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校长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追求卓越的校长创新力

创新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层次最高的一种能力。

因为创新力体现的是一种对思路、对理念、对机制等核心元素的不拘一格、不断革新的能力。

因为创新力体现的是一种对方法的大胆探索,对传统的勇于挑战,对现实的不断突破与超越的能力。

创新力就是生产力,创新力决定竞争力,创新力关乎事业兴衰与成败。

这个世界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的本身。

教育每天都是新的,不可能拿着一张旧船票去重复昨天的故事。在面对社会形态的变化和社会对教育必须变革的诉求时,在面对传统教育样态所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时,教育必须有所变化,只有在变化中才能走向未来。

这就要求校长绝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应该学会适应,学会变革,学会创新。

对于校长而言,谁学会了创新,谁就学会了工作之道;谁把握了创新,谁就把握了成功之本;谁拥有了创新能力,谁就拥有了发展之机。

一流校长,引领变化;二流校长,主动变化;三流校长,适应变化;四流校长,被动变化;五流校长,顽固不化。

时代呼唤创新型校长

《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十分畅销,书中很多观点让人耳目一新:

变化总是在发生——他们总是不断地拿走你的奶酪;

预见变化——你的奶酪可能随时被人拿走,而你甚至不知道他们是谁;

追踪变化——经常闻一闻你的奶酪,你便知道它们什么时候开始变质;

尽快适应变化——越早放弃陈旧的奶酪,你就会更早享用到新的奶酪;

改变自己——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

享受变化——走新的道路,尝试冒险,享受新奶酪的美味;

做好迅速变化的准备——准备迅速奔跑的鞋子;

记住——他们仍会不断拿走你的奶酪。

这些观点告诉我们,当今的世界,是变化莫测的,也是瞬息万变的,如果循规蹈矩、走老路、抱本本、凭经验、步后辙,是行不通的,这样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

一名学生拿到一张试卷对爱因斯坦说:“上面的问题和去年的完全一样呀!”

爱因斯坦回答说:“是的,但今年的答案不同了。”

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要应对不断变化带来的挑战,只有创新、创新、再创新。

何谓创新?创新仅就字面理解是更新或改变的意思。不同的学者还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解释为无中生有;有的解释为有目的、有组织地寻求改变。将其综合,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与社会生活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实现生产要素新组合。创新并非都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主要是将已有的“事物”引入新的领域,重新组合,寻求新发展。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进步,走向辉煌的灵魂;是一个团队、一个组织繁荣昌盛、兴旺发达的动力。

作为领导者,只有成为创新型领导,在创新方面走在时代的前列,才能领导社会的变革,也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特别是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信息与知识的运用日益综合化,一些传统行业将面临重大冲击。一份美国企业家委员会提供的报告预计,未来几年将有12种工种消失,包括出租车、邮政、造纸、固定电话、手机、信用卡、钱包、电影院、有线电视、快餐店员工、保险等。

传统行业受到冲击的同时,传统教育模式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人工智能在现代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育方式和办学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革。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我们每一个人都带来了诸多思考,让上亿学生涌入在线课堂,开展网络学习,让原本的教育场及其内部诸元素的固有关系被打破。这既是一场“史无前例、世无前例”的教育改革与实践,又是一场现象级、放量级的大考验、大挑战,它昭示着我国学校教育经历和承受着一次巨变。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和后疫情时代,根本的应对之策就是在变中寻变,以变应变,在变化中不断适应变化、主导变化、引领变化。

校长是学校办学方向的把握者,是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者,是师生员工的引导者,是人际关系的协调者,是学校运转的发动者,也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校长更应成为学校管理的创新者。

可以这样说,校长创新意识的有无,事关教育改革的成败。校长创新意识的高低,决定着学校发展的程度。

校长只有在创新中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特点,才能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挑战,才能走好“后疫情时代”教育发展之路,才能把这场教育试验内化成教育的新常态、学校的新样态。

我常常思考厨师和厨子究竟有什么不同,后来我得出结论,厨师是在不断使用各种食材创造出新菜式、新菜谱,而厨子是照着现成的菜谱做菜。也就是说,厨师的工作是创造,而厨子则只是按菜谱做,仅停留于模仿层面。

做一个厨子相对容易得多,而当厨师,就要难很多,不仅需要时间和精力,还需要智慧和用心,更需要创新的精神,创造的能力,以及面对失败的勇气!

厨师与厨子,创新型校长与平庸性校长,这之间是不是有某些关联呢?

正如美好的生活期待涌现更多的厨师一样,美好的时代更呼唤能够涌现更多的创新型校长!

创新力是创新型校长的核心素养

创新力是指创造新事物的能力。顾明远、孟繁华在《教育新理念》一书中指出,创新力是一种复杂的、高层次的智慧活动,它需要发散思维与复合思维的共同参与,需要分析思维与顿悟思维的协同配合,需要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相互协调。

校长要实现学校管理的创新,就必须具备创新力。校长的创新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新能力;二是创新精神。

作为一个创新型校长,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没有创新能力,一切创新都无从谈起。创新能力,包括灵动的思维、广博的知识、准确的判断、对局势敏锐的洞察等。

仅有创新能力,对于一个创新型校长来说,仍然是不够的。因为创新是对原有的突破,是对传统东西的否定,是对一切不合时宜的抛弃和割舍,这就需要一种莫大的勇气,一种坚强的毅力,一种大无畏的气概。

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一般可活70岁,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40多岁时必须做出痛苦而又重要的决定。

因为老鹰活到40多岁时,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捕猎物,嘴长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它的羽毛又密又厚,飞翔时十分吃力,这时它面临两种选择,要么等死,要么经过一个痛苦的更新过程。

所有的老鹰都会选择后者,飞到悬崖筑巢,用喙击打岩石,直到它完全脱落,用长出的新喙把指甲一根一根地拔去,再用新长的指甲将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等新的羽毛长出来之后,老鹰便开始了新的飞翔,这个过程要承受150天的煎熬,然后重新再过30年的岁月!

