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疑难病例诊断剖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病例9 发作性右眼闪光感3次,进行性言语欠清3个月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42岁。因“发作性右眼闪光感3次,进行性言语欠清3个月”于2011年5 月23日收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2011年2月2日无明显诱因发作4次右眼外侧视野闪光感,闪光呈红、黄、蓝三色,持续1分钟左右自行缓解。2月12日出现言语欠流利,就诊于北京某医院,行头颅MRI检查显示左侧顶叶皮质下缺血灶,左侧脑干长T1长T2信号,考虑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并给予阿司匹林口服治疗。闪光感未再发作,而言语不清进行性加重,并出现计算力、记忆力减退,书写缓慢等症状,为进一步诊治收入北京医院神经内科。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余年。无乙肝、结核病史。无输血及外伤、手术史。无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吸烟史20余年,每日30支。饮酒史20余年,平均每日1两。
婚育史:适龄结婚,育有1子,妻儿体健。
家族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入院查体:神志清楚,言语欠流利,找词困难,听理解可,复述好。定向好,计算力可,书写稍困难,近记忆减退,反应稍慢。双眼裂等大,双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应好,双眼外展露白2mm,余各方向运动充分,鼻唇沟对称,软腭活动好,伸舌略偏左。四肢肌力5级,双上肢肌张力稍高,腱反射对称偏低,双侧病理征阴性。双手指鼻欠准,跟膝胫稳准,Romberg征(−),深浅感觉无异常。颈部无抵抗,脑膜刺激征(−)。
辅助检查:2011年3月10日头颅MRI(外院):左侧顶叶皮质下轻度缺血灶,左侧脑干长T1长T2病灶。2011年4月16日头颅MR(I北京医院):未见明显异常。2011年4月20 日24小时动态脑电图(北京医院):左侧后部导联散在中-高波幅尖波、尖慢波及慢活动。

【入院诊断】

1.症状性癫痫
2.言语欠流利原因待查,颅内感染及脑膜癌病待除外

【入院后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 13.39×10 9/L,PLT 325×10 9/L,中性粒细胞78.4%,淋巴细胞14.7%,尿常规正常。血生化、甲状腺功能正常。血梅毒抗体测定(TPAB)阳性,艾滋病抗体(−)。
腰穿:脑脊液(CSF)压力150mmH 2O,无色,Pandy试验(++),WBC 18/mm 3,RBC 2/mm 3,单核70%,多核30%。蛋白1482mg/L(150~450mg/L),糖正常,氯化物111.6mmol/L(120~130mmol/L)。涂片未找到细菌和真菌。
2011年5月25日脑电图示双侧额颞部多发的单个棘波、棘慢波、尖波。5月26日头颅MRI平扫示双侧海马、岛叶、丘脑、内囊后肢和下丘脑T2、T2FLAIR高信号,增强T1WI呈轻度强化(图9-1)。颞叶病灶MRS呈代谢活跃改变。
图9-1 2011年5月26日头颅MRI:(A)FLAIR像显示双侧海马异常高信号;(B)增强扫描显示双侧颞叶前部脑膜轻度强化(箭头)

【蒋景文教授初次查房】(2011年5月27日)

追问病史,患者承认10余年前有冶游史。查体:神志清楚,言语欠流利,近记忆力差,计算力差。双眼裂等大,左瞳孔中等偏小,对光反应弱,调节反射好,为阿-罗瞳孔(Argyll Robertson pupil),双眼外展露白2mm,余各方向运动充分,鼻唇沟对称,伸舌略偏左,软腭活动好。四肢肌力5级,双上肢肌张力稍高,腱反射偏低对称,双侧病理征阴性。双手指鼻欠准,跟膝胫稳准,Romberg征(−),深浅感觉无异常。颈部无抵抗,脑膜刺激征(−)。
病情分析:患者10余年前有冶游史,查体发现阿-罗瞳孔,临床记忆力减退,反应较前差,血梅毒抗体阳性,提示既往有梅毒感染的病史。腰穿脑脊液白细胞18/mm 3,单核占70%,多核占30%,CSF蛋白明显升高为1.482g/L,考虑有梅毒性脑膜血管炎的可能。确诊神经梅毒需要脑脊液中梅毒抗体阳性证实。治疗用大剂量青霉素。

