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经(中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〇六、想经[314]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沙门、梵志于地有地想:地即是神,地是神所,神是地所。彼计地即是神已,便不知地[315]。如是水……火……风……神[316]……天……生主[317]……梵天……无烦……无热[318]……彼于净有净想:净即是神,净是神所,神是净所。彼计净即是神已,便不知净。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一……别……若干……见……闻……识……知……得观意所念、意所思,从此世至彼世,从彼世至此世,彼于一切[319]有一切想:一切即是神,一切是神所,神是一切所。彼计一切即是神已,便不知一切。

“若有沙门、梵志于地则知地:地非是神,地非神所,神非地所。彼不计地即是神已,彼便知地[320]。如是水……火……风……神……天……生主……梵天……无烦……无热……彼于净则知净:净非是神,净非神所,神非净所。彼不计净即是神已,彼便知净。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一……别……若干……见……闻……识……知……得观意所念、意所思,从此世至彼世,从彼世至此世,彼于一切则知一切:一切非是神,一切非神所,神非一切所。彼不计一切即是神已,彼便知一切。

“我于地则知地:地非是神,地非神所,神非地所。我不计地即是神已,我便知地。如是水……火……风……神……天……生主……梵天……无烦……无热……我于净则知净:净非是神,净非神所,神非净所。我不计净即是神已,我便知净。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一……别……若干……见……闻……识……知……得观意所念、意所思,从此世至彼世,从彼世至此世,我于一切则知一切:一切非是神,一切非神所,神非一切所。我不计一切即是神已,我便知一切。”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321]


[1] 因品第九:高丽藏原作“因品第四(有十经)(第二小土城诵)”等十三字。九,今依明藏改。

[2] 处二:高丽藏原作“二苦”,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3]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四:此九字在高丽藏中原在“因品第四”之前。

[4] 大因经:高丽藏原作“中阿含因品大因经第一”等十字。

[5] 佛游拘楼瘦,在剑磨瑟昙拘楼都邑: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缘经》译作“世尊住拘楼国之剑磨瑟昙,名为拘楼之市镇”。拘楼,《长阿含·一三·大缘方便经》译作“拘流”。剑磨瑟昙,《长阿含·一三·大缘方便经》译作“劫摩沙”。

[6] 此缘起甚奇!极甚深!明亦甚深!然我观见,至浅至浅: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缘经》译作“希有哉!不可思议哉!此缘起法甚深远,有深远相。但如我等观察,却甚明显”,《长阿含·一三·大缘方便经》译作“甚奇!甚特!世尊所说十二因缘法之光明甚深难解,如我意观,犹如目前,以何为深”。

[7] 于此缘起不知如真,不见如实,不觉不达故……往来不能出过生死: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缘经》译作“因不觉、不彻见此法,此有情类,如丝缕缠结,如肿物所蔽,如文叉草、波罗波草[之乱杂],故不得出离恶生、恶趣、地狱之轮回”,《长阿含·一三·大缘方便经》译作“此十二因缘难见难知,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未见缘者,若欲思量、观察分别其义者,则皆荒迷,无能见者”。令,高丽藏原作“念”,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稠,高丽藏原作“调”,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8] 受:此处新译作“取”。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缘经》与《长阿含·一三·大缘方便经》均译作“取”。

[9] 若无生,鱼、鱼种……当有老死耶: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缘经》译作“若任何者,于任何处,一切完全不生时——犹如于天之天相、乾闼婆之乾闼婆相、夜叉之夜叉相、物精之物精相、人之人相、四足之四足相、鸟之鸟相、蝎蛇之蝎蛇相——阿难!若诸有情如实不生形状,即一切之不生时,可施设老死耶”,《佛说大生义经》译作“生法若无,老死何有?由是生缘,展转相生,所谓水族缘故而生水族,飞禽缘故而生飞禽,众类缘故而生众类,乃至人类缘故而生人类”。

[10] 习:新译作“集”。

[11] 若无有,鱼、鱼种……当有生耶: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缘经》译作“若任何者,于任何处,一切完全不生时——犹如欲有、色有、无色有——无一切之有时,可施设生耶”,《长阿含·一三·大缘方便经》译作“若使一切众生无有欲有,色、无色有者,宁有生不”,《佛说大生义经》译作“有法若无,生法何得?是故有法如前所说,令诸趣类展转相生而不断绝”。

[12] 受:此处新译作“取”。

[13] 是为缘爱有求,缘求有利……起无量恶不善之法,有如此具足纯生大苦阴: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缘经》译作“缘受而爱生,缘爱而求生,缘求而利生,缘利而用生,缘用而欲[贪]生,缘欲而耽著生,缘耽著而悭吝生,缘悭吝而守护生,缘守护而执杖、执剑、斗、诤、竞、争论、恶口、妄语等,无数罪恶之法生”,《长阿含·一三·大缘方便经》译作“当知因爱有求,因求有利,因利有用,因用有欲,因欲有著,因著有嫉,因嫉有守,因守有护。阿难,由有护故,有刀杖、诤讼,作无数恶”。

[14] 缘家有守者,此说缘家有守,当知所谓缘家有守: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缘经》译作“缘悭吝而有守护”,《长阿含·一三·大缘方便经》译作“因守有护”。

[15] 缘分有染欲者,此说缘分有染欲,当知所谓缘分有染欲: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缘经》译作“缘用而有欲”,《长阿含·一三·大缘方便经》译作“因用有欲”。

[16] 缘利有分者,此说缘利有分,当知所谓缘利有分: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缘经》译作“缘利而有用”,《长阿含·一三·大缘方便经》译作“因利有用”。

[17] 则:高丽藏原作“别”,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8] 欲爱及有爱:欲爱,指欲界之贪爱。有爱,指色界、无色界之贪爱。另加上无有爱,则合称为三爱。

[19] 觉:此处新译作“受”。

[20] 更乐:新译作“触”。

[21] 当如是答:‘缘名色也。’当知所谓缘名色有更乐: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缘经》与《长阿含·一三·大缘方便经》皆与此意同。另《佛说大生义经》译作“复次触法以何为缘?所谓六处为缘,由六处缘即有触法”。名色,名指五阴中的受、想、行、识等四无色阴,色即五阴之色阴。

[22] 所行、所缘有名身,离此行、离此缘有有对更乐耶: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缘经》译作“依彼形相,依彼标相,依彼相貌,虽有名身之施设,若无其形相、标相、相貌时,尚于色身施设名目之触(心触)耶”,《长阿含·一三·大缘方便经》译作“若使一切众生无有名色者,宁有心触不”。有对,有碍、有质碍,指色阴。有对更乐,指身触。

[23] 所行、所缘有色身,离此行、离此缘有增语更乐耶: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缘经》译作“依彼形相,依彼标相,依彼相貌,虽施设色身,若无其形相、标相、相貌时,尚于名身施设有对触(身触)耶”,《长阿含·一三·大缘方便经》译作“若使一切众生无形色相貌者,宁有身触不”。增语,指名词、名目。增语更乐,指心触。

[24] 设使离名身及色身,当有更乐施设更乐耶: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缘经》译作“依彼形相,依彼标相,依彼相貌,虽施设名色,若无其形相、标相、相貌时,倘施设名色(即有对触与名目之触)耶”。

[25] 阿难!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成此身耶:《佛说人本欲生经》译作“若识,阿难!不下母腹中,当为是名色随精得驻不”。

[26] 出: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缘经》译作“消灭”。

[27] 若幼童男童女识初断坏、不有者: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缘经》译作“识于幼者,即在男童或女童被切断时”,《长阿含·一三·大缘方便经》译作“若识出胎,婴孩坏败”。

[28] 由是增语,增语说传,传说可施设有,谓识、名色共俱也: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缘经》译作“由此范围有生、老、死或再生,由此范围有增语道、言语道、施设道、智慧界、流转轮回,由此范围施设现相,此名色即与识俱”。

