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水稻智慧植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稻瘟病

稻瘟病是全世界稻区最严重的水稻病害之一,稻瘟病每年给水稻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达40%~50%,甚至绝产。1996年,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由于穗颈瘟大面积发生,严重的地块减产50%以上,甚至绝产。2005年,黑龙江省稻瘟病累计发生面积66.7万hm2,其中穗颈瘟29.9万hm2,重度发生县(市、区)15个,中等发生县10个。

一、病原菌

病原菌为稻梨孢菌,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目、梨孢属真菌。

二、潜育期

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叶瘟潜育期一般为4~7d,穗颈瘟为10~14d,枝梗瘟为7~12d,节瘟为7~30d。

三、症状识别

根据被害部位不同,田间主要发生叶瘟、节瘟、叶枕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

(一)叶瘟

叶瘟一般于水稻9叶期以后发生,由于品种抗病性和不同气象条件的影响,根据病斑形状、大小和色泽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 慢性型病斑

病斑多为梭形、纺锤形,褐色,中央呈灰白色,称崩溃部;最外层为黄色或淡黄色晕圈,称中毒部;内圈为褐色,称坏死部;病斑两端各有一条褐色坏死线,此“三部一线”是慢性型病斑的主要特征,也称典型病斑,病斑背面有灰绿色霉层(图2-1)。

2. 急性型病斑

图2-1 慢性型病斑

病斑呈椭圆形,暗绿色,叶片正反两面密生灰绿色霉层,此类病斑出现预示病害即将大发生(流行),应立即进行药剂防治(图2-2)。

图2-2 急性型病斑

3. 白点型病斑

白点型病斑为幼嫩感病品种的叶片感病后产生的近圆形小白斑。这种病斑在气候条件适宜时染病,又立即遭受不适于发病的环境条件,从而呈现白点症状,气象条件又适于发病时,可迅速扩展成为急性型病斑(图2-3)。

4. 褐点型病斑

病斑褐色,针头大小,发生在抗病品种的老叶上,局限于两叶脉之间,不产生分生孢子(图2-4)。

图2-3 白点型病斑

图2-4 褐点型病斑

(二)节瘟

节瘟多发生于剑叶下第1、2节上,初为黑褐色小点,逐渐扩大,病斑可环绕节的一部分或全部,使节部变黑色,后期病节干缩、凹陷,使稻株折断而倒伏,影响结实、灌浆,以致形成白穗(图2-5)。

图2-5 节瘟(左侧为有灰色霉层的节瘟,中间为节部变黑色,右侧为倒伏现象)

(三)叶枕瘟

叶枕瘟发生在叶片基部的叶耳、叶舌和叶枕,病斑初期为灰绿色,后呈灰白色或褐色(图2-6)。

(四)穗颈瘟、枝梗瘟

穗颈瘟、枝梗瘟发生于穗颈部、穗轴、枝梗上,病斑初为暗褐色小点,以后上下扩展成黑褐色条斑,在高湿条件下,病斑产生青灰色霉层,轻者影响结实和灌浆,重者形成白穗(图2-7,图2-8)。

(五)谷粒瘟

谷粒瘟发生于谷粒颖壳和护颖上,初为褐色小点,后扩大成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灰白色,成为秕谷(图2-9)。

(六)冷害型稻瘟病

冷害年稻瘟病比常年发生范围广,是具有冷害特色的异常疾病。其一般发生在延迟型及障碍型冷害地带的外侧,比冷害区温度略高的地带。水稻生育期的7~8月,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下,便出现冷害,稻瘟病在平均气温19℃左右开始发生,较之略高便易于侵染蔓延。冷害型稻瘟病的发生机制,首先是天气不良,适于稻瘟病发生的温度和湿度持续期长;其次是光照不足,水稻抗病性明显减弱;最后是抗病性减弱的稻体被病菌侵染后,形成大量病菌孢子,为大规模发生提供了菌源。

四、防治方法

(1)选择高产、优质、抗病的品种:选用该类品种是防治稻瘟病较为经济、有效的措施。

(2)加强田间肥水管理:氮、磷、钾肥合理施用,增施磷肥、钾肥和硅肥,提高水稻抗病性。

(3)药剂防治:水稻9.1~9.5叶期(11叶品种)是防治水稻叶瘟的最佳时期,孕穗末期和齐穗期是防治穗颈瘟的最佳时期,抽穗后15~20d是防治枝梗瘟和谷粒瘟的最佳时期,选用2%加收米(春雷霉素)液剂80~100mL/亩,75%戊唑醇·肟菌酯水分散粒剂15~20g/亩,30%稻安醇(稻瘟酰胺•戊唑醇)悬浮剂30~45mL/亩,22%加收热必40~60mL/亩,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5g/亩,40%稻瘟灵乳油100mL/亩,30%剑农富悬浮剂50~60mL/亩,兑水15L(背负式喷雾器)或7~8L(弥雾喷雾机)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