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后方勤务与物联网的关系
1.3.1 后方勤务发展技术需求
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局部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必须随时准备战争,以能战方能止战。然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是战争胜利与否的关键。一方面战争对后勤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保打赢”是一切后勤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后勤有不断扩大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后勤又必须精减,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后勤摊子扩大了,国民经济都难以承受,经济与国防协调发展就成为一句空话。在这种两难的境况下,后勤就只有一条路可走,即以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支撑后勤在精减的同时,提高效率。精确保障、智能保障是实现后勤精干高效的重要保障模式,客观上需要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持。
1.3.2 物联网对后方勤务的促进
2009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跟无锡市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在无锡高新区成立一个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中心,定位于在物联网产业链的技术研发、产业孵化、产业应用等领域进行攻关创新。2010年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智能终端、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扶持发展。《“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向各行业全面融合渗透,构建万物互联、融合创新、智能协同、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2017年8月,中国物联网产业应用联盟正式成立,国家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物联网扶持政策,这一年被称为物联网“商用元年”。
物联网在民用领域快速发展的同时,在军用领域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对军事指挥、军事网络、军事后勤、军事装备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军队信息化建设、提高了部队战斗力。物联网的理念和先进信息技术迅速被世界各国运用于军队装备保障领域,对各种参战物资实行感知和控制,以满足现代战争对装备保障“快”“准”“精”等的要求。例如,美军已在多数装备物资中嵌入信息芯片,使用各类传感设备随时获取装备物资的相关信息,战时既能对装备物资的运用快速做出决策,快速实施分配,准确掌握各类物资的动、静状态,准确对物流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又能及时根据变化的情况和需求,在三军中实现物资保障一体化,发挥整体保障效益。美军这种“精确保障”“精确物流”模式,就是成功运用物联网理念与技术的结果。其在军事领域的成功运用,给其他各国军队装备保障以很大启发和影响,同时也带动了世界各国军队装备物资保障的革新与建设,发展潜力正在日益凸显。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对后勤保障的依赖性大大增加。即使是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美国,也认识到其后勤体系仍然存在诸多弊端。伊拉克战争初期,美军由于后勤计算和判断上的失误致使战前准备不足,特别是没有预先考虑到伊拉克战场保障环境之恶劣,因此迟滞了美英联军的作战行动。战区后勤基地内的物资堆积成山,而运往战场的物资则在“最后1英里”失去了透明,前线物资补给捉襟见肘、频频告急。对于战争中暴露出的后勤保障问题,美军审计局在一份评估报告中称:“可视性水平远没有达到部队的现实需要,更不用说保障未来作战了。”因此,要真正实现物资从“工厂到散兵坑”的全程可视,还必须以新的后勤保障技术推动后勤领域的全面变革,实现动态自适应的后勤保障。