[29] 神:指常恒之我、真我。

[30] 或有一见觉是神;或复有一不见觉是神,见神能觉……但见神无所觉: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缘经》译作“对于受,或以受是我之我;或以受实非我之我,不得感受者,即是我之我;阿难!如是观察我。或以受实非我之我,又不得感受者亦非我之我,我应依我之领纳,即受之法,始是我之我”,《长阿含·一三·大缘方便经》译作“有人言:受非我,我是受。或有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是我。或有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非我,但爱是我”。觉,此处即“受”。

[31] 觉乐觉: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缘经》译作“领纳乐受”。前一“觉”,领纳义。

[32] 杂:高丽藏原作“离”,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本经下文同。

[33] 若复有一不见觉是神,然神能觉,见神法能觉者,应当语彼……见神法能觉耶: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缘经》译作“此中,又言受实非我之我,不得感受者,即是我之我。对彼应如是言:友!无一切所受之处,于其处还得思惟有我耶”。

[34] 若复有一不见觉是神,亦不见神能觉……但见神无所觉耶: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缘经》译作“此中,又言受实非我之我,我之我亦非不得感受者,我应依我之领纳,即我之我是受法。对彼应如是言:友!一切感受完全消灭时,即无一切受,由此受之灭,还得有思惟:于此有我之我耶”。

[35] 或有一不见觉是神;亦不见神能觉,然神法能觉……知如真: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缘经》译作“是故,比丘不观察受是我,亦不观察不得感受者是我:又不观察我应依我之领纳,即我之我是受法。不观如是之我者,彼于世间之任何者皆不执著。不执著故,无有恐怖。无有恐怖故,唯独般涅槃,自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更无后有”。

[36] 阿难!是谓增语,增语说传,传说可施设有……是谓有一不见有神也: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缘经》译作“阿难!如是心解脱之比丘,不问如来死后有耶?若彼执著是言者,彼则非正。不问如来死后无耶?若彼执著是言者,彼则非正。不问如来死后亦有亦无耶?若彼执著是言者,彼则非正。不问如来死后亦非有亦非无耶?若彼执著是言者,彼则非正。此乃依如何之因由耶?阿难!比丘由此范围证知增语道、言语道、施设道、智慧界、流转轮回而解脱。对证知如是解脱之比丘,不知不见[之徒]执著[是见]者则不正”。

[37] 云何有一有神施设而施设耶: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缘经》译作“施设我者,至何种程度耶”。

[38] 或有一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无量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缘经》译作“施设我为有色、有量者说:我之我是有色、有量。又阿难!施设我为有色、无量者说:我之我是有色无量。又阿难!施设我为无色、有量者说:我之我是无色、有量。又阿难!施设我为无色、无量者说:我之我是无色、无量”,《长阿含·一三·大缘方便经》译作“或言少色是我,或言多色是我,或言少无色是我,或言多无色是我”。

[39] 若有一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者,彼今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如是有一少色是神见著而著: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缘经》译作“此中,施设我而说有色、有量者,或于现世,施设我而说有色、有量;或于来世,施设我而说有色、有量。而思惟:若与此有异相者,我将令合致此相。是故,阿难!彼执我为有色、有量是邪见,盖可为至言”,《长阿含·一三·大缘方便经》译作“彼言少色是我者,定少色是我;我所见是,余者为非”。

[40] 云何有一无神施设而施设耶: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缘经》译作“不施设我,不说此者至何种程度耶”。

[41] 或有一非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亦非无量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缘经》译作“不施设我为有色、有量者,不说:我之我是有色、有量。又阿难!不施设我为有色、无量者,不说:我之我是有色、无量。又阿难!不施设我为无色、有量者,不说:我之我是无色、有量。又阿难!不施设我为无色、无量者,不说:我之我是无色、无量”。

[42] 若有一非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者……如是有一非少色是神不见著而著: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缘经》译作“此中,不施设我为有色、有量、不作此说者,或于现世,不施设我为有色、有量,不作此说;或于来世,不施设我为有色、有量,不作此说。不思惟:若与此有异相者,我不令合致此相。是故,阿难!彼不执我为有色、有量之邪见,盖可为至言”。

[43] 七识住及二处:七识住,又作七识处、七识止处、七神识止处,指有想有情神识所爱乐、安住之处共有七种。二处,《长阿含·一三·大缘方便经》译作“二入处”,指无(或少)想有情所安住之处有二种。

[44] 有色众生若干身、若干想,谓人及欲天: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缘经》译作“有种种身、种种想之有情,即人、一类天神及一类堕地狱者”。

[45] 有色众生若干身、一想,谓梵天,初生不夭寿: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缘经》译作“有种种身,一类想之有情,即依初禅而生之梵众天”。

[46] 有色众生一身、若干想,谓晃昱天: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缘经》译作“有一类身,种种想之有情,即光音天”。晃昱天,又作光音天,为色界之二禅天;此天众由定心所发之光明,以替代言语传达彼此心意,故称光音天。

[47] 有无色众生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谓无量空处天: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缘经》译作“有超一切色想,超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是空无边而生于空无边处之有情”。

[48] 无想天:因厌想而修无想定、死后所生之天,不起诸心法、心所法,属色界第四禅天。

[49] 非有想非无想处天:因超越无所有处而修非有想非无想处定、死后所生之天,无粗想但尚有微细想,属无色界第四天。

[50] 集:高丽藏原作“习”,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本经下文同。

[51] 知灭、知味、知患、知出要如真……计著住彼识住耶: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缘经》译作“实又知其集、知其灭、知其福、知其祸、知其[由轮回之]出离,且彼还得此[识住]而欢喜耶”。味,作用。

[52] 三:高丽藏原作“二”,今依大正藏改。

[53] 慧解脱:未身证八解脱,但以慧断尽烦恼,名慧解脱。

[54] 八解脱:又作八背舍、八胜解,指分分解脱贪执之八种禅观。

[55] 色观色: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缘经》译作“有色者观色”,《瑜伽师地论》卷十五说“谓未伏内色想,外无染污色胜解”。

[56] 内无色想外观色: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缘经》译作“内无色想者观外色”,《瑜伽师地论》卷十五说“已伏内色想”。

[57] 净解脱身作证成就游: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缘经》译作“唯‘清净’[观]解脱”,《瑜伽师地论》卷十一说“已得舍念圆满清白,以此为依,修习清净圣行圆满,名净解脱”,卷十五说“净不净非二色、第一舍胜解”。

[58] 度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想,知灭解脱,身作证成就游,及慧观诸漏尽知: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缘经》译作“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达想受灭尽而住”。

[59] 顺逆:指顺入、逆入(八解脱)。

[60] 名俱解脱:此内容后,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缘经》另有“阿难!此俱解脱之外,且无更殊胜之解脱”。俱解脱,指成就八解脱、以慧断尽烦恼之解脱。

[61]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大因经第一竟(五千四百七十二字)”等十四字。

[62] 念处经:高丽藏原作“中阿含因品念处经第二(第二小土城诵)”等十六字。

[63] 佛游拘楼瘦,在剑磨瑟昙拘楼都邑: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念处经》译作“世尊往库卢国康摩萨单摩之聚落”,《增一阿含·一入道品·第一经》译作“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64] 有一道净众生,度忧畏,灭苦恼,断啼哭,得正法,谓四念处: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念处经》译作“于此,为有情之净化、愁悲之超越、苦忧之消灭、正道之获得、涅槃之作证,此有一法,即四念处也”,《增一阿含·一入道品·第一经》译作“有一入道,净众生行,除去愁忧,无有诸恼,得大智慧,成泥洹证,所谓当灭五盖,思惟四意止。云何名为一入?所谓专一心,是谓一入。云何为道?所谓贤圣八品道:一名正见,二名正治,三名正业,四名正命,五名正方便,六名正语,七名正念,八名正定,是谓名道。是谓一入道”。

[65] 悉断五盖、心秽慧羸:意谓悉断令心秽、慧变羸之五盖。

[66] 七觉支:谓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轻安觉支、喜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觉支,成就觉悟之支分,又作菩提支、菩提分。

[67] 无上正尽之觉:即无上正等正觉,音译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68] 觉:此处指“受”。

