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富有称大业
——物尽其用与创新思想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富有”的问题,富有这件事是不成问题的。在传统文化中是提倡富有的,并且把富有看作大业,看作国家的头等大事。战国名相管仲有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看来这物质文明是基础,只有人民富足了,国家才能强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富有称为大业一点也不为过。而把富有称为大业的是《易经》上的观点。出现在《系辞上》第五章第三段。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那么孔子在这里所说的观点,与我们刚讲到的观点是一回事吗?事实上并不一致。这里的“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显然是与上面“盛德大业至矣哉”中的“盛德大业”是相关的。前面讲到的“盛德大业”是天地之“道”所创造的。同样地,这里的“大业”自然也是指“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大业。前面说这样的大业“至矣哉”来形容大的程度,这里又用“富有”来做注解。什么是富有呢?拥有了很多物质财富是富有吗?这种占有欲很强的人往往是贫贱的,拥有了财富不会运用财富,只能是财富的奴隶,是吝啬奴。只有天地创造的大业是富有,天地创造了万物,但不占有,使万物各具所用,各得其所,在自然界中,在人类社会中能物尽其用,这叫富有。所以天地是最富有的。
天地创造万物,这样的大业,涵盖天人地并融其为一体!人是除天地之外,可以辅助天地独立创造培育万物的。试问:还有超出融天人地于一体之外的“大业”吗?就人类现有认知水平而言,没有!故朱熹对此评注说:“张子曰:‘富有者,大而无外;……’”由此也可以看出,朱夫子对富有的评价更高。这里的富有,是天地创造,是“生生”、无穷无尽,故说“大而无外”。当然这是从天地阴阳之大道的观点来看的。
显然,这里的“富有”,不仅是指天人地所拥有或具备的自然物质资源,更是指天人地之间所真实存在的精神智慧资源。在《易经》的原理中,万物皆生于阴阳,天地为大阴阳,万物为天地所生,我们能拥有的一切都是天地赋予给我们的。天地孕生了万物,并不占有,而是奉献,这才是真正的富有。天覆地载任万物生长孕育,完成天地的大道,从这个意义上说富有叫作大业。人类除了不断占有天地自然资源外,又为天地付出了什么?作为与天地并列的人,如何遵循天地之道,遵循宇宙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平衡,更好地管理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更好地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人类最大的贫穷,表现为对于追求精神层面所作的努力,远比不上对物质发展的欲求!所以,紧接着又说:“日新之谓盛德”。“日新之谓盛德”中的“盛德”,也是指上文中与大业并列的盛德,这样的盛德,同样是涵盖天人地并融其为一体的!只不过大业是指在空间上所创造出的万物。而盛德又从时间上来表达的一种形式,德性是需要日积月累而成的,所以强调的是“日新”。故朱熹对此评注说:“张子曰:‘日新者,久而无穷;……’”为什么日新就是德呢?典出于六十四卦之“升”卦:“《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朱熹评说:“木一日不长便将枯衰”。意思是说,苍天有日新月异,永恒光照大地万物生长之崇德。君子行善,当顺树木生长的道理,从每日每件小事做起,日有所进,日积月累,不可中断,终能蓄养成自强不息、盛久不衰之大德!
同样在儒家经典《大学》中也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话引自“汤之盘铭”的铭文,原意是:如果一天沐浴,使自己焕然一新,就需要每天都沐浴,每天都有个新的自己。引申的意思就是要不断进取,永不满足,永远向前看。一个人如果没有“日新”的意识,就很难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还会为一点成功而沾沾自喜、自高自大,于是不再学习和提高,落到“吃老本”的境地。在古代,由于知识更新速度较慢,这样的人或许还有容身之所;但在高速发展的当代,他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很快就会与时代脱节,变为一个“老古董”,最终为时代所抛弃。从这个角度来说,“汤之盘铭”确实值得每个人铭记在心,引为箴言。
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一样,要有这种“日新”精神。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五四”青年节上发表讲话也引用了这句话。他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非常大的。天地无私方能富有而成大业,创新意识才会使我们走在时代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