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黄帝开创的地面建筑
在新石器时代,在我国河南禹州北部大隗山以南、颍水以北、荟萃山以东、古城郭连以西的大片范围之内,生活着一个叫有熊的部落,部落的首领叫轩辕。
轩辕本姓公孙,是我国远古传说人物伏羲和女娲之孙,少典之子。他生长于姬水,也就是后来的陕西武功漆水河之滨,因此改姓姬,故称姬轩辕。因为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
传说轩辕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神奇,他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他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公元前2697年,20岁的轩辕便成为了有熊部落的首领。因为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成为部落首领后,有熊氏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部落,被称为“黄帝王朝”。他的部落也不再称作有熊国了,而改称黄帝部落。
黄帝部落的活动范围也日渐扩大,从发祥地陕西北部逐渐向东进入黄河中游流域地区。此后逐渐东进,后来定居于河北涿鹿附近。
在黄帝领导的部落进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同时,以炎帝为首的炎帝部落和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族部落也进入了黄河中下游流域。
传说炎帝族发祥于陕西岐山东面的姜水附近,该部落首领炎帝也是少典的儿子,黄帝的兄弟,姓姜,号神农氏,生得牛头人身。炎帝族与黄帝族建立了稳固的联盟,世代互通婚姻,并逐渐形成了华夏族,因此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
女娲 也叫女希氏,又称女娲氏、女娲娘娘、娲皇氏、凤里希、始祖母神,是一位人首蛇身,长着人脸,身体像蛇一样柔软苗条的女神。女娲是我国的人文始祖之一,传说她曾经抟土创造人类,采石补天拯救苍生。
蚩尤 上古时九黎族部落的酋长,也是苗族相传的远祖之一,我国神话中的古代战神。传说蚩尤的身体异于常人,铜头铁额,刀枪不入,作战时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战,不死不休,勇猛无比。
炎帝族部落在其进入山东地区的进程中,与从南方北上的九黎族部落相遇,双方发生了长期激烈的冲突,后来黄帝在“涿鹿之战”打败了九黎族首领蚩尤。
黄帝战败蚩尤后,凭其卓越智慧,在当时艰困的环境中,改变居住形态,将半穴居改建为地面上的建筑物宫室。
对此,史书中有许多记载。《事物纪原》引《黄帝内传》曰:“帝既杀蚩尤,因之筑城。”《白虎通》曰:“黄帝,作宫室以避寒暑,此宫室之始也。”《新语》称:“天下人民野居穴处,来有室屋,常与鸟兽同域;于是,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其他史籍也有类似的记载。
其实在黄帝以前人们已经会营造房屋了。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人们已经定居,考古发现了许多窝棚式的半穴居房址。到了仰韶中晚期,也就是黄帝时代,人们营造的房子有半地穴,有地面建筑,有圆形房子,也有方形房子。营建房子已经会立柱架梁,墙壁是木骨泥墙,室内一明两暗,这种建筑房屋的模式,奠定了五千年以来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的民居建筑基础,它是中华民族建筑的鼻祖。
黄帝将半穴居改建为地面建筑,说明当时的人们更加注重对周围地理环境进行有意识的选择。
首先,地面建筑必须位于台地或高岗等地势较高之处。这些台地或高岗,应是范围相对较小而平坦,且明显高出周围地区数米甚至更高,可以观察到周围较远地区的各种情况,便于军事防御和防御洪水。因此,择高而居是新石器时代选择城的位置普遍遵循的原则。
这种位置,在现今的地名上,多被称作岗、台、城、冢、岭、墩、山或崖等,如“郝家台”、“王城岗”等。此类建筑又可细分为两型:一为环壕型,在城墙四周有护城壕,如郝家台等城址;另一是无城壕型,如王城岗城址。
其次,地面建筑的位置还必须紧邻自然水源。新石器时代仰韶时期,人们还未发明凿井技术。至龙山时期,尽管凿井技术已经发明,但由于这种技术尚没有普遍推广,且在高、台地上打井十分困难,故利用自然水源提供生活用水仍是人们的主要选择。
这类建筑以城头山、走马岭等屈家岭文化城址为代表。此外赵陵山、寺墩等良渚文化遗址,周围有圆形或方形河道,也属水城类。这些建筑大多位于小河流岸边或洼地、湖泊附近,有的则紧邻泉水,都具备有地上自然水源的条件。
此外,地面建筑的周围必须有一定范围的可从事农业生产的平原或小块盆地。黄帝时期的地面建筑,实际上是一个较大的聚落。建筑物内居民平时从事农业生产,战时出征或自卫。故当时选择的建筑场所,也要考虑到周围是否具备优越的生态环境这个自然条件。
地面建筑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黄帝时期的地面建筑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一是防御敌人侵袭。在新石器时代后期,由于贫富分化、私有制、阶级的萌芽,又由于人口的增长导致需求的增加,故部落之间的掠夺性战争不断发生,获取财富甚至人口的意图成为战争的基本目的。为了保护本部落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害,各个部落都用夯土或石材构筑坚固的城堡用于防御。
二是用于防洪。在新石器时代后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有限,再加上当时时常发生洪水泛滥灾害,从而造成极大的损失。面对洪水泛滥,人们除了进行治理之外,还采取建筑城墙的办法把居民区圈围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抵御洪水泛滥之危害。
三是防御猛兽的侵袭。在原始社会,由于人口相对稀少,凶猛的野兽在人们居住区周围游荡;再加上当时战胜猛兽的能力较低下,从而造成人们惧怕猛兽的心理。到了黄帝时期,人们有能力和技术去建造更加可靠的地面设施,用以有效地防止猛兽的侵袭。
需要指出,黄帝时期的地面建筑规模较小,主要用于居住和自卫;而其经济、文化中心方面的功能或根本没有,或处于萌芽状态。
我国古建筑水平最高、技术最高、艺术价值最高的就是楼阁,它可以说是标志性的地面建筑物。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说的“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这是有文献记载的。在《竹书纪年》上记载这么一段传说:“黄帝六十年,凤凰巢于阿阁。”历史记载也好,传说也好,我国地面建筑在黄帝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由于黄帝统一了华夏部落,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成为了华夏民族形成后被公认的全族始祖,被称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而他的在人居建筑方面的功绩,为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
阅读链接
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天,在他东巡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黄龙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人们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
在黄龙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却没有成功。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于是人们就把黄帝的衣冠葬在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