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限制性输血的意义
(一)对输血风险的影响 1.输血的隐患
理论上输血能通过提高血红蛋白浓度而增加血液的携氧能力,这为临床上提供了一个增加全身氧运输量的有效方法。实际情况未必如此,因为输血仅仅增加了全身氧运输量,与此同时组织氧的利用却并不一定增加。此外,红细胞在储存过程中在数量和质量上呈时间依赖性变化,限制了输血对组织增加供氧的能力。
(1)库存血2,3-DPG的减少:
2,3-DPG是一种结合在脱氧血红蛋白上的磷脂,可促进氧释放到组织。随着血液储存时间的延长,2,3-DPG水平可逐渐下降,储存超过一周即不易测出其含量。输血后24小时左右机体才恢复正常的2,3-DPG水平。2,3-DPG的耗竭,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的左移,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的增加共同导致在微循环中氧从血红蛋白释放的减少。
(2)库存血ATP的减少:
在红细胞储存过程中,ATP同样会减少,从而改变红细胞膜的变形能力。细胞膜完整性的缺失可引起红细胞膜囊泡化,并且最终导致红细胞的破坏。此外,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可引起某些组织血管床的堵塞,进一步加重组织缺血。
(3)库存血存在游离血红蛋白:
库存血中存在着少量游离血红蛋白,这些游离血红蛋白进入体内后可迅速与内源性一氧化氮结合,使游离的内源性一氧化氮减少,进而引起小血管收缩,降低局部组织氧运输量。
(4)库存血血氨水平的增高:
库存血保存时间越长,血中蛋白分解越多,血氨水平也会随之增高。当氨透过血脑屏障可能引起肝性脑病,此时患者可出现精神障碍,表现为嗜睡、谵妄、昏迷等;此外还可出现言语不清、扑翼样震颤、眼球震颤等。
2.输血的并发症
输血虽然是一种较为安全的临床治疗措施,但有时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关于输血的并发症已在本书第一章有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二)对术后转归的影响
传统认为,输血越多患者获益越多、多输血肯定优于少输血,这一观点即便在当前也仍有为数不少的医疗工作者奉行。但随着近年来限制性输血策略的实施和诸多大型临床试验的开展,限制性输血的有效性和对节约用血的巨大推动作用已逐渐深入人心。同时,与非限制性输血相比,限制性输血整体上并未对患者的术后转归造成不良影响。美国血库协会检索了1950~2011年发表的一系列随机临床试验文献,制定了红细胞输注临床操作指南。指南中指出,限制性输血与非限制性输血相比病死率更低,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种输血方法对手术后独立下床走动能力的恢复或住院时间的长短并没有显著差异;其他输血后转归如非致命性心肌梗死、肺水肿、休克、栓塞、肾功能衰竭、感染、出血、精神混乱等也没有显著差异。虽然这些研究中输血的时机不完全相同,但没有一个研究结果认为非限制性输血更有利。事实上,近几年开展的一些大型临床试验,如危重症患者输血需求(transfusion requirement in critical care,TRICC)、危重症儿童患者输血策略(transfusion strategies for patients in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s,TRIPICU)和心血管病患者接受髋部骨折修复手术的输血激发试验(transfusion trigger trail for function outcomes in cardiovascular patients undergoing surgical hip fracture repair,FOCUS)已明确显示非限制性输血并没有给患者带来益处。
(三)对社会效益的影响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开始出现不同程度血库告急,有的城市甚至启动二级预警,紧急情况下只能暂停择期手术及一般性输血治疗,血液优先供给急危症患者和突发公共事件的急症用血。除了采取各种措施增加献血、减少失血外,严格实行限制性输血策略可以大幅减少原先认为必要的输血,从而减少输血量,节省大量宝贵的血液资源,让血资源用在最关键的时刻,避免血资源匮乏引起的医疗秩序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