老鹰置之死地而后生,这确实体现了一种浴火涅槃、破茧成蝶的勇气。这种勇气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如果没有这种精神,老鹰不可能脱胎换骨,不可能开始新的生活。

校长也需要这种精神,没有这种精神,校长不可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力,也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创新型校长。

校长创新力是校长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体现,它不仅是校长追求个人成功的必然,而且是教育和时代发展之必须。

校长创新力是实施学校管理创新的坚强支撑

学校管理有常态管理和创新管理之分。常态管理更多体现的是按部就班,亦步亦趋,老调重弹。

创新管理是一种不断进行新设计、新构架、新组合的管理,一种主动的改造性管理。这种管理,它不会满足于现成的经验,固定的模式,已有的体系,也不会一味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学校创新管理离不开具有创新力的校长。具有创新力的校长善于另辟蹊径,标新立异,勇于打破旧框框,突破老皇历,敢于发表独特的观点,坚持自己独到的见解,甚至为了学校的发展,不惧怕别人的闲言碎语、冷嘲热讽。这正契合了新时期学校创新管理的要求和需要。

如果校长没有创新力,也就没有真正的学校管理创新。一个具有创新力的校长将会为学校管理创新带来全新的面貌和格局。

校长创新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

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学校教育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

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去创造的地方。

我们能不能培养出一个个能够创造未来的人,取决于我们的教师能不能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思考,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创造性地教书育人。

而教师的这一切“创造性”,则取决于校长有无创造性,也来源于校长的创新力。

人大附中原校长刘彭芝曾说:“如果校长本人都没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话,又怎么可能带出一支有创新精神的教职员工队伍,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呢?”

作为一校之长,校长必须具有创新力。校长有了创新力,就会敢为人先,与时俱进,与潮流同行,不断探索教育工作和学校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就会善作善为,为师生创造一个最能自由发挥创造性的良好氛围与宽松环境;就能够给师生创新赋能,激发师生的创造热情,唤醒师生的创造潜质,尊重师生的创造精神,重视师生的创造性工作和学习,从而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

一个没有创新力的校长,能够带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那简直就是天大的笑话!

校长创新力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有创新力的校长除了思想活跃、思想解放、敢想敢做、富有冒险和探索精神外,还往往表现为有平和积极的心态,有包容和忍耐的美德,有高屋建瓴和极具远见的见识,有勤奋好学和孜孜以求的品质,有对师生人文备至和大爱无边的情怀,有对办好学校的担当和对教育发展的责任与使命感。

有了这些,学校发展就有了美好的蓝图,就有了精准的定位,就有了敢为人先、人无我有、独具匠心,就有了齐心协力、风雨同舟、众志成城,就有了永不满足、奋发有为、不断进取。

而这一切,正是学校大变化、大发展取之不竭的源泉和动力。

思路创新天地宽

思路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形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思维轨迹。

有句话叫“发展源于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对学校而言,正确的思路犹如指路明灯,它能指引学校走出阴影,冲出阴霾,不断走向希望和光明,走向发展和辉煌。

校长管理,不仅需要有发展的眼光、科学的规划、高瞻远瞩的魄力,而且在办学、管理等方面更要有明确的思路。

校长的思路至关重要,它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出路,影响着教职工的工作状态与投入程度。因此,校长的思路创新是校长创新力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决定校长工作成败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的校长虽然有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却缺乏一种系统的工作思路,致使学校工作缺少头绪,缺乏秩序,心中无数,没有定盘星,就像玩跷跷板一样,忽左忽右,摇晃不定;还犹如水中摁皮球,忽上忽下,难以捉摸。

比如,学校教育,德育是灵魂,是方向;智育是中心,是关键;体育是基础,是载体;美育是调节,是前提;劳育是保障,是不可缺少的。

学校教育本应立足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然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有的学校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时而强调智育,就大抓升学率,唯分数至上,忽视对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劳育;时而强调安全工作,便把这一工作提到至高无上的位置,对学生实行“封闭教育”,不组织学生春游,不准瞻仰烈士墓,甚至课间休息都不让学生离开座位,学生整天被关在“三味书屋”,远离教育的“百草园”;时而强调德育,又放弃教学,停下课来让学生背《三字经》《弟子规》,哪怕小学低年级学生不理解其义,也要来个“囫囵吞枣”;时而强调劳动教育,便兴师动众,让学生停下课参加劳动。

我到某一个地方,学校抓师德建设,为了凸显师德的重要,校长竟然大张旗鼓地把经常性的师德教育工作运动化、突击化和形式化。

综观一些学校校长匆忙,教师瞎忙,学生迷茫,归根到底,还是缺乏一种贯穿于始终的工作思路。

思路贵在正确。一个正确的思路可以获得成功和发展,而一个错误的思路则可能导致学校停滞不前甚至后退。校长在制定工作思路时一定要反复研究,认真思考,谨慎为之,不然,费力不讨好,好心成不了事,这是最遗憾的事。

思路贵在清晰。思路清,方向明;思路乱,盲目干。清晰的思路,是学校发展的前提,是工作有无成效的关键。如果思路含混,一团乱麻,工作就会无主次,不分重点,没有条理,就可能东一榔头西一棍,哪黑哪歇店。

思路贵在创新。如果确定思路时,死守条条框框,思维呆板,头脑僵化,学校的发展就会山重水复,前景黯淡,没有出路,甚至等待着死亡。相反,如果校长思维开阔,视野独特,具有前瞻性,学校就会柳暗花明,希望无限,路子宽广。

因此校长在厘清思路时,必须向前看,必须把目光放在三年后、十年后,而且敢于对传统的东西说“不”,敢于摒弃旧的思想,拥抱新的思想、新的做法。

过去从事区域教育管理,一到岗位,我便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对教育发展的认真研判中,根据区域教育发展实际,确立了“一二三四五六”的阆中教育发展总体思路:

弘扬一种精神:忠诚、勤勉、敬业、奉献。

突出两个重点:突出教师素质的稳步提升,突出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树立三种观念: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观,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树立辩证的素质教育观。

建立四种机制:建立实绩考核机制,建立工作激励机制,建立督导评估机制,建立内部监督机制。

采取五条措施:塑造先进典型,强化教育宣传,培育竞争对手,规范招生秩序,整合教育资源。

打造六种教育:打造和谐教育,打造平安教育,打造均衡教育,打造公平教育,打造特色教育,打造实力教育。

十多年来,我们咬定思路不放松,盯紧目标,胸有蓝图,统筹兼顾,步步为营,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也不管遭遇什么麻烦,甚至一开始还受到了人们的一些质疑和不理解,我们都从不退缩;不管上面指挥棒如何挥舞,我们毫不动摇;不管东西南北风怎样吹动,我们都坚定不移。

在思路的统领下,工作的盲目性、被动性、随意性得到了克服,各项工作能够齐头并进,区域教育也能够得以全面、良性、持续发展。

现在想起来,如果没有这样一根红线一以贯之,有可能一个区域的教育又会是另一种境况。

我以为,校长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注意研判教育发展的形势,分析学校的办学历史,依据学校的现状立足于学校发展的定位和所处的地位,适时提出学校发展的思路。

