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4 Coats病
男,8岁,左眼红、痛伴视物不见两周。专科检查:左眼视力无光感,眼睑未见异常,睑裂较右侧略小,眼球活动可,睫状充血,角膜雾状混浊,瞳孔散大约5mm,对光反射消失,眼底欠清晰。眼压:右眼14mmHg;左眼24mmHg。
【影像学表现】
左侧眼球体积稍缩小,左侧眼球后房内眼环壁可见点状等T 1、短T 2信号;玻璃体T 1WI信号增高(图1-4-1D~E),矢状面脂肪抑制T 2WI序列像玻璃体内可见弧形线样稍高信号(图1-4-1C),后方至眼球后极视神经乳头处,横断面呈“V”字形。增强扫描示眼环轻度增厚并中度强化,玻璃体内条状中度强化,与眼球后极相连,呈“V”字形(图1-4-1G、H)。眼外肌及视神经未见明显异常。右眼无明显异常。
图1-4-1 左侧眼球Coats病
A~B. T 2WI横断面;C. T 2WI矢状面;D~E. T 1WI横断面;F.增强T 1WI矢状面;G~H.增强T 1WI横断面;I.病理(HE×100)
【手术所见】
在全麻下行“左眼球摘除术”,见左眼球约为2. 3cm×2. 0cm×2. 0cm,内眼后极见0. 5cm×0. 6cm×0. 5cm淡黄色半透明结节,视网膜部分剥离、脱落;晶状体与角膜混浊。
【病理】
视网膜大部分剥离,视网膜层内见多灶性胶质细胞、神经元及纤维组织增生,灶状视网膜毛细血管明显扩张、充血。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内可见胆固醇结晶。眼前房角闭塞伴少量纤维组织增生与淋巴细胞浸润,睫状体与晶状体之间纤维组织增生并粘连。晶状体呈一致性淡红染物,似纤维素性改变(图I)。免疫组织化学:HMB45(-),Syn(+),CGA(部分细胞+),NSE(+),S-100(+),GFAP(+),Vim(+),NF(+),PLAP(-)。病理诊断:左眼Coats病。
【分析与讨论】
Coats病即渗出性视网膜炎,由Coats于1908年首先报道,其最主要的特征是视网膜毛细血管及微动脉的扩张,而视网膜渗出则是继发于毛细血管扩张的病变,故有人称之为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症(retinal telangiectasis)。Coats病好发于青年男性,常为单眼受累,双眼同时受累约占10%;病因不明,有人认为该病属视网膜血管瘤病,或疑为中毒性毛细血管病变,病程缓慢,起病初期常被忽视,直至明显影响视力才被注意。临床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斜视、白瞳等。病理特点为眼底血管畸形扩张,视网膜下大量渗液,继发视网膜脱离。渗出液中见到泡沫细胞即可确诊。由于视网膜下胆固醇结晶析出,瞳孔发白,临床易误诊为视网膜母细胞瘤,尤其在病变晚期全部玻璃体受累时,更难与视网膜母细胞瘤侵及玻璃体鉴别。
CT平扫可见患侧眼球呈混浊密度,密度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视网膜下积液的量和性质。视网膜下积液一般呈双凸透镜状稍高密度影,在眼球的正中横断面或矢状面上,积液量较多和视网膜脱离范围较广者可形成所谓的“V”字形,其尖端指向视神经乳头;MRI能更敏感地反映出渗出液的性质,清晰显示脱离的视网膜,增强后可清晰显示脱离的视网膜增厚并强化,可在多个方位观察其所形成的“V”字形征。影像诊断常以Coats病无钙化为其特征,但Coats病并不是绝对没有钙化,病程长可能也增加了钙化的机会。
Coats病患者视力预后较差,治疗应针对消除毛细血管扩张,以利于渗出和视网膜脱离的恢复。在早期,光凝或冷凝有效。晚期则需手术复位视网膜并联合光凝或冷凝;如继发青光眼后常需行眼球摘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将产生良好效果而避免眼球摘除。
【鉴别诊断】
Coats病主要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①视网膜母细胞瘤:该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病变内多可见斑点状钙化,增强后肿瘤实体部分多有强化;Coats病一般无强化,仅见增厚的视网膜轻度强化。②血管瘤:血管瘤增强后也有强化,易于和Coats病鉴别。③脉络膜黑色素瘤:MRI有其特征性表现,T 1WI呈高信号,T 2WI呈低信号,鉴别较容易。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陈燕萍 刘彩霞)
参考文献
1.严密,刘谊,罗成仁,等.Coats病的分型与年龄.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77
2.施增儒,王中秋,吴树春.五官CT和MRI诊断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79
3.李传资,王兆熊.Coats病钙化一例.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303
4.崔彦,毕宏生.Coats病的临床研究.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2,20(8):565-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