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生殖道疾病与生育调节技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男性生殖道的解剖

一、 睾丸

睾丸(testis)作为男性生殖腺,是产生精子和分泌激素的器官。睾丸位于阴囊内,呈微扁的椭圆体,表面光滑,左、右各一,一般左侧略低于右侧。睾丸分前、后缘,上、下端和内、外侧面。前缘游离;后缘有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并与附睾体、附睾尾和输精管睾丸部相接触。上端被附睾头遮盖,下端游离。外侧面较隆凸,与阴囊壁相贴;内侧面较平坦与阴囊隔相依。成人两睾丸重约20~30g。

(一) 睾丸的结构

睾丸实质的表面包有三层膜,由表及里依次为鞘膜、白膜和血管膜。白膜为一层厚而坚韧的纤维膜,厚约0.5mm,在睾丸后缘处增厚且伸入睾丸实质内形成楔状的睾丸纵隔(mediastinum testis),进入睾丸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由此穿行。从睾丸纵隔发出许多睾丸小隔(septulum testis)呈扇形伸入睾丸实质,末端连于睾丸白膜,因此将睾丸实质分为100~300个大小不等的睾丸小叶(lobule of testis),睾丸小叶呈锥形,小叶的底向白膜、尖向睾丸纵隔;相邻的小叶还可互相交通。每个小叶含有2~4条盘曲的生精小管(seminiferous tubule)。生精小管迂曲细长,均以盲端自睾丸小叶底部起始,行向小叶尖端,并在该处相互结合成一条短小的直细精管(straight seminiferous tubule)。各小叶的直细精管进入睾丸纵隔后,又重新吻合并交织后成睾丸网(net of testis)。从睾丸网汇集成12~15条睾丸输出小管(efferent ductule of testis),从睾丸后上缘穿出,进入附睾头端。生精小管间充填有疏松结缔组织,称睾丸间质,间质内含有间质细胞(Leydig cell)。白膜内面衬有薄层富含血管的疏松结缔组织称血管膜,血管膜被覆于睾丸纵隔及睾丸小隔内表面,并直接与睾丸间质连续。

(二) 生精小管

生精小管(seminiferous tubule),也称为生精小管、曲精小管,是男性生殖细胞分裂增生和分化发育为精子的部位,由于其管道高度迂曲故名。小管管壁外径为150~250μm,壁厚约60~80μm,小管壁由4~8层生精上皮构成,管腔呈现不规则型。每条小管长短不定,一般长20~80cm,最长可达150cm,每个睾丸中有400~600条生精小管,其总长度可达255m,甚至可超过550m。如模式图所示(图1-5)。
图1-5 人生精小管模式图
(引自:郭应禄,胡礼泉.临床男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生精小管由镶嵌在支持细胞侧翼的各级不同发育阶段的生精细胞构成,上皮外覆有均匀平滑的基膜,基膜外有胶原纤维,和数列无明显分层的肌样细胞组成的结缔组织膜(固有膜)。肌样细胞呈扁平或长形,胞质中含有丰富的肌动蛋白微丝。固有膜中还含有白细胞和巨噬细胞。固有膜外层有成纤维细胞。固有膜是生精小管和间质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道。此外,它还对物质的通过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同时分布在固有膜中的巨噬细胞还参与抗原的传递和处理。

1. 支持细胞 (1) 支持细胞的形态结构:

支持细胞(Sertoli cell)是体细胞中唯一与生精上皮直接接触的细胞。据文献报道,一个支持细胞与47个生精上皮发生接触。支持细胞分为明型和暗型两种。支持细胞外形不规则,一般呈高柱状或锥状,底部附于基膜,顶端伸至管腔,侧面和顶面均有不同形态的凹窝和胞质突,其中镶嵌或包绕着生精上皮。细胞核位于基部,呈不规则形或三角形,常有狭而深的凹陷,异染色质少,常染色质丰富。核孔多,核仁明显,核仁旁或两侧可见圆形的染色质团,称核仁旁小体,后者是鉴别支持细胞的标志。

(2) 支持细胞的功能:

