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概 述
一、循证医学与循证输血
(一)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又称实证医学,是利用科学方法获取证据,来确认治疗效果的一门学科。循证医学的理念由来已久,在20世纪得到迅速发展。20世纪初,人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往往处在对动物的机理探索及实验基础之上,但二者之间缺少充分的科学相关。随着临床医学近几十年的迅速发展,长期单纯根据病理生理指导临床治疗的状况发生了改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动物实验不能取代人体试验,因为人体的生理功能远比动物复杂,而且还受到思维、语言、社会、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学者认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在医学上的广泛开展可与显微镜的发明相媲美,根据临床研究结果进行临床决策的观点已经形成。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取代了以前分散的个别观察研究以及临床经验总结。随机对照试验是临床医学研究新纪元的里程碑,它出现不久就成为临床干预的评价标准。临床医学研究的进步促进了临床实践的巨大变化。
1948年,英国医学研究会开展了世界上第一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肯定了链霉素治疗肺结核的疗效。循证医学的开创性研究是与英国著名流行病学家、内科医师Cochrane的名字相联系的。1972年,他出版了《疗效与效益:健康服务中的随机对照试验》专著,明确提出“由于资源终将有限,因此应该使用已恰当证明有明显效果的医疗保健措施”,并强调“应用随机对照试验证据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比其他任何证据来源都更为可靠”。
1976年,美国心理学家Glass首次提出了Meta分析(又称荟萃分析)的概念和统计学分析方法。1979年,Cochrane根据特定专业或亚专业,特定治疗措施收集的全世界相关随机对照试验,通过Meta分析进行系统评价,并不断更新,推动了循证医学的发展。
1992年,临床流行病学创始人之一的Sackett教授及其同事在长期临床流行病学实践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循证医学的概念。同年在英国牛津成立了以Cochrane命名的英国Cochrane中心。
1993年英国牛津正式成立了国际Cochrane协作网(Cochrane collaboration),旨在产出、保存、传播和更新医学各领域的系统评价,为临床治疗和医疗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Cochrane协作网借助电子出版物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和国际互联网将系统评价传播到世界各地,使全球医务工作者都能从中受益。
2000年《最佳临床证据》(best clinical evidence)出版。美国医学会和《British Medical Journal》联合创办了《Evidence-based Medicine》杂志,成为循证医学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临床决策开始从基于专家意见转向基于最佳临床证据。
(二)循证输血
循证医学能否用于构建循证输血学,指导输血,回答是肯定的。因为输血与其他治疗过程一样,也需要“临床专业知识与患者情况和最佳研究证据的结合”,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输血决策的质量,使患者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和转归。
循证输血医学(evidence-based transfusion medicine),是循证医学基本思想和方法在输血学中的应用,就是根据临床输血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系统文献检索,了解临床输血相关问题的进展,并对相关研究结果进行科学评价,以获取最佳证据,为临床输血决策提供依据。
把循证医学的基本方法运用到临床输血工作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①安全用血:安全用血是指给患者输注血液时,不会给患者带来不良的影响,而只给患者带来好处。安全用血要求保证血源安全,尽量避免或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和经输血传播疾病,提高输血的安全性;②合理用血:就是严格按照输血指征进行输血,治疗不能用其他方法替代输血的患者。当不需要输血时,则坚决不输以免浪费宝贵的血液资源。
循证输血的主要方法就是利用随机对照试验数据库,搜索随机对照试验论文、随机对照试验同质系统评价、Meta分析资料和累积性Meta分析资料,然后将这些文献资料进行严格的评价和分级,进行输血决策。按照输血指南,充分考虑患者需求和意愿,解决输血的具体问题。
(三)循证输血在临床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专家制定输血指南,政府部门颁布输血法规,临床医师确定输血方案,这些都基于现有的最佳临床证据。循证输血要求将临床医师的个人经验、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最新的证据相结合,以最大限度提高输血决策的质量,使患者获得最好的临床转归。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西方国家已经颁布了一些输血指南,如红细胞输注的专家共识中提到,血红蛋白水平>100g/L一般不推荐输血,而血红蛋白水平<60~70g/L时,即使是年轻的患者,当危及生命时或血容量正常但有贫血症状的患者,应予以输血治疗。但是,对于血红蛋白水平在70~100g/L无症状患者,是否输血却难以决定。大部分指南都强调,应根据不同个体的临床进行评估,判断机体对贫血的耐受程度,以确定个体化输血治疗方案。循证输血指南以循证医学为基础进行编写,旨在规范输血指征,使临床输血更加科学、合理、安全。
循证输血的发展同样影响着各国输血法规的颁布和执行。如1996年英国建立了严重危害输血监测体系(serious hazards of transfusion),为循证输血建立了有效的数据库。1999年,由于新型克雅病在欧洲暴发流行,英国卫生部要求血制品都要去除白细胞。
(四)循证输血的进展
循证输血起步较晚,临床研究证据相对较少。许多重要的临床问题如血液保护,一些领域还缺乏强有力的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临床医师在决定输血策略时会根据观察性研究、质量较差的随机对照试验获得临床证据。不过,近年来循证输血的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而且来自循证输血的临床证据对后续临床输血的实践也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1999年,Hebert等对危重患者进行了危重患者输血需求试验(the transfusion requirement in critical care trail,TRICC)。该研究纳入了来自25个临床中心共838例患者,研究者将患者随机分为限制性输血组和非限制性输血组,其中限制性输血组只给予红细胞,研究终点为住院期间患者死亡或出现器官衰竭。结果表明限制性输血组和非限制性输血组在病死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但是在病情较轻或年龄低于55岁、无心血管疾病患者中限制性输血组患者的病死率低于非限制性输血组。该研究提示了在危重病患者中,限制性输血与非限制性输血同样有效,且限制性输血可能优于非限制性输血。
2002年,Corwin等为了研究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的治疗效果,对来自美国65个研究中心的1302例危重患者进行了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发现每周使用一次4000U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后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有显著升高,降低了患者对异体血的需求。
《Practical Transfusion Medicine》(第三版)中提到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的循证学研究主要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①凝血功能检测指标异常是否能预测患者的出血风险,从而指导新鲜冰冻血浆输注。通过循证学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后得出PT/INR并不能作为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的预测指征的结论。②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是否有效,数据来源于1966~2002年的Medline数据库、1980~2002年的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 2002第4期等共57个关于新鲜冰冻血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性分析评价后,认为目前尚缺乏有效性的证据支持预防性输注新鲜冰冻血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