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传统村落踏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书画故里”九思村

九思村是位于田市镇南部山区的行政村,西为神仙居风景区保将岩,南为景东村与公盂村,是进入公盂岩景区的必经之处。村庄原是温州、台州、绍兴、杭州南北便捷古道的隘口之一,而今诸永公路穿越村庄(有出入口站在村中),田柯线从村东侧经过,可见其交通便利。村庄背山面水,四周群山环抱,东侧十九都坑(河)绕村而过,玉带环绕,景色宜人,环境清幽。东岸的山体尤为高耸壮丽,诸永高速从山脚南北向外延伸。九思村辖柯思下宅、塘员、东岸溪、叶山四个自然村,其中,柯思下宅、塘员、东岸溪三个自然村分布在十八都坑两岸山体间的河谷平地,而叶山村则在西面山坳处。

村庄地处括苍山脉中段的一方峡谷盆地上,原生态景观有保障流霞、广寒仙音、寿云大小瀑布、双笉朝天等二十余处,国家级风景区中的景星岩、公盂岩、朝山诸峰分别屹立在村庄西北与西南,且与村庄的水平距离均在2千米以内。

九思村总占地约12平方千米,有水田296亩,旱地425亩,山林4750亩,河道等2000余亩,总户数317户,人口1100人。寿云峰(东)、景星岩(北)、保障岩(西)、公盂岩(西南)山峰成环状拱护着村庄;十九都坑与前门溪汇成“丁字”横卧境内;自然村依山傍水分布在各自独特的地貌上。柯思下宅村宛如一叶扁舟泊于丁水之阳;凤凰山犹若舟篷、舟帆,分外亮丽、鲜活;塘员村似一片竹排漂淌在十九都坑上,满载着族人生存的希望——竹木与山果;两座莲台上分置着叶山自然村,恰似在向始祖祠的方位虔诚膜拜。

古时钱塘郡是柯氏的郡望,追溯仙居柯姓,起源自唐文宗时的奉议大夫柯宏慎。其祖籍福建晋江,在其因事经过安州之阳,于柘溪眠牛之地时,见其山川秀美,安厝结庐,娶室后仁吴氏夫人,广拓田园,奠定基业于柯桥头。

柯宏慎幼子廷遂公是九思村的始迁祖柯谦(柯九思父),元至元十一年(1274)被贬为江浙儒学提举,归家郡望。他历经官场二十年,早已厌倦其中的腐败,并憎恨政治的黑暗,其间曾四次迁居:钱塘(杭州)⇒大都(北京)⇒钱塘(杭州)⇒仙居白塔镇柯桥头村。1280年左右,遁隐进十八都新都坑的山岙。

图1 村落肌理

图2 村落侧视图

图3 历史建筑

自那以后,满山岙都是柯姓子孙,“耕读为乐,省思精进”,村庄很自然地易名为“柯思岙”,简称“柯思”。后因行政区划变更,为纪念先祖柯九思,遂将其周边村庄合称之为现今的九思村。

其村落建筑则成型于元朝至元到天历年间。四合大院有三十余座(现已拆毁十余座),余下为排屋及独家小院等结构屋宇,民居旧房约有800间。公共设施建筑有始祖祠、魁星阁、揽秀楼、旗杆坊、古塔、望星台、私塾(上大坪草庐、新屋里私塾)、戏台、广场、寺庵(西坪禅寺、悬门寺、自思庵、娘娘殿)等。小桥流水、池塘亭榭、斗石老樟,时有所见。所有建筑凭赖着那条延伸出魁星阁拱门外的“丫枝”形巷径,串成整体,串出活力。

如果细致观察,可发现每个个体建筑都十分吻合随近山水态势,质朴而不失精细,如始祖祠的梁柱选用横截面直径0.5米以上的樟桧木料,经工匠们取直制曲,精细雕镂,成品庄重而绝不笨拙。只能建造排屋的地方,决不损毁山水原貌而置建四合院。同理,能置放独屋的地方,绝不规划排屋建造。如凤凰嘴前排屋,为了不破坏凤凰山的整体形象,耗巨资垒石坎,建造出半间楼板半间地面的悬空楼;始祖祠大门与门房濒临前门溪,建造时宁可向后退缩,不肯占溪床尺寸,保持并净化碧清的溪池状貌。移步换景,似诗如画,透出较高的江南与漠北美学结合的审美理念。

这里特别值得一书的是,九思村始祖祠的形制为江南宗祠独步。祠堂四进各为五开间,外带戏台,仿皇家太庙格局。这已是封建王朝中超越规制的赫赫建筑,其之所以得以建造并延续了数百年(1328年建造—1975年火败拆毁),是因元朝文宗皇帝契友、文学巨匠、国策谋臣柯九思太公,凭借功绩、私谊奏请皇帝,获文宗恩赐而实现的。

