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合理输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创伤后高凝状态

(一)创伤后高凝状态的病理生理

创伤时,一方面血管损伤导致血小板发生黏附、聚集和释放,在凝血酶作用下,产生血栓素A 2,使血小板进一步聚集,血管收缩,促进血小板血栓的形成,另一方面损伤血管内皮所暴露的胶原可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同时由于应激反应,血中儿茶酚胺增加,血小板反应性增高,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此外,创伤性出血后,机体将动员一切凝血机制以控制机体失血,创伤时破坏的组织和渗出液是促凝活性很强的组织凝血活酶,组织凝血活酶进入血流,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
创伤或骨折等使患者活动减少,术中和术后制动,长期卧床等都使静脉血流明显减慢,手术操作及炎症应激反应等因素可能会改变血管内流动;腹部手术后腹胀、肠麻痹或半坐位使髂静脉和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围手术期低血压、血液黏稠度增高等都导致下肢静脉血流减慢。这些因素均是患者易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经过通常比较隐匿,大约80%的深静脉血栓病例无临床症状,尤其是远端深静脉血栓者。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是患肢肿胀不适感,双下肢粗细不等,沿静脉血管疼痛与压痛,慢性者可出现浅静脉曲张、皮肤营养障碍和慢性水肿。有时深静脉血栓的首个临床表现就是肺栓塞。
深静脉血栓可威胁患者生命,甚至导致患者猝死。目前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手段有加压超声成像、静脉造影和阻抗体积描记法。但这些检查只能发现已经形成的血栓,临床上更重要的是早期发现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并及时给予有效的防治措施。

(二)血栓弹力图在创伤性高凝状态中的应用价值

TEG能动态地观察血液体外的凝固过程,可反映体内血液的高凝状态,是目前公认能及时、早期发现血液高凝状态的有效和可靠指标之一。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时,TEG表现为R值和K值缩短,α角和MA值增大。
Cotton等在一项研究中评估了r-TEG在预测创伤患者肺栓塞风险中的作用,该研究收集了2009 年9月至2011年2月2070例创伤患者,其中53例(2.5%)通过肺部CT或造影等确诊为肺栓塞。肺栓塞组(53例)患者的MA值显著高于无肺栓塞组(2017例),如果排除性别、种族、年龄及创伤严重度评分等因素,MA值>65mm可以作为独立预测住院患者肺栓塞发生的风险指标,MA值>72mm则肺栓塞发生率增加5倍。Kashuk等在一项前瞻性研究中评估了外科重症病房中使用TEG作为筛查患者高凝状态及预测围手术期栓塞事件发生的监测工具,研究者在7个月内纳入了152例患者,TEG监测发现86例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其中10例患者发生栓塞事件,而TEG监测无高凝状态的患者无一例发生栓塞事件;对于监测血液是否高凝,TEG比常规凝血实验更为敏感。Wilson等应用TEG监测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凝血状态,250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天,3天,5天,7天和术后6周监测TEG,并分析术后凝血功能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关系。结果发现,尽管围手术期使用了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股骨近端骨折术后早期血液仍呈高凝状态,并持续到术后6周;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与术后血液高凝状态显著相关。因此,股骨近端骨折术后,在TEG的监测指导下应用抗凝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是非常必要的,但药物的使用剂量和使用时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TEG应用于围手术期血液管理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它可分析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指导手术患者合理输血、判断患者的预后,尤其适合在心脏、肝脏(特别是肝移植)以及创伤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对临床上的紧急情况,如大出血、凝血异常状态的评估、使用凝血因子或抗凝药物的治疗监测等,TEG可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这一技术的优点在于:可监测凝血的整个过程,在床旁就可监测纤维蛋白形成、凝血块的退缩和裂解,血样采集与血样测定之间的时间差最短。但尽管如此,TEG测试毕竟是在体外静态条件下进行的全血凝血状况分析,血样的收集、处理、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监测结果,因此,其结果分析必须与临床实际情况相结合,动态监测,以确保安全。

(龚明 邬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