支持细胞独特的构筑形态为各级生精细胞提供了适宜的附着场所。所以,支持细胞对生精细胞的支持、营养、保护、代谢等起保育性功能。
相邻支持细胞间靠近基底的细胞膜,常形成彼此接触,从而形成具有封闭意义的紧密连接(Sertoli-Sertoli细胞连接)。这一连接形式是构成血液与生精小管内环境间的一种屏障性结构,即血-睾屏障(blood-testis barrier)。
血-睾屏障由三部分组成:①紧密连接;②质膜下内质网;③微丝束。这里所指的紧密连接是指该处支持细胞膜彼此由密集排列的膜蛋白颗粒贴附成紧密的融合线条,此种膜蛋白颗粒融合线条可达50条之多(是生物体内最具隔离效应的细胞间生物屏障)。质膜下内质网是指靠近紧密连接处的一排内质网,其囊池较大,囊腔与质膜平行,向质膜的面平滑,向细胞质面则附有核糖体;微丝束由肌动蛋白组成,位于紧密连接与质膜下内质网之间,平行排列,环绕紧密连接,具有收缩功能。由于血-睾屏障结构的特殊性,使其可以选择性地过滤特定大小的分子,以保证近腔室与血液、淋巴液、组织液分隔开,防止外来有害物质干扰精子发生,避免精子抗原与抗体本身的免疫系统接触。凭借血-睾屏障这一结构,生精小管壁的内环境被分割成两部分,位于紧密连接与基膜之间容纳各型精原细胞,细线前期和细线期的初级精母细胞的区域称之为基底室;而靠近生精小管管腔容纳细线期以后的各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的区域称之为近腔室。生精上皮细胞有丝分裂在基底室进行,而减数分裂在近腔室进行,这意味着两者需要不同的局部环境,而这种局部环境不是恒定的,实现这种相对独立,但又不恒定的关键结构是紧密连接的适时开启。当发育中的生精细胞由基底室向近腔室移动时,紧密连接开启,容许细胞通过,细胞通过后,紧密连接又闭合,从而保证基底室和近腔室的相对独立。可见,血-睾屏障可维持两个室分别形成不同的微环境(图1-5),为生精细胞的减数分裂及变态成熟提供有利条件,在防止单倍体精子细胞引起个体自身免疫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生精细胞(spermatogenic cells)

共分五个发育阶段,按它们发育顺序,由周缘向腔面,依次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图1-6)。
图1-6 人类生精细胞的分化

(1) 精原细胞(spermatogonium):

紧贴生精小管基膜,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2μm。胞质内核糖体较多,其他细胞器不发达,核内染色质组型为体细胞型(组蛋白)。根据细胞的形态,精原细胞分为A型暗核精原细胞(Ad型)、A型亮型精原细胞(Ap型)和B型精原细胞。

(2) 初级精母细胞(primary spermatocyte):

位于精原细胞内侧,由B型精原细胞发育而来。圆形,体积可大至18μm(是生精细胞中体积最大的),胞核也大。由于多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前期,且持续时间较长,故常见前后两代同时并存。

(3) 次级精母细胞(secondary spermatocyte):

更靠近生精小管管腔,由初级精母细胞分裂形成,体积较小,直径约12μm,核染色质组型为中间型。此类细胞存在时间短暂,故不易看到。

(4) 精子细胞(spermatid):

位于管腔,体积更小,直径约8μm。由圆形精子细胞演变为长形精子细胞,再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态后转变为精子。

3. 睾丸间质

生精小管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称为睾丸间质(leydig)。睾丸间质与睾丸被膜的血管膜和睾丸小隔组织相延续,构成生精小管正常功能活动的微环境。睾丸间质中含有交织成网的胶原纤维、弹性纤维,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终末,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少许肥大细胞和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以及特异性的睾丸间质细胞(leydig cell)。人睾丸间质约占睾丸总体积的22%~36%,而睾丸间质细胞约占总体积的3%左右。睾丸间质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偶可呈梭形,直径约14~20μm,常在毛细血管附近聚集分布,细胞核大而圆,胞质嗜酸性。在电镜下,睾丸间质细胞胞质内含有丰富的滑面内质网、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大量管状嵴的线粒体,可存在一些小脂滴和少量脂色素颗粒。这些结构显示,睾丸间质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合成甾体激素。