九思村紧邻十九都坑,沿前门溪东西向发展。在山上远观村庄,类似帆船的形状,再加上云雾环绕,更是如梦如幻,于是逐渐成为柯思岙八景之一——“仙子携舟”。现村庄整体格局保持完好,四周群山环绕,十九都坑绕村而过,景色宜人。

【传统建筑】

九思村传统建筑调查表

【九思文化】

一、历史名人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号丹丘生,别号五云阁吏。台州仙居人。父柯谦,曾任翰林国史检阅、江浙儒学提举,是元朝仙居较为有名的官宦。大德元年(1297),九思随父迁居钱塘(今杭州)。延佑元年(1314)以父荫补华亭县尉而不就。九思自幼爱好书画,聪颖绝伦,被视为神童。天历元年(1328),柯九思游学建康经人引荐结识了怀王图帖睦尔。不久怀王继位称帝,是为文宗。柯九思被授予典瑞院都事(正七品,掌管瑞宝和礼用玉器)一职。天历二年(1329),元文宗仿宋阁学制,柯九思被迁升为奎章阁鉴书博士(正五品),专门负责宫廷所藏的金石书画的鉴定。凡内府所藏古器物、书画均命柯九思鉴定。经他鉴定收入内府的有王献之《鸭头丸》、虞世南临《兰亭序》、杨凝式《韭花贴》、苏轼《寒食帖》等。皇帝特“赐牙章得通籍禁署”,与虞集、揭傒斯同为文宗时代奎章阁的代表人物。后因朝中官僚的妒忌及文宗去世,柯九思束装南归,退居吴下,流寓松江(今属上海市)。

柯九思最擅长的是诗、书和画,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他的书法作品传世绝少,行楷是其所长,字体早期秀逸,晚年沉郁。雄伟中具质朴之骨力,厚重中见挺拔之秀气,具有独行的艺术魅力。柯九思绘画成就最高,影响极大。所画山水,苍秀浑厚,丘壑不凡;花鸟石草,淡墨传香,饶有奇趣。他尤善画墨竹,发展了墨竹画鼻祖文同的画法,别开生面地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融于画法之中,“写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或用鲁公(即颜真卿)撇笔法”,这是卓越而独特的创造。柯九思笔下的墨竹“各具姿态,曲尽生意”,新竹拔地而起,枝茂叶盛,欣欣向荣;老竹稍稍倚斜,枝叶扶疏,劲节健骨;幼竹奋发向上,稚叶初长,充满朝气。正如元朝国子祭酒刘铉所赞叹的:“晴雨风雪,横出悬垂;荣枯稚老,各极其妙。”此外,明朝刘伯温、清朝乾隆皇帝对柯九思的墨竹都有题咏之作。作品流传至今的有《竹石图》等。柯九思著有《竹谱》一书,能诗文,有《丹丘生集》辑本。

图4 柯九思像

图5 柯九思《上京宫词》《上京宫词》卷,纵53cm,横30.9cm,现藏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附属博物馆。

二、村中文学

(一)柯思岙八景遗咏

笔架山

大造钟成笔架山,文光直射斗牛间。

等闲思人风云会,拟作书图墨彩斑。

丁字水

堪笑愚人不识丁,那由观水悟奇形。

先庚后甲群知否?报喜添来绿绕庭。

寿云捧日

东山夙号寿云山,山北山南云自闲。

欲作甘霖滋造物,朝朝捧日照尘寰。

保障流霞

石壁削成保障岩,登临四顾众山环。

当年草木兵何在?锁着烟霞护玉关。

双笏朝天

奇石平排霄汉边,俨如双笏兢朝天。

山中宰相今何在?终日垂绅凤阙前。

撑天孤柱

石笋嶙峋透九天,巍峨不与众峰连。

纵然风雨频年扰,仍见东西日月悬。

黄莺出谷

风诗昔咏鸟嘤嘤,此地曾遗出谷形。

回首枝头谁好友?奚须空作弄机声。

仙子携舟

乘桴久欲谢车尘,仙子临流竟问津。

双手牢将舟楫挽,桃源底事避秦人。

(二)九思庙祠皇帝题赞

据族志所书,九思殁后,大元顺帝遣奎章阁博士周演忠前来赐祭。文中有“奎章阁监书博士柯九思,尔以英才授职奎章阁辖官翰苑,能诗文,善楷书,并书竹木,时称三绝”等语。祭毕,题书皇帝赐颁赞文于墙上,赞曰:“庙廊羽翼,人物奇类,上嘉哀宠,万古尊荣。”