物联网似乎是专为军队后勤“量身打造”的一项完美技术,可以弥补后勤领域的诸多不足:第一,物联网的应用可以有效避免后勤工作的盲目性。随着射频识别、二维条码和智能传感等技术的突破,物联网无疑能够为自动获取在储、在运、在用物资信息提供方便灵活的解决方案。在各种军事行动过程中,物联网有助于在准确的时间、准确的地点向作战部队提供合适的补给,避免多余的物资涌向作战地域,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和浪费。同时,还能够及时掌握物品更换和补充的精确时间,实时获知特殊物资的运输要求,恰当安排操作人员、工具和设施;并根据战场环境变化,有预见性地做出决策,自主协调、控制、组织和实施后勤行动,实现自适应后勤保障。第二,物联网的应用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补给线的安全性。基于物联网的后勤体系具有网络化、非线性的结构特征,具备很强的抗干扰和抗攻击能力。不仅可以确切掌握物资从工厂运送到前方散兵坑的全过程,而且可以优化运输路线、提供危险警报、在途中改变车辆任务,特别是可以把后勤保障行动与整个数字化战场环境融为一体,实现后勤保障与作战行动的一体化,使后勤指挥官随时甚至提前做出决策,极大地增强后勤行动的灵活性和危机控制能力,全面保障后勤运输安全。第三,物联网的应用能有效避免重要物资的遗失。各国军队都非常重视战场物资的管理,极力避免武器装备、重要零部件等物资的遗失。而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一个物资中转站由于未能准确知道物资的具体位置,竟然丢失了1500个防弹衣插件,17个速食集装箱被遗忘在补给基地达一个星期之久。美国国防部可以通过这种灵巧标签,在世界范围内追踪每件装备,甚至在理论上追踪到每一发弹药。随着射频识别标签技术的成熟、成本的降低,物联网完全可以应用到单件武器的管理,更加严格地控制武器库,而且有助于寻找丢失的威胁性极大的武器。
1.3.2.1 后勤指挥更加高效
1)物联网扩大了指挥员信息获取的广度与深度
在陆、海、空、天、电各个领域,指挥员可通过传感器自动获取战场上各部(分)队的人员数量、携带武器装备数量和战斗力、后勤保障需求等信息,提高信息获取的实时性与快捷性,从而使指挥更加快速、灵活。通过大量互联的传感器,可有效延伸指挥员的指挥触角,使指挥活动由对人的指挥发展成为指挥员对包括人在内的后勤资源的直接远程指挥。
2)战场感知使前后方一体
在信息化战争中,战场感知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军队的战斗力,增强战场感知能力是建设信息化战场的核心内容之一。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战场的主动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能“先敌发现”,而“先机”的夺得依赖“感知”的获得。目前,美军已建立了具有强大作战空间态势感知优势的多传感器信息网,这可以说是物联网在军事运用中的雏形。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已研制出一些低成本的自动地面传感器,它们与装在卫星、飞机、舰艇上的传感器有机融合,形成多维全方位、全频谱、全时域的情报侦察监视(ISR)体系。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多数打击兵器都是依靠战场感知的目标信息而实施对敌攻击的,有人甚至将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称为“传感器战争”。
与美军目前的传感网相比,物联网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战场感知的精确化、系统化和智能化。物联网可以把处理、传送和利用战场目标信息的时间,从以往的几小时乃至更长压缩到几分钟、几秒钟甚至同步,各汇聚节点将数据送至指挥部,最后融合来自各战场的数据形成完备的战场态势图。物联网能够通过大规模部署节点有效避免侦察盲区,为火控和制导系统提供精确的目标定位信息,同时实时实现战场监控、目标定位、战场评估、核生化攻击监测,并且不会由于某一节点的损坏而导致整个监测系统的崩溃。通过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技术,完全可以为物联网每个传感器节点(甚至世间万物)分配一个单独的IP地址,真正实现对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感知。也可以通过飞机向战场撒布肉眼看不见的传感器“尘埃”,利用物联网实时采集、分析和研究其监测数据。因此,物联网将给予指挥员新的电子眼和电子耳,堪称信息化战场的宠儿。
战场感知不仅为作战取胜创造了先机,同时也催生了战场军事力量的一体化。要发挥战场感知效能、快速传递信息,就必须把实时化的战场感知系统、智能化的武器系统、自动化的指挥控制系统联为一体,构成一体化的作战体系,从而使“以平台为中心”的联合作战转向“以网络为中心”的一体化作战。