[69] 观觉如觉念处,观心如心念处,观法:高丽藏原作“如是观觉心法”,今依明藏改。

[70] 眠……寤……眠寤:眠,睡时。寤,又作觉,指清醒时。眠寤,指人由睡着转向清醒之时。

[71] 内身……外身:内外身乃相对而言,如自身为内身,他身为外身;又如自身内为内身,自身表为外身。

[72] 仰:高丽藏原作“昂”,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73] 庠序:指有素质、有涵养的样子。

[74] 默:高丽藏原作“嘿”,今依大正藏改。

[75] 絣:高丽藏原作“拼”,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絣,弹墨绳。

[76]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比丘者,齿齿相着,舌逼上腭,以心治心,治断灭止……是谓比丘观身如身:此两段内容来自于《中阿含·八一·念身经》,为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念处经》、《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念处经》中所无。

[77] 学一切身息入: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念处经》译作“修观‘予觉一切身而入息’”,《杂阿含·八〇三经》译作“觉知一切身入息,于一切身入息善学”。一切身入息,指入息的全过程。身,又作身行,此处指息身,即出息、入息,参见《杂阿含·五六八经》。一切身,指出息、入息的全过程。

[78] 学止身行息入,学止口行息出: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念处经》译作“修观‘予令静止身行而出息’,或修观‘予令静止身行而入息’”,《杂阿含·八〇三经》译作“觉知一切身行息入息,于一切身行息入息善学;觉知一切身行息出息,于一切身行息出息善学”。止口行息出,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身行念经》译作“我静寂身行正在出息”,《杂阿含·八〇七、八一〇经》译作“身行休息出息”。

[79] 离生喜乐:意谓因远离欲界之恶不善法而生喜与乐,指初禅,又称离生喜乐地。

[80] 工浴人:善巧的浴师。

[81] 澡豆:指洗浴所用之豆粉。

[82] 团:高丽藏原作“抟”,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83] 定生喜乐:意谓因心住一境而生(更胜妙之)喜与乐,指第二禅,又称定生喜乐地。

[84] 无喜生乐:又作离喜妙乐(地),意谓舍去(粗分之)喜而生(更胜妙之)乐,指第三禅。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身行念经》译作“脱喜而住舍,有念、有正知,而由身觉受乐,彼诸圣说‘舍而有念为乐住’,成就第三禅而住”。

[85] 水生水长,在于水底:意谓水中生、水中长,(花叶)尚未露出水面。

[86] 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意解遍满成就游:此指第四禅,又作舍念清净地。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身行念经》译作“舍离乐、舍离苦,又灭以前所有之喜悦、忧恼,而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成就第四禅而住”。

[87] 七肘衣或八肘衣: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身行念经》译作“白布”。

[88]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离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离生喜乐无处不遍……是谓比丘观身如身:此六段内容来自于《中阿含·八一·念身经》,为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念处经》、《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念处经》中所无。

[89] 毛:高丽藏原作“髦”,今依明藏改。本经下文同。

[90] 痰:高丽藏原作“胆”,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本经下文同。

[91] 发、毛、爪、齿……小便: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念处经》译作“发、髦、爪、齿、皮、肉、筋、骨、髓、肾、心、肝、肋、脾、肺、肠、脏腑、胃、粪、胆汁、痰、脓、血、汗、脂、泪、膏、唾、洟、滑液、小便”,《清净道论》作“发、毛、爪、齿、皮、肉、腱、骨、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脏、肠、肠间膜、胃中物、粪、脑、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膏、唾、涕、关节滑液、尿”。另参见《中阿含·一六二·分别六界经》、《增一阿含·广演品·第九经》、《增一阿含·一入道品·第一经》、《杂阿含·一一六五经》。

[92] 空界、识界:此二界于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身行念经》、《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念处经》、《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念处经》中无。

[93] 于地:高丽藏原作“地于”,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94] 观彼死尸,或一、二日……至六、七日,乌鵄所啄,犲狼所食,火烧埋地,悉腐烂坏: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念处经》译作“见死尸被遗弃于墓地,或经一日、或二日、或三日,膨胀而变色青黑,分化腐烂,彼致念此身:‘观此身亦如是法,成为如是,难免如此之状况。’如是,于内身随观身……不执著世间。复次,诸比丘!譬如比丘见死尸被遗弃于墓地,或被鸟、兀鹰、鹫、野狗、豺,或被种种虫类啄啖”,《增一阿含·一入道品·第一经》译作“观死尸,或死一宿,或二宿,或三宿、四宿,或五宿、六宿、七宿,身体膖胀,臭处不净;复自观身与彼无异:吾身不免此患。若复比丘观死尸,乌鹊、鸱鸟所见噉食,或为虎狼、狗犬、虫兽之属所见噉食”。

[95] 息道:指墓林、尸陀林等弃葬死人之地。

[96] 余:高丽藏原作“食”,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97] 觉:此处即“受”。

[98] 觉乐觉: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念处经》译作“受乐受”,《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缘经》译作“领纳乐受”。前一“觉”,领纳义。后一“觉”,即受。

[99] 觉乐身……苦身……不苦不乐身……便知觉不苦不乐无欲觉: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念处经》译作“受物质之乐受而知:予受物质之乐受;受非物质之乐受而知:予受非物质之乐受。受物质之苦受而知:予受物质之苦受;受非物质之苦受而知:予受非物质之苦受。受物质之不苦不乐受而知:予受物质之不苦不乐受;受非物质之不苦不乐受而知:予受非物质之不苦不乐受”,《增一阿含·一入道品·第一经》译作“若得食乐痛(即“受”)时,便自觉知我得食乐痛;若得食苦痛时,便自觉知我得食苦痛;若得食不苦不乐痛时,亦自觉知我食不苦不乐痛。若得不食乐痛时,便自觉知我得不食乐痛;若得不食苦痛时,亦自觉知我不食苦痛;若得不食不苦不乐痛时,亦自觉知我得不食不苦不乐痛”。乐身,即身乐,本经下文亦随顺理解。食,指有所受用。无食,指无所受用。乐无欲觉,高丽藏原作“乐无欲”,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00] 秽污:《增一阿含·一入道品·第一经》译作“爱念”。

[101] 合……散: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念处经》译作“摄心……散心”,《增一阿含·一入道品·第一经》译作“乱念……无乱”。

[102] 下……高: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念处经》译作“高广……非高广”,《增一阿含·一入道品·第一经》译作“普遍……无普遍”。

[103] 小……大: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念处经》译作“上……非上”。

[104] 修……不修:《增一阿含·一入道品·第一经》译作“无量……无无量”。

[105] 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若已生内结灭不复生者知如真: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念处经》译作“未生之结生起者,其知之;已生之结舍离者,其知之;所舍离之结于未来不生者,其知之”。本经下文五盖中相同句式亦如此。

[106] 内六处: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念处经》译作“六内外处”。

[107] 欲: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念处经》译作“爱欲”。

[108] 掉:高丽藏原作“调”,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

[109] 择:高丽藏原无此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补上。

[110] 息:又译作猗、猗息,即轻安。

[111] 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法如法者,是谓观法如法念处: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念处经》另有观五取蕴、四圣谛之内容。

[112] 现法:即现世、此生。

[113] 有余:又作有余依。《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二中说“有余依故者,依有二种:一烦恼依,二生身依。此阿罗汉虽无烦恼依,而有生身依。复次,依有二种:一染污依,二不染污依”。

[114] 置七年,六、五、四、三、二、一年……: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念处经》译作“虽不至七年、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或一年修习此四念处者,不,虽不至一年”。

[115] 置七月,六、五、四、三、二、一月……: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念处经》译作“不,虽不至七月,实于六月、五月、四月、三月、二月、一月或半月!不,虽不至半月”。

[116]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念处经第二竟(三千一百三十七字)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四(八千六百九字)(第二小土城诵)”等三十五字。