清乾隆年间,族裔孙海龙把乾隆御题诗铭凿于九思祠庙壁上。诗曰:“竹身似屈竹节直,自称原秤法极难。垂叶怡如锦鳞上,天然无饵上鱼竿。”既见示柯九思一生的人格志趣,借此还隐露出后裔的人生意旨。可惜的是,九思庙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已遭火焚。

(三)苏轼作文贺述公

东坡居士在杭州任上,一日阅览邸报,得悉一则佳话,即作文述之,书赠友人柯述。其文曰:“有公柯氏,讳述,字天传。自幼立志不凡,习进士业,登科宋神宗朝,任漳州通守。时逢艰辛,有鹊衔粟栖其厅,公遂取之,亦送漳人,以救饥活民。漳人感之异焉。”

(四)种田人歌

种田还是种山强,风吹屁股四面凉。

上山不用背犁耙,落垟不用拦牛娘。

(五)风流姑

嫁给读书郎,三更半夜守空房。

嫁给经商郎,离愁别意满心房。

嫁给浪荡郎,烧饼油条成眠床。

嫁给种田郎,拖泥带水上眠床。

三、村落传说

(一)石新郎与石新妇

从田市往柯思方向走,不用多长时间,就会看见公路右侧的山崖上耸立着状如一男一女形貌的两根大石柱,人们称其为“石新郎”与“石新妇”。说起他们,一直流传着一段神奇的传说。

很久以前,柯思村头的一间茅草屋里住着一对母女。母亲年老力衰,女儿名叫芹蕾,长得秀丽脱俗。芹蕾打小时起天天上山寻药打柴,夜里与母亲忙着女红活。娘俩相依为命,过着紧巴巴的日子。芹蕾长到十八岁的时候,像雨后天空中的彩虹,出落得格外漂亮。女红活样样拿得起、放得下,尤其是一手刺绣活,人见人爱,绣的兰花透出芳香,刺的鲤鱼能跃龙门。四邻八乡更喜姑娘心善嘴甜,不知从何时起,求婚的人络绎不绝,几乎把芹蕾家的门槛都踩烂了。可她不愿意离开年迈的母亲,婉言谢绝了一桩桩的婚事。

有一年的冬天,雪花连下了半月有余,芹蕾瞒着母亲清早又上了山。山上风大雪厚路滑,一不小心便滑进路下的草丛中。草丛中正好有一个狼窝,一群狼崽立即跟在大狼身后也张牙舞爪地向芹蕾姑娘扑了过来。“救命呀!救命!”芹蕾手握柴刀拼命抵挡呼喊,一边连滚带爬地往远处退却。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一声枪响,公狼挣扎了几下不动了,火星中,母狼带着狼崽四处乱窜,一会儿就消失在山林中。姑娘回头一看,只见一个身材魁梧的小伙子,穿着一身蓝衣褂,手中枪口未消尽的烟雾中,透出他的英俊腼腆的脸庞。芹蕾姑娘缓步上前准备道谢,两道目光一接,顿时融为一体,什么话也成多余的了。原来,这个小伙子名叫宇德,住在深山中,近年父母年事已高,仅靠他打猎来维持一家的生计。

冬尽春来,夏逝秋至,两年来,宇德和芹蕾经常在山上会面。他们回想往事,憧憬将来,共同尽情享受着大自然无拘无束的乐趣,爱情的蓓蕾也随着成熟了。这一天,宇德与往常一样帮着把柴送到了芹蕾的家门,在芹蕾的再三催促下,宇德终于向芹蕾的母亲提亲了。芹蕾母亲早已知道小伙子和女儿的事,欣然应允,并决定在当年的重阳节给他们办婚事。

日月如梭,眼看将近重阳。这些天,宇德日日出门打猎,准备酒席之用,芹蕾忙里忙外,还常常去三十里外的集镇采办货物。

事不凑巧,这天赶集偏偏碰上了“地老虎”的一帮爪牙。芹蕾姑娘心内发慌,一扭头甩掉他们匆匆跑回家来。这“地老虎”是当地一霸,仗着认了宫中一个大太监为干爹,平时勾结官府,无恶不作。近日得一门路,正要遴选一位江南秀女进京求官赐爵,于是日日调派手下爪牙四处察访打探。这一日听爪牙回来一说,顿时如获至宝,连忙吩咐八方查寻。

