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经(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七一、分别大业经[176]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王舍城,在竹林迦兰哆园。

尔时,尊者三弥提[177]亦游王舍城,住无事[178]禅屋中。于是,异学哺罗陀子[179]中后彷徉,往诣尊者三弥提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贤三弥提!我欲有所问,听我问耶?”

尊者三弥提答曰:“贤哺罗陀子!欲问便问,我闻已当思。”

异学哺罗陀子便问曰:“贤三弥提!我面从沙门瞿昙闻、面从沙门瞿昙受:‘身口业虚妄,唯意业真谛。或有定,比丘入彼定无所觉[180]。’”

尊者三弥提告曰:“贤哺罗陀子!汝莫作是说!莫诬谤世尊!诬谤世尊者为不善也,世尊不如是说。贤哺罗陀子!世尊无量方便说:‘若故作业[181],作已成者,我说无不受报,或现世受,或后世受;若不故作业,作已成者,我不说必受报也。’”

异学哺罗陀子至再三语尊者三弥提曰:“贤三弥提!我面从沙门瞿昙闻、面从沙门瞿昙受:‘身口业虚妄,唯意业真谛。或有定,比丘入彼定无所觉。’”

尊者三弥提亦再三告曰:“贤哺罗陀子!汝莫作是说!莫诬谤世尊!诬谤世尊者为不善也,世尊不如是说。贤哺罗陀子!世尊无量方便说:‘若故作业,作已成者,我说无不受报,或现世受,或后世受;若不故作业,作已成者,我不说必受报也。’”

异学哺罗陀子问尊者三弥提:“若故作业,作已成者,当受何报?”

尊者三弥提答曰:“贤哺罗陀子!若故作业,作已成者,必受苦也。”

异学哺罗陀子复问尊者三弥提曰:“贤三弥提!汝于此法律[182]学道几时?”

尊者三弥提答曰:“贤哺罗陀子!我于此法律学道未久,始三年耳。”

于是,异学哺罗陀子便作是念:年少比丘尚能护师,况复旧学上尊人[183]耶?于是,异学哺罗陀子闻尊者三弥提所说,不是不非,即从座起,奋头而去。

彼时,尊者大周那去尊者三弥提昼行坐处不远。于是,尊者大周那谓尊者三弥提与异学哺罗陀子所共论者,彼尽诵习,善受持已,即从座起,往诣尊者阿难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谓尊者三弥提与异学哺罗陀子所共论者,尽向尊者阿难说之。

尊者阿难闻已,语曰:“贤者周那!得因此论,可往见佛,奉献世尊。贤者周那!今共诣佛,具向世尊而说此义,或能因是得从世尊闻异法也。”

于是,尊者阿难、尊者大周那共往诣佛。尊者大周那稽首佛足,却坐一面。尊者阿难稽首佛足,却住一面。彼时,尊者阿难语曰:“贤者大周那!可说!可说!”

于是,世尊问曰:“阿难!周那比丘欲说何事?”

尊者阿难白曰:“世尊!今自当闻。”

于是,尊者大周那谓尊者三弥提与异学哺罗陀子所共论者尽向佛说。

世尊闻已,告曰:“阿难!看三弥提比丘痴人无道[184]。所以者何?异学哺罗陀子问事不定[185],而三弥提比丘痴人一向[186]答也。”

尊者阿难白曰:“世尊!若三弥提比丘因此事说‘所有觉者是苦[187]’,当何咎耶?”

世尊呵尊者阿难曰:“看,阿难比丘亦复无道!阿难!此三弥提痴人,彼异学哺罗陀子尽问三觉:乐觉、苦觉、不苦不乐觉。阿难!若三弥提痴人为异学哺罗陀子所问,如是答者:‘贤哺罗陀子!若故作乐业,作已成者,当受乐报。若故作苦业,作已成者,当受苦报。若故作不苦不乐业,作已成者,当受不苦不乐报[188]。’阿难!若三弥提痴人为异学哺罗陀子所问,如是答者,异学哺罗陀子眼尚不敢视三弥提痴人,况复能问如是事耶?阿难!若汝从世尊闻分别大业经者,于如来倍复增上心静得喜[189]。”

于是,尊者阿难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今正是时。善逝!今正是时。若世尊为诸比丘说分别大业经者,诸比丘闻已,当善受持。”

世尊告曰:“阿难!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具分别说。”

尊者阿难白曰:“唯然。”

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佛言:“阿难!或有一不离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此不离、不护已,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中。阿难!或有一离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此离、护[190]已,身坏命终,生恶处地狱中。阿难!或有一不离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此不离、不护已,身坏命终,生恶处地狱中。阿难!或有一离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此离、护已,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中。

“阿难!若有一不离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此不离、不护已,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中者,若有沙门、梵志得天眼,成就天眼而见彼,见已作是念:无身恶行,亦无身恶行报;无口意恶行,亦无口意恶行报。所以者何?我见彼不离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此不离、不护已,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中。若更有如是比[191]不离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此不离、不护者,彼一切身坏命终,亦生善处天中。如是见者,则为正见;异是见者,则彼智趣邪[192]。若所见所知极力扪摸,一向著[193]说:‘此是真谛,余皆虚妄。’

“阿难!若有一离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此离、护已,身坏命终,生恶处地狱中者,若有沙门、梵志得天眼,成就天眼而见彼,见已作是念:无身妙行,亦无身妙行报;无口意妙行,亦无口意妙行报。所以者何?我见彼离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此离、护已,身坏命终,生恶处地狱中。若更有如是比离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此离、护者,彼一切身坏命终,亦生恶处地狱中。如是见者,则为正见;异是见者,则彼智趣邪。若所见所知极力扪摸,一向著说:‘此是真谛,余皆虚妄。’