[117] 苦阴经(上):高丽藏原作“因品苦阴经第三(第二小土城诵)”等十三字。上,高丽藏原无此字,今依明藏补上。

[118] 诸贤!沙门瞿昙施设知断欲……为有何胜、有何差别: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苦蕴大经》译作“诸贤!沙门瞿昙对欲而施智,我等亦对欲而施智。诸贤!沙门瞿昙对色而施智,我等亦对色而施智。诸贤!沙门瞿昙对受而施智,我等亦对受而施智。若然,诸贤!对施法说教,沙门瞿昙与我等之间有如何区别?有如何趋向?有如何差异耶”,《增一阿含·三宝品·第九经》译作“瞿昙道士恒说欲论、色论、痛论、想论,如此诸论有何差别?我等所论亦是沙门所说,沙门所说亦是我等所论,说法同我说法,教诲同我教诲”,《佛说苦阴经》译作“诸贤!沙门瞿昙智慧说婬,智慧说色、痛。诸贤!我等亦以智慧说婬,智慧说色、痛。此诸贤!有何差?有何降?有何若干?此沙门瞿昙及我等俱有智慧”。觉,此处又译作“痛”,新译作“受”。三,高丽藏原作“二”,今依本经文意改。

[119] 默:高丽藏原作“嘿”,今依大正藏改。本经下文同。

[120] 如此所说,我等当从世尊得知: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苦蕴大经》译作“我等至世尊处,以知此说之意义”,《增一阿含·三宝品·第九经》译作“我等当以此义往问世尊”,《佛说苦阴经》译作“我今闻此所说,问世尊已,当广知其义”。

[121] 向:高丽藏原作“句”,今依大正藏改。

[122] 味:味著,即贪著其味、作用。

[123] 患:过患、过失。

[124] 出要:出离、解脱。

[125] 彼等闻已,便更互相难说外余事,嗔诤转增,必从座起,默然而退: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苦蕴大经》译作“外道即不能解说,而更陷于迷惑。其何故耶?此非属彼等之能力范围”,《增一阿含·三宝品·第九经》译作“彼诸梵志默然不对,设有所说者,亦不能解此深义,遂增愚惑,堕于边际。所以然者?非彼境界”,《佛说苦阴经》译作“异道异学彼闻已,各各相视外,当更求论,必当嗔恚;恨恚已默然,面不悦,身支节污,背其面不能答;变其面,当默然从坐起,便即还”。

[126] 能知此义而发遣者: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苦蕴大经》译作“对此问题有满足之解答”,《增一阿含·三宝品·第九经》译作“能解此深义”,《佛说苦阴经》译作“知其义”。

[127] 此:指如来或如来弟子。

[128] 五欲功德: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苦蕴大经》译作“五种欲分”,《增一阿含·三宝品·第九经》译作“五欲”。功德,此处指五欲境的德性、性质

[129] 族姓子:又译作良家子。

[130] 伎:伎艺。宋、元、明三种藏经均作“技”。

[131] 治生:贸易、经商。

[132] 唐:空、徒然。

[133] 亡:高丽藏原作“立”,今依大正藏改。

[134] 作如是说:‘若有长夜所可爱念者,彼则亡失。’……以欲为本: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苦蕴大经》译作“即:‘予之所有财物,于今皆无矣!’诸比丘!此是欲患,为现实之苦蕴也。以欲为因,以欲为缘,以欲为源,要之,其因属欲者也”。

[135] 矟:古同“槊”,即长矛。

[136] 盾:高丽藏原作“楯”,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本经下文同。

[137] 拷:高丽藏原作“考”,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

[138] 脔脔割:指一小块一小块地割肉。脔,小块肉。

[139] 槛:圈栏。

[140] 焫:古同“爇”,焚烧。

[141] 挝:打。

[142] 标:竿、柱。

[143] 云何欲出要?若断除欲,舍离于欲,灭欲欲尽,度欲出要,是谓欲出要: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苦蕴大经》译作“诸比丘!云何是欲之出离?曰:于欲驱除欲贪、欲贪之舍离,此是欲之出离也”,《增一阿含·三宝品·第九经》译作“云何当舍离欲?若能修行除贪欲者,是谓舍欲”。

[144] 姝:美女。宋、元两种藏经作“妹”,本经下文同。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苦蕴大经》译作“女”,《增一阿含·三宝品·第九经》译作“女人”,《佛说苦阴经》译作“妹”。

[145] 若见彼姝息道: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苦蕴大经》译作“又彼女之死尸被弃于墓地”,《增一阿含·三宝品·第九经》译作“若见彼女人身坏命终,将诣冢间”。息道,指墓林、尸陀林等弃葬死人之地。

[146] 余:高丽藏原作“食”,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47] 锁:高丽藏原作“”,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48] 色:此处指色贪。

[149] 是谓觉乐味: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苦蕴大经》译作“予言此受之味为最上无害”。

[150]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苦阴经第三竟(二千一百六十五字)”等十四字。

[151] 苦阴经(下):高丽藏原作“中阿含因品苦阴经第四(第二小土城诵)”等十六字。下,今依明藏补上。

[152] 释羁瘦:意谓释羁国。释羁,又作释羇、释迦,为佛陀所属的族名。瘦——su,为文法中于格复数语根。

[153] 加维罗卫尼拘类园:加维罗卫,又音译作迦维罗卫、迦维罗阅、迦毗罗卫、迦毗罗越,略称迦毗罗、迦夷罗、加维,意译为黄头仙人住处、苍城、黄赤城,为古印度一城市,位于喜马拉雅山山麓,为释迦佛的故乡。尼拘类园,又作尼拘律园、尼拘律树园、尼拘律苑、尼拘娄陀园,意译为无节园、纵广园,位于迦毗罗卫城南之园林,乃释尊成道后回故国为父王说法之处。

[154] 释摩诃男:又称为释氏摩诃男、释种摩诃男、摩诃男释,属迦毗罗卫城释迦种,为佛陀弟子阿那律之兄。在阿那律出家后,摩诃男留下治理家事,后亦皈佛,常以汤药布施僧众。当流离王破城屠杀释迦族时,摩诃男入水舍命救族人。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苦蕴小经》译作“释迦族之摩诃那摩”,《增一阿含·莫畏品·第一经》译作“摩呵男释”,《佛说苦阴因事经》译作“释摩诃能渠”、“释大力士”,《佛说释摩男本四子经》译作“有释人名曰摩男”。

[155] 我如是知世尊法,令我心中得灭三秽:染心秽、恚心秽、痴心秽: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苦蕴小经》译作“长久以来,我随从世尊,理解所说之法,即贪是心之秽、嗔是心之秽、痴是心之秽也”。

[156] 摩诃男!汝有一法不灭,谓汝住在家,不至信舍家、无家学道……不至信舍家、无家学道: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苦蕴小经》译作“摩诃那摩!汝内心以不舍彼法,故时而贪法占据汝心、嗔法占据汝心、痴法占据汝心也。然,摩诃那摩!汝内心若舍彼法者,汝即不在俗家,为不受用欲者也。摩诃那摩!汝内心不舍彼法,故汝即在俗家,为受用欲者也”。

[157] 座:高丽藏原作“坐”,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

[158] 五欲功德: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苦蕴小经》译作“五种欲分”。

[159] 矟:古同“槊”,即长矛。

[160] 盾:高丽藏原作“楯”,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本经下文同。

[161] 脔脔割:指一小块一小块地割肉。脔,小块肉。

[162] 槛:圈栏。

[163] 焫:古同“爇”,焚烧。

[164] 挝:打。

[165] 标:竿、柱。

[166] 一向:决定、确定,只此无他。

[167] 息:寂静。

[168] 鞞哆逻山仙人七叶屋: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苦蕴小经》译作“鹫峰山”,《杂阿含·一〇九〇经》译作“毗婆罗山七叶树林石室中”。鞞哆逻,山名,又音译作毗富罗、毗婆罗,为王舍城五山之一;《佛说苦阴因事经》译作“鞞陀隶”。

[169] 广山: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苦蕴小经》译作“伊施义利(意为“仙人”)山之黑岩”。

[170] 则于彼中见众多尼揵,行不坐行,常立不坐,受极重苦: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苦蕴小经》译作“曾有众多离系派之人,于伊施义利山之黑岩,行直立排座之行,受剧烈痛苦之受”,《增一阿含·莫畏品·第一经》译作“有多尼揵子在彼学道,是时,尼揵子举手指日,曝体学道,或复有蹲而学道”。尼揵,又作尼揵子、尼揵陀、尼乾陀,六种外道之一,主修裸形、涂灰等苦行,期能远离三界之系缚,故又称为离系外道、裸形外道。

