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一个人的境界高到一定程度,看起来会有点儿笨拙
大巧如拙
真正的高手,看上去都特别普通
“大巧如拙”的“拙”是笨拙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境界真正高到一定程度时,看起来会有点儿笨拙。
比如看武侠电影时您会发现,电影里有两种角色,一种角色是自己打得漂亮,各种炫技,结果对手过来一拳把他打倒了——这种人通常都不是高手,只是学了一身花架子。第二种角色是真正的高手,可能看上去呆若木鸡,却能以不变应万变,等待对方露出破绽,然后瞬间制敌。
很多高手看起来都特别普通,等到真正该出手的时候,您拿多好的兵器都没用,他可能拿一根树枝,点了一下您的穴位,您就定住了。这也是“大巧如拙”的一种。
在《淮南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秦穆公问伯乐(发现千里马的那位):“您这么大岁数了,我再让您到处风餐露宿帮我找马,有点儿于心不忍,您家中还有没有会找良马的人?”
伯乐回答说:“对于一般的良马,可以从其外表、筋骨上观察出来。而天下难得的千里马,是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的。这样的马奔跑起来,让人看不到飞扬的尘土,寻不着它奔跑的足蹄印儿。我的儿子水平不够,他可以说出好马的特征,可是千里马的特征,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
秦穆公着急了,问:“那您帮我想想办法,我要找好马。”
伯乐说:“我知道一个人,是打柴的,名叫九方堙,他相马的境界很高,应该不在我之下。”
秦穆公一听,赶快命人把九方堙找来了,并让他去帮忙找马。
九方堙找了三个多月以后回来了,秦穆公问:“你找了什么样的马?”
他回答说:“一匹黄色的公马。”
秦穆公问了马的所在地之后,就派人赶了过去,牵回来一看,这匹马怎么和九方堙说的不一样,他说是黄色的公马,可面前的这匹是黑色的母马。
秦穆公非常不开心,就命人把伯乐找来了,说:“你这个朋友太不靠谱了,他对我说他找的是黄色的公马,结果我让人把马牵来一看,是黑色母马,这差得也太远了!”
没想到,伯乐听完后长叹一声,说:“原来他的境界已经这么高了,现在我远远不及他了。”
秦穆公一听都晕了:“他连公母都不分,颜色都不辨,怎么超过你了?”
伯乐说:“九方堙看到的是马的天赋和内在素质,深得它的精妙,而忘记了它的粗糙之处;明悉它的内部,而忘记了它的外表。”
于是,秦穆公就试骑了一下这匹马,果然是千里马中的佼佼者。
《淮南子》最后说:真正高明的人,看上去好像做事很笨拙,可是他掌握了精髓。这就是老子讲的“大巧如拙”。
肯下笨功夫,才会有大出息
我们做很多事都需要重复、扎扎实实地一点点去做,否则很难达到高境界。比如齐白石画画,自从他学画以后,除非生病,否则他没有一天不画画,这就是在下笨功夫。
您看他画的虾,出神入化,因为他每天都拿着养的虾观察。您说他天天画虾烦不烦?一般人肯定觉得,这谁不烦啊,天天画,画了几十年了有意思吗?可是人家越画越传神,看似下的是笨功夫,最后却达到了“大巧”的境界,这就是匠人精神。
真正的匠人,做出的作品巧夺天工,有些大家雕刻的植物,叶子上的水滴好像是刚滴上去的。这些作品都是他们一点一点,通过无数个简单的重复堆叠而成的。如果讨巧地做,最后的作品肯定不会是精品。
现在为什么推崇匠人精神?匠人精神是扎扎实实地做工作,这跟老子讲的道的精髓是完全吻合的。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工作,您才能够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中医界有一位面诊大师——王鸿谟老先生,我非常敬佩他,记得当年我在北京电视台《养生堂》栏目做主编的时候,我把老先生请来,希望他给我们讲望诊。
老先生刚到办公室,同事们就都围过来,说:“您能不能让我们见识一下您的色诊,据说一看脸色就能分出病来?”我印象特别深,王老师用眼睛从左到右扫了一圈,大约有六七个人,用了不到二十秒的时间,就开始说:“这个男编导以后少喝酒了,小肠有热;这个女孩月经不调,要注意月经问题……”
王先生把每个人都分析了一遍,所有编导都惊呆了,那个小伙子说:“您怎么知道我喝酒?我在办公室从来没有说我喝酒,和同事之间也没有喝过酒,但我每天晚上睡觉前必须来一瓶啤酒。”
由此可见王先生医术的高超。但他是怎么练出来的呢?王先生告诉我,他是中医世家,从六七岁开始,他爸爸就带着他站在街上,看路过的行人,挨个告诉他,这个人应该有什么问题,他的脸上有什么特点……每天就这么一个人一个人地看。
有的人说这个方法也太笨了,家传的望诊就没有什么秘诀吗?没有那种背下来一个口诀以后,就全会的吗?
您觉得有那种巧功夫吗?
真正的“大巧”一定是笨功夫打下的基础,我们现在看起来是笨,但是最后会出神入化。
所以您看王鸿谟先生,天天这么看,看了几年之后,到了什么程度?基本上一看这个人脸的颜色,就知道他身体的问题了。现在很少有人下这种笨功夫了。现在的人每天要看微信、看朋友圈,年轻人要玩儿游戏、看电影、谈恋爱,时间就这样流逝了。
其实,真正把心静下来能一点点下笨功夫的人,未来都会有大 出息。
“大巧若拙”,真的是人生的指南针
很多事都是如此,您在低水平时要不断地重复,重复多了就会达到高 水平。
为什么我现在经常给大家分享舌象?因为我看一个人的舌象,基本就能看出这个人的体质如何,这是我读博士时需要做的课题。
那时我每天都要拍摄各种舌头的照片,拿着不同的舌头照片跟临床资料去对照,来来回回看了有几千个舌头。那时候真的很枯燥,可是在看了几千个舌头以后,就会逐渐熟能生巧,一开始舌头对应的症状我说得不准,后来就说得准了,现在我再看谁的舌头,基本上就能准确地说出这个人的体质了。
中医号脉也是一样。脉多么微妙,每个人的脉搏都在跳,为什么能号出病来?您要跟着老师一点点摸,天天摸,静下心来抄方,三年后您的感觉就不一样了,这时候您再摸脉就知道这个人的身体大概有什么问题了。这些都是下的笨功夫,最后能达到“大巧”状态的例子。
现代人往往把这种笨功夫视为笨拙,总想用仪器来替代人的专业,觉得扫描一下就完事了。可CT片拍出来,还需要医生来看,不同的医生看片子的水平都不一样,这里面有境界的问题。
我经常讲,想要做好工作有几个要素:第一是这件事必须是您喜欢的,您觉得这件事我做到老也不后悔;第二是这件事一定是对众生有益的,能帮到众生,千万不能害人;第三是这件事您一定要坚持十年以上。
我认为无论什么事,都要坚持精益求精,一点点往下做,要下笨功夫,不断地反思如何能让自己提高,如何做得更好。如果一件事您能坚持做十年以上,您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这是我的感悟。
我们大学毕业多年以后,眼看着都四十几岁,奔五十岁去了,当年那些下笨功夫的人,如今的成就都很大了。而那些当年觉得自己很聪明,不断地跳槽,在各处都显摆自己聪明的人,到现在依旧一事无成——这些都要经过一段人生阅历以后,您才会看到。
因此,老子讲的“大巧如拙”真的是人生的指南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