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心脏标志物研究发展历程
2006年世界心血管病研究的先驱Braunwald E在“Nature”杂志发表了题为“心脏标志物:当代状态报告”(Cardiac biomarkers: a contemporary status report)的文章,其文章骄傲地告诉我们,近20年来,心血管病医学领域里最令人激动的发现都与心脏标志物有关。正如其所说,20余年,心脏标志物领域有了飞速的发展,出现以肌钙蛋白为核心,肌红蛋白、C-反应蛋白、利钠肽为代表的一系列新的标志物,推动了整体心血管疾病诊断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心脏肌钙蛋白的检测促使临床提出了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概念,大大拓展了临床诊疗理念,进一步促进了急性心肌梗死新标准的建立,同时引入危险分层,完善临床治疗策略,大大促进了心脏病学的发展。
随着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心脏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迫切的需求。2005年第15届美国临床化学年会上,全球数万名临床化学专家和心血管专家讨论了生物标志物在心肌损伤、危险分层和心力衰竭中的价值,同时讨论了心肌损伤、血管内斑块、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力衰竭的应用,建议应用多个标志物评估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和预后。随后,200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和世界心脏联盟(WHF)共同制订发表了“关于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推荐肌钙蛋白检出MI(Myocardial Infarction),CKMB仅在不能检测肌钙蛋白时作为最好的替代指标,再次把心脏标志物放到了心血管病诊断的核心位置。
随着新的心脏标志物的发现和临床应用,心脏标志物已不单用于诊断心肌梗死,还用于反映血管炎症、心力衰竭、药物致心肌损伤、心脏移植、心脏手术所致心肌损伤,同时判断斑块的稳定性。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β-肌球蛋白基因突变致肥厚型心肌病的发现也拉开了基因标志物的序幕,进而出现了基因标志物,生命科学家对疾病的解读也进入了“分子水平时代”(molecular era)。至此,形成了一门涵盖生物化学、生物学、临床化学、检验学、心脏病学和遗传学的新型交叉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