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感染性疾病诊疗规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三节 狂 犬 病

【概述】

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病(hydrophobia),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为特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临床上以恐水、怕风、喉肌痉挛和进行性瘫痪为特征,病死率近100%。

【病原和流行病学特征】

狂犬病病毒为单股负链RNA病毒,属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主要传染源是病犬,其次为猫和狼,其他野生动物如狐、浣熊及吸血蝙蝠也可传播。这些动物和患者的唾液中有大量病毒,主要通过咬伤、抓伤和舔伤皮肤黏膜而使人受染。也可经食入带毒的肉类而感染。被病犬咬伤而未预防接种者发病率为10%~70%。

【诊断】

1.病兽咬伤史
通常将狂犬病暴露分为三级:①接触或喂养动物,或完好皮肤被舔为Ⅰ级;②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或无出血的轻微抓伤和擦伤为Ⅱ级;③单处或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抓伤,或破损皮肤被舔,或开放性伤口和黏膜被污染为Ⅲ级。
2.临床表现
(1) 潜伏期:
4天~19年,多在1年以内。通常头、面、颈部或上肢被咬者,潜伏期较短。
(2) 前驱期:
1~4天,常为非特异性表现,有低热、头痛、乏力、咽痛、腹痛、焦虑、易激惹及烦躁等。继之出现恐惧不安,对痛、声、光、风等刺激敏感,进食时咽喉肌轻度痉挛,尚能吞咽。伤口及附近部位的痛、痒、麻木或蚁走感,对早期诊断有意义。
(3) 兴奋期:
1~3天,突出表现是水、风、光、声、烟等刺激引起咽部严重痉挛(恐水症)。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可高热、大汗、流涎、心率增快及血压升高,但神志大多清楚。可有脑神经受累表现(如眼肌麻痹而斜视)。可在发作中死于呼吸或循环衰竭。
(4) 麻痹期:
6~18小时。患儿痉挛减少或停止,逐渐安静,恐水症消失,出现弛缓性瘫痪,尤以肢体软瘫多见。呼吸变慢、不规则,脉搏微弱,神志不清,最终因呼吸肌麻痹和循环衰竭而死亡。
3.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增多至(12~30)×10 9/L,中性粒细胞>80%。轻度蛋白尿,偶有透明管型。脑脊液压力正常或稍增高,细胞数及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
4.病原学检查
用荧光抗体法或酶联免疫技术检测唾液、咽部或气管分泌物、角膜印片及皮肤肌肉切片中的病毒抗原阳性;或接种狂犬病疫苗的患者脑脊液及血清检测中和抗体分别大于1∶64或1∶5000,均有诊断意义。唾液、脑脊液或死后脑组织中分离出病毒,并经过中和试验鉴定阳性,可以确诊。用PCR检测狂犬病病毒RNA,敏感性和特异性高。
5.内基小体检查
用Seller法染色或直接荧光免疫法检查咬人动物脑组织或死者脑组织中的内基小体,阳性率为70%~80%。

【鉴别诊断】

1.破伤风
有外伤史。有角弓反张,牙关紧闭,全身强直性肌痉挛持续时间较长,而无高度兴奋、恐水和怕风等症状。
2.脊髓灰质炎
全身症状较轻,肌痛明显,出现瘫痪时其他症状多已消退,无恐水表现。
3.病毒性脑炎
可有发热、肢体麻木和惊厥,但无恐水和高度兴奋症状。

【治疗】

1.伤口处理
咬伤处伤口立即处理很重要。首先(最好是咬伤的当时)在咬伤近端缚一止血带,促血流出;再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或20%软肥皂水彻底冲洗伤口(不少于30分钟),后用清水洗净,再以0.1%苯扎溴铵溶液擦洗或用75%乙醇、2%~3%碘酒涂擦几次。必要时可切除部分污染的组织。3天内不要缝合或包扎伤口。
2.暴露后接种及注射免疫血清
WHO推荐的标准免疫方案为0、3、7、14和30天各肌内注射狂犬病病毒疫苗1ml,第90天再加强一次。儿童注射部位为大腿前外侧。同时在伤口底部及四周注射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20IU/kg,或马抗血清40IU/kg。注射马抗血清前需先做皮试,阳性者需脱敏处理。
3.发病后治疗措施
(1) 隔离与护理:
实施严格的隔离;要将患儿置于安静房间,挂深色窗帘,避免水、光、声和其他不必要刺激。被动物撕裂的衣服应及时更换煮沸;分泌物或排泄物沾染的用品均应消毒,以防止再接触皮肤和黏膜,发生“非咬伤性接触感染”。恐水时禁饮禁食。医护人员最好是经过免疫接种者,并戴口罩和手套以防受染。病床要加护栏,患儿出现狂躁、痉挛发作或痰多时,在上下臼齿之间放置裹数层纱布的压舌板。躁动不安者用约束带保护。
(2) 加强监护:
监测生命体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3) 对症治疗:
补充水、电解质及热量,纠正酸碱平衡失调;烦躁、痉挛时给予镇静剂;有脑水肿时给予脱水剂;呼吸困难时辅助呼吸,必要时做气管切开。有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及血压升高时应用β受体阻滞剂。

【预防】

1.管理传染源和健康教育
严格犬类的管理。家犬注射疫苗,狂犬应立即击毙,焚烧或深埋。要长期大力普及预防狂犬病的知识。
2.预防接种
凡被犬、猫等咬、抓伤或舔伤后,都应注射狂犬病疫苗和注射免疫血清或抗体。

➢附:狂犬病的诊治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