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为什么城市和市中心人口密度高?
城市是什么?如果说1 000个人心里有1 000个哈姆雷特,那么1 000个人心里,也同样有1 000个城市的定义。城市是活力,也是喧闹,是繁荣,也是脏乱。
经济学家周其仁说,城市和农村最大的区别是密度。对于周老师的回答,可以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城市的人口密度要高于农村?
我的答案是,城市在本质上是方便人和人见面的地方。这个看似无厘头的回答,其实是个朴素的事实。上班,要和同事、客户见面;下班,要和朋友见面;休息娱乐的时候,要和演艺人士“见面”。
高密度方便了见面。
你可能会说,我不,我是“宅男”。世界的趋势,是由绝大多数人的行为来决定的。人们在讨论一个趋势性话题的时候,经常会把个人的偏好和大多数人的选择混在一起。且不说,宅在家里的你可能并不具有代表性,即使宅在家里的时候,也需要快递员、外卖员等等和你见面,才能让你不饿着,保证生活所需。就算有一天,快递被无人机取代了,可帮你做饭、把东西交给无人机的人,离你也并不远;生产无人机的,也是城市附近的工厂。就算是无人机也变成了由机器人生产,那设计和研发无人机的是在城市里每天要和别人讨论问题的工程师,而工程师的孩子上学和看病,也不能离家太远。
对了,如果你生活在城市,但又真的觉得见面没有那么重要,其实你可以去过“李子柒式”的生活,她展现的生活既悠闲,生活成本看起来又极低。
但如果你认为她展现的是纯粹的农村生活,那你就上当了。视频拍摄场地是在农村,这并不假。可是,在视频里,凡是可以和农村搭上边的东西,不管是竹笋、辣椒,还是青蛙和螺蛳,都仅仅是原料,并没有什么附加值,连她自己做菜的劳动都谈不上产生了什么附加值。真正被我称为“专业”而不是“农业”的,是摄像、剪辑、配乐、策划、投资……这些都和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农业没有半点关系。
在农业社会,人类的经济生活比较简单,各自种好各家的地,吃饱了就行了,最多在农村的集市上交换一点生活的必需品。绝大多数的人,一辈子的活动范围不超过县城,也对生活没有什么影响。
工业化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形态,带来了人口集聚。机器、流水线以及不同企业的上下游关系,把人类组织在了一起。不同的工人在同一家企业工作,不同的企业相互成为对方的供应商或者采购商。人和人之间分工协作的范围扩大了,而人口密度就是人和人之间打交道的距离。相互之间离得太远,则分工协作的成本就会太高。
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进一步提高了人口密度的重要性。在这个规律背后,隐藏着基本的人性。人不只是挣钱的机器,人还是消费者。你不妨问自己,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你会不会越来越多地消费服务,并且越来越需要服务的高质量和多样性?同时,绝大多数的服务产品难以运输,无法储藏,必须在面对面交流时,同时完成生产和消费。高人口密度则意味着服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见面成本更低。
城市是方便人与人见面的地方,大城市因为人口规模大,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可以比小城市拥有更多、更好和更多样性的服务。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城市化率越高,且人口逐步向大城市集中。即便在已经进入发达状态的国家,城市化和大城市的发展仍然没有停下脚步。反倒是在中国这个城市化水平过半不久的国家,有不少反对城市和高人口密度的声音。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有人自己生活在城市,却鼓励别人去农村;有人自己生活在大城市,却声称厌倦了现代化。
如果说城市能够更加方便人们见面,那么市中心就是在城市里最方便人们见面的地方。其中的道理再简单不过——如果我们把城市表示为一个圆形,那么圆心的位置就是距离其他各地最近的位置。
既然如此,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就是,市中心让给最需要与他人见面的行业和个人,但不是白让的。如果你经营一家企业,想把自己的企业开办在市中心,方便自己跟别人去见面,那你必须要为办公场所付出更高的价格。由于这样一个市场“竞租”机制,一个城市的空间布局一定是把最宝贵的黄金地段留给最需要跟别人见面的行业,他们宁愿为此付出高昂的成本。
于是,你就会在这个城市看到一种圈层式的结构。最市中心的行业和企业,往往最需要与人见面。比如说金融业,每一个行业都需要跟它打交道,所以金融业往往占据一个城市最市中心的地段。还有一些大型的商业街和商业中心,往往也是在城市的中心城区或者是副中心的地区。
由政府提供的城市公共服务,虽然并不会完全按照市场的竞租逻辑来布局,但公共服务是服务于人的,因此,类似于博物馆、音乐厅这样的设施,也往往放在接近市中心的地方,以便于尽量多的市民使用。(2)
如果稍微往外走一点,你就会发现一些科技型的企业,还有教育行业,这些行业也许不如金融、商业和大型文体设施那么依赖市中心的地段,但是相对来说也还是比较需要面对面交流的。
再往城市的外围走,就是制造业了。制造业放在城市的外围,仅仅一部分是为了避免污染,更本质的原因是制造业占地多,又支付不起市中心的租金,同时,制造业也不像服务业那样,需要通过跟人打交道来完成生产。
有了产业在城市内部这样一种空间布局以后,人们的居住又是怎样安排的呢?
我们会观察到,在一个城市内部,每一个位置上,都会有一些居住用地的布局。它是夹杂在金融、科技、教育,甚至远郊的制造业用地中间的。越靠近市中心的地方就越贵,其中的道理仍然是“竞租”机制。
打这样一个比方来帮助大家理解房价吧。相对于中小城市,大城市的房价就好像你去欣赏一线歌星的演唱会所要付出的票价,这个票价对应的就是好的生活质量和就业机会。而一个城市市中心的房价是什么?那就相当于是演唱会的前排座位票。
既然价格贵了,那就挤一挤,省一点吧。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大城市的房子往往比在小城市的小点,等到了农村,家家户户的房子都长得像别墅了。房子的大小反过来说,就是人口密度——农村人口密度最低,小城市其次,大城市人口密度最高,而大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又最密集。
有了“竞租”机制下的城市空间布局,城市里就会出现两个现象:一是职住分离,也就是工作地和居住地之间的分离,二是居住地和公共服务之间的分离。一定程度上的职住分离、居住与公共服务的分离,其实是合理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这就意味着,一定程度的通勤和为通勤所付出的时间和金钱,其实是合理的。
想象一下,如果大城市的上班距离和上班时间比小城市都要短了,会怎样?很高兴,是吗?不,这种现象很快就会消失,因为,就会有更多的人进入大城市,除非大城市的优势消失了。
如果大城市的优势真的消失了,那么拥堵问题就不用治理了,因为人就走了,也就不堵了。
城市(大城市)生活的好处和代价之间,有一只“看不见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