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项目选择与临床应用(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尿常规检查

尿常规检查作为反映身体健康状况的基本指标,是临床上诊断肾病发生与否的最简便、必不可少的一项初步检查。尿常规检查包括一般性状、干化学分析和镜检。尿液镜检是尿常规检查中最易发现异常的检查手段。

一、 实验室分析路径(图4-4)

图4-4 尿液常规及沉渣分析

二、 相关实验

尿常规检查是临床中常规的一项检查,一般包括以下三项检查内容:尿液一般性状检查、尿化学检查和尿有形成分检查。
(一) 一般性状检查
1. 尿量
尿量(urine volume)一般指24小时排出体外的尿总量,有时也指每小时排出体外的体积。尿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肾小球生成原尿的能力以及肾小管的浓缩与稀释功能,所以尿量的检测可以反映肾脏的功能。
参考范围:成年人: 1000~1500ml/24h。儿童:按儿童每公斤体重计排尿量,为成年人3~4倍。
2. 尿颜色和透明度
尿颜色和透明度是尿外观的物理性状,临床一般通过肉眼观察判断。当尿液中含有某些生理性或病理性代谢物质时,尿液的颜色和透明度也呈现某些特殊的变化。
参考范围:新鲜尿:淡黄色、清晰透明。
3. 气味
正常尿的气味由尿中挥发酸及酯类共同产生,具有微弱芳香气味,标本置放过久会导致尿素分解,产生氨臭味。食用葱、蒜、咖喱、韭菜,饮酒过多或服用某些药物可有特殊异味。
某些病理状况下,尿液可有特殊异味。如新鲜排出的尿液具有氨臭味,见于慢性膀胱炎、慢性尿潴留等;烂苹果味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腐臭味见于泌尿道感染或晚期膀胱癌症;大蒜臭味见于有机磷中毒;“老鼠尿”样臭味见于苯丙酮尿症。
4. 尿比密
比密又称比重(specific gravity, SG) ,尿比重(uSG)是指尿在4℃时与同体积纯水重量之比。
现多采用化学试纸法进行测定,原理为多聚电解质离子解离法,其测定简便,不受高浓度葡萄糖、蛋白质等的影响,但精密度差,只用作初筛试验。
参考范围:随机尿成人: 1.003~1.040;新生儿: 1.002~1.004。
     晨尿: 1.015~1.025。
5. 尿渗量
尿渗量(urine osmolality)是反映溶解在尿中具有渗透作用的溶质颗粒(分子或离子等)数量的一种指标,表示肾脏排泄到尿中所有溶质颗粒的总数量。其主要与尿中溶质颗粒数量和电荷有关,与颗粒大小无关。尿渗量能较好地反映肾脏对溶质和水的相对排出速度,更确切地评价肾脏浓缩稀释功能。
参考范围: 600~1000mOsm /(kg H 2O)。
6. 尿酸碱度
尿液酸碱度是指尿液中所有能解离的氢离子浓度,通常用pH值来表示,是反映肾脏调节机体内环境体液酸碱平衡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临床常采用试纸法进行检测,原理为酸碱指示剂法,其操作简便,用于肾脏功能的初筛。
参考范围:正常饮食条件下,晨尿: 5.5~7.0,平均6.0;随机尿4.6~8.0。
(二) 尿化学检查
1. 尿蛋白质检查
尿液蛋白质检查是临床尿液常规化学检测之一,通常指尿液蛋白质定性试验。临床现多采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进行检测,原理采用pH指示剂蛋白质误差法。
参考范围:阴性。
2. 尿糖检查
尿糖是指尿液中葡萄糖的含量,正常人尿液几乎不含或仅含微量葡萄糖,尿糖定性试验为阴性。当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8.8mmol/L )或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下降时,尿糖试验呈阳性,成为糖尿。临床现多采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进行检测,原理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
参考范围:阴性。
3. 尿酮体检查
尿酮体是尿液中乙酰乙酸、β-羟丁酸及丙酮的总称。酮体是脂肪氧化代谢的中间产物,当糖代谢障碍、脂肪分解增高时,酮体产生速度超过组织利用,可出现酮血症,一旦酮体血浓度超过肾阈值,尿酮体定性试验呈阳性。临床现多采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进行检测,原理采用亚硝基铁氰化钠法。
