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在江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牡丹吐蕊花信止

二十四番花信风至谷雨而终,牡丹、荼蘼、楝花三番花信风过,自是“绿阴芳草长亭”(南宋颜奎《清平乐·留王静得》)的景象。谷雨节气的第一候花信风便是牡丹,近人吴昌硕《富贵牡丹图轴》题诗云“国色天香绝世姿,开逢谷雨得春迟”,谷雨前后正是牡丹开花时节。于是,牡丹便以节气为名,称“谷雨花”。

牡丹闻名于唐代,“武则天贬牡丹”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得很广。这个故事想必不少人都有印象,宋人高承编撰的《事物纪原》中记载说,有一年冬天,武则天到上苑饮酒,突发奇想,欲百花齐放。百花花神因惧怕女皇威势,不敢违令,唯独牡丹卓然独立,迟迟不开。武则天大怒,将牡丹花神贬到洛阳。此后牡丹在洛阳大盛,于是便有了“洛阳牡丹甲天下”的说法。传说自然不能当作信史,这个故事其实源自武则天在天授二年(691年)所作的《腊日宣诏幸上苑》一诗,诗云:“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不过南宋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则对这件事做了一番说明,他认为武则天作此诗只是为了蒙蔽一些试图推翻武周政权的大臣,在上苑周密部署,利用百花齐放,威慑权臣,从而阻止了一场政变。历史的记载与故事的传奇相互交织,让真相显得格外扑朔迷离。不过,有“花中之王”美誉的牡丹却因其高贵的气质赢得了世人的赞叹,传说故事也在人们口耳之间,代代相传。

旧时江南民间有“谷雨三朝看牡丹”之说,谷雨交节后的第三天,各处种植有牡丹的场所,即便是私家庭院,也都会向市民免费开放,任人观赏。《清嘉录》曾记载说,当时苏州城在入夜后,街市悬挂彩灯,士女观游,摩肩接踵。文人雅士在牡丹花丛设“花会”或“花局”,饮酒作诗。

北宋时,洛阳家家种牡丹,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云“以蜡封花蒂,数日不落”,当时官员们以这种方法保存花蕾,将洛阳牡丹进贡到汴京。宋代男子有戴花的风尚,皇帝宋真宗曾于宜春殿赐王族、大臣牡丹花让其戴之。北宋时,江南的苏州也掀起了一股种花热。南宋范成大《吴郡志》记载,宋徽宗统治时期,苏州有个人名为朱勔,专门替宋徽宗和达官贵人搜罗奇花异石。朱勔在自家的园圃中种了数千株牡丹,并以金牌记下花名。此后,苏州一带牡丹便被广泛种植,豪门大家、会馆义塾、寺庙道观等各处纷纷种上了牡丹。后来朱勔家败落,牡丹花圃尽数被毁。随着宋室南渡,洛阳人口南迁,洛阳牡丹也随之向南传播,洛阳的牡丹花种也传到了江南苏州、杭州等地,“玫瑰紫”“紫云红”“玉楼春”“绿牡丹”“傅家白”等品种便在江南落地生根,使南宋民众对牡丹的喜爱有增无减。明清之时,苏州洞庭山、光福等地花农到了谷雨时节,会纷纷挑着担子前往山塘花市出售牡丹。

清人陈淏子《花镜》云:“江南有二十四番花信风,梅花为首,楝花为终。”花信风,从小寒吹起,吹至谷雨,便是“风到楝花,二十四番吹遍”(北宋汤恢《倦寻芳·饧箫吹暖》)。此时桃李飞尽,只有这一丛丛的楝花绽放,团团簇拥,“细红如雪点平沙”(北宋王安石《钟山晚步》),素雅妖娆,留着一抹清雅明艳的春色。自然,时光至此,便要进入夏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