“阿难!若有一不离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此不离、不护已,身坏命终,生恶处地狱中者,若有沙门、梵志得天眼,成就天眼而见彼,见已作是念:有身恶行,亦有身恶行报;有口意恶行,亦有口意恶行报。所以者何?我见彼不离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此不离、不护已,身坏命终,生恶处地狱中。若更有如是比不离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此不离、不护者,彼一切身坏命终,亦生恶处地狱中。如是见者,则为正见;异是见者,则彼智趣邪。若所见所知极力扪摸,一向著说:‘此是真谛,余皆虚妄。’

“阿难!若有一离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此离、护已,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中者,若有沙门、梵志得天眼,成就天眼而见彼,见已,作是念:有身妙行,亦有身妙行报;有口意妙行,亦有口意妙行报。所以者何?我见彼离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此离、护已,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中。若更有如是比离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此离、护者,彼一切身坏命终,亦生善处天中。如是见者,则为正见;异是见者,则彼智趣邪。若所见所知极力扪摸,一向著说:‘此是真谛,余皆虚妄。’

“阿难!于中若有一沙门、梵志得天眼,成就天眼,作如是说‘无身恶行,亦无身恶行报;无口意恶行,亦无口意恶行报’者,我不听彼。若作是说‘我见彼不离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此不离、不护已,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中’,我听彼也。若作是说‘若更有如是比不离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此不离、不护者,彼一切身坏命终,亦生善处天中’者,我不听彼。若作是说‘如是见者,则为正见;异是见者,则彼智趣邪’者,我不听彼。若所见所知极力扪摸,一向著说‘此是真谛,余皆虚妄’者,我不听彼。所以者何?阿难!如来知彼人异[194]

“阿难!于中若有一沙门、梵志得天眼,成就天眼,作如是说‘无身妙行,亦无身妙行报;无口意妙行,亦无口意妙行报’,我不听彼。若作是说‘我见彼离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此离、护已,身坏命终,生恶处地狱中’,我听彼也。若作是说‘若更有如是比离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此离、护者,彼一切身坏命终,亦生恶处地狱中’者,我不听彼。若作是说‘如是见者,则为正见;异是见者,则彼智趣邪’者,我不听彼。若所见所知极力扪摸,一向著说‘此是真谛,余皆虚妄’者,我不听彼。所以者何?阿难!如来知彼人异。

“阿难!于中若有一沙门、梵志得天眼,成就天眼,作如是说‘有身恶行,亦有身恶行报;有口意恶行,亦有口意恶行报’,我听彼也。若作是说‘我见彼不离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此不离、不护已,身坏命终,生恶处地狱中’者,我听彼也。若作是说‘若更有如是比不离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此不离、不护者,彼一切身坏命终,亦生恶处地狱中’者,我不听彼。若作是说‘如是见者,则为正见;异是见者,则彼智趣邪’者,我不听彼。若所见所知极力扪摸,一向著说‘此是真谛,余皆虚妄’者,我不听彼。所以者何?阿难!如来知彼人异。

“阿难!于中若有一沙门、梵志得天眼,成就天眼,作如是说‘有身妙行,亦有身妙行报;有口意妙行,亦有口意妙行报’者,我听彼也。若作是说‘我见彼离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此离、护已,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中’者,我听彼也。若作是说‘若更有如是比离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彼一切身坏命终,亦生善处天中’者,我不听彼。若作是说‘如是见者,则为正见;异是见者,则彼智趣邪’者,我不听彼。若所见所知极力扪摸,一向著说‘此是真谛,余皆虚妄’者,我不听彼。所以者何?阿难!如来知彼人异。

“阿难!若有一不离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此不离、不护已,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中者,彼若本作不善业,作已成者,因不离、不护故,彼于现法中受报讫而生于彼。或复因后报故,彼不以此因、不以此缘,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中。或复本作善业,作已成者,因离、护故,未尽应受善处报,彼因此缘此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中。或复死时生善心,心所有法正见相应,彼因此缘此,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中[195]。阿难!如来知彼人为如是也。

“阿难!若有一离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此离、护已,身坏命终,生恶处地狱中者,彼若本作善业,作已成者,因离、护故,彼于现法中受报讫而生于彼。或复因后报故,彼不以此因、不以此缘,身坏命终,生恶处地狱中。或复本作不善业,作已成者,因不离、不护故,未尽应受地狱报,彼因此缘此,身坏命终,生恶处地狱中。或复死时生不善心,心所有法邪见相应,彼因此缘此,身坏命终,生恶处地狱中[196]。阿难!如来知彼人为如是也。

“阿难!若有一不离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此不离、不护已,身坏命终,生恶处地狱中者,彼即因此缘此,身坏命终,生恶处地狱中。或复本作不善业,作已成者,因不离、不护故,未尽应受地狱报,彼因此缘此,身坏命终,生恶处地狱中。或复死时生不善心,心所有法邪见相应,彼因此缘此,身坏命终,生恶处地狱中[197]。阿难!如来知彼人为如是也。

“阿难!若有一离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此离、护已,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中者,彼即因此缘此,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中。或复本作善业,作已成者,因离、护故,未尽应受报,彼因此缘此,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中。或复死时生善心,心所有法正见相应,彼因此缘此,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中[198]。阿难!如来知彼人为如是也。

“复次,有四种人:或有人无有似有,或有似无有,或无有似无有,或有似有[199]。阿难!犹如四种 :或 不熟似熟,或熟似不熟,或不熟似不熟,或熟似熟。如是,阿难!四种 喻人:或有人无有似有,或有似无有,或无有似无有,或有似有。”

佛说如是,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200]