校长的思路从哪里来?我以为,应该来自于校长丰厚的文化知识底蕴,应该来自于校长深厚的人文情操修养,应该来自于校长崇高的教育理想信念,应该来自于校长超前的科学办学理念,应该来自于校长对教育的虔诚与坚守。

对形成的思路,只要是大家认可而且是可行的,无论困难和压力多大,无论条件怎样受限,无论学校处于何种状态,都不要惧怕艰难,都要坚定执着,都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

世界上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后依然热爱生活。校长中的真正智者和“勇士”,就是在确定思路后不管遭遇什么情况,都仍然专心致志,从容豪迈,初心不改,素心不易。

理念创新,一新俱新

办学思路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出发点,而办学理念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切入点。

校长要办好一所学校,不仅要有一个好的思路,而且还要有一个好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校长教育思想和教育追求的集中反映,是来源于办学实践而又作用于办学实践的理性认识,是一种无形而能动的精神财富,是学校的精神载体和文化内核,是学校生存理由、生存动力、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

有人把校长的办学理念称为学校的“魂”,这一点也不为过。

从两千多年前开始,不同时期的教育大家都在探索着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

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引导等教育理念已为后世所继承,对中国的教育可谓产生了深远影响。

韩愈的《师说》是我国关于教师论的名作,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理念。他所主张的“道与师”“道与生”“师与生”,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教育理论,而且对于今天帮助我们处理好政治与业务、教书与育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仍具有启发意义。

宋代理学思想集大成者朱熹提出的关于“立志、居敬、存养、省察、力行”的道德教育理念奠定了当今德育教育的基础。

被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当年创办晓庄师范,把“教学做合一”“知行统一”“平民教育”“生活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些朴实的理念融于晓庄师范办学的每一个环节,因而造就了闻名遐迩的晓庄师范。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校长的教育理念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模式和教育发展方向,也决定了所办的学校是不是孩子喜欢的学校,所做的教育是不是孩子向往的教育。

读《窗边的小豆豆》,小豆豆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巴学园,小豆豆在电车里上课,在泥土里钻来钻去,可以吃“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还可以唱最喜欢唱的歌。在小林宗作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

巴学园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为什么会成为孩子向往的地方,就是因为小林宗作校长秉持了关爱孩子,充分释放孩子天性的办学理念。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巴学园里亲切、随和的教学方式使这里的孩子们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一个好的办学理念能起到风向标的作用,会影响到师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和生命成长的品质。

那么,一个好的理念的标准是什么呢?

一个好的办学理念应该是育人思想和管理思想相统一,充分彰显人性光辉的理念

作为育人思想,应该尊重教育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作为管理思想,应该本着“尊重、包容、创新”的原则,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使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成为教职工施展才华、激扬人生的沃土。

而且从理念中能够看到“人”,而不只是分数,能够体现人文、人性,体现生命的价值,而不仅是物化的东西。

针对当下单向度、畸形、片面、唯分数、不完整,缺乏做人、缺乏德行的教育,朱永新老师发起的新教育实验,其理念是“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通过新教育实验的十大行动,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创建数码校园、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无限相信教师和学生的潜能,注重个性发挥,与崇高精神对话,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让学生成为完整的人,让师生真正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这样的理念就弥漫着人文的光辉,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浙江省遂昌县石练镇中心小学,已有100多年的办学历史。一进入学校,教学楼上的“奠基终身,让生命阳光般灿烂”的办学理念,便映入眼帘。其理念立足于关注生命,体验生命,力求为学生们的未来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追求阳光心态、阳光行为,给学生们如阳光般灿烂的前程。这样的理念同样温馨,富有个性,也很有人情味。

一个好的理念应该既能体现教育本质,又能显现文化特色、地域特征,是不可复制的理念

梳理、提炼办学理念,不能够照抄照搬,应该因校而异,充分融合学校的地域、学校的层次、学校的特色、学校的文化、学校的培养对象以及校长的办学主张和思想。

朋友李勇校长以前曾工作过的德阳市东汽小学,原来是东方汽轮机厂子弟学校,2008年地震后由香港市政府援建。这所学校的核心理念是“转动最美好的未来”。大家应该知道,汽轮机的核心部件就是它的转子。那个转子很大,高温高速1分钟3600转,把“转”字和“最美好的未来”结合,既呈现了强烈的动感、画面感,又宣誓了教育人崇高的使命感、责任感,而且具有独特性,搬到其他学校就不适用,就没有这个效果了。

四川什邡市湔氐中学,学校的办学理念是“湔水致远,砥砺前行”。湔氐是一个很有文化底蕴的地方,“白马青山山青白马,龙居秀水水秀龙居”,隋代古刹龙居寺高柏拥翠、银杏参天、水阁奇花,更因后蜀王孟昶和花蕊夫人曾居于此而闻名于世。湔氐老街的五珠桥处,有清清泉眼似五珠昼夜汩汩流出,成为古湔水的一脉。把“湔氐”地名镶嵌其中,“砥”谐音“氐”,增强学生的家乡意识,让学生留下乡音、记住乡愁、荡漾乡情、澎湃乡绪。同时以“湔水”涓涓细流,奔腾不息,百折不回,寓意“认准目标,知行合一,不断进取,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同时“砥砺前行”,不负韶华,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而“致远”,达到成功的目标,抵达胜利的彼岸。这样的理念把学校的办学追求、育人的价值取向、地域的文化风貌等元素有机结合,其他任何学校都是搬不过去的。

一个好的理念应该是在常理中蕴含着超常理,让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的理念

有的办学理念,看起来文字简单普通,表达的是教育的一些基本认知,揭示的是一些“常理”,但仔细咀嚼玩味,却充满着很多奇思妙趣和哲学意味,还具有广泛的阐释性,同时蕴含着许多“超常理”,令人拍案叫绝。

比如浙江温州新田园小学,他们的核心理念是“我来了”,文字虽然很朴实,看似没有什么玄机,也没有深奥的道理,但是你一想到温州,作为中国地域符号最强的一个地方,想到温州人的白手起家,自强不息,不等不靠,闯荡天下,敢为人先的主体精神,再想到温州人的炒房军团,大凡所到之处,房价猛涨。

大家想一想,如果把“我来了”这一理念弄在学校大门口,当每天师生走进学校的时候看到这三个字,他们的内心是不是会心潮起伏,热血沸腾,激情昂扬呢?是不是就会激发出他们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巨大的力量呢?甚至于每一个路过的人看到这三个字的时候,是不是也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呢?在常理中竟然还蕴含着这么大的超常理,你说,这样的理念好不好?

