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肿瘤筛查项目可持续性
肿瘤筛查项目的可持续性受国家政策支持、项目经费保障、筛查人力资源配备、目标人群接受程度、医疗保障制度是否介入等因素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肿瘤防治总策略 [2]中提到,国家肿瘤控制项目(national cancer control program,NCCP)应该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参与的管理模式,政府主导体现在将防控措施以政策或法律的形式制度化。恶性肿瘤作为越来越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只有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广泛参与合作才能有效地促进防控项目发挥效应,其中各级防治专业卫生机构人员的肿瘤防治能力和公众防癌知识意识的高低是决定该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肿瘤筛查人群接受度直接影响筛查的覆盖率,直至影响筛查项目的可持续性和效果。而影响筛查接受度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筛查技术本身是否会造成身体伤害。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农村食管癌高发区开展的用食管拉网技术初筛食管癌,由于对筛查者造成明显的食管损伤而难以继续推行。另一方面,人群对肿瘤知识、筛查方法的基本认知水平也极大地影响筛查项目的覆盖率(应答率)。一项在我国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对妇女乳腺癌筛查知信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妇女对乳腺癌及其筛查方法的知晓率最差,合格率仅有5.5%,且从未参加乳腺检查的概率是城市妇女的12倍,有21.5%的农村妇女表示乳腺检查尴尬。因此,应该加强肿瘤高发农村地区的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防癌意识。
目前,我国防控体系中最弱的环节是基层卫生资源缺乏和卫生人员数量、能力不足。据原卫生部2010年卫生统计年鉴报告,当前我国每万人拥有职业医师数14人,护理和助产人员仅10人,远低于全球每万人28名的平均水平。同时我国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缺乏的状况更为突出,在乡镇卫生院,仅51.2%的从业者具有医师资格,西部地区每千人医疗技术人员数仅为3.59人。而国际上肿瘤防控的成功经验表明,依靠基层卫生人员(护理和助产员)开展健康教育、肿瘤初筛及肿瘤社区登记管理等工作是防控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农村基层人力资源建设和人员培训将是我国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肿瘤防控能力建设重点。
目前,我国开展的肿瘤筛查采取的是国家财政项目经费支付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项目经费的分配纠纷、筛查人员组织困难、后续治疗医疗保障未跟上等问题,使得肿瘤筛查的覆盖率和可持续性难以保证。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通过医疗保障制度介入,可实现卫生资源合理配置,保障筛查项目持续良性发展,并能推动卫生系统及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我国科学家也正在通过卫生经济学和保险学的研究,论证将肿瘤筛查纳入医保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