【进一步诊治】

脑脊液梅毒快速血清反应素试验(rapid plasma regain,RPR)阳性(1∶64),梅毒螺旋体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hemagglutination assay,TPHA)和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enereal disease research laboratory test,VDRL)均为阳性。
经皮肤科会诊,建议给予青霉素800万单位静脉滴注每日3次,在第1次滴注过程中,青霉素大约滴注400万单位后,患者出现目光呆滞,反应迟钝,不能言语,立即停用青霉素,并给予呋塞米20mg和地塞米松5mg静脉小壶。数分钟后,患者突发意识不清,双眼向上凝视,双上肢屈曲,考虑为癫痫大发作,给予地西泮10mg静脉推注,1分钟后抽搐停止,给予丙戊酸钠800mg入液静脉点滴,后改为丙戊酸钠500mg每日2次口服。
次日患者神经系统查体同入院时,对前一天的发作不能回忆。

【蒋景文教授再次查房】(2011年6月3日)

感染梅毒螺旋体的患者在接受首剂青霉素治疗时,会出现赫氏反应(Herxheimer reaction),表现为高热、寒战、血压下降等。赫氏反应的诱发原因是药物导致梅毒螺旋体大量死亡,大量有害物质从死亡的梅毒螺旋体内溢出,以及机体内部的变态反应引起机体出现的不适反应。本患者出现癫痫大发作考虑为赫氏反应,再度治疗时青霉素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患者入院前动态脑电图提示左颞顶交界处可疑癫痫灶,此次发作后可根据病情,长期口服丙戊酸钠控制症状性癫痫。

【治疗和随访】

患者于2011年6月8日再次治疗,首先给予泼尼松20mg每日1次口服,3天后给予青霉素200万单位肌内注射每4小时1次,连续3天,之后改为400万单位静脉点滴每4小时1次,连续10天。
2011年6月14日复查MRI显示脑实质弥漫异常信号影较前有所减少。患者经2周青霉素治疗后病情好转,于2011年6月24日出院。
建议出院后继续每周1次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肌内注射共3周,之后复查脑脊液,根据情况决定进一步治疗,但患者并未接受随访。

【最终诊断】

神经梅毒(neurosyphilis)
脑膜血管炎(meningovascular meningitis)
麻痹性痴呆(dementia paralytica)