[171] 常:高丽藏原作“当”,今依大正藏改。

[172] 亲子:又音译作尼揵陀若提子、尼揵若提子、尼乾子、尼揵子,意为离系亲子,苦行外道,耆那教之中兴祖师,认为苦行能清净身心、导入解脱。《佛说苦阴因事经》译作“尼乾亲族子”。

[173] 诸尼揵等!汝若宿命有不善业,因此苦行故……不复作恶不善之业: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苦蕴小经》译作“离系派之徒!汝等从前虽作恶业,但以强烈之苦行可应消灭之。又,今于此处,以身防护、以口防护、以意防护,不令于未来作恶业。以如是之苦行,消灭故业,不作新业,未来更无余影响。以未来更无余影响,业即灭尽矣!以业之灭尽,即苦灭尽也。以苦灭尽,即受灭尽也。以受灭尽,即一切苦灭尽也”。

[174] 我复问曰:‘尼揵!若尔者,汝等尊师尼揵本重作恶不善之业……如汝等辈及弟子也: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苦蕴小经》译作“如是说已,予对彼等离系派之徒曰:‘离系派之徒!诸兄!汝等以前存在或不存在,知否?’[彼等曰:]‘不知。’[予曰:]‘离系派之徒!诸兄!汝等以前作恶业或不作,知之否?’[彼等曰:]‘不知也。’[予又曰:]‘离系派之徒!诸兄!或如是或又如是作恶业,知之否?”[彼等曰:]‘否,不知。’[予又曰:]‘离系派之徒!诸兄!或此量之苦令灭矣,或此量之苦犹应灭之,或若此量之苦令灭者,其时一切苦应灭尽矣!知之否?’[彼等曰:]‘否,不知。’[予又曰:]‘离系派之徒!于现法,不善法之舍离,善法具足,知否?’[彼等曰:]‘否,不知。’[予又曰:]‘离系派之徒!诸兄!实如是诸兄——我等以前存在、非存在而不知;又我等以前作恶业、不作恶业而不知;又令此量之苦灭,犹令此量之苦灭,此量之苦令灭者,一切苦应灭尽而不知;又于现法,不善法之舍离、善法具足而不知。若如是者,离系派之徒!于世间应恐怖,有手涂血以从事残酷之业;再生于人间者,彼等可出家为离系派之徒”。

[175] 乐不因乐,要因苦得,如频鞞娑罗王乐,沙门瞿昙不如也: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苦蕴小经》译作“实非以乐达乐,应以苦达乐也。而尊者瞿昙!若以令乐达乐者,摩揭陀王频毗娑罗可达乐,摩揭陀王频毗娑罗应比尊者瞿昙更多乐住者也”。频鞞娑罗王,又作频婆娑罗王、频毗娑罗王、瓶沙王等,意译为影胜王、影坚王等,为古印度摩揭陀国国王,为佛教僧团的大护法。其皇后为韦提希夫人,共生一太子名阿阇世。

[176] 汝等不善,无所晓了,而不知时,谓汝作是说: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苦蕴小经》译作“实际上,从离系派之诸兄发出如此匆促、无思虑之语,即”。

[177] 可得如意静默无言,因是七日七夜得欢喜快乐耶: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苦蕴小经》译作“未动身体、不发一语,于七昼夜间得一向享受乐住耶”。默,高丽藏原作“嘿”,今依大正藏改,本经下文同。

[178]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苦阴经第四竟(二千二百五十四字)”等十四字。

[179] 增上心经:高丽藏原作“中阿含因品增上心经第五(第二小土城诵)”等十七字。

[180] 增上心:意谓由心(清净)而得以增上,通常指禅定。

[181] 比丘者,念相善相应,若生不善念者……一意得定: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想念止息经》译作“此比丘对于相而念相时,若生恶不善、伴贪、伴嗔、伴痴之念者,诸比丘!其时彼比丘依其相为他伴善念相也。依其相为他伴善念相之彼,即能舍恶不善、伴贪、伴嗔、伴痴之念而消失之。由此等之所舍,内心安立、静止、以成一心,便得等持”。念相善相应,意谓依善心所忆念某一禅修之对象。念异相善相应,意谓依善心所忆念另一禅修之对象,与巴利本意有异。

[182] 犹木工师、木工弟子,彼持墨绳,用絣于木,则以利斧,斫治令直: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想念止息经》译作“恰如善巧之建筑师、或其弟子,以小楔击槌出大楔,取出而除去”。絣,高丽藏原作“拼”,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絣,弹墨绳。

[183] 比丘!念相善相应,若生不善念者,彼观此念恶有灾患……令生恶不善念故: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想念止息经》译作“若比丘不由其相为他伴善念相者,若恶不善之伴贪、伴嗔、伴痴之想念生者,诸比丘!彼比丘即应审查此等想念之患,即如是此等想念是不善、如是此等想念应令非难、如是此等想念是导于苦果者也”。

[184] 正:高丽藏原作“政”,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85] 余:高丽藏原作“食”,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86] 观念恶患:本经前文作“观此念恶有灾患”。

[187] 此念:此处指所生之不善念。

[188] 犹有目人,色在光明,而不用见……‘不也。’: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想念止息经》译作“恰如具眼者,不欲见其眼前之色,彼即或闭眼,或转眼其他”。

[189] 念:此处指所生之不善念。

[190] 彼比丘为此念,当以思行渐减其念: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想念止息经》译作“彼比丘对此等之想念应忆念想、行之止息”。思行,指心之作意。

[191] 以心修心,受持降伏: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想念止息经》译作“彼应以(正)心制[邪]心,降伏而灭之”。

[192] 便得自在,欲念则念,不念则不念……自在诸念迹: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想念止息经》译作“谓此比丘乃住想念法门之道者。彼想念所欲之想念,而彼思考此乃不欲之所想念,即应不想念之。彼断渴爱、解缚,彼征服慢、成就苦灭之际”。

[193]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增上心经第五竟(千四百五十六字)”等十四字。

[194] 念经:高丽藏原作“中阿含因品念经第六(第二小土城诵)”等十五字。

[195] 无上正尽觉:新译作无上正等正觉,音译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96] 我生欲念,不受、断除、吐: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双想经》译作“如是,予随舍反复生起之欲想,驱逐之,其除去之”。吐,比喻弃舍。

[197] 随所思、随所念,心便乐中: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双想经》译作“比丘多随想、从随观,应此而心之倾向生”。

[198] 心便乐中: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双想经》译作“彼其心即倾于欲之想”。

[199] 多思念者,身定喜忘,则便损心……令不损心: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双想经》译作“诸比丘!若其一夜随想、随观者,予由其因缘而不见恐怖。诸比丘!若以一昼随想、随观者,予由其因缘而不见恐怖。诸比丘!若其以一昼夜随想、随观者,予由其因缘而不见恐怖。但予过度随想、随观者,予之身体即疲劳也。若身体疲劳者,即妨害于心也。若妨害于心者,心即远弃等持矣!诸比丘!如是予即于内安立心,令镇静,成为一心,令等持之”。

[200] 向法次法:又作法次法向、顺法次法、法随法行。所证名法,道名随法、次法,随顺所证法故。向,趣向、随顺。

[201] 心便乐中: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双想经》译作“彼其心即倾于离欲之想”。

[202] 彼觉观已息:此内容前,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双想经》有“诸比丘!予有发勤、勇猛、精进,有确立不乱之念,有轻安不激之身,有等持一向之心。诸比丘!如是予即离欲、离不善之法,有寻有伺,从离生喜乐以成就初禅而住”等文句。觉观,新译作“寻伺”。

[203] 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空:意谓如圣者所说的如圣者所舍、念、空而乐住。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双想经》译作“彼圣者之所谓:舍念乐住”,《佛为黄竹园老婆罗门说学经》译作“谓圣所观、所护念安乐住”。舍,即行舍、中舍,指远离取著而平等地安住。空,高丽藏原作“室”,宋、元、明三种藏经作“定”,今依《中阿含·二·昼度树经》改。