[1] 根本分别品第十三:高丽藏原作“根本分别品第二(有十经)(第四分别诵)”等十五字。十三,今依明藏改。

[2]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二:此九字在高丽藏中原在“根本分别品第二”之前。

[3] 分别六界经:高丽藏原作“中阿含根本分别品分别六界经第一”等十五字。

[4] 陶家: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界分别经》译作“陶师跋伽瓦之处”。

[5] 我无所违: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界分别经》译作“世尊!于我无障碍”。

[6] 弗迦逻娑利:又作弗加沙、弗加罗娑利。《法句譬喻经·惟念品》说弗加沙为王,为瓶沙王亲友,因瓶沙王得佛之十二因缘经,生信解而自剃出家。后与世尊不期而遇,世尊为其说法后,其为受具足戒而出外求衣钵时,被护犊之新产牸牛觝杀身亡,佛记其死后生阿那含天。此说与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界分别经》同。

[7] 君: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界分别经》译作“友”。

[8] 静:高丽藏原作“靖”。本经下一“静”同。

[9] 静:高丽藏原作“靖”,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0] 六界聚:即六界。

[11] 十八意行:又作十八意近行、十八种意近行、十八受。

[12] 若有住彼,不闻忧戚事……分别六界: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界分别经》译作“(安住其处者,诸想欢喜乃不转;而诸想欢喜之不转者,牟尼称为寂静。)应不放逸于慧,应护持于谛,应令增长舍,寂静应当学之,此[即]六界分别之总说”。惠施,乃“舍”之误译。

[13] 观色喜住,观色忧住,观色舍住: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界分别经》译作“伺察可喜处之色,伺察可忧处之色,伺察可舍处之色”。

[14] 六喜观、六忧观、六舍观: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界分别经》译作“六喜行、六忧行、六舍行”。

[15] 真谛住处、慧住处、施住处、息住处: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界分别经》译作“不应放逸于慧,应护持于谛,应令增长舍,寂静应当学之”。施,乃“舍”之误译。

[16] 谓发、毛、爪、齿……是谓比丘内地界也: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界分别经》译作“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肾脏、心脏、肝脏、横隔膜、脾脏、肺脏、大肠、小肠、胃、大便。或又其他之一切之内坚为粗所执受。比丘!如是言为内之地界”。“粗细肤皮”,《杂阿含·一一六五经》译作“尘垢……皮”,《中阿含·八一·念身经》译作“粗细薄肤、皮”,《中阿含·三〇·象迹喻经》译作“粗细皮肤”,《增一阿含》与巴本皆译作“皮”。

[17] 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神也: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界分别经》译作“此非我所有,此非我,此非予之我”。神,指常恒之我、真我。

[18] 脑髓、眼泪……小便: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界分别经》译作“胆汁、啖、脓汁、血液、汗、脂、泪、膏、唾、洟、关节骨髓、小便”。髓,高丽藏原作“膜”,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痰,高丽藏原作“淡”,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

[19] 谓热身、暖身、烦闷身、温壮身,谓消饮食: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界分别经》译作“例如以温、以消化,以食、饮、嚼、味令热之,即善消化”。壮,高丽藏原作“莊”,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20] 上风、下风、胁风、掣缩风、蹴风、非道风、节节行风、息出风、息入风: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界分别经》译作“上行之风、下行之风、在腹中之风、在腔处之风、流通各肢体之风、入息、出息”,《中阿含·三〇·象迹喻经》译作“上风、下风、腹风、行风、掣缩风、刀风、跻风、非道风、节节行风、息出风、息入风”。上风,又作上行风,如打嗝、反胃、呕吐。下风,又作下行风,如大小便、放屁。胁风,指胸腔之运化。行风,指行走。掣缩风,指四肢的伸缩。蹴风,又作跻风,指身体踩踏、升降。节节行风,指关节之活动。息出风,指呼气。息入风,指吸气。节节行,高丽藏原作“节节”,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21] 眼空、耳空、鼻空、口空、咽喉动摇,谓食瞰含消,安徐咽住,若下过出: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界分别经》译作“耳孔、鼻孔、口腔,又由以食、饮、嚼、味之咽下处(食道),又由以食、饮、嚼、味之止住处(胃肠内),又如以食、饮、嚼、味之下部排出处(肛门)”。

[22] 比丘!若有比丘于此五界知其如真……舍识: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界分别经》译作“时,更余有识,[此]清净而洁白,由其识得知任何之物:知乐,知苦,知不苦不乐”。

[23] 因乐更乐故生乐觉,彼觉乐觉……知已冷也: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界分别经》译作“乐受是缘触而乐受生,彼受乐受,知‘我受乐受’;彼又由彼乐受之触灭,其所生之受,[即]缘乐受触所生之乐受,彼灭,即知‘彼是止息’”。更乐,新译作“触”。乐更乐,即乐触。乐觉,即乐受。冷,清凉。

[24] 犹如火母,因钻及人方便热相故……则冷樵木也: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界分别经》译作“譬喻由二木之结合、磨触而生热、起火,由此等二木之分离、掷散,凡彼所生之热灭,彼乃止息”。

[25] 若比丘不染此三觉而解脱者,彼比丘唯存于舍,极清净也: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界分别经》译作“时,更余有舍,[此]清净洁白而且柔软、调适、照耀”。三觉,即三受。

[26] 知其如真,心不成就,不移入者,彼于尔时不复有为,亦无所思,谓有及无: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界分别经》译作“彼即对或有或非有而不行、不思惟,彼对或有或非有而不行、不思惟故,于世间不执受任何物,不执受故而无恐怖,无恐怖故而自般涅槃,知:生已尽,梵行圆成,所作已作,更不来此世”。

[27] 冷: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界分别经》译作“清凉”。

[28] 施说施:意谓施设“舍”。后一“施”乃“舍”之误译,指行舍、中舍,即毫无取著地平等对待一切。

[29] 若本必有怨家,彼于尔时放舍、吐离、解脱、灭讫……成就第一惠施处: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界分别经》译作“而又彼曾为无智者,有诸依止,令成就、执持。而[今]于彼有诸断,令从根断、根绝、无有化、成为未来不生之法。是故,具足如是之比丘,乃具足此最上舍之住处。比丘!如何,其最上神圣之舍,此即一切依止之舍离”。怨家,指依止。“惠施”,乃“舍”之误译。

