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术麻醉典型病例精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章 术中监测技术

围术期监测是通过临床观察与特殊监测仪器的使用,对儿科麻醉的呼吸、循环、体温、神经肌肉功能和代谢等进行实时密切监测,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防范,早期处理,为麻醉处理和手术操作提供更充分的安全保障。
在小儿围术期监测中,要尽量使用最小损伤的监测。每个病例要进行常规监测,包括ECG、BP、和SpO 2。插管或使用喉罩的儿童要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 ET CO 2)。虽然众多的监测装置能提供各种生命指标资料,但不能代替麻醉医师对患儿的观察。儿童术中容易发生低氧血症、心动过速、低血容量、低温的病理生理改变,这是由于儿童的功能残气量(FRC)低、分钟通气量和心排血量高、高代谢率以及大的体表面积/体重原因造成的。手术时间长的儿童要进行体温监测。监测麻醉回路系统必须包括吸入氧分数(FiO 2)。当通气过程中发生吸入氧低或窒息、低的呼出气容量以及通气中断时要有警报。
一、心电图
小儿麻醉中心电图(ECG)主要是用于监测心率和鉴别心律失常。儿童麻醉期间缺氧、低血容量、吸入性麻醉药的使用会发生心动过缓。因为婴儿的心输出量是依赖于心率的而非每搏输出量,所以及早发现心动过缓并早期干预是很重要的。小儿新陈代谢旺盛,机体组织需要更多的血液供给,而心脏每搏输出量有限,只有增加搏动次数以补偿不足,因而心率较快,心率减慢(<100次/分)可能是缺氧的早期体征。
二、动脉血压
动脉血压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和血容量的变化。婴幼儿由于心脏搏出量较少,血管口径较粗,动脉壁柔软,所以动脉血压较低。

(一)无创测量法

对婴幼儿进行无创血压监测是最简捷的测量血压的方法。为确保血压测量的准确,应为患儿选择合适的袖带,血压袖带的宽度应为上臂(或其他放置部位)总长的2/3,其最小宽度必须大于被测肢体直径的20%,袖带太窄测得值偏高,太宽则血压偏低。麻醉剂常常降低体循环阻力(SVR),抑制心肌的收缩性,这种作用在儿童更加明显。

