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不吼不叫辅导孩子写作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别让物质奖励破坏了孩子的内在动力

心理学上有一个“德西效应”,来源于美国心理学教授爱德华·德西做过的一个实验。

1971年,德西抽调了一些大学生来进行实验,要求他们单独解答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

试验第一阶段,全部学生解题没有奖励。

试验第二阶段,所有学生被分成了两组,实验组的学生每解答一道题就得到1美元的奖励,对照组的学生则依然像之前那样解题,没有奖励。

试验第三阶段,进入自由休息时间,研究人员开始观察是否有学生依然在解题。

结果发现,奖励组的学生对解题的兴趣很快就衰减了,而没有奖励的对照组的学生却会花费更多的休息时间去继续解题,他们对解题依旧保持较大的兴趣。

由此德西得出结论:在某些情况下,进行一项令人愉悦的活动时,为他提供外在的奖励,反而会减少活动对他的内在吸引力,这就是德西效应。

总结来说就是,适度的奖励对于个体内在动机会起到巩固作用,但奖励若是过多,却可能会降低个体对事物本身的兴趣,使其内在动机减弱。

很多妈妈有时候就不会恰当使用奖励,只想让孩子快点同意或完成其的要求,便随意地承诺奖励,结果孩子不仅没了兴趣,还会将作业、学习当成与奖励作交换的筹码,且会不停要求更大筹码的奖励,最终完全背离你奖励孩子的初衷。

所以,要格外注意“奖励机制”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运用。

第一,和孩子一起确定学习、写作业等事情的“性质”。

按道理来说,做理所应当的事,并不需要用什么奖励来激励。学习这件事应该是孩子自主自愿地去做的,就像生活中为了生存而吃饭喝水一样,学习就是为了成长,进入学校后好好学习也是他身为学生的一项职责。

对于这一点,我们和孩子都要有正确的认知。孩子去上学是按照义务教育和成长节奏必然要做的事,也是他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事,所以我们平静理性地去对待这件事,并给孩子讲清楚学习对他成长的意义,而不是用奖励去诱惑他。或者换句话来说,对于学习这件事,奖励并不是必须的,但好好学习却是孩子必须要做的。

第二,精神上的肯定远好过物质上的奖励。

孩子在学习上的确需要鼓励,但应该多给予他精神上的肯定,而非必须要有物质奖励。因为奖励总会带有一些“你付出我给予”的意味,孩子会更关注奖励而非好好学习。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物质、金钱奖励都会转移他的视线。

比如,有妈妈对孩子说:“你这次作业写得不错,我奖励你一个玩具。”孩子会觉得,“原来写好作业会有玩具可拿”,下次他可能就会告诉你,“我今天写完作业想要一个新玩具”,你给不给呢?

精神上的肯定就不一样了,你肯定孩子“这次作业写得比之前进步了,你很努力,好样的”,这样的话带给孩子的是精神上的愉悦。而且因为你很少提及物质奖励,所以孩子也不会特意去跟你要什么,你口头上的肯定就足以令他满意,他也愿意在以后继续努力。

第三,不以任何形式的奖励作为“好好写作业”的条件。

还有一种奖励方式是“条件交换”,有的妈妈会在孩子写作业前就说,“如果你今天好好写作业,我就满足你一个要求”“如果你今天的作业没有错,我就给你买……”,这种条件交换,使得写作业这件事被放在了与各种玩具、要求等同的位置上,久而久之,如果形成各种玩具可以随便要,不喜欢了就随便丢弃的观念,那么学习这件事在孩子这里也会被同样看待。

所以,不要拿写作业与各种奖励交换,不提前给孩子设定任何“如果……就……”的条件,让孩子能够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去完成他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