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的“苏报案”记述
——以《慰丹传》为中心
王 敏
一
关于1903年发生在上海的“苏报案”及其相关人物史事的各种记述当中,章太炎著《慰丹传》(亦称《邹容传》)为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种。
《慰丹传》发表在1907年3月25日留日学生所编杂志《东亚革命评论》第十号。时值邹容去世两周年、章太炎出狱近一周年之际,(1)显然,章太炎是为纪念邹容写此文,文中主要记述邹容的生平,包括邹容身世、个性、“苏报案”发生时和被捕后至瘐死狱中的情况,同时也以亲历者的身份,对“苏报案”发生的经过以及包括章太炎自己在内的一些相关人物,如陈范、吴稚晖、蔡元培等在“苏报案”发生前后的表现有所记述。其中令读者印象最深者除了年仅十八岁的邹容主动投案之外,当属吴稚晖献策,出卖章、邹,而章氏临危不惧,坐以待捕。全文虽短短千余字,革命志士、少年英雄、出卖同道者和临阵脱逃者,诸种形象跃然纸上,对于人们耳熟能详的章太炎和邹容的英雄志士形象的塑造,此文贡献颇大,早已成为人们关于“苏报案”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慰丹传》在发表后,引起吴稚晖的极大不满,引发章、吴之间长达近半个世纪之久的关于“吴稚晖献策”的笔墨官司,并在相当长时间里,被当作一场纷纷扰扰的历史公案,章、吴各持一端,似乎令读者无从判断。直至20世纪80年代,唐振常先生的《苏报案中一公案——吴稚晖献策辩》一文才对这场公案有了公论,即章太炎指吴稚晖献策一事,并无充分的证据。(2)而近年来随着“苏报案”研究资料的发掘和相关研究日渐全面、深入,对“苏报案”的起因、经过以及章太炎、邹容、吴稚晖等在“苏报案”前后的真实表现,亦有更为全面的揭示。在此前提之下,重读《慰丹传》,其目的不在于评判其作为“苏报案”研究史料的可靠性和价值,而是尝试从文本角度进行解读。《慰丹传》的基本叙事结构是在塑造邹容少年英雄形象的同时,又凸显了卖友求荣的吴稚晖和章太炎自己“坐以待捕”,而本文将结合“苏报案”发生前后的一些基本史实,尝试揭示这个叙事结构背后更深层次的心理因素,或者说章太炎的心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