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王禹偁
王禹偁(945—1001),字元之,巨野(今山东巨野)人。世为农家,九岁能文。少年时得济州从事毕士安的赏识,“留于子弟中讲学”。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登进士第。授成武县主簿,次年移知长洲。端拱元年(988)被召赴京,任右拾遗、直史馆。王禹偁先后向太宗献《端拱箴》和《御戎十策》,得太宗赞赏,迁左司谏、知制诰。然而,终因直言敢谏而屡屡得罪朝廷,曾三度遭贬谪。最后一次是咸平元年(998)贬知黄州,故世称王黄州。咸平四年(1001)年徙知蕲州,到任后未逾月去世。现存《小畜集》30卷,后来其曾孙王汾又收集其逸文遗篇,编为《小畜外集》13卷。两集共存诗500余首,文200余篇,词一首。
点绛唇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1〕。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2〕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3〕。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4〕!
注释
〔1〕佳丽:指江南的风景优美秀丽。谢眺《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2〕孤烟:渔村中的炊烟。
〔3〕行(háng 航):行列。缀:连结。
〔4〕凝睇:凝神注视。
解读
王禹偁这首词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一首宋词。全词清新旷远,与“花间”的艳丽有显著的不同。上片借细雨浓云来抒写离愁别恨,既描绘出江南多雨多云的特点,又写出了词人对水乡的喜悦之情。当然,词人并不只着眼于“水村渔市”的刻画,他内心有着更深一层的忧思。所以,下片宕开一笔,以“征鸿”做旁衬,暗写滞留异乡不能振翼高飞的感慨。词人在“凝睇”之际,免不了发出世无知音的深长慨叹。全词即事即目,登览抒怀,寓情于景,格调深沉,雄浑有力,在宋初小令中别开生面。具体地说,这首词在宋初词坛的贡献集中在两个方面:在秾丽的氛围中以清丽取胜,在狭窄的词境中以开阔见长。王弈清称赞此词“清丽可爱”,并因此推崇王禹偁“岂止以诗擅名”(《历代词话》卷四转引)。阅读王禹偁的作品,可以了解宋初词坛创作的两点情况:其一,宋初词坛创作萧条,不能与唐末五代“花间”派、南唐派比美;其二,歌词所抒写的情感,再次脱离艳情,向“言志”靠拢。“词为艳科”的创作传统,与儒家的文学创作思想背道而驰。因此,中唐文人白居易、刘禹锡、张志和等人最初接触歌词并着手进行创作时,都不敢涉及“艳情”的话题,或写江南风光,或写隐逸志向。然而,词流行于歌舞酒宴之间,由十七八岁的女孩儿执红牙板曼声演唱,创作环境决定了“词为艳科”的创作倾向。一旦社会风气败坏,人们纵情享乐,没有了道德方面的顾忌或约束,词的创作就会走向繁荣。这就是唐末五代“花间词”繁荣的最重要原因。北宋初年,社会道德评价体系得以重新建立,儒家的文学创作理念必然对文人们产生深刻影响,于是就产生了上述的两方面情况:歌词创作萧条,且向“言志”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