再比如,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其核心理念是“大家三小”。简短的四个字,却蕴含着很多哲理趣味和精神力量。首先,“三小”是每一位学生的、每一位教师的、每一位家长的,也是社区的每一位成员的“大家的学校”。在这里,每一个人都不是旁观者,都有主人翁意识,都有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让“三小”的人都有了“家”的味道和元素,都有了“家”的归属和慰藉,还有了“家”的温馨和温暖。

更重要的是,“大家三小”还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和愿景:“三小”中每个人,在这个家庭中不仅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都拥有成长和发展的空间,都能成为一个拥有北京气质、世界品位、大家风范的“三小”人,更能成为一个拥有大视野、大气度、大胸怀的三小“大家”。

所以说,理念要新、要活。理念新,一新俱新;理念活,一活俱活。

学校办学条件有差异,基础有好坏,但校长追求一流的办学理念却没有先后。一个优秀的校长可以容忍资金投入上的不足,但绝对不能容忍理念上的陈旧与落后。

机制创新,四两拨千斤

在校长的创新中,机制创新是最关键的,因为其他任何创新都是以机制创新为基础的,只有在学校中建立一种有效机制,才可以激发每一个人的潜能,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使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创新的高手。

联想控股公司总裁柳传志有一句名言:“没有机制创新,一切创新都是散金碎银。”

“一个和尚挑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已成定论,然而如今的三个和尚却有水吃,原因是甲寺庙的住持让三个和尚挑水搞接力赛,每人挑一段,大家都不累,水很快就挑满了;乙寺庙的住持定下规矩,三个和尚都去挑水,谁挑得多,晚上便加一道菜,谁挑得少,晚上就只能吃白饭,于是都争着去挑,这就是机制创新。

若干个人分粥,人多粥少,不管是轮流分、指定专人分、推举代表分,还是成立分粥委员会在他人监督下分,总会出现多少不均、相互扯皮的现象。最后改为轮流分粥,分粥的人只能最后一个领粥,其效果却大不一样了,粥碗里的粥终于分得都一样,谁也不愿意最后领一碗最少的粥,这也是机制创新的神奇力量。

在现代学校管理向现代学校治理转变的进程中,我了解到,不少学校探索建立了一种“一级负责两级管理三级捆绑”的机制。

一级负责:学校校长负总责。

两级管理:即学校中层机构管理和年级组管理。学校在每一个年级设立年级组,学校每位副校长分管一个年级组,一名中层干部担任一个年级组组长,下级教学助理、教育助理、后勤助理、信息技术助理,年级组的所有工作由年级组长负责,学校各年级组日常的教育、教学的管理、人员的调配使用、教师的评价、教研活动经费、教育教学考核经费、各种津贴的发放全部交给年级组,实行定责放权。学校的中层机构则认真履行职责,深入各年级组进行及时而有效的了解、指导、协调、服务与评价。

三级捆绑:以班主任为中心,科任教师为班主任负责的一级捆绑;以年级组长为中心,各班主任及各方面助理为年级组长负责的二级捆绑;以校长为中心,各年级组组长、各中层机构负责人及相关分管副校长为校长负责的三级捆绑。

这种机制的创新,避免了管理层级的增多与混乱带来的职责不清,相互推诿,打通了校长和一线教师之间的关系壁垒,既体现了精细化的管理要求,又符合低重心管理原理,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校每一位教职工的责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广泛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还有的学校,比如成都市大邑县潘家街小学,取消了所有的室处,取而代之的是校务管理中心、后勤服务中心、学生成长中心、课程建设中心、教师发展中心等几大中心,通过机制创新,学校由过去那种宝塔式层级管理转变为扁平式管理,实现了学校由管理走向教育现代治理,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

学校的一切工作,当不能正常推动或者有效推动,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时,校长首先要做出反应,是不是在某方面的机制上出了问题?校长当务之急就是要着手机制的完善与创新,而不是仅仅依靠行政力量或动用人际关系的力量去解决。

某中学中层干部年龄结构偏大,工作进取精神不强,教职工抱着铁饭碗思想,在工作上图应付、混日子。新任校长针对这一情况,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首先对中层干部实行竞争上岗,通过广泛宣传、层层发动、拟订方案、公开竞争,学校形成了一支平均年龄只有35岁的充满活力的干部队伍。之后,学校推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本着按需设岗、双向选择、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原则,一岗一责,全员聘任。

两种机制的建立,营造出了“聘任凭业绩、上岗靠实干、选择重民意、考核重实效”的良好氛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工作潜能。

哲人常说:“我们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河流。”

时间在变、环境在变、条件在变、人员在变,加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机制不能一成不变,再好的机制都需要不断完善,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机制的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创新文化,校园之魂

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能不断发展,不断走向成功的,固然会有各自不同的竞争优势,但有一点肯定会相同,那就是都具有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

曾有人测量,当一个人死亡的那一瞬间,他的体重会减少21克,于是有人说,人的灵魂可能是21克,这种说法是否科学,我们姑且不论,但无疑的是,这关键的21克,让人成为一个奇特的生命体。那么,一个组织的21克是什么?我以为,是它的文化。

大家知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软软的,但当你把空气装到气球里面后,便会发现气球变硬了,气球里的空气也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文化。

什么是文化?著名作家梁晓声对文化也有一个恰如其分的表达,他说,文化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论及文化的重要,有人说,没有文化,真可怕。有人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军队,一打便垮,而没有文化,则不打自垮。

还有人拿文化同制度进行了比较,制度是刚性的,往往规定哪些不能做,文化是柔性的,常常倡导哪些应该做;制度只有在有监督的地方起作用,是他律,文化在无监督的地方起作用,是自律;制度是“纲”,具有强制性,强调执行力,是“要我做”,文化为“魂”,没有强制性,强调感染力,是“我要做”。

对于一个企业,它的最大资产,最大的竞争优势,不是其他,而是企业文化。比如,丰田公司,很多人把丰田工人的工作拍成录像,带回去模仿,但是没有用。丰田公司每一个人,从CEO到最普通的工人,都在不断地挑战自我,不断地实验,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改进,因为这是一种长期的企业文化积淀所促成的。

学校是育人的地方,校园文化就更重要了。

我以为,决定其校园品质和影响的,绝对不是校园里高大的建筑、冰冷的制度,对学生影响最久远、最深刻的也绝不是知识和分数,而是校园里的文化。

我以为,校园不一定要有高楼大厦,不一定要有宽阔的运动场,不一定要有最先进的教学设施,但一定要有浓郁、芬芳的校园文化。

我还以为,任何一所学校,哪怕是不起眼的小学校,有了自己的文化基因,有了自己的文化符号,学校就会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学校里任何一件不起眼的东西,只要给它烙上文化的印记,就会远远超出其本身的一切,最终给师生们传达的是一种博爱的精神,一种严于律己的道德要求,一种高雅的行为准则。

我还更坚定地认为,在学校管理中,物质刺激不是管理的灵丹妙药,制度约束也只能管人而管不住心,唯有文化的引领与创新,才能浸润心灵,潜移默化,帮助师生寻求自我实现,创造出幸福的教育生活,这才是管理的根本之道!