在信息化战争中,信息的产生、处理、存储、传输和利用,决定着部队的行动、武器控制和战场态势。信息资源将成为信息化战争的重要物质基础,战争的胜负将主要取决于谁能实时控制和利用更多的信息资源。物联网比现在战场上开始使用的无线传感网络更加高级和完备。它可以在多种场合满足军事信息获取的实时性、准确性、全面性等需求,协助实现有效的战场态势感知,满足作战力量“知己知彼”的要求。一种典型的设想,是用飞行器将大量微传感器节点撒布到战场上的广阔地域,这些节点自组成网,边收集、边传输、边融合战场信息,为各参战单位提供“各取所需”的情报服务。近期几场局部战争的实践表明,必须对现有指挥控制系统在内的相关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使战场感知和态势控制能力进一步适应未来作战的需要。物联网似乎可以担当此重任。
1.3.2.2 物资保障更加精确
运用了物联网后,后勤物资主动配送成为可能,简单说来就是利用广泛部署的自动识别系统,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结合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电子商务等,实现后勤物资资源网络和信息网络的“无缝连接”。同时,帮助首长和决策机关全面、准确、及时地“感知”需求,掌握物资保障的主动权。
1)物联网应用于精确主动配送式保障
精确主动配送式保障是指在精确预测部队需求的前提下,改变过去逐级前送、被动等待的后勤保障方式,将所需物资主动配送到战斗单位乃至士兵,使补给速度发生质的变化,它是现代化后勤保障模式的研究方向。通过在后勤物资中装入电子标签,使物资可以实现从起点直达战斗部队的“一站式”供给,提高了物资请领、运输、接收、储存和发放的速度与准确度。自动化的网络平台,可使保障对象位置变化和物资需求变化等动态信息,与后勤物资的数、质、时空等静态参数以及物资流通变化等动态参数的互动更加实时,从而提高了修订保障计划与协调保障行动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同时,卫星定位系统可以实时、快速、有效地解决物流配送过程中运输工具调度和行进路线选择、精确定位部队用户等诸多问题,有利于提高物资的补给速度,从而实现精确主动配送式保障。
2)物联网应用于建立网络化后勤保障体系
后勤保障网络化是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联合作战的要求,是指通过多种信息技术将各个后勤保障网点(如指挥中心、后方基地、仓库等)集成为保障网,实现物流配送实体网络和信息网络的一体化集成。物联网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使传感网络的触角延伸到战场的每个单兵和每件兵器,可将彼此独立的侦察网、通信网、指控系统、火力网、军事综合信息网等系统与网络进行一体化集成,也可将通信、感知、信息对抗等信息武器和武器平台建设成一体化的综合信息系统,而且该系统还可进一步渗透到战场的基础设施中,从而极大地扩展了网络集成的内涵。同时,有利于后勤网络与军事网络的集成。物联网可将彼此独立的后勤保障、通信网、指控系统、火力网等系统与网络进行一体化集成,也可将通信、感知、后勤保障等信息和武器平台建设成一体化的综合信息系统,扩展了网络集成的内涵,从而极大地提高军需保障的效能和水平。
1.3.2.3 物流管理更加透明
采用物联网技术,可以轻易实现“透明化的物流管理”。由于物流不透明而造成经济损失的案例在不少国家都经常发生。“资源迷雾”一直是困扰后勤保障的难题,它带来的问题是反复申请、重复采购、无效运输、库存积压、保障效率低下,各国军队的后勤都曾为此大吃苦头。例如,1991年,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向中东运送了约4万个集装箱。但由于标识不清,其中2万多个集装箱不得不重新打开、登记、封装并再次投入运输系统。战争结束后,还有8000多个集装箱未能加以利用。据美军后来估计,如果当时采用RFID技术追踪后勤物资的去向并获得集装箱的物品清单,可能会节省大约20亿美元的支出。
第一次海湾战争后,美军为解决物资在请领、运输、分发等环节中存在的严重问题,给作战部队提供快速、准确的后勤保障,提出了全资产可视化计划,力争在后勤保障中实现资产高度透明。RFID技术的应用使美军后勤物资透明化成为可能,为自动获取在储、在途、在用资产可视性信息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第二次海湾战争中,美军在发往海湾地区的集装箱上加装了Savi技术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子公司)的射频卫星芯片,实现了对人员流、装备流和物资流的全程准确跟踪,并有效指挥控制了接收、分发和调换的过程,使物资的供应和管理达到高度透明,大大提高了军事物流保障的有效性。