[204] 彼如是定:此内容前,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双想经》有于夜之初更到达第一智——宿命智、于夜之第二更到达第二智——有情生死智,以及于夜之三更到达第三智、本经所说的“漏尽通智作证”——漏尽智。

[205] 集:高丽藏原作“习”,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本经下文同。

[206] 作大坑堑,使人守视: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双想经》译作“以配置所驯练之牡兽及牝兽”。

[207] 却守视人: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双想经》译作“以除去驯练牡兽或牝兽”。

[208] 沙门、梵志: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双想经》译作“有情”。

[209] 是三恶不善念:欲念、恚念、害念也。恶道者,当知是三恶不善念。复更有恶道: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双想经》无此内容。

[210] 作大坑堑者,当知是无明也。使人守者,当知是魔波旬眷属也: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双想经》译作“驯练之牡兽者,即是欢喜贪染也。驯练之牝兽者,即是无明也”。

[211] 是三善念: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也。道者,当知是三善念。复更有道: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双想经》无此内容。

[212]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念经第六竟(千五百九十二字)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五(七千四百六十八字)”等二十九字。“千五百九十二字”,大正藏作“千五百九十三字”。

[213] 师子吼经:高丽藏原作“因品师子吼经第七(第二小土城诵)”等十四字。

[214] 此中有第一沙门……异道一切空无沙门、梵志: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狮子吼小经》译作“于此,有[第一]沙门(须陀洹果),又是处,有第二沙门、第三沙门、第四沙门(即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然,于外道无可称为沙门者也”。异道,即异于佛教之外道。

[215] 师子吼:喻说法时心得决定而无所畏惧,如狮子吼叫时百兽皆慑伏。师,通“狮”。

[216] 异学:即异于佛学之外学,同异道、外道。

[217] 我等信尊师、信法、信戒德具足,爱敬同道,恭恪奉事: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狮子吼小经》译作“我等对师有净信,我等对法有净信,于戒有成就圆满。不论在家、出家,凡顺从同法者,皆是我等之所爱、所好也”。

[218] 瞿昙:又音译作乔答摩,为释尊所属之族姓。为外道对佛陀的称呼。

[219] 究竟:本经下文作“究竟是”,指终级之事理。

[220] 受: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狮子吼小经》译作“取”。

[221] 无慧、不说慧……有慧、说慧: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狮子吼小经》译作“愚者”、“贤者”。

[222] 比丘!汝等复问异学:‘诸贤!为有憎、有诤者得究竟是耶……非有憎、有诤者得究竟是。’: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狮子吼小经》译作“复问:‘诸贤!彼之究竟是对乐观者或悲观者耶?非对不乐观者、不悲观者耶?’对此,外道正确解答:‘彼之究竟是非对不乐观者、不悲观者,非对乐观者、悲观者也。’复问:‘诸贤!彼之究竟是对喜障或乐障者耶?或对喜无障、乐无障者耶?’对此,外道正确解答:‘彼之究竟是对喜无障、乐无障者,非对喜障、乐障者也。’”诤,不认同。

[223] 若有沙门、梵志依无量见……憎诤有见: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狮子吼小经》译作“诸比丘!有此等二见,即有见与无有见也。诸比丘!沙门、婆罗门而著有见、喜好有见、被有见所缚者,以无有见为障碍;又,沙门、婆罗门而著无有见、喜好无有见、被无有见所缚者,以有见为障碍”。有见,实有之见。无见,实无之见,即顽空见。猗,此处通“倚”。

[224] 不知因、不知集: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狮子吼小经》译作“不如实知此等二见之集”。集,高丽藏原作“习”,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本经下文同。

[225] 味:味著、作用。

[226] 出要:出离。

[227] 或有沙门、梵志施设断受,然不施设断一切受:施设断欲受,不施设断戒受、见受、我受: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狮子吼小经》译作“或沙门、婆罗门虽自称了知一切取论者,但彼等对一切取非能正确了知,即虽了知爱取,并不了知见取、不了知戒禁取、不了知我论取”。欲受,新译作“欲取”,指执取五欲境界。戒受,新译作“戒取”、“戒禁取”,指执取非戒等种种非解脱因为解脱正因。见受,新译作“见取”,指执取种种不正见。我受,新译作“我取”、“我语取”,指色及无色界诸余烦恼;论说有我,名为我语。

[228] 三处:指本经前文所说的戒受、见受、我受。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狮子吼小经》译作“三事”。

[229] 如是法律,若信尊师者,彼非正、非第一: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狮子吼小经》译作“诸比丘!于如是法、律,虽言对师有净信,但彼不谓达完全也”。法律,指法与律。

[230] 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以上为如来之十大名号。无所著,又译作阿罗汉、应供、应真。明行成为,又译作明行足。道法御,又译作调御丈夫。众祐,又译作世尊。参见《中阿含·八·七日经》注释。

[231] 习:新译作“集”,招集义。

[232] 此四受因无明、习无明,从无明生,以无明为本: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狮子吼小经》译作“此等四取以渴爱为缘、渴爱为集、渴爱为种、渴爱为因也。诸比丘!又,此渴爱是以何为缘?以何为集?以何为种?以何为因耶?曰:渴爱是以受为缘、受为集、受为种、受为因也。诸比丘!又,此受是以何为缘?以何为集?以何为种?以何为因耶?曰:受是以触为缘、触为集、触为种、触为因也。诸比丘!此触是以何为缘?以何为集?以何为种?以何为因耶?曰:触是以六处为缘、六处为集、六处为种、六处为因也。复次,诸比丘!此六处是以何为缘?以何为集?以何为种?以何为因耶?曰:六处是以名色为缘、名色为集、名色为种、名色为因也。诸比丘!此之名色是以何为缘?以何为集?以何为种?以何为因耶?曰:名色是以识为缘、识为集、识为种、识为因也。复次,诸比丘!此之识是以何为缘?以何为集?以何为种?以何为因耶?曰:识是以行为缘、行为集、行为种、行为因也。诸比丘!此等行是以何为缘?以何为集?以何为种?以何为因耶?曰:行是以无明为缘、无明为集、无明为种,无明为因也”。

[233] 正法律:指佛所说之法与律。

[234]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师子吼经第七竟(一千六百九十字)”等十四字。

[235] 优昙婆逻经:高丽藏原作“中阿含因品优昙婆逻经第八(第二小土城诵)”等十八字。

[236] 竹林迦兰哆园:又译作迦兰陀竹园、竹园伽蓝、竹林精舍,为迦兰陀长者献竹林于僧团,频婆娑罗王建造伽蓝而成。迦,高丽藏原作“伽”,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237] 实意: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优昙婆逻师子吼经》与《长阿含·八·散陀那经》均音译作“散陀那”,《佛说尼拘陀梵志经》译作“和合”。

[238] 且置诣佛,世尊或能宴坐,及诸尊比丘: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优昙婆逻师子吼经》译作“今非诣访佛处之时,世尊于静室三昧思惟而住。亦非诣访诸比丘之时,诸比丘皆在静室三昧思惟而住”,《长阿含·八·散陀那经》译作“今往觐佛非是时也,今者世尊必在静室三昧思惟,诸比丘众亦当禅静”,《佛说尼拘陀梵志经》译作“今日已过清旦,佛及苾刍各处自房,宜应且止,勿诣佛所瞻礼亲近”。

[239] 优昙婆逻林: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优昙婆逻师子吼经》译作“优昙婆逻普行者女林”,《长阿含·八·散陀那经》译作“乌暂婆利梵志女林”,《佛说尼拘陀梵志经》译作“乌昙末梨园”。优昙婆逻,又音译作优昙钵逻、乌昙跋罗,意为祥瑞,其叶似梨,果大如拳,无花而结子,盖其花希有故,据说只有如来下生、金轮王出现时以大福德力才感得此花出现。

[240] 异学:即外道。

[241] 无恚:外道之名,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优昙婆逻师子吼经》与《长阿含·八·散陀那经》译作“尼俱陀”,《佛说尼拘陀梵志经》译作“尼拘陀”。

