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中国电商扶贫新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贫困地区农产品“上网”的八种状态

农产品上行是电商扶贫的重要内容,从目前的实践来看,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但面临的问题同样不少。从各地推动农产品“上网”的程度来看,我梳理出以下八种状态,需要我们反思和改进。

第一种,“养在深闺人未知”。大多数贫困地区的农产品是“默默无闻”的,可能生态环境很好,可能品质很佳,但缺少应有的知名度,无法在市场上引起足够的关注度。以农产品地理标志为例,全国2800个县区,目前总共申请到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各类地理标志、原产地保护产品等地域品牌的农产品也仅约5000件,一个县平均不到两件。

第二种,“衣衫褴褛人不识”。目前贫困地区的农产品在“上网”的过程中,面临没有包装、不会包装,包装不好看、不实用、不结实、“傻笨粗”等一系列问题,就像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却衣衫褴褛,纵然“天生丽质难自弃”,也很难让人发现。这也是目前贫困地区农产品上行面临的重要制约因素,急需懂农产品的人到贫困地区实地调研,进行有效的文创、设计和包装改进。

第三种,“衣薄难耐寒夜冷”。与第二种状态相反,有的地区在推进农产品上行的过程中对农产品进行了过度包装,反而影响到农产品本身,包括进行过度宣传,随意贴上“有机”的标签,也包括进行不必要的外包装,不仅增加了产品自身的成本和快递的成本,还不绿色环保。这与电商目前在包装方面流行的简洁化趋势是相反的,大家需要认真反思。

第四种,“兴孛亡忽人嗟叹”。这种情况是指大家突然发现了一个产品很有特色,在短期内在网上进行大量炒作。结果,大量模仿产品、质量比较差的产品跟风“上网”,导致原有品牌形象被毁。最为典型的就是2018年春节因为《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而火了一把的章丘铁锅,一度被卖断货,还有人翻墙取货,但半年之后就因为大量仿冒产品以次充好,导致铁锅产业彻底失败。这个教训是深刻的,政府和当地的行业协会还有生产主体,应该保护这些珍贵的地方品牌。

第五种,“万马齐喑究可哀”。虽然政府下了很多功夫,也有一些创业者很想努力,但是农产品“上网”的一些基本条件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完善,如网速不快,物流很贵,包装不配套,应有的仓储条件不具备,没有电商服务业等,还有一些政府承诺的优惠条件也无法兑现,导致大家伤了心。

第六种,“红杏枝头春意闹”。这是指在一种特色产品推出之后,虽然实现了规模效应,扩大了品牌影响,农民也获得了实惠,却在一段时间后形成同质化竞争,导致价格下降,利润变薄,进而导致生产环节偷工减料。对此,政府需要及时进行引导,贫困地区应进行品牌化改造、差异化营销和生产经营主体的有效分工,在要素的重新整合中,不断转型升级。

第七种,“一花引来百花开”。砀山的黄桃罐头、网红产品枣夹核桃,这类产品往往能带来众多的农村电商发展机会,但与带头人的创新尝试有很大的关系。能不能将本地某款产品打造成众人皆知的大单品,带头人的初期作用十分重要。

第八种,“前浪未曾输后浪”。大家应该关注传统农产品加工企业在网上的崛起,因为“淘品牌”的发展曾经也走过这样的道路。在海尔、格力这样的传统制造企业“上网”之后,没有加工厂的“淘品牌”就显示出底气不足的劣势,逐渐败下阵来。所以,现在有大量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上网”,或者还可以做农产品电商的代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