目前,RFID技术已经被美军广泛应用在军事物流保障领域,包括特定物品寻找系统、运输途中物资可见性系统、士兵电子病历卡、生理状态监测器和服装发放装置等,极大地改革了传统的物流跟踪方式,并在欧洲回撤、索马里维和、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实战活动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大大缩短了美军的平均后勤补给时间。RFID技术的应用使美军得以轻松掌握后勤补给的实时信息,实现对后勤物资从工厂到士兵的全程追踪,也使美军实现了由“储备式后勤”到“配送式后勤”的转变,后勤补给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与海湾战争相比,伊拉克战争中的海运量减少了87%、空运量减少了88.6%、战略支援装备动员量减少了89%、战役物资储备量减少了75%。这种新的运作模式,为美国国防部节省了几十亿美元的开支。
我国军队军交运输应用物联网的一些具体技术其实早已有之,如我国军队在铁路、水路与航空军事运输领域已建成的信息化调度控制系统,在车辆保障上的信息化车场等,但这些并没有反映出物联网真正强大的能力,只是从一些方面体现了物联网的技术能力,且大多为静态形式。而物联网最大的特色就是实现职能化、动态化的实时监视、控制。所以说,我国军队军交运输领域发展物联网技术方面有着极大的潜力。目前我国军队军交运输领域正在积极建设的军交运输指挥动态监控系统,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物联网的在各个交通领域的基础结构框架。
1.3.2.4 服务保障更加智能
(1)给养保障智能化。通过各种各样的物联网节点连接官兵、军需机关、服务中心、食堂、供应商等,实时地、自动地采集与传输数据(官兵营养状况、训练任务需求、市场供给情况等),对给养物资储运、食谱制定和就餐等全过程进行自动化管理与控制,实现给养透明化、个性化保障。在物联网的给养保障大平台上,改变了给养保障模式,实现了从以食堂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变,大大提高保障的便捷性和效益。例如,可溯源的供应链,使基层部队可直接追溯产品生产者及产品的来源,以选择安全的食品。
(2)被装保障智能化。通过物联网对被装保障全过程的物资和实力信息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供应链,提高物资资源利用率和保障效能,实现“智能保障”,如以网络技术为核心,通过计算机、自动控制、通信与传感技术对被装供应链进行指挥控制,实现被装供应智能化(人体尺寸自动测量、数据自动传输、服装的自动剪裁等)供应与管理,真正使被装发放适体率达到100%。
(3)装备维修备件及保障物资管理。用RFID或条码取代传统的备件卡片、装箱清单,使带有标签的维修服务件包装箱成为一种信息载体。当备件入库时,扫描备件的编码符号,计算机便自动记录备件的名称、数量,技术状态和所存货位等信息,自动生成入库单,库存相应自动增加;当维修备件出库时,通过扫描条码或RFID,计算机自动消除此备件的记录,库存相应自动减少,自动生成出库单。同时,校验检查在读出时有无错误,验证它是否为所需备件,从而在技术上杜绝了人为误发情况;当进行库存盘点时,利用便携式阅读器,扫描库存物品的条码或RFID标签,可以快速准确地收集库存物品的各种情况。通过和主计算机连接,自动核对账务,制订采购计划并对库存上下限进行报警,来合理控制库存量,同时严格控制不同型号的维护保养期限,使库房备件的品质得到有效保证。
(4)实现装备保障的可视化和远程调拨。各级业务管理部门通过各自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与仓储、运输等系统的联网,可以近乎实时的速度确定在运军用物资及保障维修备件的准确地点和数量,适时制订采购计划和下发调拨补给计划,确保一线作战部队及其所属装备的定额补给,更大范围内实现维修备件的调余补缺,最大限度减少备件量,确保及时供给。在战时,部队机动频繁,很可能出现所运物资未到部队,部队已经机动转移到其他地区;另外随着部队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部队的作战区域较以往大大提高。物资在部队配置区域很可能会频繁改变运输方向,这些都给战时的装备保障带来困难。而通过将RFTD读取设备安装于特定机动通信车上,通过这些通信车部署在特定关键区域,并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当载有RFID标签的备件或内嵌RFID标签的备件箱的运输车辆通过该区域时,装有RFID读取设备的通信车会将运输车辆所承载的备件清单、配属设备、生产厂家等重要信息传送至指挥机构和需求部队,从而可以实现军事装备、器材和物资的可视化运输。各级指挥部门可以在数字地图上实时标定在运物资的品种数量和车辆位置,并可根据道路反馈信息,随时调整运输保障车辆的行驶路线及方位,有效控制保障物资的准确性和可持续性,大大提高装备保障力水平。
(5)后勤装备操作、维修智能化。通过给后勤装备安装的各种传感器、自动检测系统等信息化设备,可实现后勤保障装备故障自动显示、自动报警、自动诊断、远程维修等。这将使后勤装备操作更加便捷,装备故障率降低,同时为后勤装备的维修保障提供了方便。
