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与活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

2020年4月,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台湾工研院”)凭“无甲醛环保接着剂”项目勇夺创新界有奥斯卡奖美誉的爱迪生奖(Edison Awards)“金牌奖”,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类技术方面领先美国陶氏化学。甲醛对健康有危害已经不是新闻,但大多数木制家具板材仍须靠含甲醛的黏着剂来黏合。2018年,全球木材黏着剂需求大约有3700万吨,其中高达九成的木头板材都采用尿素甲醛树脂黏着剂。台湾工研院此次获奖的“无甲醛环保接着剂”,突破传统板材含甲醛的黏着做法,应用大自然中最多且易取得的纤维素为基底,不仅黏着性及耐水性佳,不挥发有毒气体,而且易整合现有生产流程,适用于多种木制家具、实木地板及竹制板材等相关木业。

台湾工研院自2017年起分别以高速充电铝电池、流体驱动紧急照明、iRoadSafe智慧道路安全警示系统获得爱迪生奖,2020年更以“仿生多突状磁珠制备技术”及“无甲醛环保接着剂”项目从全球近400件产品中脱颖而出,与陶氏化学、Adobe、P&G、欧司朗等国际大厂共同获得2020年度爱迪生奖,让台湾创新生物医药及材料科技对国际有关项目产生重要影响力。

由此可见,台湾工研院凭借过硬的研发实力在国际创新舞台占有一席之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技产业是21世纪强化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更是驱动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在开创新兴科技产业和协助既有产业技术升级的过程中,台湾工研院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台湾工研院已经走过40多年的历史,见证了台湾经济从一个农业、手工业为主的经济体向科技创新为主的经济体转变的全过程。

(1)定位与使命

20世纪70年代,台湾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面临着改造工业结构的迫切任务,台湾工研院应运而生。

它成立于1973年,是台湾科技业发展的先驱和台湾最大的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创立之初,主要承担的任务是为产业提供技术供给,提升产业技术实力,协助产业转型与升级,它是台湾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台湾经济的腾飞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台湾产业发展迈向创新导向阶段,台湾工研院把定位调整成区域科学技术主要执行者、科技政策制定的参与者和执行者。1986年,台湾拟定相关科学技术发展长程计划,工研院被明确定位为“任务导向的应用研究机构”。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世界各国、各区域对技术创新的逐渐重视,台湾工研院在技术供给的角色上加重前瞻技术的研发,同时也积极转型为有市场导向的研究机构,通过产业服务的强化及开放实验室的设立,提供产业界及区域所需要的技术和服务,协助主管部门开创新兴产业。此外,工研院也开始扮演区域创新体系连接点的角色,强化合作、学界合作。

2002年,台湾工研院完成了《2008策略规划》,将业务方向调整为“产业科技研发,知识型服务,技术衍生价值”,由此形成新的定位:(1)研发创新前瞻科技;(2)育成知识密集型企业;(3)促成知识化服务业;(4)建置产业学院;(5)构筑基础平台;(6)促进永续发展。陈鹏、李建强:《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发展模式及其启示》,《工业工程与管理》,2010年8月,第15卷,第4期,第125页。尽管台湾工研院也出现困难和面对挑战,但引领科技前沿,不断推进产业升级、转型的宗旨一以贯之。

万物互联、人工智能时代,为了享受更智慧便利的未来生活,关怀日渐老化的人口以及面对能源与资源有限的挑战,台湾工研院持续深耕前瞻性和关键性的技术,规划了“2030技术策略与蓝图”,将研发方向聚焦于“智慧生活”“健康乐活”“永续环境”三大应用领域,谋求人类社会福祉,为产业社会带来更美好的未来。

综上所述,每一个阶段,台湾工研院都有不一样的模式,工研院的策略转变与产业趋势发展密切相关,可以说工研院以自身的转型促进了台湾科技产业的转型升级。

(2)对台湾产业发展的贡献

台湾工研院是世界闻名的应用研究机构,拥有数千名高素质的科研人员,以科技研发带动产业发展,创造经济价值,促成了台湾产业技术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转型,而且促成了决定产业发展的两大力量——科技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成为台湾产业制度创新的重要依托。

首先,它极大地提升了台湾产业的技术实力。台湾工研院以企业需求为指引不断进行技术研发,并以各种方式转移给产业界,推动台湾高科技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最受外界夸赞的是,台湾工研院开创了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先河。20世纪70年代,台湾工研院从美国无线电公司(RCA)成功引进集成电路(IC)制程与设计技术,建立了试验工厂,制造出亚洲最早的集成电路,奠定了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基础。台湾半导体产业发展初期,依靠当地行政部门提供的5亿元新台币研究经费,制订先导性的半导体产业发展计划。当时,台湾工研院与RCA签署了5年的技术转移合同,并派出工程师赴美培训。1977年,台湾工研院建立起台湾第一座4英寸晶圆半导体示范工厂;1979年,台湾工研院成功研制出第一颗供商用电子表使用的半导体晶片,生产良品率高达70%,比RCA生产晶片50%的良品率还要高,标志着台湾工研院成功地将从RCA转移过来的技术进行吸收再创新。徐宏宇:《产业开路先锋助推升级与转型——访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资深项目经理魏依玲女士》,《竞争情报》,2016年4月,第12卷,第2期。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工研院从美国引进IC相关技术后,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研发,在4英寸、6英寸、8英寸晶圆制造设备、运营管理等技术研发成熟后,又将IC技术与相关技术人员进行转移扩散,由此衍生出包括联华电子公司、台积电、台湾光罩等一批与IC技术相关的公司,促成了后来台湾集成电路制造业的集群发展,台湾产业的技术实力由此得到全面提升。