4. 类肌细胞

生精小管类肌细胞(myoid cell)分布于生精细胞基膜外,围绕生精小管呈环形排列。又称为管周收缩细胞(peritubular contractile cell)或肌纤维母细胞(myofibroblast)。该类细胞有收缩和分泌功能,是生精小管界膜内主要的细胞成分。类肌细胞还是生殖调节网络中的重要细胞。

(三) 直细精管和睾丸网

直细精管和睾丸网均为睾丸内的输送精子的通道,都没有生成精子的功能。当生精小管随睾丸小叶向纵隔伸展时,管径突然变细、变薄、变直,形成这种短而直的小管,称直细精管(straight seminiferous tubules)。直细精管长约1mm,粗约10~25μm,管壁薄,由单层立方或低柱状上皮构成。在与生精小管与直细精管的移行部生精上皮消失,仅衬以支持细胞,该类细胞群突入直细精管管腔形成栓状块,并可伸出伪足捕获和处理残留的精子。直细精管在纵隔内彼此吻合形成网状管道,称睾丸网(net of testis)。睾丸网衬以单层扁平或立方上皮,细胞游离面也有稀疏短小的微绒毛,偶见单根长纤毛。睾丸网管的管腔粗细不一,皮细胞间存在细胞连接,上皮细胞有吞噬精子作用,此外还有轻微的吸收和分泌功能。直细精管和睾丸网的细胞都有纤毛伸入管腔,纤毛的摆动可使精子与生精小管支持细胞的分泌液充分接触并起到移送精子的作用。

(四) 睾丸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支配

睾丸血管主要来自睾丸动脉,提睾肌动脉和输精管动脉也有分支与睾丸动脉吻合。睾丸动脉营养睾丸和附睾,睾丸动脉穿出腹股沟管深环后,走行于精索内,在睾丸上方出精索,它的分支通常左右各1支,但偶尔也有1支的情况。睾丸动脉的分支穿过白膜到达血管膜后,进入睾丸纵隔分布于睾丸网及纵隔结缔组织内,在该处发出微动脉呈放射状进入睾丸小隔及睾丸小叶的间质内,形成管径100μm左右的管间微动脉,随后继续分支且迂曲走行于生精小管周围形成毛细血管网。输精管动脉也由睾丸下极进入并与睾丸动脉吻合。
睾丸静脉与动脉相伴行。睾丸内的管间静脉逐级汇合后,在腹股沟管浅环处睾丸静脉与附睾静脉在精索内合成蔓状静脉丛(pampiniform plexus)。此丛由5~7条静脉组成,包绕于睾丸动脉外,走行于精索内。到达腹环处汇合成两条睾丸静脉,在腹膜后于同名动脉伴行,同时两侧的两条再行汇合为一条静脉,形成左、右睾丸静脉。左睾丸静脉汇入左肾静脉,右睾丸静脉汇入下腔静脉。
睾丸的淋巴管分为深浅两丛,浅丛位于睾丸固有鞘膜脏层的深处,深丛则起始于睾丸间质的毛细淋巴管。生精小管外的间质中的淋巴管网有较为密集,直细精管周围则相对稀疏。这些淋巴管经睾丸小隔及白膜与附睾淋巴管发生吻合,形成4~8条较大的淋巴管出睾丸,在精索内伴随睾丸血管上升,注入腰部淋巴结。
睾丸的神经来自精索神经丛,为无髓神经,含血管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分布于睾丸和附睾的血管壁及生精小管壁(详见第三章)。

