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不急不躁,陪孩子写作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拖延心理:能拖就拖,拖到最后再去做

拖延心理是很多孩子都容易存在的一种心理,指的是孩子在做事情的时候,从心理上喜欢放缓脚步,甚至迟迟不去做某件事情。

其实,拖延心理的形成往往具备一个前提,即孩子知道某件事情是必须要做的,而针对这件必须做的事情产生“心理延期”的行为。比如,孩子放学回家,明明知道老师留了作业,而这些作业必须在当天晚上完成,因为第二天老师会检查作业,即便如此,孩子还是会选择先玩,玩到不能再拖的时候,才开始写作业。

拖延心理让很多父母十分恼怒,那么,父母不妨先对孩子的这种拖延心理进行分析。

首先,带有拖延心理的事物,往往对于孩子来讲是“痛苦”的事情。从孩子的内心来讲,他觉得这些事情不能让他感觉到快乐,甚至会让他感觉到痛苦。例如,写作业,他在写作业的过程中需要用脑认真思考,甚至还可能招来父母的责骂,那么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因此他会选择暂时推迟写作业。

其次,拖延心理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种暂时逃避的心理。当孩子的内心对写作业产生一种抵触心理时,就希望去逃避作业,而作业本身是存在的,逃避只能是暂时的逃避,只能通过玩耍的快乐来暂时掩盖内心对作业的抵触。

最后,拖延心理是一种“畏难”心理。写作业并不是一件快乐和轻松的事情,因此,孩子会害怕这种“难做”的事情。所以,孩子会将作业放到最后才去完成。

要想让孩子改掉拖沓的坏习惯,父母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去着手。

1.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

有的父母会说,学习本身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这一点,不可否认。但是,从学习中找到乐趣,也是一种不错的体验。当孩子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那么他就会愿意去主动学习,甚至会将学习当作一种游戏。

晓冉之前的历史成绩很差,每次历史老师留的作业,她都不愿意去做,需要父母的多次催促才能完成。

晓冉的爸爸想出了一个办法帮助她。爸爸买来一个家庭投影仪,将历史的重点内容结合新颖的图片,做成PPT。每天晓冉放学回到家,爸爸都会用讲故事的方式,结合投影效果,给她讲解历史。慢慢地,晓冉对历史产生了兴趣,每天都期待放学回家,期待爸爸讲“故事”。

自然,在晓冉对历史产生兴趣之后,对历史知识点的掌握也就熟练了,做作业的节奏也明显加快了。

2.让孩子体验到拖延的后果

父母不妨改变一下策略,即不去催促孩子写作业,而是“放任”孩子玩耍。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孩子快到睡觉时间才发现作业还没做,有的孩子会选择熬夜去完成,那第二天早起上学肯定是很困难的。只有当孩子经历了因为自己拖延所带来的痛苦,才会愿意去改变写作业的时间和节奏。

明亚是个四年级的学生,他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玩游戏,如果不催促他写作业,他是永远想不起来要写作业的。

这天,他放学回到家,如往常一样拿起平板玩游戏,爸爸妈妈并没有催促他去写作业。吃完晚饭后,他依旧是各种磨叽。眼看就要10点了,爸爸突然想起来什么,对他喊道:“儿子,老师今天没布置作业吗?”

明亚看了一眼时间,着急地回答道:“爸,你怎么现在才提醒我写作业。”说完,赶快拿着书包去屋里写作业了。

第二天早晨,明亚迷迷糊糊地起了床,精神看起来很不好,但是爸爸照常送他去上学。这天放学回到家,明亚二话不说,先进屋去做作业了。

当明亚写完作业,爸爸问道:“你今天怎么这么主动地写作业了?”

“别提了,都是因为昨晚睡晚了,我今天上课睡着了,老师让我站着听课,丢死人了。”明亚接着说道,“以后我还是先把作业写了再玩吧,这样玩起来也踏实。”

3.帮孩子养成时间规划的习惯

近些年,我们经常听到的“拖延症”,并不是成年人的专属症状,孩子也会成为拖延症者。当父母发现孩子在写作业的过程中,有拖拖拉拉的现象,或者是迟迟不愿意去做作业时,父母就要考虑孩子是否对学习产生了拖延心理。

一旦确认孩子存在拖延心理,那么父母就要帮助孩子及时改掉这个坏习惯。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这种心理不加以重视,孩子很容易会对学习产生反感的情绪。

纠正孩子的拖延心理,需要父母讲究方法和策略,单纯的催促和责罚是起不到好的教育效果的。而掌握摆脱拖延心理的方法,是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关键因素之一。

孩子形成拖延心理,多半是因为没有规划时间的习惯——在什么时间段做什么事情。当孩子养成了规划时间的习惯,那么,在什么时间段便会主动地去做什么事情。比如,放学后19:00吃完晚饭,19:30-21:00是写作业的时间,21:00-21:30是游戏时间,21:30-22:00是洗漱时间。

当时间规划形成,孩子每天按照这个规划来安排事情,久而久之,孩子自己看时间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根本不用父母去催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