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空间感
随着现代摄影技术的发展和各种特殊镜头的普及,使用各种特殊镜头形成的空间透视效果被越来越多的欣赏者接受,摄影师求新求变的审美要求也能够得到满足。
线性透视
线性透视即人们平时常说的“透视”,是利用线条表现画面空间深浅感的手法。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线性透视现象和透视规律上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景物距离拍摄点远近不同,则其影像大小不同。距离拍摄点近的物体影像大,越近则越大;距离拍摄点远的物体影像小,越远则越小。
物体有规律地排列形成的线条或互相平行的线条,有向中间汇聚的趋势,越远越靠拢,越远越集中,最后形成一点消失在远处。
如果把线性透视规律运用在画面上,深远的空间感就会出现了。线条收缩越急,则空间感越强;线条收缩缓和,则空间感弱。
拍摄方向影响到画面的线性透视,影响着画面所表现的空间深度感。正面和侧面角度拍摄,画面线条多见平行,缺乏线条透视方向与力量。斜侧面方向拍摄,画面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能化平行线条为斜线条,有利于展示线条透视的纵深感。斜侧方向拍摄,把线条透视汇集收拢点置于画面中央,它的透视效果就不如把收拢点置于画面对角线外边更为明显。
拍摄高度也影响着画面线性透视的状况,拍摄高度是展示线性透视的基本条件。平视角拍摄,一般来讲,透视感弱,有规律地排列形成的线条和自然景物中固有的线条被压缩,不能较大限度地平展在画面上。仰拍、俯拍有利于表现线条透视效果:采用仰拍角度拍摄,线条自下而上收缩汇聚;采用俯拍角度结合斜侧方向拍摄,则能通过对画面容量、方向和高度的有效合理运用,增强画面空间透视效果。
拍摄距离影响着画面的线性透视。拍摄点和景物两者距离越近,线条收缩越强烈,线条透视越明显;拍摄点和景物距离越远,线条收缩越弱,线条透视就越不明显。所以,在拍摄现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量靠近景物拍摄,以求形成较强的空间透视效果。在实际的拍摄中,有时要注意避免由于拍摄距离过近引起的透视夸张和景物变形。如拍摄人像,如果在超近距离拍摄,就会造成人物面部变形。
成排的樱花延伸向远方,最终汇聚在画面的中心,增强了画面的透视感,使得画面极具空间深度。
光圈:f/11 快门速度:1/200s 感光度:ISO100 曝光模式:手动模式 曝光补偿:0EV
冬日的河岸与河面上的冰层形成了一条条斜线,引导着观者的视线,同时也增加了画面的动感。
光圈:f/16 快门速度:1/500s 感光度:ISO100 曝光模式:手动模式 曝光补偿:0EV
前门大街上的青石板在画面中变成了一条条引导观者视线的线条,将观者的目光不自然地引导向远处的城楼。
光圈:f/2 0 快门速度:1/200s 感光度:ISO100 曝光模式:光圈优先 曝光补偿:+1EV
空气透视
与线性透视一样,空气透视也是表现深度的手段,它是与大气及空气介质相关的透视现象。空气透视的规律包括:
1.物体的影调随距离拍摄点的远近不同而变化。近的物体影调暗而深;远的物体影调淡而浅,越远越浅,直至完全消失。
2.景物的色彩随着距离拍摄点远近不同而变化。近处的色彩饱和度较高,明度高;远处的物体色彩饱和度低,而且趋于冷色。
3.物体的清晰度随着远近距离不同而不同。近处的物体清晰度较高,明度高;远处的物体清晰度低,显得模糊。
4.景物的明暗反差也有所变化。近处的物体明暗反差较强,较明显;远处物体的明暗反差较弱,越远越弱。
景物的色彩随着距离拍摄点远近不同而变化,近处的油菜花色彩饱和度比较高,而越向远处看,色彩饱和度也就越低。
光圈:f/22 快门速度:1/250s 感光度:ISO100 曝光模式:手动模式 曝光补偿:0EV
我们看到画面中近处的船只明暗反差比较明显,景物的影调也比较明显,而远处的景物则明暗反差较弱。
光圈:f/20 快门速度:1/80s 感光度:ISO100 曝光模式:手动模式 曝光补偿:0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