二、 输精管道

作为输送精子的管道,在睾丸内有直细精管和睾丸网,在睾丸外则有附睾、输精管、射精管和尿道。

(一) 附睾

附睾(epididymis)为连接睾丸的排精管道,外形细长扁平,位于睾丸的后外侧。从外形上看,上端膨大而且钝圆为附睾头,由输出小管盘曲而成;输出小管的管壁由上皮、固有膜和薄层环形肌组成,相邻管间填充疏松结缔组织,由于输出小管上皮有高低两种细胞群交替排列,管壁厚度出现相应的高低参差,从而可见星状的管腔横断面。中部扁长叫附睾体(epididymal body),下端尖细称附睾尾(cauda epididymidis),体部和尾部为附睾管盘曲构成。附睾管与输出小管的管壁不同,其一般十分整齐,管壁由典型的假复层柱状上皮、基膜和平滑肌层构成。相邻的附睾管间亦充满疏松结缔组织,附睾管很长,随着管道进程,其呈现出区段性的差别。附睾管末端急转向上直接延续成为输精管。
附睾实质则由睾丸输出小管和附睾管构成(图1-7)。睾丸输出小管由睾丸网发出,汇集成8~15根小管,传出睾丸后即形成输出小管,并进入附睾头。输出小管曲折盘绕成圆锥状,管末端逐步汇合成一条4~6m长且高度卷曲的附睾管。睾丸输出小管和附睾管前段共同形成附睾头部,附睾管其余部分构成附睾体和尾。睾丸产生的精子至附睾管储存19~25天,逐步获得前向运动能力和受精能力,达到生理成熟,继而于射精时被排出。
图1-7 睾丸输出小管、附睾管组织结构
(引自:郭应禄,胡礼泉.临床男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二) 输精管

输精管(vas deferens)是将附睾精子运送到前列腺尿道部的简单通道,国人成年男性输尿管全长的平均值左侧为31.24cm,右侧为31.12cm。输精管管腔细小,管壁厚而坚韧,外径2.02±0.23mm,自然情况下,管径直径仅为0.2~0.85mm,内径大小与外径粗细无相关性。输精管起始于附睾尾,终止于射精管壶腹。可分为睾丸部、精索部、腹股沟部及盆部。睾丸部是起始段,沿睾丸后缘及附睾内侧上升,全长约4.40cm,平行附睾头的高度进入精索;精索部走行于精索内,向上走行出阴囊,到腹股沟皮下环,长约7cm,由于该段位置浅表,管腔小,管壁厚,故精索部易于触知,通常是坚实的圆柱状,临床上都选取该部位行输精管结扎;输精管腹股沟部,长约4.5cm,位于腹股沟管浅环和深环之间;盆部这一段约15~16cm,是输精管四个分部中最长,该段沿骨盆侧壁向后下方转到内侧。跨过输尿管,并形成梭形膨大—输精管壶腹,两侧的输精管末端由膀胱底到达精囊腺内侧,最后并列进入前列腺。正常男性射精时排出的精子,大部分来自附睾,也有一小部分来自输精管远端的储库。但精液中的精浆,则只不过5%来自附睾和输精管。
输精管壶腹由输精管末端膨大而成,内径约1mm,长约4cm。射精管壶腹部的黏膜皱襞粗大并分支,分支互相吻合成网。上皮厚,局部下陷形成一些腺状憩室,憩室有活跃的分泌功能。
输精管的血供来自输精管动脉,有时膀胱下动脉也发出分支到输精管。输精管静脉沿输精管走行,主要与盆腔其他静脉吻合,最后注入膀胱静脉丛。
输精管的淋巴管很丰富,愈靠近膀胱愈丰富,并且与精囊的淋巴管相吻合,最终远侧的淋巴管汇入腰淋巴结,近侧的淋巴管汇入髂内淋巴结。
输精管的神经供应主要来自腹下神经丛的输精管神经丛,支配输精管的神经纤维大多是肾上腺能节后纤维,神经兴奋可导致输精管平滑肌的纵向收缩,引起射精活动。

(三) 射精管

输精管壶腹末端与精囊腺排泄管汇合形成射精管(ejaculatory duct)。射精管由前列腺底部后方,斜行穿过前列腺实质,开口于尿道前列腺部精阜的黏膜上,与前列腺小囊并列,射精管左右各一,为输精管道中最短的一段,长约1.49~2.33cm。
输精管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或假复层柱状上皮,在接近尿道的开口处,黏膜上皮转变为移行上皮。输精管的上皮细胞内含有黄色素颗粒,管壁黏膜皱襞较低,固有膜含弹性纤维,深部富含静脉丛,肌层及外膜均与前列腺间质相连,其肌纤维受肾上腺素能神经支配,肌纤维在性高潮时进行节律性的强烈收缩,促使精液喷出。