正由于此,大凡卓越的校长都十分注重校园文化的创新。一方面是校园物理环境文化的创新。校园物理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校园文化赖以产生、发展的基础。

学校所有的景物景致、建筑设施都可以进行设计修饰,赋予一些文化元素,让其具有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比如,学生寝室可以围绕“净、静、进”,即干净、宁静、进取,做出高雅的寝室文化,甚至寝室名诸如“简朴寨”“雅特居”“凌云阁”“三省堂”“聚仙庄”,都有了文化的考量。

楼道、楼梯的拐角处,往往藏污纳垢,堆放杂物,乱七八糟,一旦点缀上文化,一下就既有了美感,又有了温度。

即或是厕所,也可以通过营建厕所文化,把它装扮得温馨舒适,韵味十足,成为放松的去处。

就是一棵树,我们给它挂上“掌掌相应”“亭亭华盖”“红消化泥”“大树底下好读书”等牌子,文化的色彩便顿然凸显。

包括学校每一处绿化,都可以通过文化的创意让它具有人性、生态、环保的意识,动态、活跃、温馨的视觉特点,体现出校园现代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气息。

另一方面是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的创新。构成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的内容多种多样,包括建设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让全校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以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目标为引领,培养教职工的敬业精神、培育教职工为学校做贡献的团队精神;突出人文环境的建设,搭建民主的平台,让教师感到“家”的温暖,形成浓郁而温馨、严谨而高效、务实而进取的氛围;以校园社团活动为依托,以开展各种有益活动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全方位活跃校园文化生活。

校园文化的创新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校园文化的创新要来自于学校发展的需求。要让包括校长在内的全体教职工了解这种需求,这样的文化建设才能形成共识,成为共同的愿景,成为统一的行动。

校园文化的创新要因校制宜。不能盲目照搬,机械套用,随便“拿来”,必须根据学校实际,结合自身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量身定制,立足于个性化表达,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创新要让师生站在校园文化的中央。一方面,校园文化不能仅是校长个人意志的体现,还要反映师生的意愿。另一方面,要让师生全员、全程、全方位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让广大师生在参与中身心得到浸润熏陶,能力得到提升发展,良好关系得以构建与形成。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让文化真实可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不是那种形式文化、商业文化乃至匠人文化。

校园文化创新要处理好相应的辩证关系。比如,校园文化的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校园文化外在形式与精神内涵的关系,校园文化的已有文化与人文特征的关系,校园文化对过去的传承与对挖掘创新的关系,校园文化的突出主题和丰富多彩的关系等。

正如丘吉尔所说:“我们塑造建筑物,之后建筑物塑造我们。”我们用心塑造校园文化,之后校园文化也将塑造我们,塑造校园中的每一个师生。

创新思维,突破定势

人的行动受思维的支配,而人的思维很容易形成一种定势。“牛车下山”的笑话大家应该熟悉。

父子俩赶牛车下山卖柴,由于山路崎岖,弯道很多,父子便各有分工,老父驾车,儿子看路,每当转弯时儿子就会提醒:“爹,转弯啦!”

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处,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办法,鞭子打,下车推,用草诱,牛仍一动不动。

最后,儿子大声喊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

条件反射影响着牛的活动,而人的思维定式更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与看法。

由于人容易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容易掉入思维陷阱,产生思维上的惰性,思想上的防备性,养成一种呆板、僵化、机械、千篇一律的习惯,这将成为创新的桎梏,严重制约着创造力的发挥。

一位大学教授向学生们叙述了这样一个经过:一个聋哑人到五金商店买钉子,先用左手撮合两个手指做持钉状,然后右手做敲钉状。售货员以为他要买锤子,便把锤子给了他。聋哑人摇了摇头,指了指做持钉状的两个手指,售货员明白了,然后递上钉子,聋哑人满意地走了。

这时候又来了一位年轻人,然后教授提问:“大家想一下,盲人怎样用最简单的办法买一把剪刀?”

有一个学生立即起身回答:“只要伸出两个手指头做剪刀状剪东西就可以了。”全班同学都为这个回答而鼓掌。

教授继续说:“用手指做剪刀状剪东西,他自己反倒看不见,其实,盲人只要开口说一声就行了。”大家于是恍然大悟。

思维定式是束缚创新者的圈套,是制约发展的枷锁。思考问题,一旦跳出思维的限制,脑洞大开,独辟蹊径,学会从另一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则往往会柳暗花明,出奇制胜,步入一种新境界。

有两家鞋厂推销员,一起来到非洲某岛国,推销公司生产的皮鞋,他们看到的是同样的事实:这里的人不穿鞋。

甲厂的推销员当天便向厂部发回信息:这里的人不穿鞋,鞋在这里没有市场,于是便离开了这里。

乙厂的推销员在当天也给厂部发回信息:这里的人还没穿鞋,鞋在这里很有市场。然后把所带的精美的鞋送给国王及手下的人试穿。在他们的带领下,人们都开始穿鞋了,乙厂在这里开厂设店,很快占领了整个鞋子销售市场。

这就是创新思维的力量!