[30] 息:止息。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界分别经》译作“寂静”。

[31] 自举: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界分别经》译作“妄想”。

[32] 法眼:又作法眼净、净法眼,谓如实知见佛法之观慧。

[33] 座:高丽藏原作“坐”,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

[34]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分别六界经第一竟(三千一百三十一字)”等十六字。

[35] 分别六处经:高丽藏原作“中阿含根本分别品分别六处经第二(第四分别诵)”等二十字。

[36] 汝等六处当知内也,六更乐处当知内……是谓分别六处经事: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六处分别经》译作“应知内六处,应知外六处,应知六识身,应知六触身,应知十八意行,应知三十六有情句。于其中,依此而舍此。有三念住,此为圣者之所学,此为圣者之[所]习,[大]师以此训众。彼为瑜伽师中之无上人之调御师。此为六分别之总说”。更乐,新译作“触”。三意止,又作三念住、三念处。

[37] 分别色喜住,分别色忧住,分别色舍住: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六处分别经》译作“思察喜处之色,思察忧处之色,思察舍处之色”。

[38] 是谓分别六喜、分别六忧、分别六舍: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六处分别经》译作“如是有六喜行、六忧行、六舍行”。

[39] 三十六刀当知内者,此何因说……有六舍依无欲: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六处分别经》译作“如是言:‘应知三十六有情句。’如是缘何而言耶?是依六在家为喜、六出离为喜、六在家为忧、六出离为忧、六在家为舍、六出离为舍”。

[40] 眼知色可喜、意念、爱色、欲相应乐……是谓喜依著: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六处分别经》译作“乃对眼所识之诸色,可期望、好、悦、意乐、以随伴世间味,或由获得见为获得,或既曾获得,追忆所变易、灭、已过去而起喜。若如是类之喜者,此言依在家为喜”。

[41] 知色无常、变易,尽、无欲、灭、息……是谓喜依无欲: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六处分别经》译作“乃对诸色而知为无常性、变易、离欲、灭已,以如实正慧见如是——昔时之诸法,今时此等一切之诸法,是无常、苦、变易法——而起喜。若如是类之喜者,此乃依出离为喜”。

[42] 忆已作是念……知苦忧生忧: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六处分别经》译作“对无上诸解脱生起需求:于何时之日,即我今具足诸圣者之处而住、得具足彼处而住耶?由对如是无上诸解脱生起需求而起忧”。

[43] 眼知色生舍彼平等……是谓舍依著: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六处分别经》译作“由眼见色已,愚者、痴者、凡夫不克服[色之]界限者、不克服[色之]报者,不见[色之]灾患者,于无闻者、凡夫者有舍,若如是类之舍者,即不超越诸色,故此言依在家为舍”。

[44] 忆已舍住,若有至意修习舍,是谓舍依无欲: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六处分别经》译作“而起舍,若如是类之舍者,即超越此色,故此言依出离为舍”。

[45] 有舍无量更乐,若干更乐;有舍一更乐,不若干更乐: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六处分别经》译作“舍之多性而有多依,舍之一性而有一依”。

[46] 若舍为色、为声、为香、为味、为触:意谓若舍于色、舍于声、舍于香、舍于味、舍于触。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六处分别经》译作“舍有于诸色、有于诸声、有于诸香、有于诸味、有于诸触也”。

[47] 无量空处: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六处分别经》译作“空无边处”。

[48] 无量识处: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六处分别经》译作“识无边处”。

[49] 谓此舍有一更乐,不若干更乐,取是、依是、住是也……于中断彼成就是者,因此故说: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六处分别经》译作“于此等中,彼舍之一性而一依者,依此、由此;彼舍之多性而多依者,舍彼、超越彼,如是而有彼舍,如是而有彼超越。诸比丘!依于不彼作性(无渴爱),由于不彼作性,彼舍之一性而一依者,舍彼、超越彼,如是有彼舍,如是而有彼超越。如是所言:‘于此等中,依彼而舍彼!’彼乃缘此而言”。

[50] 强:高丽藏原作“彊”,今依大正藏改。

[51] 三意止,谓圣人所习,圣人所习已,众可教者: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六处分别经》译作“有三念住,此圣者之所习,[大]师以此训众”。

[52] 世尊不以此为忧戚也,但世尊舍无所为,常念常智: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六处分别经》译作“如来不喜此、又不感喜,而且无有有漏,有念、有正知而住”。

[53] 世尊不以此为欢喜也,但世尊舍无所为,常念常智: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六处分别经》译作“如来喜此、且感喜,无漏而有念、有正知而住”。

[54] 世尊不以此为忧戚,亦不欢喜,但世尊舍无所为,常念常智: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六处分别经》译作“如来不喜此、又不感喜,非不喜、非不感喜,喜与不喜,舍离此两者已,彼为舍者,有念、有正知而住”。

[55] 无上调御士者,调御士趣一切方者: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六处分别经》译作“彼乃瑜伽师中之无上人之调御师”。

[56] 调御象者,调御象趣一方,或东方,或南、西、北方: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六处分别经》译作“由调象师,于应调御之象,令走之,唯限走一边:或东、或西、或南、或北”。

[57] 无上调御士者,调御士趣一切方: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六处分别经》译作“由如来、应供者、正等觉者,于应调御之人,令走之,于八方走”。

[58] 色观色……内无色想,外观色……净解脱身触成就游……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是无量空处成就游……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是无量识处成就游……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游……度一切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是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度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想知灭尽身触成就游,慧观漏尽断智:以上八者合称为八解脱,又作八背舍、八胜解,指分分解脱贪执之八种禅观。另参见《中阿含·九七·大因经》及注释。对,碍、障碍。

[59]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分别六处经第二竟(二千五百一十二字)”等十六字。

