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工程师形成的质量规制研究思路如图1.1所示,可大致描述如下。
一是工程师形成的质量规制理论分析。从专业文化的基本概念开始,逐步分析专业人员规制的形成机理和规制方式,聚焦专业人员市场准入规制,重点考证该领域所采用的4种专业资格证书:鉴定、认证、执照和注册;接着,从专业工程师形成两个阶段的质量规制方式和标准的分析入手,得出专业工程师形成的质量规制与专业工程师市场准入规制二合一规制图;最后,分析指出工程师质量规制是工程师制度的核心主题,介绍政府干预专业人员质量规制的发展历程、原则及未来发展趋势。通过上述3个方面的理论分析和介绍,达到既纠正国内目前accreditation和certification同时译为“认证”的概念错误,又为工程师形成的质量规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的双重目的。
图1.1 工程师形成的质量规制研究思路
二是用历史分析法,以对美国专业工程师质量规制百年演化的分析为背景,辅以英国、加拿大和德国的对比分析,从4个典型案例的详细分析中初步揭示工程师质量规制的起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并初步展示了工程师质量规制系统的多样性和多种组合的可能性,以及在经济全球化中该系统应关注的关键点——工程学位的国际互认和专业工程师的国际流动,为研究工程师质量规制体系的分析与分类中选择分析单元提供了丰富的案例支持。
三是利用内容分析法,对17个工业化国家已有的工程师质量规制体系从4个不同的侧面拆分开来进行分类分析,找出该体系的一些共性规律即关键点。
四是利用扎根理论,在对工程师形成的质量规制体系的不同侧面拆分分类的基础上,从工程师质量规制体系整体的角度出发,对工程师质量规制模式进行综合分类,给出工程师质量规制体系4种模式及其所包含的国家,并分析每种模式的制度约束、组织约束和文化约束,最后重点剖析每种模式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五是根据前述的工程师形成的质量规制的理论和对该体系的分析与模式分类的研究结论,结合正在进行的中国工程师质量规制的实践,综合利用公共政策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和结构性访谈,给出中国工程师形成的质量规制体系的公共政策设计方案。
1.3.2 研究方法
研究问题决定研究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工业化国家已有的工程师形成的质量规制体系的模式进行分类研究,据此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工程师质量规制的公共政策设计方案。根据这一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主要有内容分析法、扎根理论、历史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层次分析法和访谈法。
1.内容分析法
本研究的对象是欧美工业化国家,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已有的文献资料作为研究的基础。本研究中选取了易于得到资料的而且是工程师形成的质量规制的典型性代表国家17个,其中,欧洲15个,北美2个。内容分析的主要文献材料是3份调查研究报告和相关的其他补充材料。这3份调查报告是:2005年FEANI关于工程师质量规制的分类的报告、1980年英国政府的《费尼斯顿报告》和2000年ECUK的《工程专业》。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主要以各种文献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网络信息、课本、文章、报纸、小说、杂志、歌曲、广告和图画等,都是可以分析的内容。早期的内容分析法源于社会科学,借用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历史文献内容的量化分析。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内容分析法既是一种主要的文献资料分析方法,又是一种独立完整的科学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的区别在于:一是对象不同,文献分析法是对某课题一系列文献的分析综合,内容分析是对样本做技术性处理;二是内容不同,文献分析法是鉴别文献的内容,进行归类整理,而内容分析法已经限定好了研究内容,是对限定好的内容继续分析,将它们分解为分析单元,进行客观事实的描述;三是分析程序,文献分析法是查阅文献,鉴别评价,归类整理,内容分析法则是预先根据要研究的内容指定内容的分析类目,并按顺序做系统评判记录;四是结果表述,文献分析法是对事实资料做评述性说明,而内容分析法则需要进行定量的统计描述,然后得出结论。
内容分析法将非定量的文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对文献内容做出定量分析和做出关于事实的判断和推论。此外,它对组成文献的因素与结构的分析更为细致和程序化。作为一种独立的科学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有一套较严格的程序,主要包括文献抽样、设计分析维度、确定分析单位、量化处理、统计处理等步骤。本研究采用的内容分析类型是频率计数的分析,在这种方法中,首先定义计数的单位和计数的类别,然后对各种信息中所发现的单元特征的各种类型的次数进行记录。
内容分析的一般过程包括:建立研究目标,确定总体与分析单位,依据测量和量化的原则,设计能将分析单元的材料分解为一系列项目的分析维度或类别系统,再按照分析维度严格地抽取有代表性的资料样本(抽样样本),把样本转化成分析类目的数据形式,最后对数据进行统计推论。
内容分析法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泛。就研究材料的性质而言,它可适用于任何形态的材料,包括文字记录形态类型的材料和非文字记录形态的材料(如广播与演讲录音、电视节目、动作与姿态的录像等);就研究材料的来源而言,它既可以对用于其他目的的许多现有材料(如学生教科书、日记、作业)进行分析,也可以为某一特定的研究目的而专门收集有关材料(如访谈记录、观察记录、句子完成测验等),然后再进行判断分析;就分析的侧重点讲,它既可以着重于材料的内容,也可以着重于材料的结构,或对两者都予以分析。内容分析法的适用范围虽然广泛,但适合的内容一般应具有能重复操作、能被人感官体验、意义明显、可以直接理解等特征。
选择内容分析法对工程师形成的质量规制体系进行分析,是由于内容分析法具有以下优点。一是研究程序较客观。内容分析法是对内容做系统且客观的量化处理,从而依据这些量化的信息做描述性的分析。内容分析法具有客观性,一方面指内容是客观存在的,另一方面指进行内容分析的标准是客观的。在进行内容分析前,要对分析的类目、判断标准、记录方式等有一个总体规划,然后按照预先规定的类目表格判断并记录内容出现的客观事实,根据客观事实做出分析判断。二是研究过程呈现结构化。内容分析的目标比较明确,对分析过程高度控制,按照事先安排的方法、程序操作执行,结果便于量化与统计分析。三是内容分析属于非介入研究。内容分析不以人为对象,而以物为对象,被研究的事物不会对研究者做出反应,研究者的主观态度不容易干扰研究对象。四是内容分析法体现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内容分析法以定性研究为前提,找出能反映文献内容一定本质的量的特征,并将它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定性与定量的结合能够达到对内容所反映的本质更深刻、更全面、更精确的认识,得出更加科学完整、符合事实的结论,获得一般从定性分析中难以找到的联系和规律。