[242] 为五百异学之所推宗: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优昙婆逻师子吼经》译作“常与三千之普行者俱”。

[243] 鸟论: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优昙婆逻师子吼经》译作“遮道浊乱论说”,《长阿含·八·散陀那经》译作“遮道浊乱之言”,《佛说尼拘陀梵志经》译作“繁杂之论”,《中阿含·一七九·五支物主经》译作“若干种畜生之论”。

[244] 默:高丽藏原作“嘿”,本经下文同。

[245] 若有沙门瞿昙弟子名德高远,所可宗重,在家住止,居王舍城者,彼为第一: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优昙婆逻师子吼经》译作“于沙门瞿昙诸弟子中,为白衣居士,住王舍城者,于其中之随一是此散陀那居士”,《长阿含·八·散陀那经》译作“沙门瞿昙白衣弟子中,此为最上”。

[246] 初:意谓从最初(到现在)。

[247] 汝何由得知?沙门瞿昙空慧解脱,此不足说……亦当为彼说瞎牛喻: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优昙婆逻师子吼经》译作“沙门瞿昙是与谁共语?与谁对论?令谁得明智理解耶?沙门瞿昙之智偏于空处,沙门瞿昙喜好独处,不得共语,彼常抱偏见。譬喻瞎牛之偏步,常在边处;瞿昙之智偏于空处,喜好独处,不得共语,彼常抱偏见。居士!若沙门瞿昙来此集会处,依一问穷追彼,恐怕如空瓶,当逐令彼默闭”,《长阿含·八·散陀那经》译作“沙门瞿昙颇曾与人共言论不?众人何由得知沙门有大智慧?汝师常好独处边地。犹如瞎牛食草,偏逐所见;汝师瞿昙亦复如是,偏好独见,乐无人处。汝师若来,吾等当称以为瞎牛。彼常自言有大智慧,我以一言穷彼,能使默然,如龟藏六,谓可无患;以一箭射,使无逃处”,《佛说尼拘陀梵志经》译作“以沙门瞿昙处于空舍,慧何能转?既于空舍慧不能转,乃于旷野坐卧居止,远离愦闹,绝于人迹,寂守是相,身住一处,心不散乱,专注一境,随应所行。长者,譬如一目之牛周行边际,当知彼牛其何能行?沙门瞿昙亦复如是,处于空舍,慧何能转?长者,若或沙门瞿昙来此会中,我时必当相与议论,建立胜义,发一问端,而为叩击,我应得胜,彼必堕负。如击空缾,易为破坏”。

[248] 座:高丽藏原作“坐”,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本经下文同。

[249] 叉手:即合掌,以示恭敬。

[250] 预留一座:《长阿含·八·散陀那经》译作“取一别座”。预,高丽藏原作“豫”,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251] 瞿昙!有座,欲坐随意: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优昙婆逻师子吼经》译作“世尊!彼世尊依何法教训其弟子?又依何教法,令其弟子得止息安稳、得知愿乐根本梵行耶”,《长阿含·八·散陀那经》译作“沙门瞿昙,汝从本来,以何法教训于弟子,得安隐定,净修梵行”。

[252] 净天耳:指天耳通,听闻人天音声而无碍,六通之一。

[253] 异学无恚便与世尊共相问讯,却坐一面: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优昙婆逻师子吼经》译作“尼俱陀普行者,自取一卑座,坐于一面”,《长阿含·八·散陀那经》译作“散陀那居士礼世尊足,于一面坐”,《佛说尼拘陀梵志经》译作“时尼拘陀梵志合掌向佛,顶礼……”。

[254] 无恚!我法甚深!甚奇!甚特……令可汝意: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优昙婆逻师子吼经》译作“尼俱陀!对依如何教法,教我诸弟子,又依如何教法,指导我诸弟子得止息安稳,得知愿乐根本梵行;是彼异见解、异信忍、异目的、异研究、异行持者所不能知也。然,尼俱陀!汝应问我:世尊!实如何是成就苦行之修行?如何是不成就苦行之修行耶”,《长阿含·八·散陀那经》译作“且止!梵志!吾法深广,从本以来,诲诸弟子,得安隐处,净修梵行,非汝所及……正使汝师及汝弟子所行道法,有净不净,我尽能说”,《佛说尼拘陀梵志经》译作“尼拘陀!汝于是事,而实难知。何以故?异法、异见、异师、异行。但应于汝自法教中随应发问”。不了憎恶行,指外道所修的厌离之苦行。

[255] 乃能自舍己宗,而以他宗随人所问: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优昙婆逻师子吼经》译作“实立自说,依他说来充实[自说]”,《长阿含·八·散陀那经》译作“他问己义,乃开他义”,《佛说尼拘陀梵志经》译作“此所问事,不以自教而为见答,返能于他教中令发问端”。

[256] 不了可憎行,云何得具足?云何不得具足: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优昙婆逻师子吼经》译作“如何是成就苦行之修行?如何是不成就苦行之修行耶”。

[257] 倮:同“裸”。

[258] 或不以瓶取水,或不以櫆取水: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优昙婆逻师子吼经》译作“或不由瓶口取食,不由皿取食”,《长阿含·八·散陀那经》译作“不受瓨食,不受盂食”。櫆,同“魁”,指长柄斗。

[259] 不食刀杖劫抄之食: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优昙婆逻师子吼经》译作“于臼不取(食),于杖间不取(食),于杵间不取(食)”,《长阿含·八·散陀那经》译作“不受两刀中间食”,《佛说尼拘陀梵志经》译作“不于刀杖兵器中住”。

[260] 不自往,不遣信,不求来尊、不善尊、不住尊: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优昙婆逻师子吼经》译作“请‘来’不受,请‘住’不受,持来者不受,特为准备者不受,招待不受”,《长阿含·八·散陀那经》译作“不受请食,他言先识则不受其食”。

[261] 若有二人食,不在中食: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优昙婆逻师子吼经》译作“二人共食时[唯其中一人与]不受”,《长阿含·八·散陀那经》译作“不受二人中间食”,《佛说尼拘陀梵志经》译作“不于街巷中食”。

[262] 不怀妊家食: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优昙婆逻师子吼经》译作“由怀孕女不受(食),由授乳中之女不受(食),由与男子交会之女不受(食)”。

[263] 不畜狗家食: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优昙婆逻师子吼经》译作“畜狗家之食不取,若近狗者不受(食)”,《长阿含·八·散陀那经》译作“见狗在门则不受其食”。

[264] 设使家有粪蝇飞来而不食:《长阿含·八·散陀那经》译作“不受多蝇家食”。

[265] 不噉鱼,不食肉,不饮酒,不饮恶水,或都无所饮,学无饮行: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优昙婆逻师子吼经》译作“鱼肉不食,清酒饮,浊酒不饮,粥汁不饮……或不饮水行者,常行不饮冷水”,《长阿含·八·散陀那经》译作“不食鱼,不食肉,不饮酒”,《佛说尼拘陀梵志经》译作“不食豆及鱼、肉、牛乳、酥、酪、油及蜜等,不饮酒,不饮甘浆,不饮醋浆,但饮糠秕清洁之水而为活命”。

[266] 或噉一口,以一口为足;或二、三、四……乃至七口,以七口为足: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优昙婆逻师子吼经》译作“或于一家受食者,一口[食为足];或二家受食者,二口[食为足]……或七家受食者,七口[食为足]”,《长阿含·八·散陀那经》译作“一餐一咽,至七餐止”。

[267] 或食一得,以一得为足……乃至七得,以七得为足: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优昙婆逻师子吼经》译作“或由一施物而过活,由二施物而过活……由七施物而过活”,《长阿含·八·散陀那经》译作“受人益食,不过七益”,《佛说尼拘陀梵志经》译作“或受一家食,或受二家、三家乃至七家食”。

[268] 或日一食,以一食为足……以一食为足: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优昙婆逻师子吼经》译作“或一日为一食、二日为一食……七日为一食,如是至限半月一食,从事定期食之修行”,《佛说尼拘陀梵志经》译作“或一日不食,或二日、三日乃至七日,或复半月、一月不食”。

