作用。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上海市在建设要素市场中,集中在“三化”上打了一场“攻坚战”。
拥有比较完整、统一的市场体系,是上海建设现代化大市场的一个目标。通过近两年的努力,上海已经建设起门类齐全、形式多样的市场体系框架。这里有作为突破口的国家级要素市场,也有总数达1300多个的各类区域级批发市场和初级现货市场,形成一个以国家级市场为龙头的“众星拱月”式的市场网络。从范围上看,这里有以资本市场为重点的金融市场,有各种生产资料要素市场,也有各种零售市场。在资金市场方面,金融工具的内涵有所创新,外延有所开拓,外汇、证券市场的交易品种更趋全面;在物资市场方面,八大交易市场基本上囊括了工业、农业、能源三大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主要生产资料,初步具备了技术汇集、发散、交流、导向的功能。
规范化的大市场是新型的市场经济的一大特征。上海大市场建立之初就树立了较高的标杆。各大交易市场都参照国际惯例,普遍确立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因此,上海金属交易市场的价格已取代多年计划模式下的行政主体定价,成为全国有色金属交易的最具权威的“领袖价格”。去年建成的石油、煤炭、粮油、汽车、化工、建材等交易市场,都参照金属交易市场经验,采用集中交易,公开竞价等先进的现代化交易制度,使交易市场一开始就形成高层次、国家级市场的格局,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正因为如此,上海建成的八个国家级交易市场的履约率都在100%,没有相互拖欠。
作为一个跨世纪的工程,上海市始终把“国际化”作为大市场建设的方向。在“硬件”建设上,有一个小小的插曲可以看出上海市领导在这一问题上的决心和远见。
几大交易市场筹建之初,曾遇到这样的争论;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硬件建设上是因陋就简,还是搞一流的电脑交易?上海市领导人在听取各方意见后认为,先进设备的投资具有长远效益和战略效应。市政府慨然从紧缺的地方财政中出资,支持大市场进行高起点的硬件建设。
目前上海的这些国家级要素市场,都采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电脑和管理系统,实现无纸化交易。上海金属交易所开张之初便与科技单位合作,开通了第一批计算机联网的70多家同步终端。证券、粮油等交易所均已采用卫星传输方式,向全球发布即时交易行情,并接收国际部分市场行情向国内客户播发。正是这些先进的设备,使这里做到了“平等竞争”,交易时公开资源、公开竞价,交易过程中透明度高。一些行家们称赞说:一个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惯例的现代化市场已经在上海崛起。
1994年5月30日
合作者张行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