(四) 精索

精索(spermatic cord)为一对柔软的圆索状结构,它从腹股沟腹环穿经腹股沟管,出皮下环后延至睾丸上端。全长11.5~15.0cm,直径约0.5cm。精索对生殖功能的维护有重要意义。精索内主要有输精管、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输精管静脉、神经、淋巴管和腹膜鞘突的残余(鞘韧带)等。精索表面包有三层被膜,从内向外依次为精索内筋膜,提睾肌和精索外筋膜。

(五) 男性尿道 1. 男性尿道大体解剖

男性尿道(male urethra)为肌肉黏膜型管道,兼有排尿和排精的功能。起自膀胱的尿道内口,止于阴茎头的尿道外口,成人尿道长约16~22cm,管径平均5~7cm。通常分为三个部分:尿道前列腺部、尿道膜部和尿道海绵体部。

(1) 尿道前列腺部(prostatic part):

为尿道穿前列腺部分,长约3cm,该部尿道呈梭形,是尿道中最宽和最易扩张的部分。尿道前列腺部后壁中线处有由黏膜隆起和周围组织组成的尿道嵴,其两侧各有一凹陷,称之为前列腺窦(prostate sinus),前列腺导管由此开口于尿道。在尿道嵴的中部,有一丘状隆起,称之为精阜(seminal colliculus)。精阜内有一裂隙状开口,称之为前列腺小囊(prostatic utricle),该囊两侧或囊口各有射精管开口。前列腺小囊为一长约6mm的盲端憩室,可向上后延伸至前列腺内。尿道嵴两侧的尿道黏膜上有许多细小的前列腺排泄管的开口。

(2) 尿道膜部(membranous part):

起自前列腺尖部的前侧,行走至中线,穿过盆底,是尿道穿过尿生殖膈的部分,长约1.5cm,黏膜皱褶,使横切面类似于星状,是三部中最短的部分,其周围有尿道膜部括约肌环绕,该肌是横纹肌,有控制排尿的功能,又叫尿道外括约肌(external urethral sphincter)。膜部位置较固定,当盆骨骨折时,易损伤此部。临床上把前列腺部和膜部合称后尿道。

(3) 尿道海绵体部(cavernous part):

尿道海绵体部或称尿道阴茎部,为尿道穿过海绵体的部分,起自阴茎球,横穿海绵体勃起组织和阴茎头,是尿道最长的一段,约长12~17cm,临床称为前尿道。尿道球内的尿道最宽,称为尿道球部,尿道球腺,开口于此。阴茎头内的尿道扩大成尿道舟状窝(navicula fossa of urethra)。在此远段尿道呈垂直裂隙开口形成尿道外口。
尿道在行进中粗细不一,有三个狭窄、三个膨大和两个弯曲。三个狭窄分别位于尿道内口、尿道膜部和尿道外口,以尿道外口最窄。三个膨大分别位于尿道前列腺部、尿道球部和舟状窝。两个弯曲是凸向下方的耻骨下弯和凸向上前方的耻骨前弯。耻骨下弯位于耻骨联合下方2cm处,位置恒定,包括前列腺部、膜部和海绵体部的起始段。耻骨前弯位于耻骨联合前下方,阴茎根和阴茎体之间。当阴茎勃起或向上提时,此弯曲可消失。

2. 男性尿道的组织结构

上皮:尿道的管壁主要由黏膜上皮组成。在前列腺部,大部分为移行上皮,与膀胱的上皮相延续,靠近膜部则变为假复层柱状或复层柱状上皮。在膜部为假复层或复层柱状上皮,在海绵体部,大部分为假复层或复层柱状上皮;在舟状窝处为复层扁平上皮,经过尿道外口与阴茎头的角化复层扁平上皮相延续。
固有膜:尿道的固有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内有丰富的弹性纤维、血管和平滑肌,并在许多地方含有腺体。
平滑肌:尿道平滑肌在前列腺部和膜部形成内纵外环两层,在前列腺部上段和尿道内口的周围,尿道本身的平滑肌与膀胱壁的平滑肌聚集形成膀胱括约肌(尿道内括约肌);在海绵体部,尿道本身的平滑肌为海绵体小梁的平滑肌所替代。