[60] 分别观法经:高丽藏原作“中阿含根本分别品分别观法经第三(第四分别诵)”等二十字。

[61] 比丘!如是如是观,如汝观已……是说苦边: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总说分别经》译作“诸比丘!比丘由观察彼之识不散乱、不离散于外,不住于内,不取、真正无恐畏,应如是观察之。诸比丘!识不散乱、不离散于外,不住于内者,由无取、无怖畏,于未来即不生起:生、老、死、苦之集”。受,此处新译作“取”。

[62] 座:高丽藏原作“坐”,今依明藏改。本经下文同。

[63] 大迦旃延:又作摩诃迦多衍那、摩诃迦旃延,意为大剪剔种男,为西印度阿槃提国人。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被佛陀赞誉为诸弟子中“善分别义,敷演道教”之第一比丘。

[64] 实:又作坚、坚实,指实木、坚材。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总说分别经》译作“坚[材]”。

[65] 当知世尊是眼、是智……由彼世尊: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总说分别经》译作“实彼世尊是知所知、见所见、眼者、智者、法者、清净者、说者、宣说者、持义者、与不死者、法主、如来也”。

[66] 心不住内: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总说分别经》译作“心住于内”。

[67] 识不住内: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总说分别经》译作“[即]言心住于内”。本段下文同。

[68] 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空:意谓如圣者所说的如圣者所舍、念、空而乐住。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总说分别经》译作“称为诸圣者之舍而有念乐住”,《佛为黄竹园老婆罗门说学经》译作“谓圣所观、所护念安乐住”。空,高丽藏原作“室”,今依《中阿含·二·昼度树经》之“念乐住空”改,本经下文同。

[69] 心住内: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总说分别经》译作“心不住于内”。

[70] 识住内也: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总说分别经》译作“[即]言心不住于内”。本段下文同。

[71] 不受而恐怖: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总说分别经》译作“无取而有怖”。

[72] 扪摸:攀缘、执取。

[73] 觉:此处新译作“受”。

[74] 不受不恐怖: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总说分别经》译作“无取而无怖”。

[75] 识:高丽藏原无此字,今依本经前后文补上。

[76] 座:高丽藏原作“坐”。本经下文同。

[77]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分别观法经第三竟(二千七百五十一字)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二(八千三百九十四字)”等三十三字。

[78] 温泉林天经:高丽藏原作“根本分别品温泉林天经第四(第四分别诵)”等十七字。

[79] 三弥提:《杂阿含经》译作“三弥离提”,《增一阿含经》译作“娑弥陀”。本为王舍城刹帝利种,被佛陀赞誉为诸弟子中“得喜行德,无若干想”之第一比丘。

[80] 温泉林:又作温泉精舍,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大迦旃延一夜贤者经》译作“多普达(意为温泉)精舍”,《杂阿含经》译作“ 补河”。

[81] 有一天:意谓有一位天神。

[82] 稽首作礼,却住一面: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大迦旃延一夜贤者经》译作“立于一面”。

[83] 受持跋地罗帝偈耶: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大迦旃延一夜贤者经》译作“汝忆持一夜贤者之总说与分别耶”。跋地罗帝,意谓全(日)夜住于贤善。

[84] 稽首尊者三弥提足,绕三匝已: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大迦旃延一夜贤者经》无此内容。

[85]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跋地罗帝偈: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大迦旃延一夜贤者经》译作“勿追于过去,勿愿于未来;一切过去者,彼已皆舍弃;未来者未至。而彼现在法,处处善观察,不摇又不动,了知彼修习。唯应今日作,作须诚热心;谁知明日死?不遇死大军,实谓无是事。热心如是住,昼夜不懈怠;此一夜贤者,谓静寂默者”。

[86] 作:高丽藏原作“学”,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87] 实:又作坚,意谓坚实(木材)。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大迦旃延一夜贤者经》译作“坚材”。

[88] 应:高丽藏原无此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补上。

[89] 扪摸:即攀缘、执取。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大迦旃延一夜贤者经》译作“追”。

[90] 比丘若有眼、色、眼识未来者,彼未得欲得,已得心愿: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大迦旃延一夜贤者经》译作“如是,我眼有于未来之时,如是[有]诸色,心愿得于未得”。

[91] 受:此处新译作“取”。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大迦旃延一夜贤者经》译作“动摇”。

[92] 作:高丽藏原作“学”,今依本经前文改。

[93] 大:高丽藏原无此字,今依大正藏补上。

[94]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温泉林天经第四竟(二千五百八十字)”等十五字。

[95] 释中禅室尊经:高丽藏原作“中阿含根本分别品释中禅室尊经第五(第四分别诵)”等二十一字。

[96] 卢夷强耆:比丘之名,意为赤河,出生于迦毗罗卫之释迦王族。《佛说尊上经》译作“卢耶强耆”。

[97] 释:指释迦族。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卢夷强耆一夜贤者经》译作“释迦族之迦毗罗城尼拘律树园”,《佛说尊上经》译作“释羁瘦阿练若窟”。

[98] 无事:空闲。

[99] 稽首作礼,却住一面: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卢夷强耆一夜贤者经》译作“立于一面”。

[100]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跋地罗帝偈: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卢夷强耆一夜贤者经》译作“勿追于过去,勿愿于未来;一切过去者,彼已皆舍弃;未来者未至。而彼现在法,处处善观察,不摇又不动,了知彼修习。唯应今日作,作须诚热心;谁知明日死?不遇死大军,实谓无是事。热心如是住,昼夜不懈怠;此一夜贤者,谓静寂默者”,《佛说尊上经》译作“过去当不忆,当来无求念;过去已尽灭,当来无所得。谓现在之法,彼彼当思惟;所念非牢固,智者能自觉。得已能进行,何智忧命终?我心不离此,大众不能脱。如是坚牢住,昼夜不舍之;是故贤善偈,人当作是观”。