一线校长在学校管理和发展中,往往长于经验思维,敏于直觉思维,多于常规思维,这样的思维方式赋予校长做事认真踏实,四平八稳,没有任何风险的优点,但受其思维定式和传统思维的影响,容易抱着本本,守着条条框框,常常用老掉牙的套路和招数,去应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变化多姿的新时代,因此在工作中容易受阻受挫,甚至打不开局面。

一些校长于是就怨天尤人:学校条件差,经费太紧张,教师水平低,生源质量差,社会环境糟。果真是这样的吗?我以为,客观上或许有一定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我们的思维方式。

其实,不管是经验思维、自觉思维,还是常规思维,都停留于定势思维,在工作中遭遇点状思维、割裂思维、二元对立思维乃至非此即彼思维,这些思维方式尝尝会让我们陷入思维的窠臼,掉入思维的陷阱。

我们经常讲到创新思维,就是要突破这些思维的局限,强化关联思维,善于用整体融通思维和强化思维,当然,还有批判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过去校长激励老师,通常靠发钱、发福利。改革进入新常态,过去的个例、特例不复存在,很多校长便觉得没有办法,认为学校都办不下去了。是这样的吗?我们来看看李希贵校长是怎么创新思维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李希贵当时在高密四中当校长,学校经费紧张,没有钱来激励老师,怎么办呢?

于是他便创新思维,用不花钱或者少花钱的办法让老师感觉自己很重要。学校里有一个化学课老师,刚开始教书的时候是一个很优秀的老师,因为学历较低,随着形势的变化,他不适应了,被学校安排去当了化学实验员。这个老师感觉自己被边缘化,以为自己没有地位了,别人对他也不尊重了,慢慢地脾气变得暴躁,态度也不好。

李希贵校长便在教师节的时候请了一个书法家朋友给他题写了一个条幅——“三朝元老”。

没想到的是,这个老师对这个条幅特别珍爱,随即把这个条幅挂在办公室里,放假他就卷起来挂在家中,等开学了,又卷起来带到学校。这个条幅慢慢地让大家了解了他的过去,都越来越尊重他,他也开始调整自己。

对学校做出突出贡献的其他老师,同样没有钱来鼓励,那怎么让他们感觉自己很重要呢?李希贵校长同样请那位书法家朋友题字,仅1994年就给十几位老师题了“功勋四中人”,所有老师都把李校长送的题字挂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

你看,在面对管理中的难题乃至困惑时,校长思维方式一变,便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其呼声不绝于耳,一浪高过一浪。一些校长从点状思维和单向性思维出发,一说到减负,便不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不承受一点负担。

天上不可能掉馅饼,这个世界就从来不存在没有负担的学习。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人生总要经受“几回搏”。孩子在人生成长的路上,承受一定而合理的学习负担那是再正常不过的。

我们的减负不是让孩子不承受一点学习负担,也不是采取“一刀切”砍去孩子们正常的学习负担,而是应该让孩子们的学习不是单一的反复考讲练,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和死整蛮干,而是应该激发孩子的内生力,唤醒孩子生命沉睡的潜能,激活孩子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让孩子乐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让我学”真正变成“我要学”。

而且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学生负担的轻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决定的。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必须首先关注并切实减轻教师的负担。

如果校长不停留于单一的、点状的、非此即彼思维的认知和理解上,而是运用系统思维、全局思维、整体思维,就会树立正确的负担观,也才能准确分辨什么是合理的负担,什么是额外的负担,而且还会抓住减轻教师负担这一关键点,通过减轻教师负担,以实现对学生的根本性减负。这样的减负才能有的放矢,减在关键处。

在校长的管理实践活动中,随时会遇到教职工的请示和汇报,让校长拍板做决定。这个时候,校长完全可以创新一下思维,不直接去拍板定夺,而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加以适当的点拨引导,如“你是怎样考虑的呀?”“你有什么解决办法?”“你估计在哪个环节有困难?”。让教职工自己拿主意,不把下属抛来的猴子背在自己身上,校长肩上只扛校长应该扛的猴子。这既让自己工作洒脱,集中精力去做关键的事,去做自己该做的事,又能够减少教职工的依赖,树立他们的责任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校长遇到管理瓶颈和困惑时,不妨创新思维,突破思维定式,努力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也许这会峰回路转,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让团队成为创新型团队

一所学校,校长仅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不够的,因为学校的发展,校长所起的作用固然重要,但仅靠校长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行的,还要靠团队的力量,包括教师的参与和努力。特别是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有无,至关重要。

实施素质教育,不仅单是给学生灌输书本知识,而是要着力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智力、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师必须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创新课堂调控手段,创新听课评课方式、创新教育科研载体,创新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在创新上,老师们做得如何呢?

有这样一个流传已久的笑话,在一所国际学校里,老师给各国学生出了一道题:“面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有谁能够拿出一个创新型的解决方案?”学生纷纷表示困惑。非洲学生因为饥饿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学生因为富裕不知道什么叫“紧缺”,美国学生因为太自我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而中国学生却因缺乏创新精神和能力,不知道什么叫“创新”。

听起来似乎有很多笑点,然而笑起来却略带苦涩,它带给我们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中国孩子的创新品质去哪儿了?

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人才?钱学森的世纪之问,至今还振聋发聩。

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那就是我们的教育泯灭了孩子的个性,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摧毁了孩子的创新品质。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得到自由的发展,让每个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教育的最基本立足点本应是在自由的学术氛围下开展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和课堂行动,也本应是在顺从孩子的天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的情况下创造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及对学习的热爱。

拉塞克和雅迪努在《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一书中,对未来学校的师生关系作了描述: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过程,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性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上。一个有创新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

然而纵观我们的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一味灌输,死整蛮干,机械识记,反复考练,甚至一切教育教学,都围绕标准答案进行,学生没有任何想象空间。

一只蝴蝶飞进了教室,老师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看到了春天。”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答案呀,却被老师判为错,因为老师的标准答案是“蝴蝶”。

老师问村庄旁的溪水是什么颜色?一名小学生回答的是“彩色”。在孩子的眼里,大自然是那么生机勃勃,在蓝天白云映照下,在青山、绿树和花草的映衬下,溪水是多么色彩斑斓。而这种既充满生活体验又富有灵气的美好想象,却被老师打了一个叉,因为与标准答案“无色”不吻合。

有一道小学二年级的考题,“一支铅笔8()”,要求填写合适的人民币单位。一名小朋友填上“元”,被老师否定,老师掌握的标准答案是“角”。后来小朋友跟老师说,妈妈不久前就给他买过10元一支的铅笔,还受到老师严厉的批评。

还有的老师提问“弯弯的月亮像什么”,标准答案是“像一只小船”,有的同学回答“像一只香蕉”“像一把镰刀”,竟遭到老师挖苦,你就只知道吃,只晓得玩。

要构建创新型社会,就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基础在于教育,责任在于教师。只有教师具备创新素质,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才能的学生。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而要“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从某种角度讲,也离不开教师的创新素质。

