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心电散点图与动态心电图
(一)动态心电图的优势与局限
动态心电图在几十年被广泛应用的过程中,其软件系统不断更新换代。第一代机型是一种被理想化了的“全自动”分析模式,由分析仪单独完成全部识别分析过程,是不允许人工介入的两通道或三通道机型。刚刚过去不久的20世纪80~90年代间,能够进行人工介入的机型在临床开始被应用,诊断报告由分析仪与操作者共同完成,从而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这是第二代动态心电图的工作模式。近些年来,十二导联的动态心电图作为第三代机型正在迅速推向临床。除此之外,在心电信号记录质量和使用的人性化设计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在设计原理方面,几代动态心电图分析方法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从宏观而言,它们都具有长时间心电记录与分析这两项基本功能。在自动分析方面,动态心电图具有波形分类功能、RR间期识别功能和对S-T段的分析功能。它以这三大功能完成对室性波形、室上性波型及缺血性S-T段的判定。动态心电图长于波形分类,善于识别高尖和宽大的波形,可较为准确地将宽大的QRS波形与窄小的室上性波形区分开,这是它的优势所在。在进行初始设置时,设计者和操作者往往倾向于选择灵敏度较高的设定,以使宽QRS波不至漏报。由于灵敏度增高,选择性受到影响,记录中的噪声常被归为“室性波形”,操作者不得不进行反复的人工修改,将其剔除出来。尽管如此,一些特殊的室性波形仍有可能被漏报,如一些主波向下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宽QRS波往往被漏识别,有时操作者在预览报告时发现漏报的宽QRS波,但因数量太多难以完成人工修改,直接影响到动态心电图的报告质量。
动态心电图对室上性心律失常的识别是依靠对RR间期变化比例的计算,当相邻的RR间期突然缩短达到一定比例时,分析仪自动判别为室上性心律失常。它的自动分析功能局限性最主要表现在不规则的室上性心律方面,动态心电图记录清晰的普通室上性早搏识别较好,但对联律间期离散度较大的室上性心律识别准确率低,如显著窦性心律不齐伴有房性早搏,房颤与房性心动过速伴随的隐匿传导都导致RR间期不规律,动态心电图难以自动区分,而在动态心电图这样的海量心电数据中,由人工区分这些心律失常也十分困难。
动态心电图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每一份病例都储存着大约10万次的心搏信息,操作者无法全面有效地阅读到全部数据信息,存在诊断盲区。临床医生也只能阅读到由动态心电分析者提供的被认为是“有代表性的”很少一部分图形报告。
综上所述,动态心电图技术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是海量数据记录功能实现后,对自动化分析处理功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二)心电散点图与动态心电图的互补
心电散点图与动态心电图都是用于海量心电数据分析的方法,但对数据的处理方式完全不同。动态心电图沿用人工识别心电图形模式,只是用计算机代替了人对心律失常进行区分。动态心电图的工作状态大多处于后台,操作者能直观见到的只是一小部分,相当于计算机的DOS系统的编辑模式。心电散图是用其特定的制图方式,将长时间心电信息集中在一枚图形上的非数字化、非线性的数据高密度表达方式,它将全部数据呈现在操作者视野中,可在直视下进行处理与批处理,相当于计算机的Windows系统编辑模式。
由于动态心电图沿用人工判断模式,它对窦性、室上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脏的传导阻滞及ST-T都具有诊断功能。心电散点图只反映心脏节律,对ST-T的变化无诊断功能。目前心电散点图虽然未利用P波间隔信息,但在很多情况下能借助心室间隔(RR间期)的变化趋势,诊断窦性心律失常和房性心律失常以及伴有RR间期变化的传导阻滞。
心电散点图快速地将长时间心电数据用一张图形表示,是记录过程中全RR间期的真实可视性表达。在一定范围内,数据量越大,图形越清晰,可信度越高。因此适合于大样本海量心电数据的快速阅读和分析。心电散点图方法的优点是不同起源的心律有各自的图形特点,适用在宏观上快速诊断心律失常。伪差与漏识、错识的RR间期也有相应的心电散点图形特点。因此可以发现动态心电图自动诊断中漏报或错报的心律失常,提高报告的准确率。
心电散点图在对窦性心律的心率变化分析方面有独特之处。目前用于评价自主神经功能的时域、频域心率变异性分析方法已受到公认,但在临床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对噪声干扰形成的“伪RR间期”不能识别,有时会对分析结果造成很大影响。由于心电散点图是全RR间期的可视性真图,可通过图形分布特征鉴别出伪RR间期,提高判断心率变异性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