【讨论】

据医史学家考证,梅毒起源于美洲,15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通过海员和士兵使梅毒在欧亚两洲迅速传播。16世纪以前,我国尚无梅毒的记载。大约于1505年,梅毒由印度传入我国广东岭南一带。20世纪50年代上海华山医院皮肤科统计初诊患者中梅毒占4.5%。20世纪90年代我国再次流行并日趋严重,2010年全国梅毒新发患者358 534例,年发病率26.86/10万,比2009年增加17.02%。在青霉素治疗时代,神经梅毒已经罕见,但伴随着艾滋病的发生,以及抗生素的不规范应用,神经梅毒的发病率近10年明显提高。
1913年,Noguchi和Moore首次从神经梅毒患者的脑组织中分离获得梅毒螺旋体,得以明确其病因。以往的概念认为,神经梅毒仅发生在三期梅毒。临床分型主要分为5种主要类型,即无症状神经梅毒、脑膜梅毒、脑膜血管梅毒、脑实质梅毒(麻痹性痴呆和脊髓痨)和树胶样肿性神经梅毒。近期研究证实,在梅毒螺旋体感染的早期,就可以有神经系统受侵袭的表现。由此,神经梅毒按照病程又分为早期(神经侵入期、无症状、脑膜、脑膜血管梅毒)和晚期神经梅毒(麻痹性痴呆和脊髓痨)。其实,早、晚期神经梅毒在时间上并无明确的划分,对有症状的神经梅毒而言,不同类型常有部分重叠。
在梅毒螺旋体感染后的数周即可初次侵犯中枢神经系统,造成脑脊液的异常(包括白细胞增多、蛋白增多甚至梅毒抗体阳性),而有时则发生在感染数年之后。在二期梅毒这种脑脊液的异常检出率高达40%,但其可以自行消退,亦可产生无症状性一过性梅毒性脑脊膜炎,甚至发展为持续的梅毒性脑脊膜炎。Ghanem回顾既往的研究,将123例无症状神经梅毒的患者根据脑脊液白细胞数、蛋白量和是否抗体阳性分组,其中白细胞数< 10个/ml的发展为有症状神经梅毒的为14.3%,白细胞10~50个/ml且蛋白含量增高的为23%,而白细胞> 50个/ml、蛋白含量明显增高且抗体阳性的则高达72%。
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症状是由于弥漫性脑膜炎所导致的,表现为头痛、畏光、恶心、呕吐、发热和脑神经麻痹,偶有癫痫发作。其中,最常受累的脑神经包括第Ⅱ、Ⅲ、Ⅳ、Ⅵ、Ⅶ和Ⅷ对脑神经。本例患者的首发症状为发作性右眼外侧视野闪光感,考虑是左侧枕叶受累所致。感染梅毒后,3.2%~15%的患者在平均7年后发展为脑膜血管梅毒,其中75%的脑膜血管梅毒是突然发病的,多表现为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的血栓形成,与其他原因导致的卒中不同的是,有些患者在数月前可以出现头痛、头晕、睡眠障碍和性格行为改变,部分为亚急性病程。
伴随艾滋病的发生及抗生素的不规范应用,近20年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与既往比较更加不典型,且晚期神经梅毒并不少见。本例患者出现言语欠流利、记忆力及计算力的减退,阿-罗瞳孔,影像学、脑电图和脑脊液的异常,可以诊断为麻痹性痴呆。麻痹性痴呆的发生可以是隐袭的或突然的,早期症状包括头痛、睡眠障碍、遗忘、易激惹及性格行为改变。晚期除了严重的记忆力和判断力下降外,最为显著的是精神行为异常,各种类型的精神症状均可出现,少数患者可以出现癫痫。5%的梅毒感染者平均15~20年后发展为麻痹性痴呆,近期有报告梅毒螺旋体感染后1年半即发展为麻痹性痴呆的病例,其死亡率高达20%,其余亦需长期甚至终身治疗。3%~9%的梅毒感染患者平均20~25年后可以出现脊髓痨,但本院有1例感染数年后即表现为典型的脊髓痨。脊髓痨起病隐袭,75%~90%患者早期出现闪电样疼痛(下肢最多见),后随着病情的发展,感觉性共济失调成为主要症状,且有70%~94%患者出现瞳孔异常。阿-罗瞳孔是由于顶盖前区受累所致,表现为瞳孔小而不规则,调节反射存在,对光反射消失。本例患者入院查体时由于对阿-罗瞳孔的认识不够,未能发现,蒋景文教授查房时第一次查出该患者的瞳孔异常。
神经梅毒的诊断目前仍没有“金标准”,主要靠实验室检查,梅毒感染如未侵入神经系统则脑脊液结果为阴性。2010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CDC)治疗指南中提出的诊断标准包括:非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阳性;脑脊液白细胞计数(白细胞> 5/mm 3)或蛋白测定异常或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阳性;无或有神经系统相关症状和体征。并且提出不能仅凭一项试验结果诊断神经梅毒,脑脊液VDRL特异性低但敏感性高,脑脊液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luorescent treponemal antibody absorption test,FAT-ABS)阴性可排除神经梅毒,但两者均有假阳性,尤其是有其他螺旋体感染时。神经梅毒的实验室检查很复杂,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即使用心磷脂、卵磷脂及胆固醇作为抗原的絮状凝集试验,VDRL、血清不加热的反应素试验(unheated serum reagin test,USR)、快速血清反应素试验(RPR)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oluidine red unheated serum test,TRUST)等试验均为此类;二是特异性抗密螺旋体抗体试验,包括FTA-ABS、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和梅毒螺旋体微量血凝试验(micro hemagglutination-treponema pallidum,MHATP)都是用苍白密螺旋体做抗原;后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尤其是对于晚期梅毒特异性抗密螺旋体抗体试验阳性率高达93%~96%,而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阳性率仅为61%。
由于神经梅毒的不同病理阶段和累及不同的部位,其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Phan等的研究结果,31%的神经梅毒头颅MRI上未见异常,23%呈脑梗死表现,20%在皮质下发现非特异性病变,37%表现为梅毒树胶肿和脑萎缩。本例患者治疗前后共做4次头颅MRI,其中前2次未增强病灶不明显,未对诊断提供帮助,后2次双侧海马、岛叶、丘脑、内囊后肢和下丘脑T2和T2FLAIR高信号,增强T1WI呈轻度强化,MRS颞叶显示高代谢,受累部位支持临床表现。
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多样,患者往往隐瞒病史,加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不足,常用检查无特异改变,导致神经梅毒极易漏诊、误诊。本例患者首诊诊断为脑血管病,即是上述原因所致。因此,对出现不明原因的视觉障碍、头痛、感觉障碍、记忆力减退、行为异常等神经系统损害的患者,应注意除外神经梅毒的可能。
神经梅毒一旦诊断应尽快治疗,目前多采用2010年美国CDC治疗指南提出的方案。青霉素1800万~2400万U/d,每4小时300万~400万U静脉滴注共10~14天,继以240 万U苄星青霉素肌内注射每周1次,共3周。替代方案:普鲁卡因青霉素240万U,肌内注射每天1次,丙磺舒500mg每日4次口服,连续10~14天;继以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内注射每周1次,共3周。青霉素过敏者,推荐头孢曲松2g每天1次,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连续10~14天。值得注意的是,早期治疗过程中药物可以导致梅毒螺旋体大量死亡,有害物质从死亡的梅毒螺旋体内溢出,导致赫氏反应的发生,本例患者甚至发生癫痫大发作。因此,治疗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前期口服少量激素可以帮助避免赫氏反应的发生。神经梅毒经一次治疗大多不能痊愈,需要随访检查脑脊液,指南提出治疗后每6个月进行脑脊液检查评价疗效,若细胞数无下降则需重复治疗,直至脑脊液细胞数完全正常。