参考范围:阴性。
4. 尿液胆红素检查
血中胆红素主要有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和δ-胆红素。由于结合胆红素相对分子量小,溶解度高,可通过肾小球滤过膜进入原尿。血中结合胆红素浓度超过肾阈值时,尿胆红素定性试验可呈阳性。临床现多采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进行检测,原理采用偶氮反应法。
参考范围:阴性。
5. 尿胆原和尿胆素检测
胆红素在体内进行“肝肠循环”,进入肠道的结合胆红素被还原为胆素原后,大部分从肠道重吸收后经肝转化为结合胆红素再进行循环,小部分的胆素原进入血液由尿排出。无色的胆素原经空气氧化或光照后转变成黄色的尿胆素。因临床送检标本多为新鲜尿液,尿胆原尚未转变成尿胆素,所以一般检查胆红素和尿胆原,俗称尿二胆。临床现多采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进行检测,原理采用醛反应法或重氮反应法。
参考范围:阴性。
6. 尿血红蛋白检查
正常情况下,血液中仅有微量的血红蛋白,与结合珠蛋白形成复合物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代谢,尿液中无游离血红蛋白。当血液中游离血红蛋白超过1000mg/L 时,可大量排入尿中,形成茶色或酱油色,隐血试验呈阳性。临床现多采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进行检测,原理采用血红蛋白类过氧化物酶法。
参考范围:阴性。
7. 白细胞检查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含有仅少量的白细胞,定性试验为阴性。但在肾脏、泌尿道感染等时,尿液中含有大量的白细胞,定性试验为阳性。临床现多采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进行检测,原理采用白细胞酯酶法。
参考范围:阴性。
8. 亚硝酸盐检查
当尿液中具有硝酸盐还原酶的细菌增加时,尿液亚硝酸盐试验可呈现阳性。临床现多采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进行检测,原理为硝酸盐还原法。
参考范围:阴性。
(三) 尿有形成分检查
1. 红细胞
尿液红细胞检查包括形态和定量检查。定量检查临床多采用尿沉渣分析仪,红细胞形态需结合传统沉渣显微镜分析。尿液红细胞形态与尿酸碱度、渗透量有密切关系,因此,必须注意鉴别(形态分析见“结果判断和分析”)。
参考范围: <12个/μl或0~偶见/HP。
2. 白细胞
尿液白细胞检查包括形态和定量检查。定量检查临床多采用尿沉渣分析仪,白细胞形态需结合传统沉渣显微镜分析。白细胞形态也受到尿酸碱度、渗透压及温度的影响,检查时应注意鉴别。闪光白细胞多见于急性肾盂肾炎;脓细胞多见于泌尿系统炎症。
参考范围: <12个/μl或0~3个/HP。脓尿: >5个/HP。
3. 上皮细胞
尿上皮细胞主要来源于肾小管、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等。尿中形态主要包括肾小管上皮细胞、移行上皮细胞和鳞状上皮细胞。移行上皮细胞主要来自于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近膀胱段等处;鳞状上皮细胞主要来自输尿管下部、膀胱、尿道和阴道表层。
参考范围:肾小管上皮细胞:无。移行上皮细胞:无或偶见。鳞状上皮细胞:少见。
4. 微生物
尿沉渣分析仪还可对细菌、类酵母样菌进行定量分析。
参考范围: <8000个/μl。
5. 结晶
结晶是由某些酸性产物与钙、镁、铵等离子结合生成各种无机盐及有机盐,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及分泌,排入尿中形成的。结晶的形成于尿的pH、温度、结晶物质及其胶体物质浓度与溶解度相关。
参考范围:少见。
6. 管型
尿管型是一些有机物和无机物,如蛋白、细胞或结晶等成分,在肾小管(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内凝固聚合而成的圆柱状结构物。其形成与尿蛋白质和T-H蛋白浓度、尿浓缩和肾小管内环境酸化及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有关。
参考范围: <1个/μl 或0~偶见/HP。

