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菩萨戒香疤
“影像不停地闪烁,要不是房间里的灯光很亮,我完全可以怀疑这是在做梦,但这个人太真实了,那注视着我的坚定目光令我心里很踏实,他虽然穿的是一身休闲装,但却觉得那不是他的衣服,他的头竟然是剃光的,在他几次低头检察我腹部的伤口时,我惊讶的发现,他的头顶上竟然有几排小疤,排列的很整齐,象是被什么烫出来的……”肖一茗脱出而口:
“香疤。”刘可可望了他一眼说:
“哦,我没闻出有什么臭味,但也没有香味。”元旦咯咯笑道:
“可可,咯咯咯,看来你还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那是香疤,咯咯,香烫出的疤。”刘可可一脸茫然:
“哦?为什么要在头顶烫出这样的疤呢?很痛吧?”沈唯西急忙想阻拦,已经来不及了,肖一茗这个“百科全书”开匣了:
“和尚头上的点,俗称叫做香疤,又称戒疤。指佛教徒为求受清净戒体而燃香于身上所遗留的疤痕。其行为根据或系起自于舍身供养之思想,或系为断除我执。受戒时燃戒疤又称‘烧香疤’,所燃香疤之数目一般有一、二、三、六、九、十二。十二点表示是受的戒律中最高的‘菩萨戒’。在家众多于受菩萨戒日的前夜、烧戒疤于手腕;出家众的戒疤多烧于头顶。
烧戒疤的习俗,据说起源于元代,当时有位志德和尚受到元世祖的尊崇,他传戒时,规定受戒者每人燃香于头项,受沙弥戒的燃三柱香,受比丘戒的燃十二柱香,作为终身之誓。这样一个小小的发明,后来居然悄悄地流传开来,并且世代传袭下来。这当然是一种残害身体的陋习,是汉地佛教文化的小小的土特产。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汉地佛教文化圈的一点特色,简单地说,就是佛教发展到后期,‘大众信仰’比极少数思想家所构成的‘精英文化’拥有强大得多的能量。发明烧香疤的人,嗯,这个疤也俗称‘烫香洞’,这个发明人元僧志德根本算不得一个佛学家,但他的这个小发明,流传之广和深远却是惠能以后任何著名高僧的学说所不能比拟的。
当然,在咱们国家流传最久的说法,还是说这个和尚烧戒始于南朝梁代的梁武帝,梁武帝是个狂热的佛教徒,他曾三次舍身佛寺当和尚,又三次被大臣用重金向寺庙赎回。当时,他大赦天下死囚,令其信佛当和尚。但又怕他们逃出寺院,重新犯罪,就以黥刑,嗯,就是在脸面刺字的一种刑法,以这个刑为范本,后来狱头们就在犯人头上烧上戒疤以便随时识别,加以捕获,此即中国佛教徒烧戒的开始。后来,烧戒被认为是入佛门苦修的开始,逐渐适用于所有的和尚,并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世俗人眼中和尚的标识之一。
嗯,小刘,你注意看清了吗?那人头上的香疤应该是多少点呢?”刘可可看来真的是没有见过和尚的,其码在他现有的记忆里是没有的,因为头一回听说此事,正听得入迷,听到肖一茗问,他兴奋地回答:
“整整齐齐的三排,每排四点,十二点没跑了。”肖一茗和元旦对了一下眼色:
“此人竟受的是‘菩萨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