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论
这本书讨论的是晚清时期的朝会与文书。
自秦以来的政治制度,被称为中央集权制,书同文,车同轨。因为这个条件,全国建立起高效的文书传递系统,确保朝廷施政如臂使指,政令能顺畅送达设治的每个角落,进而维持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在清代,即便是在千山万壑阻隔的雪域高原,京师下达的上谕也能在40天左右的时间,通过层层台站送抵驻藏大臣衙门;反之,驻藏大臣给皇帝的奏报也是如此。当然,对于不同时代政令的执行,人们尽可做出千人千面的解读。比如说,“山高皇帝远”就蕴含着对政令贯彻程度的质疑。在实际政治的运作过程中,从道府州县的各级官员到督抚,尽可在文书上面上下其手,做似是而非的报告,引导上级或君主朝最有利于他们的方向解读信息,诱导政策朝他们预想的路径执行。但不可否认的是,政治上的统一局面,正是赖一套复杂而又有序的上行、下行文书的流转在维系,宛如精妙的循环系统。
与此同时,最重要的行政文书——君主与中央各部院或者与封疆大吏沟通的文书,往往经由朝会商讨决定。这些朝会可区分为各种层次,有的侧重礼仪,重在展示君主的勤政形象;有的特重实效,凸显出权力操之在上;有的则是君主并不在场的群臣廷议,写成共识向上呈报。它们各有特色,在决策中发挥不尽相同的作用。
钱穆曾注意到,在中国现代政治中,会议和文书有着重要角色,不过,他更多的是批评文书与会议民主的消极面。(1)今天,我们仍然喜欢用“文山会海”来形容政务的繁冗,这恰好也说明文书与会议是政治运行的关键因素。从这个角度而言,行政文书产生的前前后后,正是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的具体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