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字方:字体设计基础与应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 字体特征—字体的『72』变

汉字的一笔一画意境相随,一横一竖趣味良多。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在这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形体,可谓是字体的“72”变。以下是对各种字体做的简要概述,只有了解现有字体的特点,才能让你在设计字体时更加得心应手。

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龟甲兽骨文”,主要指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和兽骨上契刻的文字。甲骨文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同时也是较为完善的文字系统。

甲骨文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同时甲骨文还具备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个要素。其字体风格朴素、自由,笔画的刀刻痕迹明显,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结构虽带任意性,但已有了方圆结合、开合、揖让的结构形式。

大篆

广义的大篆是指对小篆之前文字的统称,包括钟鼎文与籀文。大篆字体粗犷有力、厚重古朴,已趋向线条均匀化,结构规范化。

钟鼎文

铭刻在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古代称铜为金,所以钟鼎文又叫金文,不同时期或不同诸侯国的字体略有差异。

石鼓文

石鼓文是先秦时期的刻石文字,其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已不再像甲骨文、金文那样稚嫩,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

小篆

秦统一六国后,提出“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小篆是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基础上进行简化,并取消其他六国文字,创制的统一、简化的规范文字。小篆结构细长、上紧下松,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象形意味削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其在审美上讲究平衡对称,带有几分图案的装饰美。

隶书

隶书也叫“隶字”,是在篆书的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而产生的字体。因为小篆笔画较多且复杂,书写起来不便,将小篆加以简化,并把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于是就有了隶书。

隶书用笔方中有圆,字形多呈宽扁状,左右舒展,横画长而竖画短,其特点被总结为“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端庄古雅,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不仅使汉字从此走向了符号化,还改变了汉字的书写方式和审美取向。

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因被称为书中楷模而得名。

楷书是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的,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更趋简化,让形体美得到进一步发展。所以,楷书横平竖直,方方正正,不愧书中楷模的美名。

草书

《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从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行书放纵流动但不出格,大小相兼但不过度,收放结合,在平静与狂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存在空间,可以说完美兼顾了实用性与艺术性。

宋体

很多人以为宋体是宋朝时期使用的字体,事实上并非如此。宋体是为适应印刷术而出现的一种汉字字体,盛行于明朝,所以又被称为明体或者明朝体。

大家对宋体造型特点一定不陌生,其笔画横细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点、撇、捺等笔画有三角形“棱角”,这种字体风格非常适用于正文排版,其和黑体、仿宋体和楷体成为汉字印刷的四种主要字体。

仿宋体

仿宋体并不是仿照宋体的字体,而是由楷体发展演变而来的。为适应雕版印刷的需要,刻工们创造出了雕版楷体,也被叫作老宋体,后来丁辅之、丁善之等人集宋代刻本字体,仿刻了一种印刷活字字体,这种字体横竖粗细相等,笔画秀丽,字形呈长方,清秀美观。

仿宋体较为瘦长,横、竖粗细相等,清秀挺拔,注重结构造型,与楷书比较接近,常用于排印诗词短文、批注、文件标题等。

黑体

黑体是对字面呈正方形、笔画横平竖直且等粗类字体的统称,又被叫作方体或者等线体。因为黑体字形端庄,结构醒目严密,所以常被用来做标题或者需要引起注意的按语等,不过随着黑体的不断丰富,在很多场景下也有了相适应的黑体出现。

黑体笔画起落无衬线,横平竖直且粗细一致,在笔画穿插避让和部件搭配上也很有讲究,给人一种整齐美观、落落大方之感。

混合形变体

这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随着技术发展和审美的需要,混合形变体由此产生了。

混合形变体是结合已有的字体,创造性地进行再设计,从而创造出更多的汉字形体。汉字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为混合形变体的产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我们设计字体就是要在这些未知的空间中不断寻找,汉字的“72”变,正是字体设计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