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思考不可控的事儿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讲了一个很有名的洞穴寓言:一批犹如囚徒一样的人,世代居住在一个深山洞穴之中,这个洞穴里有一条长长的通向外面的通道。居住其中的人们,由于脖子和脚被锁住无法环顾,仅能面向洞壁而坐。在他们的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另一些人拿着器物在他们与火之间走动,火光将器物变动的影像投射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由于囚徒们无法回头,因此不清楚影像产生的原因,便认为这些影子是“实物”,于是用不同的名字来称呼这些影像。某一天,一个囚徒偶然挣脱枷锁回过头来,发现从前所见的一切均是实物投射在洞壁上的影像,而非实物;当他沿通道走出洞口时,他的双眼因阳光的刺激而失明,眼前一片虚无,看不到任何事物,不得不重返洞内寻找同伴。当他把所看到的一切告诉同伴时,没有一个人相信他,甚至认为他疯了,还要杀死他。此时,他悔不当初,饱受痛苦的折磨。若没有当初的回头,他还在与同伴其乐融融地谈论洞壁上的“实物”呢。
这个寓言中因失明而缩回洞中寻找同伴的囚徒,不正像那些长时间生活在舒适区内,为了不让自己遭受未知的挫折、同伴的嘲弄而甘于退缩的人吗?他们出于对未知的恐惧,避免面对不确定的风险而瑟缩在舒适区。事实上,舒适区中的舒适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当洞中的囚徒把洞壁上的影像错认为现实,长此以往,无限夸大(走出洞外)改变现状的风险,固守舒适的“囚笼”,甚至否认自己生活在虚幻之中,那么一旦环境的变化逼迫其不得不面对现实时,其必将付出痛苦的代价。
上例证明,长期处于舒适区中,倘若不能正视和反思问题,突破“我很忙”的虚假表象,改变自己,一旦外部条件的变化不期而至,就会由于夸大未知的风险而心怀恐惧,而过度恐惧又让个体无法采取正确的行动,加速错误和失败的发生,从而使个体形成错误的“第一记忆”。此后遇到类似的状况,仍会习惯性地采用错误的应对方式,陷入不断失败的怪圈,以至于让舒适的假象蒙蔽了心智与判断力,看不到事物的本质,看不到前方更好的机会,进而陷入习得性无助心理。
何为习得性无助心理?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他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证明其原理。实验中,把一只狗关在笼子里,当蜂鸣器响时就给予其难受的电击,狗被关在笼子里面对电击,无处可逃,最终就算是蜂鸣器响起,不给予电击,它也会倒地呻吟和颤抖,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而不像最初时主动逃避,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是固守和重复失败经验、放任自流的结果。
当一个人一旦产生习得性无助心理,就会自设藩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如同那只被电击的狗一样,获得了“努力与结果无关,只能绝望地坐以待毙”的经验,并将这种习得性无助内化到自身的认知中去,进而泛化到所有的情境中,认为一切都不可控,产生了消极对待的心理,最终放任自己的人生失控。
要停止这种有害的恐惧循环,让自己避免陷于习得性无助的状态,要让人生在欢乐与希望中成长,要找到自己的可控方式,以积极的、正面的方式面对当下的处境,不再成为恐惧的奴隶,不再受牵制,用自己的想法雕塑自己的人生,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对于我们找到自己的可控方式,我们可以从企业战略思维中获得有益的启示。企业要做大、做强,需要具备的战略思维包括四点:一是集中力量做好一件事;二是找准焦点,发挥力量;三是简单易行;四是重强避弱。把这四项原则套用到寻找个体的可控方式也同样适用,按如下方式重新排序,就成了找到自己的可控方式,走出舒适区的有效策略:一是找准焦点;二是集中力量去做;三是发挥自己的强项;四是寻找简单的方法。按此方法,便可一步一步达成目标。
关于前两步“找准焦点”和“集中力量去做”,加里·凯勒在其畅销作《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中做了详细的阐述: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面面俱到的结果只能是精疲力竭,因此不妨化繁为简,缩小目标,专注于一处。而这专注的一处就是最重要的那件事。
同样,Silktide(网页设计网站)创始人奥利弗·恩伯顿(Oliver Emberton)在Quora(问答网站)上,在解答“究竟该选择做好一件事,还是同时做很多件事”这一问题时,佐证了加里·凯勒的观点。那就是,人脑如同一个装满蜜蜂的沙滩球,在数百种不同的力量下向着不同的目标和方向奔袭,力量分散且效率低下。要想获得最好的结果,与其把精力分散到不同的方向,不如将其他不重要的事情暂且放在一边,专注于那个装满自己梦想和期望的目标,让所有的蜜蜂集中攻击这个最重要的目标,用有限的精力最高效地完成最重要的事。如此一来,想不快速进步都难。
关于“发挥自己的强项”和“寻找简单的方法”,木桶理论和反木桶原理均表明,寻找可控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走出舒适区,重获成就感。
木桶原理告诉我们,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这个原理提醒我们,既要清楚自己的长处和强项,也要了解自己的不足和短板,强调了补齐短板和弱项,即取长补短的重要性。而反木桶原理则从反面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强弱长短,当我们力图打破舒适区的限制,迎接未知时,不要过多地关注自己的弱点,而要尽量发挥自己的优势,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适合作战之处,更强调扬长避短的力量。简单理解,木桶原理的取长补短强调整体变强,可理解为盾的推进和防守能力;反木桶原理的扬长避短更重视单点突破,可理解为矛的突破和攻击能力。木桶原理的盾和反木桶原理的矛都能助推我们走出舒适区,具体到现实生活中,就要根据个体特性及其面对的具体情况选择了。
综合起来,我们可以获知,在改变自己,走出舒适区的过程中,既要学会扬长避短,将自己的成功建立在自己的优势资源上,即“Build your performance on strength, not weakness”,也要取长补短,强化自身的整体优势。这样做,或许起初收获的成功很小,但一步一步前进,你必将成功地走出舒适区,度过恐惧区,在稳步成长中收获积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