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的重要内涵。要适应时代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较强的教育教研能力,还要有进取精神,能够与时俱进,不因循守旧,不安于现状,能够成为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精神的创新型教师。

然而,教师创新意识的缺乏,创新能力和精神的缺失问题,却不容忽视。这就给校长们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如何提升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精神,如何精心培育团队的创新力。

不妨留心一下母鸡孵小鸡的过程,母鸡要孵化出一只小鸡,必须经过至少28天的艰难历程,在整个过程中,母鸡倾注心血、耐心细致、悉心呵护,面对一大堆圆溜溜的鸡蛋,母鸡负责任地把翅膀尽力张开,以便所有的鸡蛋都能享受到充分的体温,即使是有一个鸡蛋滑了出去,它也要用嘴小心地将它弄回到自己的身体下边,同时,母鸡还会有规律地挪动鸡蛋的位置,以便让鸡蛋们都能享受到同样的体温。

如果说学校每一个教师的创新像“鸡蛋”,那么要想教师的创新意识得到增强,创新精神和能力得到发展,校长就要有母鸡的那种耐心与情怀,时刻呵护着教师的创新意识,专注于教师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

《自由学习》一书中写道,学生对学校的不满在于“老师把我们视为没有灵魂、没有尊严、没有思想的人,我们的意见没有被重视,显得毫无价值,就像我们不存在一样”。

同样,很多教师对学校的不满,往往也在于校长把他们“视为没有灵魂、没有尊严、没有思想的人”,一味要求教师唯指令是从,听命于各种条条框框,循规蹈矩,不能越雷池半步。长此以往,教师在不满中被打磨成了一台台只会教书的机器,还有什么创新创造可言呢?

致力于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校长应该放下心中的权威,尊重教师,与教师平等对话,鼓励教师在内功上修炼修为,在思想上开明开放,在教学上大胆创新,勇于革新。

校长要知道,真正的好学校并不是纪律严明、戒备森严的学校,而是给教师自由和想象的空间大,创设出的宽容和人文关怀氛围浓,特别是在思想与智慧、创新与创造上给予的启迪点拨多的学校。

学校里的每个教师都具有了创新力,整个团队不仅会充满活力,生机无限,无往不胜,而且会培养出一批批富有创造力的学生。这不仅是校长和学校的自豪,更是撑起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脊梁。

所以,作为一个创新型校长,你最期待的是有一支最具创新力的团队,你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就是竭尽全力培育团队的创新力,让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成为创新高手。

为特色插上创新的翅膀

家里来了客人,主人总会使出看家本领,做出一两道当家菜,让客人在大快朵颐中感受主人的热情,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为校长办学校,停留于平铺直叙是不行的,各项工作平均用力,泛泛而抓,学校平平淡淡、千人一面、千校一面,这样的无差别学校,既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也无法办出有品质、有影响力和生命力的教育。

而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校长,他们明白,学校有特色,学校才有活力;教育有特色,教育才有魅力。他们会穷尽心血与智慧让学校拥有独特之处,也就是让学校形成自己的特色,并将这一特色转化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与蓝图。

什么叫“特色”?通俗地讲,“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特”。如果再把它定义准确一点的话,学校特色就是学校文化个性的积淀,也就是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经过长期努力而形成的优良独特的学校文化品质。

2007年11月,著名教育家陶西平发表《大家不同,大家都好》一文,倡导中小学要办出特色。“大家不同,大家都好”,就是对“特色”的最好诠释。

学校特色体现在方方面面,学校工作所涉及的所有领域都可以办出特色。比如:

体现于校舍建筑的特色。校舍是学校存在的物质基础,它诉诸人们视觉并形成“第一印象”。这种特色,不在于外观的豪华,而在于体现地域的文化特征,契合学校的历史沿革。

体现于时代精神和要求的特色。“平安校园”“和谐校园”“足球校园”的构建,“书香校园”“生态校园”的创建,“数字校园”“文明校园”“人文校园”的营建,每一个主题都是一种时代精神和要求的体现。

体现于教育模式的特色。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艺术教育、科技教育等方面,学校结合实际情况,根据侧重,有选择性地在某一方面探索与深化,挖掘与开发,进而所形成的特色。

体现于教学模式的特色。相对于“教育模式”,它是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在教学领域积极探索,在教学成果等方面形成学校的独到之处。

体现于管理模式的特色。它是学校在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具体的管理行为三个层次上,所积淀的一些管用的举措、独特的经验。

体现于学校习俗与传统的特色。学校习俗与传统是学校灵魂深处的文化记忆,是对学校特色的形象感知与体认,也是学校形成自己特色的重要方面。

体现学校文化品格的特色。这种特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校园文化。

学校要有特色,但不能唯特色,也不能为了特色而特色。学校特色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要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服务,为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服务。

学校特色需要不断创新。学校特色主要体现在与众不同上,体现在“标新立异”上,体现在个性张扬上。因此,需要校长具有创新精神和意识,具有创新能力和潜质。校长有了这些品质,就会充分挖掘、匠心独具,就会穷尽智慧,用心生成,就会群策群力,不遗余力,就会让特色学校,呼之欲出,让特色教育,如虎添翼。如果校长没有创新力这种品质,则很难推动特色的发展。

学校特色需要恰当定位。追求学校特色不能脱离学校实际,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都有自己的劣势和缺陷,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如果不加选择,在劣势上去创特色,在缺陷上去大做文章,那么一旦投入了人力、物力、财力、精力之后,才发现劣势始终不能转变成优势,特色始终没有成效,则一切都晚了,学校发展肯定会受到影响。

因此,学校特色应当立足于自身优势,做自己擅长的工作,将优势发挥到极致,形成鲜明的特色,让学校品牌成为品类的代表。

学校特色需要充实内涵。学校有特色,不是特在形式,而是特在内涵,学校特色停留于形式,便是一种摆设、一种花架子、一种劳民伤财。这种所谓的“特色”不仅收不到育人效果,还会遭到人们的唾弃。

学校特色注重内涵,才更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才更能提升学校发展的品位,也才更能发挥特色教育的育人、服务、激励、示范功效。有一名校长在谈到学校特色时说:“我们追求的特色,是有持续的创新力和发展力,有一流的质量和效益,有真实的个性和品牌。”

学校特色需要坚持。教育工作周期长、见效慢,加之学校特色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不断认知,不断深化,不断丰富,不断积累,因而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功夫和坚守。

除了校长具有创新精神外,更重要的是,校长必须具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精神。

如果离开了这种精神,朝三暮四、见异思迁、心血来潮,今天一个想法,明天一个花样,后天一个招式,学校是很难形成持续而影响久远的特色的。

有问题才有创新

校长在学校管理中,常常会因为社会的变革、形势的变化、工作的变故而出现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在问题面前,是泄气躲避,还是积极面对?