(苏闻)

参考文献

1. Marra CM. Update on neurosyphilis. Curr Infect Dis Rep,2009,11(2):127-134.
2. Chahine LM,Khoriaty RN,Tomford WJ,et al. The changing face of neurosyphilis. Int J Stroke,2011,6(2):136-143.
3. Khalil G,Ghanem. Neurosyphilis: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review. CNS Neurosci Ther,2010,16(5):e157-168.
4. Mitsonis CH,Kararizou E,Dimopoulos N,et al. Incidence and clinical presentation of neurosyphilis: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81 cases. Int J Neurosci,2008,118(9):1251-1257.
5. Timmermans M,Carr J. Neurosyphilis in the modern era.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4,75(12):1727-1730.
6. Castro R,Prieto ES,da Luz Martins Pereira F. Nontreponemal tests in the diagnosis of neurosyphilis all evaluation of the Venereal Disease Research Laboratory(VDRL)and the Rapid Plasma Reagin(RPR)tests. J Clin Lab Anal,2008,22(4):257-261.
7. Phan TG. Intractable epilepsy as the initial manifestation of neurosyphilis. Epilipsia,1999,40(9):1309-1311.
8. Workowski KA,Berman S(CDC).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treatment guidelines 2010. MMWR Recomm Rep,2010,(RR-12):1-110.
9. Marra CM,Tantalo LC,Maxwell CL,et al. The rapid plasma reagin test cannot replace the venereal disease research laboratory test for neurosyphilis diagnosis. Sex Transm Dis,2012,39(6):453-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