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术后处理

1. 术后应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进出量、监测血糖。重点检查:皮肤弹性、黄疸、腹部体征及腹部切口,肠鸣音等。
2. 有效镇痛,早期活动 疼痛是患者的第五大生命体征。督促深呼吸、咳嗽、咳痰,有效预防肺部感染,防治术后肺炎、肺不张的有效方法是术前、术后应用肺功能锻炼器或吹气球进行呼吸锻炼。
术后患者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患者应在护士或家属的帮助下进行四肢被动活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24小时后,患者应主动在床上活动。术后48小时,患者应下床活动。
3. 保持胃肠减压、腹腔引流通畅。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色。及时拔除胃管、腹腔引流管。术中放置的腹腔引流常是预防性引流,其主要目的是:①引流腹腔或手术区域的积液,如腹水、胆汁、血液、胰液等,防止继发感染;②便于早期发现腹腔内活动性出血或胃肠、胆肠和胰肠/胰胃吻合口瘘的发生;③动态检测引流液淀粉酶,可早期确诊胰瘘,从而采取措施避免其严重后果;④引流液进行细菌和真菌培养,指导抗生素应用。
(1) 引流管护理:定期更换引流袋、消毒,避免扭曲和固定于床架,稳妥固定,避免滑脱。
(2) 拔管指征:①每日引流液量<30ml,引流液淀粉酶小于同期血清淀粉酶的1/3;②进食2天后,引流液性质和量无变化。
(3) 更换引流管:引流管放置约2周以上时可形成上皮化瘘管,若患者出现发热、胰瘘等,则可更换或改换双套管引流。
4. 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重点监测:血常规、出凝血时间、C反应蛋白、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腹腔引流液淀粉酶等。
5. 对术前有黄疸的患者,继续应用维生素K 1。可分次少量输注新鲜血浆。重度黄疸的患者,术后护肝。循环稳定,可给予呋塞米注射液10~20mg。
6. 预防性应用广谱抗生素。
7. 营养支持 由于肿瘤、糖尿病,巨大的手术创伤和手术应激反应,术后应加强营养支持。方法:①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术后3天内可应用肠外营养,血糖高者可选用肠内营养制剂。应避免长时间适用TPN导致患者的糖代谢紊乱、肝功能损害、导管感染、菌群移位等并发症。②肠内营养(internal nutrition,EN):术后24小时后可开始应用肠内营养,并逐渐增加肠内营养量,停止肠外营养。因此对于年老、术前营养情况差或心、肺、肝功能损害的患者,术中应预防性放置肠内营养管。对于术后发生吻合口瘘、胰瘘患者不能进食,术中又无预防性放置肠内营养管者,可行胃镜下或X线引导下放置鼻肠管。
8. 有效控制血糖 术后血糖过高,不仅影响切口、吻合口的愈合,而且可能导致腹腔严重感染、出血,使胰瘘、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1) 控制合理水平:围术期血糖控制在6.1~8.3mmol/L,可有效减少术后出血、胰瘘、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率。
(2) 方法:①心理辅导,避免术后精神过度紧张而导致的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引起血中儿茶酚胺等抗胰岛素的激素增多,使血糖难以控制;②内分泌会诊;③饮食指导。
9. 术后止血药 只要凝血功能正常,一般不用。
10. 术后抗凝 对于高凝状态、门静脉切除重建、长期卧床患者。
方法:低分子普通肝素5000U皮下注射,以预防血栓。
11. 西咪替丁类或质子泵抑制剂预防应激性溃疡。
12. 预防性应用生长抑素或奥曲肽防止胰瘘 常规应用仍存争议,胰腺质地软的患者可能受益。
13. 术后3天应主动行腹部CT、胸腔B超、胸片检查。排除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若有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应预防穿刺引流或调整引流管位置。对伴有胰瘘者,应建立有效的持续灌洗和引流。
14. 术后有发热或腹胀 术后6~14天是手术部位感染的好发时间,常见的致病菌为耐甲氧金黄色葡萄球菌(MASA)、肠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混合细菌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和禁食患者应警惕二重感染。一旦术后出现发热、腹痛、腹胀等腹部体征,应及时行腹部CT、胸腔B超、胸片检查,以及拔除中心静脉置管培养,寻找感染源,并进行各种引流液、痰叶、血液、尿液等培养。以经验性用药过渡到目标性治疗用药,腹腔感染,选择抗生素时应选择碳青霉烯类和半合成青霉素类对厌氧菌有强大的抗菌活性。一旦有局部的感染灶或脓肿形成,应及时B超或CT引导穿刺引流或手术引流。
15. 术后发生并发症,预期禁食时间长,术中未预防性放置肠内营养,应在胃镜或X线引导下放置鼻肠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