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我国医疗后市场目前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大健康产业得以蓬勃发展,医疗后市场的规模也迅速扩大。但是,由于目前还存在政策配套有待进一步完善,商业模式有待深入实践探索,加之用户的消费意识也有待培养提升等因素,虽然医疗后市场各个细分领域发展方兴未艾,但也应看到,市场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客观判断,才能找到发展机会。
一、慢病管理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慢病管理市场的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明确的支付方,用户个人支付意愿低
据专项调研显示,由于用户还未养成消费习惯或健康意识不足,加之部分用户经济条件困难等客观原因的存在,导致目前个人用户为慢病管理服务付费的意愿较低。同时,大众投保商业保险的意识也还在逐步建立的过程中,加之针对慢病患者的需求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种类也不够丰富,所以商业健康保险在慢病管理市场上仍未大范围介入。另外,慢病管理服务还存在一个特点,就是其效果很难通过定量分析的方式去描述与界定,这些因素均导致了慢病管理服务费用中有相当部分难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缺乏明确支付方。
2.以医生为核心提供的慢病管理服务,存在资源错配
现有的慢病管理服务模式主要是以三甲医院专科医生为核心来对接与提供的。但是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医生没有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同时主观上也缺乏足够的动力去提供持续的慢病管理服务,这就从客观上造成了资源错配,使慢病管理服务从质量与效果上难以保证。
3.采用单纯线上的慢病管理模式无法提高患者依从性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慢病管理发展的新空间,现在的慢病管理服务很多是依托线上开展,但不容忽视的是,患者的依从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单纯的线上教育和跟踪督促或者激励机制对于其提高患者依从性的效果并不明显,必须进行线上线下的结合。
4.慢病管理面临医疗服务条块化的问题
慢病管理既需要对慢病患者进行日常疾病管理,又要为慢病患者提供综合专业性的服务。但目前各种医疗资源和服务由不同的医疗机构或医生提供,相互之间缺乏医疗服务协调,慢病管理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5.慢病医疗信息不具有完整性
慢病的医疗信息也存在碎片化问题。这是因为医疗信息数据先天即带有分散化、多头化的特点,单纯依靠市场很难解决医疗信息互通共享问题。在整合医疗资源进行慢病管理的同时,需要建立机制,提高慢病管理的医疗信息化水平。这是因为,完整的医疗信息是实现慢病可持续管理的重要技术基础。
二、康复医疗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康复医疗是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在我国,老年人、残疾人、慢病患者、亚健康人群对康复医疗有着巨大的需求,但康复医疗市场的发展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康复医疗尚未全面开展
目前,我国超过65%的康复医疗服务由综合医院的康复科提供,而康复专科医院提供的康复服务仅占比20%左右。综合医院康复科是以诊断治疗疾病为主的,收治的多为急救期患者;而康复专科医院则侧重于功能评定和康复训练,收治的多为慢病患者。不同康复机构在康复服务中的占比数据表明,急性期后康复和长期随访期的康复医疗活动还未能有效开展。
2.康复意识与教育水平较低
相当一部分患者家属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康复医疗的重要性,普遍缺乏康复的知识,缺乏早期康复和及时康复的概念。康复医疗具有时效性,比如中风发生以后,最佳康复治疗时间是在6个月以内,超过6个月效果就会变差。同时,康复医疗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医生、护士、康复师、护工和家属的共同配合。
3.康复医疗服务供给不能满足需求
我国目前还存在康复医疗机构总量不足,康复人才不足,康复医师、专职护士、治疗师和护工缺乏以及康复医疗机构服务水平较低等现象。例如,国内现有7000余家康复医疗机构,能提供康复训练的仅占不到1/3。一些新型的康复经营方式,诸如康复养老、体育康复等也刚刚起步,还需进一步发展完善。
4.支付保障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康复医疗具有长期性和非紧迫性等特点,同时,人群中对于康复医疗的接受意识普遍较低,个人消费支出的意愿和能力有限。因此,医保政策的支持是其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与支撑因素。近年来国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加大医保对康复项目的覆盖范围,例如,我国2016年3月9日发布的《关于新增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支付范围的通知》中明确,原医保支付范围新增8个评定项目、12个治疗项目,共计29项康复项目被纳入医保支付,对于提升康复医疗的支付能力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但是,医保保障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另外,在商业保险方面,目前国内市场专门针对康复治疗的商业保险比较缺乏,而医疗全险由于费用因素只有一部分消费能力强的人群才拥有。商业保险和康复医疗的结合也是需要加强发展的重要环节。
三、养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养老机构与设施总量不足,资源利用率低
据统计,我国2017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为30.9张,与养老市场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供应缺口。而且,现在的养老机构中,收费低廉的公立保障型机构和收费昂贵的高端民营机构占据了大多数,性价比高的中端养老机构较少,呈现出“哑铃形”,存在着结构上的不均衡,也造成了不同养老机构的利用率的两极分化现象。
2.养老观念转变需要过程,尚存在一定的经济压力
社会养老的消费潜力还未完全传导到市场。另外,养老支出自费比例高,相当一部分有养老消费需求的老年人面临经济负担重等情况。养老服务尚未探索出成熟的盈利模式。
3.养老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人才紧缺、运营成本高等原因,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发展也存在不平衡的现象,所提供的养老护理服务缺乏差异性和针对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养老机构的入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