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分析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又。十五岁是入大学的年龄。《白虎通·辟雍》中载:“古者所以年十五入大学何?以为八岁毁齿,始有识知,入学学书计。七八十五阴阳备,故十五成童志明,入大学,学经术。”孔子说,他十五岁而有志于学,学了十五年,到三十岁才跨入下一个阶段。这期间,他去过一次宋国,成亲后才回鲁国,然后做过委吏和司职吏等初级公务员的工作。
三十而立 立:相对于上句“志于学而言”,指学有所成,确立了思想理论体系。三十岁这年孔子创办了私学,又过了十年才跨入下一个阶段。三十岁至四十岁之间,孔子的教学已经很有名气了。他三十三岁的时候,鲁国“三桓”之一的孟僖子临终前让两个儿子都拜其为师。其间,孔子有过两次出国经历,一次是适周求学于老子,《孔子家语》中载:“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一次是鲁国内乱,鲁昭公被“三桓”驱逐,孔子去了一趟齐国,受齐景公赏识,但不容于齐国大夫阶层,便回到了鲁国。《史记·孔子世家》中载:“景公说(悦),将欲以尼谿田封孔子……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遂行,反乎鲁。”
四十不惑 惑:迷惑。四十至五十岁之间,鲁国政局混乱,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史记·孔子世家》中载:“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於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脩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上天赋予的使命。五十岁至六十岁之间,孔子积极求仕,公山不狃据费邑叛季氏,召,孔子欲往,终未行。后受鲁定公重用,由中都宰升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后又兼摄相事,鲁国大治。齐人闻之,畏惧鲁国由此强大,于是使用美人计,送了八十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不再受到鲁国重视,于是离开,开始周游列国。
六十而耳顺 耳顺:听天命,指尽人事而听天命。孔子周游列国均不得重用,此时已然明白并非秉承天命就一定能实现天命。季桓子晚年对排挤走孔子一事颇为后悔,遗命季康子召孔子回国,但季康子折中受命,只召回了孔子的弟子冉求,孔子有归于之叹。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冉求回鲁国后政绩卓著,后在对齐作战中建立奇功。在其斡旋下,孔子六十八岁得以被接回鲁国,后被尊为国老,顾问国事,却敬而不用。
【译解】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确立思想;四十岁不再迷惑;五十岁知道了天命;六十岁后尽人事而听天命;七十岁后从心所欲也不会逾越规矩。”
【逻辑】
本章孔子自述人生走过的六种境界:从志于学,到志于教,再到志于道,然后到志于治国平天下,不可得之后又志于传道,最后安于道。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终均可归纳为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