重阳时节,爪牙来报,上次镇上飘然而过的美人家住柯思,名唤芹蕾,今日将要与人完婚。“地老虎”一听大急,纠集打手,哪顾山高路滑,傍晚时分赶到了柯思。一到那里,只见那对小夫妻正在拜堂,穷虽穷,整间房里自有另外一番热闹。那“地老虎”一眼瞟见身穿礼服的芹蕾姑娘,瞬时为她“容如西施倍端庄,貌若杨妃减分胖”的容色所倾倒。四围打手未待主子神醒,早已团团扑了上去。宇德见势不妙,忙拉着芹蕾破窗而逃。他们沿着山间小道拼命地跑,打手在后面没命地追。姑娘毕竟体力不支,鞋弓短小,十多里路下来,宇德只好背起她继续往前奔去。天黑路滑,慌不择路,宇德他们不觉中竟逃到岩湖附近的悬崖上。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眼看灾难临身,宇德和芹蕾四目对望,心意一通,两人紧紧地抱成一团,纵身跳下了悬崖。朔风怒号,秋雨凄凄,“地老虎”气喘吁吁地奔上万丈悬崖,隐约看到两个年轻伴侣飘然而下的身影,顿感一阵阵凉意袭身。

说来奇怪,一年过后,岩湖附近的人们发现当年宇德和芹蕾葬身的崖脚下竟长出了两株石笋。又过了两三年,那石笋长成为足足有十几丈高的大石柱,并且颇具人形。左边的一根雄壮挺拔,昂首远望,右边的那根婀娜多姿,身躯略向左倾,呈依偎之状,惟妙惟肖。人们说这是宇德、芹蕾的化身,又因当年他们刚刚拜堂成亲,就称其为“石新郎”和“石新妇”。千百年来,人们从他们下面走过,无不为芹蕾姑娘和宇德小伙的命运而感怀。

(二)龙游潭传说

柯思岙进村两里,便是小角坑,只见弯弯曲曲的坑流和凹凸有规则的山弯小坑,在满目青翠的大山中,像潜身贴地、四脚张开的龙,蜿蜒着游向十八都港。在小角坑东北角的山背上,有一处四周悬崖绝壁,中间呈圆形的龙潭,足有三间屋大,深不可见底,水上清下绿,人到岸边,心惊胆战,周围数里,众山环绕,没有人烟。一天,龙驾祥云,周游各地,见这里云雾缭绕,天山一处,好奇落地,满心欢喜。这里既有潜身的龙潭,又有美丽安静的山景,于是安营扎寨。在不远的下方,还建起一片十二三亩田阔的龙坦,昼伏龙潭修身养性,夜出龙坦观天赏月,与人不干不扰,过着自在自得的生活。

几百年以后,在龙潭上方的杨柳下,来了户人家,夫妇俩开山整地,丰衣足食。不久,夫妻俩生下一小孩,并经常拿小孩的尿布尿裤在坑边洗涤,这些脏水正好流到下面的龙潭。龙自天来,过惯洁净的生活,如此脏水,怎能与洁体龙身相伴?一天,突然乌云密布,一阵狂风暴雨,从龙潭喷出一道桃红发亮的霞光,冲向天际,龙带着对居住多年的家园的留恋,愤怒地离开了。在它冲出龙潭的一刹那,头向天空,用力过猛,其身体正好碰到四周的悬崖绝壁,使四周的岩塔凹进三米多深。龙离开龙游潭不知多少年了,龙游潭的龙游痕迹今天仍然明显地留着,那片开阔的龙坦依然存在,后人多次想把它开成良田,却屡屡被水冲毁。人们只好依旧还原,植树造林,现在已经松柏参天。

【仙居民俗】

走高跷

(一)历史沿革

晚清至民国时期,埠头镇等平原村庄,每至雨后,村道间多泥泞不堪,村人行走多有不便,特别是农家儿童上学早出晚归,行走十分艰难。家贫者买不起鞋,便制高跷,踩踏往返于学校与家之间。路上有同伴者,便各踩高跷,互相碰撞,嬉戏聚笑,十分快乐。民国初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又发展至广大青年参与的踩高跷舞蹈活动,即边踩高跷,边跳各种舞蹈,至1957年,村里还组织了有二十多人参加的踩高跷运动队,后一度衰退。近年,经挖掘整理,又逐渐兴盛。

(二)表演内容

走高跷是小孩所喜欢的“踏走”活动,有的将一只脚踏在高跷上,能跳几分钟,有时两个小孩都上高跷互相碰撞,谁先落地,谁就算失败。有的在高跷上,跳秧歌舞及各种舞蹈。青年会穿整齐服装跳高跷舞,参加喜庆活动。

图6 走高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