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共识激发创新发展伟力
有共识,就有共同的方向。
有共识,就有创新的力量。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创新作为一个激情澎湃的词汇,已成为社会共识,不断推进着中国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全方位创新。
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在全球正在经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中国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高端装备、重大工程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与实体经济加快融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推进;新动能持续快速成长,为稳增长保就业、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成为当代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
这一良好的创新势头,有助于进一步扩大和增强全社会的创新共识。以更高的创新共识,涵养更充沛、更持久的创新伟力,蹄疾步稳进入创新型社会、创新型国家行列,在此期间还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首先,创造更加宽容、宽松、宽厚的创新环境和氛围。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聚焦几个关键点。
一是“松绑”,即进一步减少对科研机构的行政干预,逐步消除“行政化”“官本位”等做法对科技工作的干扰,让科技人员以“安、专、迷”的精神潜心钻研。二是“放权”,即进一步下放科研管理权限,使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在选题、经费支配、用人等方面有更大自主权。去除科研管理中的“繁文缛节”,扩大科研自主权,激发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创新活力。三是“包容”,即要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包容科技工作者个性,鼓励其张扬特长,宽容其探索创新中的失误失败,这是对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遵循。
其次,出台更多鼓励创新的政策。在激励政策中,充分体现知识价值的分配原则,让创新人才“名利双收”。
一是在发展中形成以国家重点科研基地为骨干、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探索性研究为生力军、竞争协同机制为纽带的科研开发体系。二是完善符合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交融支持、稳定投入与竞争支持互补、绩效挂钩的科技投入和政策体系。三是健全上下游通畅、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和转化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四是健全完善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估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等创新机制。
第三,培养、吸纳更多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人才。
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其一,培养创新人才要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就是独立思考、理性质疑精神;创新能力就是探索未知、勇于创造的能力。其二,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创新型人才求知、分析、综合与理解的能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三,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放眼世界,完善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对于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归,一方面可以考虑给予永久居留申请、购房、贷款上的政策优惠,另一方面畅通意见反馈渠道,使他们更好地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作更大的贡献。
时间是充满魔力的变量,抓紧时间才能抓住时机。这警醒我们仍要只争朝夕,切不可有“歇歇脚”“松口气”的念头。凝聚创新发展的共识,激发创新发展伟力,我们就能攻克追梦路上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