[101] 稽首尊者卢夷强耆足,绕三匝已: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卢夷强耆一夜贤者经》无此。

[102] 夏坐:又译作夏安居、雨安居,指在印度的雨季三个月中,僧团为避免外出践踏草木、伤害生灵,而各自止居一处、专心学修。

[103] 作:高丽藏原作“学”,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本经下一偈同。

[104] 般那: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卢夷强耆一夜贤者经》译作“旃达罗”,《佛说尊上经》译作“般那末难”。

[105] 觉:此处新译作“受”。

[106] 受:此处新译作“取”。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卢夷强耆一夜贤者经》译作“动摇”。

[107]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释中禅室尊经第五竟(千五百三十六字)”等十六字。

[108] 阿难说经:高丽藏原作“中阿含根本分别品阿难说经第六(第四分别诵)”等十九字。

[109] 若:高丽藏原作“为”,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10] 勤:高丽藏原作“进”,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11] 觉:此处新译作“受”。

[112] 受:此处新译作“取”。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阿难一夜贤者经》译作“动摇”。

[113]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阿难说经第六竟(七百七十二字)”等十三字。

[114] 意行经:高丽藏原作“中阿含根本分别品意行经第七(第四分别诵)”等十八字。

[115] 意行生: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行生经》译作“行之生”。

[116] 得初禅成就游: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二·四集·一百二十三》译作“具足初静虑而住”。成就游,意为具足住、安住。

[117] 梵身天:即梵众天,《佛地经论》卷五解释:“梵身天者,离欲寂静,故名为梵;身者,众也。”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二·四集·一百二十三》亦译作“梵众天”。但《长阿含·三〇·世纪经·忉利天品》列为梵众天之外的色界天。

[118] 诸梵身天者,生彼住彼,受离生喜乐……如是意行生: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二·四集·一百二十三》译作“梵众天寿量是一劫,于彼处异生,尽其寿住已,度过其天之全部寿命已,亦往地狱、亦往傍生、亦往饿鬼。然世尊弟子于彼处,度其寿住已,度过其天之全部寿量,即于其处般涅槃。诸比丘!此是其闻弟子,与无闻异生之差别、特相、殊异,谓(异生)趣与生有”。本经下文与此类同。

[119] 静:高丽藏原作“靖”,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20] 晃昱天:又作光音天,为色界之二禅天。此天众由定心所发之光明,以替代言语传达彼此心意,故称光音天。

[121] 舍无求游: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二·四集·一百二十三》译作“于舍而住”。

[122] 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空:意谓如圣者所说的如圣者所舍、念、空而乐住。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二·四集·一百二十三》译作“圣者是舍,有乐住”,《佛为黄竹园老婆罗门说学经》译作“谓圣所观、所护念安乐住”。空,高丽藏原作“室”,今依《中阿含·三·城喻经》之“念乐住空”改。

[123] 遍净天:又作无量净天、广善天,为色界十八天之一,位于三禅天中最上。生此天者,受乐遍满,故称遍净。

[124] 无喜乐:意谓无喜之乐。

[125] 果实天:又作广果天、大果天、极妙天,为色界十八天之一,位于第四禅天之第三,以其福报广大,故名。

[126] 对:碍、障碍。

[127] 知灭身触成就游,慧见诸漏尽断智:《中阿含·九七·大因经》译作“知灭解脱,身作证成就游,及慧观诸漏尽知”,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缘经》译作“达想受灭尽而住”,《中阿含·一六三·分别六处经》译作“想知灭尽身触成就游,慧观漏尽断智”,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六处分别经》译作“而具足受想灭而住”。知灭身触,即灭尽正受,又作灭尽定、想受灭定,因此定中想、受等心所法不会生起,故名,为九次第定中之最高定。《杂阿含·四五六经》译作“有身灭正受”。

[128]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意行经第七竟(千三百十九字)”等十二字。

[129] 拘楼瘦无诤经:高丽藏原作“中阿含根本分别品拘楼瘦无诤经第八(第四分别诵)”等二十一字。拘楼瘦,意谓拘楼这个地方。拘楼,又作拘留、居楼,为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恒河上游之西岸。瘦——su,为文法上的于格复数语尾。

[130] 婆奇瘦剑磨瑟昙拘楼都邑:婆奇,应作“拘楼”,因《中阿含》其它诸经皆作“佛游拘楼瘦,在剑磨瑟昙拘楼都邑”。剑磨瑟昙拘楼都邑,意谓名为剑磨瑟昙的拘楼国都邑。剑磨瑟昙,《杂阿含·二四五经》译作“调伏驳牛聚落”,《杂阿含·二六三经》译作“杂色牧牛聚落”,《杂阿含·二九七经》译作“调牛聚落”。

[131] 有称、有讥,有无称、无讥而为说法……此分别无诤经事: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无诤分别经》译作“应知称赞,应知讥訾。知称赞、知讥訾已,即不称赞、不讥訾而应说法。应知乐之决定。知乐之决定已,应求追于内之乐。不应语恶口,不应于面前而私语。应语柔缓,勿紧急。不应执[各]国土之语言。不应用过剩之俗称。此即无诤分别之总说”。齐,疑为“乐”之误。当,高丽藏原作“常”,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道,高丽藏原作“导”,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本经下文同。齐限说,指柔缓而说。莫不,高丽藏原作“莫求”,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32] 云何为称、云何为讥而不说法: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无诤分别经》译作“而如何有称赞、有讥訾而无说法耶”。

[133] 彼知此已,则便自讥: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无诤分别经》译作“于此,或讥訾诸人”。

[134] 有结:指导致生死的烦恼。有,指生死业及其果报。结,烦恼之异名。

[135] 彼知此已,则便自称: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无诤分别经》译作“于此,或称赞诸人”。

[136] 不求内乐,此法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邪行……是故便自称: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无诤分别经》无此。