(6)军工特种产品生产安全实时远程监测。军工行业有一些易燃、易爆、毒性大、对环境污染性大的产品生产过程。这些具有高度危险性的生产线,可在传统的现场总线、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运用物联网技术建立一套更加有效的,能够实时监测生产流程工艺运行参数、生产环境参数的传感器网络系统,实现控制和生产管理,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确保其运行安全,有效控制对环境的污染和实现高效与“绿色”的理想目标。
1.3.3 后方勤务物联网应用架构
最具代表性的物联网架构是欧美支持的EPC Global“物联网”体系架构和日本的泛在ID(Ubiquitous ID,UID)物联网系统。EPC Global和UID中心(Ubiquitous IDcenter)都是为推进RFID标准化而建立的国际标准化团体,我国也积极参与了上述物联网体系,正在积极制定符合我国发展情况的物联网标准和架构。
1. EPC Global“物联网”体系架构
EPC Global是由美国统一代码协会(UCC)和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于2003年9月共同成立的非营利性组织,其前身是1999年10月1日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立的非营利性组织——Auto-ID中心。Auto-ID中心以创建“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为使命,与众多成员企业共同制定一个统一的开放技术标准。
EPC系统由EPC编码体系、射频识别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三部分组成,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如表1.1所列。
表1.1 EPC物联网系统构成
2. UID技术体系结构
日本在电子标签方面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实时嵌入式系统,TRON T Engine是其中核心的体系架构。在T-Engine论坛领导下,UID中心设立在东京大学,于2003年3月成立,并得到日本政府经产省和总务省以及大企业的支持,目前包括微软、索尼、三菱、日立、日电、东芝、夏普、富士通、NTT、DoCoMo、KDDI、J-Phone、伊藤忠、大日本印刷、凸版印刷、理光等重量级企业。UID中心建立的目的是建立和普及自动识别“物品”所需的基础技术,最终实现“计算无处不在”的理想环境。
UID技术体系架构由泛在识别码(UCode)、泛在通信器、信息系统服务器和UCode解析服务器四部分构成。UID技术使用UCode作为现实世界物品和场所的标识,UC从UCode电子标签中读取UCode以获取这些设施的状态,并控制它们,UC类似于PDA终端。UID能在多种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UID是将现实世界中用UCode标签的物品、场所等各种实体和虚拟世界中存储在信息服务器中的各种相关信息联系起来,实现“物物互联”。而且,UID是一个开放的架构,它的规范是对大众公开的。
3. 物联网的分层框架
目前,业界对物联网还没有一个广泛认同的体系架构,但一般都可以从分层角度和技术角度这两个方面来进行了解和分析。从分层角度来看,主要有IBM的八层架构体系、何丰如提出的四层体系结构模型、工信部电信规划研究院郭靖提出的三层网络架构体系,其中三层网络架构体系因其简单明了和官方的性质,认同度更高,也成为当前后勤物联网应用的主要架构。
郭靖等在《物联网产业发展和建设策略》一文中提出的物联网分为三层网络架构,即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如图1.2所示。
图1.2 物联网三层架构模型
1)感知层
感知层包括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传感器、终端、传感器网络等,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与人体结构中皮肤和五官的作用相似。
2)网络层
网络层包括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网络、网络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和智能处理中心等。网络层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进行传递和处理,类似于人体结构中的神经中枢和大脑。
3)应用层
应用层是物联网与行业专业技术的深度融合,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行业智能化,这类似于人的社会分工,最终构成人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