三、 男性外生殖器官

(一) 阴囊

阴囊(scrotum)是位于阴茎后上方的囊袋状结构。阴囊壁由皮肤和肉膜组成。阴囊的皮肤薄而柔软,有少量阴毛,色素沉着明显。肉膜(dartos coat)为浅筋膜,与腹前外侧壁的Scarpa筋膜和会阴部的Colles筋膜相延续。肉膜内含有平滑肌纤维,可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舒缩以调节阴囊内的温度,有利于精子的发育和生存。阴囊皮肤表面沿中线有纵行的阴囊缝,其对应的肉膜向深部发出阴囊中隔(septum of scrotum),将阴囊分为左、右两腔,分别容纳左、右睾丸、附睾及精索等。

(二) 阴茎 1. 阴茎(penis)的位置和形态

成人的阴茎悬垂部长约7~15cm,勃起时的长度可增加一倍。阴茎可概分为三部分:即阴茎根、阴茎体和阴茎头。其前上面称为阴茎背侧,后下面为阴茎尿道面,中线上有富于色素的缝线,称阴茎缝(raphe penis),向下与阴囊缝相延续。
阴茎根位于会阴的尿生殖三角内,由阴茎海绵体左右脚及阴茎球组成,附着于耻骨弓边缘及尿生殖膈下筋膜上,故又称为阴茎的固定部。阴茎头也称为龟头,为围绕尿道的海绵体末端的膨大形成,其前端有尿道外口(图1-8)。阴茎头底部的游离缘明显隆起,称阴茎头冠(corona glandis),下方浅沟为冠状沟(coronary sulcus),头冠后的阴茎干部较细形成一条横沟,称为阴茎颈,又称龟头颈(collum glandis)。
图1-8 膀胱和男性尿道(前面)
阴茎头与阴茎根部之间的圆柱状部为阴茎体,悬于耻骨联合前下方,其外包被皮肤,内有阴茎海绵体和尿道海绵体。当阴茎勃起时,阴茎体变粗硬而伸长,背向后上方,尿道面向前下方,为阴茎的可动部。
阴茎皮肤与下腹壁的皮肤想延续,在阴茎头部向内返折,并在冠状沟形成一个筒状的双层皮肤皱襞,包在阴茎头上,称包皮。内外层皮肤游离缘围成的小口,称包皮口。包皮内层与阴茎头之间的腔隙,称为包皮腔。包皮内层薄而光滑,形似黏膜,具有高度分化的小皮脂腺(包皮腺)。包皮腺的分泌物与脱落的上皮细胞的混合物为包皮垢。因包皮过长而包皮口又狭小不能使阴茎头外翻转时,则称包茎(phimosis)。包皮在阴茎头腹侧中线上,形成一皮肤皱襞,连于尿道外口的下端,称包皮系带,行包皮环切术时应注意避免损伤此系带。

2. 阴茎的皮肤

阴茎的皮肤薄而柔软,有很大的伸展性和活性。阴茎皮肤无毛和有毛皮肤均有(无毛皮肤分布在龟头和冠状沟皮肤)。根部的皮肤毛较粗、浓,而体部皮肤毛则细、稀。就目前所知,阴茎的皮肤与其他部位的皮肤组织结构的差异在于,前者缺少透明层和有毛与无毛皮肤之差。包皮内面的皮肤很薄,形似黏膜,呈淡红色,湿润细薄而柔软;无汗腺,皮脂腺发达。阴茎头部的皮肤极薄,且与阴茎头牢固愈着,在尿道口处,移行为尿道黏膜。阴茎头和包皮内面的皮脂腺为高度分化的小皮脂腺,均直接开口于皮肤表面。

(1) 表皮:

阴茎的表皮可分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和角质层。
阴茎皮肤的基底层含有黑色素细胞(melanocyte),黑色素细胞为树突型,分布于表皮基底层下方或基底细胞之间,或毛囊内。黑色素细胞内的黑色素颗粒大而丰富,故呈棕褐色。电镜下的melanocyte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基底面借半桥粒连于基板,顶部长而不规则的突起伸入基底层和棘层细胞之间,但不与之形成桥粒。基底细胞是未分化的幼稚细胞,有活跃的分裂能力。
棘层(stratum spinosum)位于基底层的上方,由数层细胞组成。细胞体积较大,深部细胞呈多边形,向浅层逐渐变扁。细胞间有20~30nm不等的间隙。电镜下显示,细胞表面向四周伸出许多细短的胞质突起,相邻棘细胞的突起以桥粒相连。
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细胞长轴平行于被膜表面,位于棘层上方,细胞核和细胞器逐渐退化。细胞的主要特征是胞质内发现许多透明角质颗粒。这些颗粒中含有碳水化合物、脂类和富含组氨酸蛋白。
角质层(stratum corneum)是表皮的表层,由多层扁平的角质细胞(horny cell)组成。角质细胞是一些干硬的死细胞,已无胞核和细胞器,细胞内充满角蛋白。神经酰胺是角质细胞中的主要成分。表层一个细胞所占的表面积相当于基底层15个或更多个立方细胞的总面积。

(2) 真皮:

真皮位于表皮下,由中胚层分化而来。真皮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毛、毛囊、皮脂腺、汗腺、皮肤附属器位于其中,还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一般将真皮分两层,即乳头层和网织层。
乳头层(papillary layer):位于真皮浅层,借基膜与表皮相连,并向表皮基底部突出许多乳头状隆起,称真皮乳头。阴茎皮肤乳头层小,龟头,包皮内面处皮肤乳头内感受器极为丰富。
网织层(reticular layer):是真皮的主要部分,与乳头层无明显分界。网织层中也有较多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终末。毛囊、皮脂腺、汗腺可伸达此层,有环层小体分布。此外还有松散分布的平滑肌纤维束。
皮脂腺(sebaceous gland):在人类胚胎第4个月时,由毛囊棘的漏斗部和峡部交界处发生的上皮芽形成。此腺一般由2~5个腺泡和一个共同的导管组成,腺导管直接开口皮肤表面。皮脂腺没有神经支配,也不对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发生反应,是否有其他因素对皮脂腺的分泌功能有调节作用,目前尚不清楚。
汗腺(sweat gland):可分为外分泌汗腺和顶泌汗腺,包皮内面和龟头无外泌汗腺。包皮和汗腺为顶泌汗腺(apocrine sweat gland)。顶泌汗腺较大,为分支管状腺,长可达30mm,由分泌部和导管部组成,位于真皮和皮下组织中(图1-9)。

3. 阴茎的被膜

在阴茎皮肤和海绵体之间为阴茎的被膜,包括阴茎浅筋膜(Colles fascia)、阴茎筋膜(Buck fascia)和白膜(Tunica albuginea)。无论是深筋膜还是浅筋膜,均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并且质地柔软,便于伸展。在阴茎根部,浅筋膜向周围分界移行于阴囊肉膜,会阴浅筋膜和腹壁浅筋膜,阴茎背浅静脉(阴茎皮下静脉)行走于浅筋膜之中。阴茎筋膜向后与尿生殖膈下筋膜相融合,有丰富的疏松结缔组织,阴茎背静脉、阴茎背动脉、神经、淋巴管行走其中(图1-10)。
在阴茎海绵体和尿道海绵体的外面,包裹厚而坚韧的白膜。白膜的主要成分是胶原纤维,也有弹性纤维,故而白膜既坚韧又有伸展性。白膜的坚韧性对阴茎的勃起有很重要的作用。阴茎海绵体外的白膜的胶原纤维排列呈现为内环外纵结构。内层的环形纤维束包绕各个海绵体,外层的纵向纤维束包绕两个阴茎海绵体组织。在两个阴茎海绵体之间,白膜的内层伸出的柱状物在中线融合成阴茎隔,隔的后部较厚而且完整,隔的前部则逐渐变薄且不完整,其上缘有许多与阴茎轴垂直的裂隙,呈梳齿状,称梳状隔。两个阴茎海绵体间形成的裂隙使海绵体之间彼此相通。阴茎海绵体的白膜在阴茎松弛时很厚,约1~2mm;当阴茎勃起时,可因伸展而明显变薄,约为0.25~0.5mm。尿道海绵体的白膜缺乏外层纤维,因此该处是白膜最薄的地方,其厚度约为阴茎海绵体的1/5,勃起时其压力也较低,并且该处含有平滑肌,能够帮助完成射精。在阴茎头处并无白膜,而是直接由皮肤覆盖。导静脉在白膜的内层和外层纤维之间穿行,并经常斜行传出白膜外层,白膜的外层在阴茎充血膨胀时,压迫导静脉,以减少静脉血液流出量,进而使阴茎勃起。