其次,台湾工研院为台湾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科技人才。该工研院不仅自身培育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还积极延揽海外优秀科技人才来台湾。台湾工研院成立了投资公司和孵化中心,先后孵化出数百家高科技企业。转移和孵化过程中,科技人员随着技术一起溢出的现象很常见,台湾工研院年均人员流动率达15%,已先后为产业界输送1.6万名高级人才,这些溢出人才成为企业技术或管理骨干,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实力。同时,优秀人才和孵化企业又会以股权或捐赠等方式反哺台湾工研院,形成良性循环。

再次,台湾工研院有力地推动台湾实现产业的再造。除了与个别厂商进行技术合作外,台湾工研院的技术开发更多是面向整个产业技术的提升,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科技研究发展专案计划》:先确定具有高附加值、市场潜力大的前瞻性共性技术,由台湾工研院组织和推动研发,通过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带动产业结构的提升。比如,半导体、动力机械、电脑系统、通信电子、光电系统、生物医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都带动了台湾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台湾工研院以芯片这一关键技术切入,产生了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作用。其中,台积电得到1990年至2000年的技术授权和后续技术支持。关键技术的制造环节发展成熟之后,又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企业的发展,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等企业得以汇聚,形成了集群效应。

第四,台湾工研院有效地促进了台湾产业技术的制度创新。台湾工研院被界定为财团法人,避免成为低效率的行政机构;衍生公司的设立可避免陷入国有企业的窠臼,并且在适当时机让股权上市,使高科技产业能从资本市场源源不断地获得资金的支持。台湾工研院面向国际前沿科技,不断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因早先的研发成果长期受到限制,只要是由行政部门出资资助的科技专案,研究成果一律属于公有财产,所以在将科研成果向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受到很多限制,无法自由地与企业订立契约。《科技基本法》出台后,行政部门出资或委托的科研成果,其知识产权将全部或部分属于研究机构和企业所有或授权使用。这项内容是科技发展制度的一大突破,台湾工研院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

(3)借鉴与启示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的技术创新体系,成为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任务之一,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的迫切需求。台湾工研院所形成的一整套科研和成果产业化建设模式,充分体现了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们建设新型科研机构、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其一,台湾工研院企业化经营的运作模式。该工研院是非盈利性机构和企业化经营的有机结合体,其研发始终以“未来”为导向。采取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在运营和管理,尤其是经费使用和技术转让方面,拥有广泛的自主权。由于采取了企业化经营,没有过多的行政干预,创新资源的配置上不用耗费过多精力去争取,创新元素的流动符合市场发展的自然规律。值得一提的是,没有行政部门在前期和整个发展过程中的鼎力扶持,共性应用技术研发机构难以建立和运转,但台湾工研院始终坚持“不能够端铁饭碗”,不能“变成官方机构”这种高度的自觉和意识,引领台湾工研院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之路。

其二,台湾工研院始终坚持公益性。工研院以“世界级的研发机构、产业界的开路先锋”为愿景,经费来源于政府拨款和企业委托项目(初期,政府资助超60%,之后比例逐渐降低)。随着时代变迁,台湾工研院的功能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但为台湾产业提供技术研发、技术服务的主要原则始终不变,技术成果转化原则上只收取成本费,不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受到产业界的广泛称赞。

在台湾工研院的官网上,他们对产业服务的描述是:“应产业环境趋势,工研院除持续深化技术前瞻性与跨领域技术整合外,更提供全方位的研发合作与商业顾问服务,包括新技术与新产品委托开发、小型试量产、制程改善、检校量测,以及技术移转、智权加值服务等,并设置开放实验室及创业育成中心,积极推动及育成新创公司,加速产业技术开发及孕育新兴高科技产业。”可见,台湾工研院积极关怀社会公益,从科技应用与服务、科技教育推广、企业志工三个方向,搭起科技公益平台,凝聚科技人才的力量,将科研能量转化为公益的暖流,与产业界牵手创新科技,引领未来。

其三,研发项目瞄准市场,产业导向明显。据台湾工研院资深项目经理魏依玲介绍,台湾工研院设有三大板块:第一个是技术研发板块,包括电子与光电系统研究所、资讯与通讯研究所、机械与机电系统研究所、材料与化工研究所、绿能与环境研究所、生医与医材研究所六大基础研究单元,肩负促进台湾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技术,属于常设型任务组织;第二个板块是产品创新中心,是短中期的跨领域合作组织,研发的议题是台湾未来3—5年间具有发展潜力的产品项目,可将技术转移给厂商,待厂商能够实现量产后,这些产品创新中心将功成身退;第三个是产业服务和价值衍生板块,是协助技术转移、产业分析促进研发成果与团队成立衍生公司。台湾工研院利用行业技术研发联盟,搜集分析全球最新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关注企业技术需求,避免了研究机构“闭门造车”所带来的有效技术需求不足问题。同时,设立技术领域规划委员会和产业经济与趋势研究中心,前瞻布局,培育新的增长点并引领其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