[269] 稗子:田里像稻谷却非稻谷的野生草之实。

[270] 穄:野生的不粘的黍类。

[271] :野谷。

[272] 头头逻:古印度之一种米。

[273] 无事处:指空闲之树林。

[274] 或持连合衣,或持毛衣,或持头舍衣,或持毛头舍衣: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优昙婆逻师子吼经》译作“或着麻衣,着麻莎衣,着冢间衣,着粪扫衣,着提利多树皮”。连合衣,经连辍而成之衣,如树皮衣、树叶衣。头舍衣,指未经染色之粗布衣。

[275] 或持全皮,或持穿皮,或持全穿皮: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优昙婆逻师子吼经》译作“或着黑羚羊皮,着黑羚皮之细条所编者”,另有“或着草皮、着树皮、着木片皮”。全皮,完好之皮。穿皮,穿漏之皮,又或经割截之皮。

[276] 或持散发,或持编发,或持散编发: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优昙婆逻师子吼经》译作“或着发毛之布,或着马毛之布,或着枭羽之衣”。

[277] 住立断坐:常立不坐。

[278] 蹲行:蹲踞而行。

[279] 果:此处指野草之果实。

[280] 或有事水,昼夜手抒:指事水者昼夜以手扬水(洗浴)。

[281] 尊祐大德:指天神、主宰神。

[282] 或有一精苦行苦行,因此精苦行苦行,恶欲、念欲: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优昙婆逻师子吼经》译作“因有苦行者勤修苦行,彼由其苦行自足满悦”。精,高丽藏原作“清”,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本经下文同。

[283] 根种子、树种子、果种子、节种子、种子为五: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优昙婆逻师子吼经》译作“根种子、树种子、节种子、枝种子及第五种种子”。种子,宋、元、明三种藏经作“种子子”,本经下文同。

[284] 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身见,又作有身见、萨迦耶见,指我见、我所见。边见,又作边执见,指执取断见边或常见边,执取有见边或无见边。邪见,指诽谤因果,颠倒黑白。见取,指执取不正见为究竟见。

[285] 不语结:指忿恨。《中阿含·八十九·比丘请经》译作“不语结住”。

[286] 不了可憎具足行: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优昙婆逻师子吼经》译作“勤修此苦行”。

[287] 是得第一、得真实: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优昙婆逻师子吼经》译作“实为清净而非不清净、应是最上树节之行”,《长阿含·八·散陀那经》译作“名为第一、坚固行”。

[288] 得皮、得节:指得树皮、得树节。树节,指坚实的树心木。

[289] 四行: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优昙婆逻师子吼经》译作“四种禁戒律仪”,《佛说尼拘陀梵志经》译作“四戒”。

[290] 不杀生、不教杀、不同杀……不妄言、不教妄言、不同妄言: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优昙婆逻师子吼经》译作“自己不杀生、不令[他]杀生、不教[人]杀生,自己不偷盗、不令[他]偷盗、不教[人]偷盗,自己不妄语、不令[他]妄语、不教[人]妄语,自己不愿修习、不令[他]愿修习、不教[人]愿修习”,《佛说尼拘陀梵志经》译作“不自杀生、不教他杀、不随喜杀,不自偷盗、不教他盗、不随喜盗,不自妄语、不教他妄语、不随喜妄语,不自邪染、不教他邪染、不随喜邪染”。同,认同、随喜。

[291] 乐而不进: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优昙婆逻师子吼经》译作“彼得增益而无退转”。

[292] 如是此不了可憎行得节也: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优昙婆逻师子吼经》中佛说“非最上树节之行,唯不过达其纤皮而已”。

[293] 云何此不了可憎行得第一、得真实耶: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优昙婆逻师子吼经》译作“愿世尊宣示令我勤修苦行而达最上树节之行”。

[294] 如是此不了可憎行得第一、得真实也: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优昙婆逻师子吼经》中佛说“非最上树节之行”。

[295] 默:高丽藏原作“嘿”,今依大正藏改。本经下文同。

[296] 五盖、心秽慧羸:意谓令心生秽、慧变羸之五盖。

[297] 漏尽智通作证:又作漏尽智证通、漏尽智作证通、漏尽智见作证通、漏尽智通、漏尽通,为六通之一。

[298] 集:高丽藏原作“习”,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本经下文同。

[299] 以师还汝:意谓汝师仍然是汝师。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优昙婆逻师子吼经》译作“凡为汝等之师,亦为汝等师之”。本经下文亦随顺理解。

[300] 世尊知已,为实意居士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乘虚而去: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优昙婆逻师子吼经》中说“如是,世尊于优昙婆逻普行者女林中,作狮子吼已,乘呈虚空,还于耆阇窟山中。散陀那居士亦直回王舍城”。

[301]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优昙婆逻经第八竟(五千八百九十八字)”等十六字。

[302] 愿经:高丽藏原作“中阿含因品愿经第九(第二小土城诵)”等十五字。

[303] 当愿我有亲族,令彼因我身坏命终……成就观行于空静处: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愿经》译作“若比丘愿令我亲族血缘之逝去死去者,能以清净欢喜心忆念[我],令彼等因此而获大果报、有大功德者,彼则应成就戒、持守内心寂静、不轻禅、具足观行、为住空闲处之行者”。本经前后文依巴利本意随顺理解。

[304] 比丘当愿诸施我衣被……获大果报: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愿经》译作“若比丘愿令我得衣、食、床座、医药资具者,彼则应成就戒、持守内心寂静、不轻禅、具足观行、为住空闲处之行者。又,若比丘愿令我享衣、食、床座、医药资具[之施]者,其[施]之行为获大果报、有大功德者”。

[305] 三结:指有身见、戒禁取、疑等三烦恼障。

[306] 淫怒:新译作“贪嗔”。

[307] 五下分结:指欲贪、嗔恚、有身见、戒禁取、疑。下分结,相对于色、无色界等上界诸结而说。

[308] 息解脱:即寂静解脱。如空无边处定息于色想而解脱一分,识无边处定息于空无边想而解脱一分,无所有处定息于识无边想而解脱一分,非想非非想处定息于无所有想而解脱一分。

[309] 如其像定:又作如像三昧、如其像三昧、如其像三昧正受、如其像如意定、如其像如意足,即如所缘之像那样而入禅定。

[310] 以慧而观断漏、知漏:《中阿含·八一·念身经》译作“而以慧观知漏、断漏”。

[311] 如意足……天耳智……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诸漏已尽而得无漏:分别指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

[312] 座:高丽藏原作“坐”,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313]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愿经第九竟(八百六十五字)”等十一字。

[314] 想经:高丽藏原作“中阿含因品想经第十(第二小土城诵)”等十五字。

[315] 若有沙门、梵志于地有地想:地即是神,地是神所,神是地所。彼计地即是神已,便不知地: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根本法门经》译作“诸比丘!我为汝等说示一切法之根本法门。谛听!善思念之!今将说之……诸比丘!世间上无闻之凡夫,不承认诸圣者,不熟知圣者之法,不以圣者之法为导,不承认诸真人,不熟知真人之法,不以真人之法为导;而从地以想地,从地以想地而思惟地,思惟于地,即从地思惟此地是我所有,随喜悦地。其为云何?我说因彼不熟知[其]故也”。神,指常恒之我、真我。神所,即我所(有)。

[316] 神: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二·梵天请经》译作“生物”,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根本法门经》译作“生者”。

[317] 生主:意为造物主,又音译作波阇波提、钵罗阇钵底,为婆罗门教之神。

[318] 无烦……无热:即无烦天、无热天,为五净居天之二天。

[319] 一……别……若干……见……闻……识……知……一切: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根本法门经》译作“所见者……所闻者……所思者……所知者……唯一性……种种性……一切”。一,指唯一。别,另外的。

[320] 于地则知地……彼便知地: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根本法门经》译作“从地以知地,从地以知地而令彼不思惟地,令不思惟于地,不从地而思惟,即不思惟此地是我所有,随不令喜悦地。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321]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想经第十竟(五百二十六字)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六(八千九百七十九字)中阿含因品第四竟(二万五千五十六字)”等四十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