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学会看问题的角度
今天我们继续讲另一个主题,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思也很容易理解,也是我们写文章以及口语中常用的一句话。就是每个人的立场不同,观察点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尽相同。读了《易经》,就会知道这句话就出自《系辞上》第五章,叫“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承上面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这句话中的“见之”,这个“之”指代的是什么?指代的就是这句话前面的内容,指的是那个“道”,以及与道相关那个“善”那个“性”。通过前面的讲解,我们明白了,《易道》中的那个“善与性”都是无善无恶,始于天地之初的本性,是天生地成,自然而然出来的东西。这些东西又是“神无方而《易》无体”的。所以,这些东西都是形而上的,虽是无方无体,又是无所不及。既是无吉无凶,又无善无恶,是“存在合理”。打个比方,天地生成人参,人参本身是没有好也没有坏,既不贵也不贱,只不过是自然生成的一种植物罢了。天地也生成了蚊虫,这蚊虫本身既不是善虫也不是恶虫,也不过是自然生成的物种罢了。
所谓的“善”与“恶”,是人定出来的,人又是根据什么来规定出来善与恶呢?从狭义上来讲,就是利不利我,或者说对整个人群社会有没有利,有利则为善,不利则为恶。从广义上来讲,合不合“道”,合“道”的为善,不合“道”的为恶。这里的“道”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是天地固有的规律,人的一个重要的功德,就是辅助天地完成整个自然界所固有的规律运行,你不能破坏自然界应有的运行,破坏了就是恶。比如科技的革命,使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越来越大,滥采滥伐,连削山填海这样的事情都不再是难事,如果不顺应自然规律乱来,应会引来南北极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地震、雾霾等一系列的自然灾害的发生。这些行为就是不合道的,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那么也就是恶的行为。
所谓的“仁”与“智”,均是针对人的德性而言的,孔子在这儿指出不同观点的人看到一个事件会得出不同的感悟。朱熹对这句话的评注是:“仁阳知阴,各得其道之一隅,故随其所见而目为全体也”。什么意思呢?仁者观察体悟宇宙自然之道时,往往是以恻隐之心为先,得出的往往是“道”的阳性属性,这就是“仁阳”;智者又往往以是非之心入道体悟,得出的往往是“道”的阴性属性,这就所谓的“知阴”。而前面说了一阴一阳之谓道,所以不管是体悟的是阳属性还是阴属性,都是以偏概全的体悟。其实,这是很正常的情况,我们每个人因为成长经历不同,个性认知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形成不同的观点,不同的体悟。当各自的观点不同时,可以拿出来争论,所谓“真理不辨不明”。任何个人或组织,在其对待自然、自己、社会的认知及其行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善恶与是非观念,都是相对的、有局限性的。
在杭州岳王墓有一幅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一幅正反对,岳飞死后埋葬在青山下面,因为岳飞是忠义之臣,民族英雄,所以连同埋葬他的青山似乎都跟着有了忠义精神。而秦桧等几个人是用白铁铸成的,跪在墓前,因为秦桧是奸臣,所以这铸他的白铁也变得污秽了,人们向白铁吐口水呀,看起来这白铁真是无辜呀。这是仁者见仁的一种观点,是一种阳的观点,大家都看到的情况。如果从另一方面来看,来到岳王墓前,看到这样的情景,对我们人生是一种教育,看看千年后,秦桧之流还被人们所唾弃,岳飞还被人们所敬仰,让人们明白如何去做人,正是白铁铸就的奸佞形象让人唾弃,使人们在心灵上受到震撼,从而完成自我的教育,这白铁也就变得有意义了,可能比做成其他用品更有意义了,从这个角度来看,白铁又有什么可无辜的呢!也是有幸的。这就是智者见智,是一种阴性的、深一步的、不容易被人看到的东西。
我们学习易学,学习阴阳学说,反思并改过以往的思想陋习,要知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维观念都带有一定的缺失,而要运用融天人地于一体的系统思考方式,在生命过程中去不断完善做人应有的德性,方是我们学习、研究易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