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执法假作为出重拳
福建泉州湾河口湿地——被列入“亚洲重要湿地”“中国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自2017年以来被非法围垦700多亩,围堰长度达2公里多,地貌遭到较大破坏。
据媒体2018年11月报道,一年多来,当地群众不断向有关部门举报,7个相关职能部门执法10余次,出动执法力量近千人次,却未能有效制止非法围垦行为。
此类执法假作为现象,在环保领域并不仅于此。比如,2018年6月17日,生态环境部通报,中央第一环保督察组进驻河南省开展督察“回头看”时,收到群众投诉称,一家本应停产两年多的煤矿企业仍在违法排污。督察组检查发现,该企业曾收到环保部门33张罚单,但因有基层领导干部“站台”等原因,始终未曾整改。
为打赢防污治污攻坚战,中央启动一轮又一轮环保督察,发现了不少问题。然而,从近来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情况来看,很多被督察通报过的问题,在一些地方却不同程度存在执法假作为现象。虽然执法场面轰轰烈烈,但“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实质效果。这种执法假作为助长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也使政府的形象和权威大打折扣。
一些地方的环保执法假作为,表面看是一些地方政府属地责任落实不力,环境执法重形式、走过场的结果。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环保执法普遍遭遇“以权压法”困境,并形成恶性循环。当地一干预,一些环保执法部门就被迫放弃原则,甚至充当地方环保违法的“保护伞”。
在强大的环保压力下,一些地方政府依然对污染企业“网开一面”,暴露出这些地方主政官员对防污治污攻坚战缺乏危机感、紧迫感,在推进治污的工作上不严不实。
对环保执法假作为应出重拳。要杜绝环保执法假作为现象,不能止于点名曝光、行政处分,而更应当顺藤摸瓜,对其背后的利益链一查到底,坚决惩处。只有环保执法真正严格起来,并对负有管理责任的地方领导干部严肃追责、问责,才能铲除滋生执法假作为的土壤。
目前,中央环境保护督察这项制度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这种非常措施,不可能作为今后制度上的一种路径依赖。中央环保督察不能代替地方环保执法,今后还应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探索,让地方政府真负责、真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