本研究第4章用内容分析法,从工程师质量规制体系的规制级别与种类、制度与组织模式、关键环节的关联、工程师形成4个大类分析了工程师形成的质量规制体系,对17个欧美工业化国家的工程师质量规制体系分别进行了内容分析,给出了从4个不同角度划分的工程师质量规制体系分类,并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工程师质量规制的关键点。
2.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是一种研究方法,其主要宗旨是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自下而上建立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在这些概念之间建立联系而形成理论。
在扎根理论被提出来之前,社会科学研究界普遍存在理论性研究与经验性研究之间互相脱节的现象。扎根理论不仅强调系统地收集和分析经验事实,而且注重在经验事实上抽象出理论,因此被认为较好地处理了理论与经验之间的关系。
扎根理论的主要分析思路是比较,在资料和资料之间、理论和理论之间不断地进行对比,然后根据资料与理论之间的相关关系提炼出有关的类属及其属性。
在第4章利用内容分析法对工程师质量规制体系的4个大类的分类基础上,即工程师质量规制体系的规制级别与种类、制度与组织模式、关键环节的关联、工程师形成4个大类,第5章从工程师质量规制体系整体的角度出发,根据扎根理论的原理对工程师质量规制的模式在多次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类。根据国家是否参与工程师专业形成的规制、规制的严格程度和规制的制度与组织安排3个综合分类标准,把17个国家的工程师质量规制体系分为4种模式:模式一即自由模式,7个国家属这种模式;模式二即单元适度规制模式,6个国家属这种模式;模式三即单元严格规制模式,3个国家属这种模式;模式四即多中心规制模式,只有美国1个国家属这种模式。
3.历史研究法
历史研究是建立在信息基础上对过去的描述、分析和解释的过程,这些信息来自研究主体相关的材料。本研究通过历史研究法,收集美国工程师形成的质量规制相关的事实材料,描述、分析、解释美国工程师质量规制的百年演变,为工程师形成的质量规制体系的分析与模式分类提供依据。
4.案例研究法
本研究多次用到案例研究法。第3章介绍了美国专业工程师质量规制百年演化,在详细介绍了美国工程师执照制度的百年历史后,以英国、加拿大和德国3个国家为典型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得出4个国家的该体系共性要点和主要区别,为下一步对该体系的分析与分类提供了案例依据。在工程师形成的模式分类中,以每个模式的代表国家为典型案例,具体分析各模式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5.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著名的运筹学家T.L.Satty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它是指将与决策问题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一种决策方法。它把人的思维过程层次化、数量化,并用数学为分析、决策、预报或控制提供定量的依据。这一方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后,构建一个层次结构模型,然后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把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求解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一种简便的决策方法。此方法尤其适合人的定性判断起重要作用的、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
在应用层析分析法分析问题时,首先要把问题层次化。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照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并最终把系统分析归结为底层(供决策的方案、措施等)相对于顶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权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序问题。在排序计算中,每一层次的因素相对上一层次某一因素的排序问题又可简化为系列成对因素的判断比较。为了将比较判断定量化,层次分析法引入了1-9标度法,并写成判断矩阵形式。在形成判断矩阵后,即可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计算出某一层次对于上一层次某一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权值。在计算出某一层次相对于上一层次各个因素的单排序权值后,用上一层次因素本身的权值加权综合,即可计算出某层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的相对重要性权值,即层次总排序权值。这样,依次由下而上即可计算出最低层因素对于最高层的相对重要性权值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序值。
层次分析法不仅简化了系统分析和计算,还有助于决策者保持思维过程的一致性。层次分析法是一种模拟人的思维过程的工具,如果说比较、分解和综合是大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基本思考过程,那么层析分析法对这种思考过程提供了一种数学表达及数学处理的方法,其整个过程体现出分解、判断、综合的系统思维方式。层次分析法提供了决策直接进入分析过程、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有利渠道。因此,层次分析法十分适用于具有定性的,或定性定量兼有的决策分析。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系统分析和科学决策方法,现在已广泛地应用在经济管理规划、能源开发利用与资源分析、城市产业规划、企业管理、人才预测、科研管理、交通运输、水资源分析利用等方面。
人们在进行社会、经济及科学管理领域问题的系统分析中,面临的常常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而缺少定量数据的系统。层次分析法为这类问题的决策和排序提供了一种新的、简洁而实用的建模方法。
6.访谈法
为了修正本研究提出的中国工程师形成的质量规制的建议模型,本研究采用结构化访谈的形式,对该体系的备选模型征求专家的意见。
[1]在我国绝大多数文献和实践中,accreditation和certification同时被译为认证,但基于本书第2章的分析,本书将accreditation全部译为鉴定,而将certification译为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