[137] 不称不讥而为说法: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无诤分别经》译作“无称赞、无讥訾而有说法也”。

[138] 不达此法,唯有苦法,有烦、有热、有忧戚邪行;彼知此已,是故便说法: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无诤分别经》译作“如是言‘耽著如是此法,此有苦、有恼害、有烦劳、有热恼之邪行’而说法”。达,通达。

[139] 不达此法,唯无苦法,无烦、无热、无忧戚正行;彼知此已,是故便说法也: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无诤分别经》译作“如是言‘而且令舍此有结之时,有是被舍’而说法”。

[140] 不求内乐,此法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邪行……是故便说法: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无诤分别经》无此。

[141] 耶:高丽藏原作“也”,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本经下文同。

[142] 莫相道说,亦莫面前称誉: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无诤分别经》译作“不应语恶口,不应于面前而私语”。

[143] 彼为知时,正智正念,令成就彼: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无诤分别经》译作“于此应知其语时”。

[144] 如是面前称誉:意谓面前称誉亦复如是。

[145] 齐限说,莫不齐限: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无诤分别经》译作“应语柔缓,勿紧急”。

[146] 向智者不自在也: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无诤分别经》译作“不明了而不了解”。

[147] 向智者得自在也: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无诤分别经》译作“明了而善了解”。

[148] 随国俗法,莫是莫非: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无诤分别经》译作“不应执[各]国土之语言,不应用过剩之俗称”。

[149] 随国俗法,是及非: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无诤分别经》译作“执[各]国土之语言,用过剩之俗称”。

[150] 瓯…… ……杅……椀……器:以上皆钵之不同方言。瓯,盆。 ,钵。杅,汤碗。椀,木碗。器,陶碗。

[151] 随其力,一向说: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无诤分别经》译作“真正如是坚固取著说”。一向,决定、确定,只此无他。

[152] 诤:指斗讼。又贪嗔痴为其因,故亦指贪嗔痴等烦恼。

[153] 须菩提:又音译称须浮帝、须扶提、苏部底,意译作善现、善吉、空生。据《杂譬喻经》载,舍卫国有长者名鸠留,产生一子,其时食器皆空,因此名须菩提(空生)。为释尊十大弟子之一,被佛教赞誉为诸弟子中“志在空寂,微妙德业”、“行无想定,除去诸念”之第一比丘,有“解空第一”之称号。

[154] 如是须菩提族姓子以无诤道……此行真实空,舍此住止息: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无诤分别经》无此。

[155]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拘楼瘦无诤经第八竟(三千一十六字)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三(九千二百二十三字)(第四分别诵)”等三十七字。

[156] 鹦鹉经:高丽藏原作“根本分别品鹦鹉经第九(第四分别诵)”等十五字。

[157] 城:高丽藏原无此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补上。

[158] 鹦鹉摩纳都提子:意谓为都提之子、名为鹦鹉之摩纳。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小业分别经》译作“都提之子斯波学童”,《佛说兜调经》译作“有一婆罗门名曰兜调,有子名曰谷”,《佛说鹦鹉经》译作“鹦鹉摩牢兜罗子”,《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译作“忉提耶子首迦长者”,《分别善恶报应经》译作“兜儞野子输迦长者”,《佛说净意优婆塞所问经》译作“有一族姓兜泥耶子,名曰净意”。鹦鹉,音译作首迦、输迦。摩纳,又音译作摩牢、摩纳婆,意为学童、青年。都提,又音译作都题、兜罗、兜调、忉提耶、兜儞野、兜泥耶,舍卫城一婆罗门之名,乃鹦鹉之父。

[159] 盘:高丽藏原作“槃”,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本经下文同。

[160] 汝不应尔,谓汝从呧至吠:《佛说兜调经》译作“汝平常时举手言咆,今反作狗吓,不知惭愧”,《佛说鹦鹉经》译作“止!白狗!不须作是声,汝本吟哦(梵志乞食音)”,《分别善恶报应经》译作“汝由未悟,见我乃吠”。呧,同“诋”,毁谤。

[161] 白狗前世是我何等:《佛说鹦鹉经》译作“此白狗本是我何等亲属”,《分别善恶报应经》译作“此犬商佉,过去宿因不知云何?愿佛演说”。

[162] 我父都提大行布施,作大斋祠,身坏命终,正生梵天。何因何缘,乃生于此下贱狗中:《佛说兜调经》译作“我父兜调在世时明经道经,不作狗”,《佛说鹦鹉经》译作“我父兜罗常行施与,常行幢施,常事于火,彼身坏死已生妙梵天上,此何以故当生狗中”,《分别善恶报应经》译作“我父兜儞野,在生之日,常行布施,祭祀火天及诸鬼神,彼身决定得生梵天,受大富乐,何故复堕畜类之中”。大斋祠,指盛大的祭祀与斋供。斋,高丽藏原作“齐”,今依大正藏改。

[163] 增上慢:《佛说兜调经》译作“自贡高”,《分别善恶报应经》译作“分别妄生计执,不行惠舍,不信三宝”。

[164] 掊:扒土。

[165] 彼众生者,因自行业……众生随其高下处妙不妙: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小业分别经》译作“种种有情,有各各之业,为业之相续者,有业为胎藏,被缚于业,以业为所依。以业分别种种之有情,即有优、劣之性”,《佛说鹦鹉经》译作“众生因缘故、因行故、缘行故、作行故,随众生所作行,令彼彼有好恶、高下”,《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译作“一切众生,系属于业,依止于业,随自业转。以是因缘,有上中下差别不同”,《分别善恶报应经》译作“一切有情,作业修因、善恶不等,所获报应贵贱上下、种族高低,差别亦殊”,《佛说净意优婆塞所问经》译作“世间众生,所作因行有差别故,其所得果而各有异”。