(二)有创测量法

有创测量法适用于:①预计外科手术过程中可能有大量出血,血流动力学不稳定;②需反复动脉采血者;③严重低血压或术中出现无脉性血流(体外心肺转流)的患儿;④存在肺部疾患或可能存在肺部疾病以及手术造成严重气体交换异常的患儿;⑤动脉血气测定、酸碱平衡失常、严重的电解质紊乱、血糖异常及凝血性疾病等。以上情况无创血压测量法不能反映血压的真实数值,需要通过外周动脉置入导管、压力换能器监测可以得到更准确和更详细的血压数值,并可得到直观的血压波形。
动脉内直接测压结果准确,可通过桡动脉、尺动脉或股动脉等周围动脉穿刺置管的方法测量。因桡动脉位置表浅易于触及,故为动脉置管的首选部位。以左侧为先(如左手功能占优势者首选右手)。穿刺前可进行Allen试验(手掌皮肤转红时间小于7秒为Ⅰ级,指示供血良好;8~5秒为Ⅱ级,属可疑;大于15秒Ⅲ级,指示供血不佳)。一般在桡动脉穿刺失败后可考虑改用尺动脉或股动脉。婴幼儿股动脉是最粗大的浅表动脉,搏动明显较易穿刺成功,尤其在患儿出现低心排和低血压时,往往出现外周血管强烈收缩,此时股动脉穿刺成功的可能性最大。
动脉穿刺可采用套管针,建议新生儿及婴幼儿可选择26~24G,较大儿童则可用22~20G。动脉穿刺可以在超声引导下进行,我院已经开展此项技术用于困难穿刺过程中。动脉穿刺置管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局部血肿、血栓和感染,偶见远端发生坏死。
三、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
CVP是指右心房或靠近右心房的上、下腔静脉内的压力。CVP的高低与心搏出量、血管功能及循环血容量有关,儿童的CVP正常值与成人相近平均压力为4~12cmH 2 O。中心静脉导管可经颈内静脉、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或外周静脉等途径置入。颈内静脉定位和穿刺相对容易,是最常用的途径,以右侧为首选。锁骨下静脉与体表标志相对恒定,此径路穿刺成功率较高,但气胸发生率也较高。并发症为感染、静脉血栓、空气栓塞、导管故障(阻塞、折断)、心律失常和出血。
我院已将超声定位技术用于颈内静脉置管中。尤其是有体表标志困难、颈椎及静脉畸形、预计有置管困难的肥胖和婴幼儿,可以明显减少穿刺次数,缩短置管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显著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应用超声定位技术时要注意:①为了使超声影像更加清晰,超声的探头要均匀涂抹耦合剂,尽量确保穿刺点皮肤与超声探头的耦合表面之间没有空气;②超声影像定位时,探头时刻要保持与地面垂直,以保证超声图像定位的准确性,要注意超声影像定位后不能再改变患儿的体位,以免因为体位的改变而引起颈内静脉位置的移动。
四、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
TEE可以提供小至3kg婴儿的解剖和生理信息,并可在胸部超声心动(如心脏手术时)难以显示时做出独有的透视图。随着食管超声探头技术上的改进,经过食管通常可以更好地显示心脏后部结构,如肺静脉、左心房、二尖瓣及左心室流出道。TEE测量左心室充盈期舒张末面积直接与每搏容量指数相关,可作为前负荷的定量指标,已成为许多麻醉医师围术期处理患儿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脉搏SpO2监测
脉搏SpO 2仪是一种无创性连续监侧氧饱和度的仪器,在儿童和婴幼儿中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SaO 2)的迅速变化非常重要。动脉血的SaO 2和SpO 2在儿童有很好的相关性。小儿容易发生缺氧,且变化快,因此麻醉期间持续监测脉搏SpO 2尤为重要。SpO 2的功能受很多变量的影响,如受限于肢体周围的采光条件、运动、外周循环及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异常血红蛋白(Hb)等,当有低血容量、低心排或使用血管活性药时SpO 2会变得不可靠。临床使用中应结合其他监测指标综合判断。
六、PETCO2
P ETCO 2作为一种无创的监测技术,具有高度的灵敏性,不仅可用来评价肺泡通气功能、气道通畅情况以及细微的重复吸入情况,也能反映循环功能和肺血流情况,并能检出机械通气中的通气系统或供气系统可能出现的问题。因此,小儿麻醉期间的P ET CO 2监测非常重要,P ET CO 2监测必须持续至手术结束和小儿完全苏醒为止。
P ETCO 2增高,其原因大多为:①二氧化碳产生增加;②呼吸中枢的抑制,伴随总通气量降低和P ETCO 2升高;③部分麻痹、神经性疾病、高位脊髓麻醉、呼吸肌无力或急性呼吸窘迫引起的通气量降低。
P ETCO 2降低,多数是由于通气量过高所致,也可能由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 2)正常时的无效腔通气增加所引起。
P ETCO 2监测的局限性:P ETCO 2反映PaCO 2的准确程度,尤其是CO 2波形的变化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CO 2产量、肺换气量、肺血流灌注及机械故障等生理或技术方面的影响。
七、麻醉深度监测(bispectral analysis,BIS)
BIS是分析脑电波形相互位相的一致性和相互关系的比例测定分析方法,是一种基于EEG的仪器能够对麻醉患儿催眠的相对程度或清醒状态有良好的预测。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中。它可以通过对EEG波形在清醒和睡眠之间作阶梯式回归分析,保持并量化原始脑电的非线性关系,预计镇静和催眠程度。BIS值越小,镇静程度越大,两者的相关性良好。儿童大脑的发育成熟及突触形成要持续到5岁左右,婴幼儿EEG与大龄患儿及成人不同,BIS的运算法则又是在对大龄患儿及成人原始EEG的综合分析基础之上形成的,该法则能否用于婴幼儿值得进一步研究。
BIS是目前唯一通过的允许应用于儿童的麻醉深度监测的工具。指导麻醉药物的用量,BIS与小儿麻醉药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可以较好的指导麻醉药物的使用,减少麻醉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缩短拔管时间及PACU停留时间,从而最终起到减轻患儿负担的效果。我院曾经和岳云教授等共同研究成人BIS能否用于小儿,发现用成人BIS监测仪监测小儿是可行的,但是用成人BIS监测仪监测小儿存在较大偏差。在丙泊酚靶控输注时,BIS值与不同年龄组的儿童的血药浓度相关性要优于成年组,在相同血药浓度下,年龄越小,BIS值越高;在意识消失和意识恢复时,幼儿组BIS值高于成人组,在不同年龄组的小儿间无明显不同。
八、体温
体温是重要的生命体征之一,在围术期,几乎所有的全麻药都会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应激的反应。新生儿和婴幼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和皮下组织隔热性能差,术中易发生低体温,导致苏醒延迟、心律失常甚至皮肤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在低温时麻醉剂的溶解性增大,低温的患儿苏醒慢,容易引发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体温监测对术中及时发现恶性高热也是非常重要的。麻醉手术时体温过高,代谢增加,氧耗也随之增加,心脏和肺的负担加重,高热常伴有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以及高钾血症。而且体温升高对肝肾等重要脏器均有不良影响。因此,体温监测已经成为小儿临床麻醉中的重要项目。
体表各部位温度相差很大,在同一条件下不同部位测得的体温可能不同。中心体温远较皮肤温度更重要,中心体温应以直肠及食管温度为准。腋温监测便捷,其值比中心体温低。全身麻醉期间可通过肺动脉、鼻咽、鼓膜、食管、直肠等部位进行体温监测,而这些部位在手术期间是很容易获得且监测结果较为准确。
九、尿量
尿量可作为血容量及心输出量充足的重要依据。新生儿阶段除外,围术期如果尿量在0.5~1ml/(kg•h),则说明肾灌流充足,功能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