一个能够创新的校长,不会把问题仅当作问题,更不会去回避问题。他们知道,既然存在问题,就表明还没有成熟的解决办法,这些问题也正是创新的大好机会。

他们懂得,越是巨大的问题,往往会蕴藏着巨大的创新空间,问题可以转化为创新的契机,问题翻转便是天堂。

他们也明白,如果思想、行动上没有创新,问题始终是问题,问题永远存在,旧问题会衍生出新问题,小问题还会派生出大问题,学校的发展便很有可能在各种问题面前止步不前。

他们更深信,只有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创新,办法总比问题多,所有的“没有办法”和“不可能”将画上句号,所有的困难和问题将迎刃而解,所有的工作将带来实质性突破,一切的奇迹将可能发生。

梳子卖给一般人,不是难事,把梳子卖给和尚,便是问题,有了问题,所以才有卖梳者的创新。

不拉马的士兵,大家习以为常,而新任炮兵团长却发现问题:过去大炮用马车拉着,发射时,一名士兵要拉一下马的缰绳,让大炮重新复位,而如今大炮已进入了机械化、自动化时代,大炮下面仍然站着一名士兵,这名士兵究竟起什么作用,有没有站的必要?有了问题,才有规则的修订。

运送蔗糖和面粉的船,在途中遇到了强风暴,所有的蔗糖和面粉被淋成了糖稀和面糊。面对蔗糖和面粉将变废的问题,才有了货主的创新,才有了便于储运和携带的新式饼干。

传统课堂教学的满堂灌,教师越讲,学生越糊涂、越厌烦;教师越主动,学生越被动;教师越辛苦,学生越吃苦;教师越勤奋,课堂越低效。有了这些问题,才有课堂的改革创新,老师少讲或不讲,讲在关键处,讲在点子上,讲在不懂的地方,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农村中小学校,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学生便成了一个大规模的群体。由于缺乏家长参与管理,家庭教育弱化,导致留守学生性格孤僻,心理健康问题突出,交往行为失范,违纪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便成了教育的新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一些学校便创新了不少方法,明确留守学生代理监护人,建寄宿制学校,对留守学生实施寄宿制管理,学校组建模拟家庭,开通“亲情电话”,通过与父母通信、视频,一起参与班级主题活动构建亲子间的互动关系。

在现在的学校组织机构设置中,单纯的行政组织结构已经满足不了现代学校治理的需求,围绕这一问题,一些学校通过行政组织、专业组织、半专业半行政组织三个部分的改革创新,引领学校走向内涵发展。

2020年为有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师生居家隔离,让原本的开学日期一推再推。面对漫长的寒假和被耽搁的学习,由突如其来的问题而创新的一场教育试验徐徐拉开大幕。“停课不停教、不停学”,上亿学生学习空间从学校转移到家庭,学习方式从线下转变为线上。

居家线上学习的创新,可以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一次蝶变,并由此推动教育变革,为教育变革带来重大机遇。

有问题才会有创新,问题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问题是创新的最佳导师,问题往往是引领学校创新的突破点。

校长要创新,首先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校长在学习与工作过程中以反思、质疑和探寻的态度,自觉审视主客观关系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问题意识是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离开问题意识,创新就无从说起,提高创新能力便是缘木求鱼。

要增强校长的问题意识,校长就要勤于思考。拿破仑·希尔说:“思考是创造想象力的产品。”他还说:“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一个意念。”思考是发现的种子,思考是问题诞生的摇篮,思考是创新萌芽的前奏。如果校长思想懒惰、人云亦云、唯书唯上,是捕捉不到问题的,也是实现不了创新的。

要增强校长的问题意识,校长还要敢于质疑。在创新领域里,校长不仅要有对一些现象的敏锐感知能力,还要敢于突破主观偏见、历史烙印、已有经验以及思维定式的束缚。

特别是对既有事实要大胆质疑,对专家学者权威学说要敢于质疑,这就要求校长要有勇于批判的精神,要有秉持崇高信念、坚守信仰的情怀,要有直面各种重大现实问题的勇气。质疑是校长创新的一种重要人格品质,一种必不可少的精神。

校长要创新,其次还要有将问题转化为现实的能力。一是将不能办到的问题转化为可以办到的问题。有时候校长所面对的情况复杂,问题棘手,如果按照常规方法,就不可能得到解决,但如果换一种方法,棘手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一个医生在街上摆了一个摊子,专门卖用中草药制成的医治风湿的药丸子,一个教师上街,不慎碰翻了摊子,药丸子全部摔碎了。究竟有多少个药丸子,教师不知道,他只愿赔100个药丸子的钱,而医生不同意,说他损失的药丸子有200多个,二人僵持不下。校长得知此事,他叫人取来一个丸子,称其重量,然后把地上的碎药丸子收集起来,称出重量,用总重量除以单个重量,便得出了药丸子数,按这个数目赔偿,双方都没有怨言。

二是将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应该是曹冲称象,曹冲用上巧妙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校长在管理创新中也应有这样的理念和智慧。

三是将自己陌生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问题。校长遇到的有些问题,可能对自己来说较为生疏,这时校长就应该善于类比,把它转化成自己熟悉领域的问题,然后由此创新。

在19世纪末,法国园艺家莫尼哀想设计一种牢固坚实的花坛,但是对于花坛设计,他一点儿也不懂。但是他作为园艺家,对植物却了如指掌。于是,他将花坛转化成自己熟悉的“植物根系”来思考:盘根错节的植物根系同土壤牢牢地黏合在一起,才使植物枝繁叶茂,他把土壤转换成水泥,把植物的根系转换成钢筋,通过反复琢磨和实验,不仅制成了坚固的花坛,而且还发明了新型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

四是将别人的问题转化成自己的问题。当校长自己遭遇问题时,校长会想办法解决,但如果“问题”发生在别的学校、别的校长身上,虽然并不关你的事情,但校长也要居“问题”而思危,把别人的问题想象为自己的问题,把别人的问题作为你创新的契机。

比如,一所学校的一名学生学习压力大,加之父母离异,该学生患上了抑郁症,最后跳楼自杀,这暴露出了学生心理上的问题。这一问题虽然在你的学校未出现,但校长应该把这一问题转化成自己的问题,创新举措,建立工作机制,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