三、 结果判断与分析

(一) 尿液一般性状检查结果分析
1. 尿量
其临床意义如下:
( 1) 多尿:
指尿量>2500/24h。饮水过多、咖啡、输液、精神紧张等可引起生理性多尿。病理性多尿常见于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糖尿病、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衰竭早期、急性肾衰竭多尿期等。
( 2) 少尿:
指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持续小于17m l(儿童<0.8ml/kg)者。可见于机体缺水或出汗过多等生理性情况或急性肾衰竭、慢性肾病等病理情况。如各种原因造成肾血流量不足,肾小球滤过率减低导致肾前性少尿;尿路梗阻等引起的肾后性少尿;肾实质病变引起的肾性少尿。
( 3) 无尿:
尿量<100ml/24h。肾受汞灯毒性物质损害,常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可突然引起少尿及尿闭。
2. 尿液pH
平均6.0 ( 5.0~7.0) ,影响尿液pH的因素见表4-1。
表4-1 常见影响尿液pH的因素
3. 颜色
正常尿液为黄色。病理因素或药物或食物引起尿液颜色改变,各种尿液颜色变化的原因分析见表4-2。
表4-2 病理因素或药物或食物引起尿液颜色改变
4. 比重
尿比密检查是临床估计肾脏浓缩稀释功能常用的指标。高密度尿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衰竭少尿期、肾前性少尿疾病(肝病、心功能不全、高热、脱水等)。低密度尿提示肾脏稀释浓缩功能严重受损。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肾衰竭多尿期、慢性肾衰竭、肾小管间质疾病、尿崩症。
(二) 尿化学检查结果分析
1. 蛋白质检查见第二节。
2. 葡萄糖 尿糖检查主要用于糖尿病的筛查和病情判断的检测指标,但尿糖检查需结合血糖检查以提高诊断准确性。血糖升高性糖尿见于糖尿病、摄入性糖尿、应激性糖尿以及库欣综合征等内分泌异常。血糖正常性糖尿见于家族性肾性糖尿、新生儿糖尿或哺乳期糖尿。
3. 酮类 酮尿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糖尿病性酮症患者,如应激状态、剧烈运动、禁食过久、感染性疾病等;中毒,如氯仿、乙醚麻醉、磷中毒等。
4. 胆红素 尿液中结合胆红素的出现是肝脏或胆道系统梗阻性损害的有力证据,也可用于黄疸类型的鉴别。尿胆红素阳性常见于梗阻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先天性高胆红素血症。而溶血性黄疸尿胆红素阴性。
5. 胆素原 尿胆素原检查常结合血清胆红素及尿胆红素用于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鉴别诊断关系见表4-3。
表4-3 不同黄疸类型时尿胆红素、尿胆素原的变化
6. 白细胞酯酶 尿白细胞酯酶阳性提示尿中存在WBC。主要用于肾脏、泌尿道疾病的诊断、治疗等。白细胞高于正常值常见于泌尿系统及邻近组织器官感染或炎症疾病。
7. 亚硝酸盐 尿亚硝酸盐阳性提示尿液中存在具有硝酸盐还原酶的细菌,如大肠埃希菌等。应注意:只有某些特定的细菌有能力进行硝酸盐—亚硝酸盐的转化,故阴性不能排除尿路感染。
(三) 显微镜检查结果分析
1. 血尿
见本章第三节。
2. 白细胞尿
通常在尿路感染中出现。各种泌尿系统器官炎症时均可出现,且可受邻近组织的影响。常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女性阴道炎、宫颈炎和附件炎、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等。
3. 上皮细胞
尿液中的上皮细胞应结合其性质和数量确定其临床意义。如肾小管上皮细胞常提示肾小管病变,见于急性肾小管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性炎症等;移行上皮细胞增多见于相应部位的炎症或坏死性病变,如膀胱炎可见大量大圆上皮细胞、肾盂肾炎可见尾形上皮细胞;鳞状上皮细胞增多见于尿道炎。
4. 微生物(见本章第八节)
5. 结晶
不同的尿结晶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具体临床意义如下:胱氨酸结晶见于遗传性胱氨酸贮积症;亮氨酸和酪氨酸结晶见于严重肝损害、遗传性代谢紊乱;如磺胺类药物结晶见于药物结晶;尿酸结晶见于酸性尿;磷酸盐和碳酸钙结晶见于碱性尿。
6. 管型
管型是指蛋白质和细胞碎片的集合物。碱性尿中不存在管型,所以宜采集清晨标本做检查。若有细胞管型或较多的颗粒管型与蛋白尿同时出现,则临床意义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