[166] 具足:此处意谓成就。

[167] 来生人间:意谓将来若生于人间。

[168] 无疾病:《佛说兜调经》、《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分别善恶报应经》、《佛说净意优婆塞所问经》皆译作“少病”。

[169] 彼闻柔软、粗犷强言:意谓彼闻柔软之言、粗犷之言或强言。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小业分别经》译作“虽[由其他]言些少[事]”。犷,高丽藏原作“ ”,今依明藏改。

[170] 威德: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小业分别经》译作“权势”。

[171] 彼可敬不敬,可重不重……可叉手向礼拜问讯不叉手向礼拜问讯: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小业分别经》译作“应礼人而不礼,应起迎而不起迎,应让座而不让座,应让路而不让路,应尊敬而不尊敬,应尊重而不尊重,应恭敬而不恭敬,应供养而不供养”。与道,即让道。叉手,即合掌。

[172] 无有财物: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小业分别经》译作“贫穷”。

[173] 彼若有名德、沙门、梵志:意谓彼若为有名德之沙门或梵志。

[174] 曰:高丽藏原作“目”,今依大正藏改。

[175]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鹦鹉经第九竟(三千四百六十五字)”等十四字。

[176] 分别大业经:高丽藏原作“中阿含根本分别品分别大业经第十(第四分别诵)”等二十字。

[177] 三弥提:《杂阿含经》译作“三弥离提”,《增一阿含经》译作“娑弥陀”。本为王舍城刹帝利种,被佛陀赞誉为诸弟子中“得喜行德,无若干想”之第一比丘。

[178] 无事:指空闲之树林。

[179] 异学哺罗陀子: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大业分别经》译作“出家者普达梨弗”。异学,即外道。哺罗陀子,外道之名。

[180] 身口业虚妄,唯意业真谛。或有定,比丘入彼定无所觉: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大业分别经》译作“身业是空无,语业是空无,唯有意业是真实。又有禅定,若成就其禅定者,亦无任何觉知”。

[181] 故作业:谓故意作之业。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大业分别经》译作“故思业”。

[182] 此法律:指佛之法与律。

[183] 上尊人:高丽藏原作“上尊上尊人”,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大业分别经》译作“长老比丘”。

[184] 痴人无道: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大业分别经》译作“愚痴人”。

[185] 问事不定:意谓应不定答复之问事,即应分别不同情形而作不同答复的问题。

[186] 一向:决定、确定,只此无他。

[187] 所有觉者是苦: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大业分别经》译作“一切之所受是在此苦中”。觉,此处新译作“受”。

[188] 若故作乐业,作已成者,当受乐报……当受不苦不乐报: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大业分别经》译作“由身、语、意作当觉乐受之思业已,彼觉受乐。友,普达梨弗!由身、语、意作当觉苦受之思业已,彼觉苦受。友,普达梨弗!由身、语、意作当觉不苦不乐受之思业已,彼觉不苦不乐也”。

[189] 阿难!若汝从世尊闻分别大业经者,于如来倍复增上心静得喜: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大业分别经》译作“阿难!假令有任何异学之出家愚人、浅学者,阿难!若听汝等分别如来之大业分别,谁亦得知明如来之大业分别”。闻,高丽藏原作“问”,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静,高丽藏原作“靖”,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90] 离、护:离,谓离于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护,谓于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等不犯。

[191] 比:同类。

[192] 如是见者,则为正见;异是见者,则彼智趣邪: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大业分别经》译作“若如是知者,此为正知者也。若知[其]他者,于此等有误知”。邪,高丽藏原作“耶”,今依碛砂藏改,本经下文同。

[193] 若所见所知极力扪摸,一向著: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大业分别经》译作“唯其自知、自见、自所经验,唯其顽固取著”。扪摸,心系、攀缘。一向,决定、确定,只此无他。

[194] 如来知彼人异: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大业分别经》译作“于如来之大业分别有别智”。

[195] 彼若本作不善业,作已成者,因不离、不护故……生善处天中: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大业分别经》译作“或彼应以前所作之善业当受其乐;彼或应于后所作之善业当受其乐;或彼于死时,为有正见者,而有成就受持。由此,彼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然而,若彼于此处,是杀生者、偷盗者……乃至……为邪见者,其报于现世,或于次世,或于后世生起而受之”。

[196] 彼若本作善业,作已成者,因离、护故……生恶处地狱中: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大业分别经》译作“或应以前所作之罪业当受其苦;或彼于后应彼所作之罪业当受其苦;或彼于死时,为有邪见者,成就受持之。由此,彼身坏命终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处、地狱。而且,彼若于此世,是离杀生者、离偷盗者……乃至……为正见者,其报于现世,或于次世,或后世生起而受之”。

[197] 或复本作不善业,作已成者,因不离、不护故……生恶处地狱中: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大业分别经》译作“或彼应以前所作之罪业当受其苦;彼或应于后所作之恶业当受其苦;彼或于死时,为有邪见者而有成就受持之。由此,彼身坏命终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处、地狱。然而,若彼于此处,[是]杀生者、偷盗者……乃至……为邪见者,其报于现世,或于次世,或于后世生起而受之”。

[198] 或复本作善业,作已成者,因离、护故……生善处天中: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大业分别经》译作“或彼应以前所作之善业当受其乐;彼或应于后所作之善业当受其乐;或彼于死时,为有正见者,而有成就受持。由此,彼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然而,若彼于此处,是离杀生者、离偷盗者……乃至……为正见者,其报于现世,或于次世,或于后世生起而受之”。

[199] 有四种人……或有似有: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大业分别经》译作“有业之不可有而见为不可有,有业之不可有而见为可有,有业之可有而见为可有,有业之可有而见为不可有”。

[200]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分别大业经第十竟(三千五百七字)中阿含经卷第四十四(六千九百七十二字)中阿含根本分别品第二竟(二万四千五百八十九字)(第四分别诵)”等五十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