4. 阴茎的韧带

图1-9 皮肤附属器示意图
(引自:成令忠,钟翠平,蔡文琴.现代组织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阴茎的固定装置有三个:①阴茎根部附着在耻骨弓边缘及尿生殖膈;②阴茎浅筋膜中的阴茎悬韧带(也称悬垂韧带,suspensory ligament);③同为浅筋膜中的阴茎系韧带(也称悬带状韧带,fundiform ligament)。阴茎悬韧带和阴茎系韧带将阴茎根固定在耻骨联合的前下方。阴茎悬韧带呈三角形,由致密纤维束构成,起自耻骨联合前下方,向下附着于阴茎根部筋膜的背侧,该韧带与耻骨联合的连接使得阴茎在勃起时维持正常姿势,切断该韧带将导致阴茎勃起时成角减小。阴茎系韧带位置较浅,起自腹白线下端的腹壁浅筋膜,向下分为两束,经阴茎两侧附着于阴茎筋膜,向下延伸至阴茎下方会合,并与阴囊隔相连接。此韧带对阴茎根部有一定悬吊作用。
图1-10 阴茎筋膜分布示意图
(a) 阴茎干部位的筋膜;(b) 靠近冠状沟部的筋膜;(c) 冠状沟部的筋膜;(d) 阴茎头部无白膜

5. 阴茎的血供和淋巴 (1) 阴茎的动脉供应:

阴茎的动脉供应来自于阴部内动脉-髂内动脉的末端分支。阴部内动脉穿过尿生殖膈下筋膜而进入会阴浅袋,发出会阴支后成为阴茎动脉。阴茎动脉的平均外径为2.5mm。阴茎动脉在接近尿道球部处发出球动脉和尿道动脉,在耻骨弓状韧带后最终分出阴茎背动脉和阴茎深动脉两个终支。阴茎深动脉又称为海绵体动脉。阴茎背动脉从海绵体脚的前方进入阴茎背部,行走于阴茎筋膜和白膜之间,其平均外径减至1.5mm。阴茎背动脉向阴茎远侧行走时,发出旋动脉。阴茎旋静脉伴随旋动脉环绕在阴茎海绵体-白膜表面,并有细小分支伴随导静脉进入阴茎海绵体,阴茎背动脉主司阴茎头部的营养(图1-11)。
图1-11 阴茎的动脉血供示意图
海绵体动脉是阴茎的主要营养和功能动脉,在阴茎脚斜穿阴茎海绵体并行走于阴茎海绵体的中央,平均外径为1.2mm,双侧海绵体动脉沿途呈树枝状发出螺旋动脉,后者再发出细小动脉而进入海绵窦。阴茎动脉的一个共同点是所有的动脉血管间有丰富的吻合通路。阴茎动脉分布有一个较明显的特征动脉系统变异较大。

(2) 静脉回流:

阴茎的静脉回流分浅、中、深三组。背浅静脉穿行于阴茎浅筋膜与阴茎深筋膜之间,由位于皮下组织中的大量静脉网汇集而成。在阴茎近侧,经阴部外静脉入大隐静脉,回流至髂外静脉,引流皮肤及皮下组织的静脉血。
阴茎海绵体的静脉回流源自白膜下周围的海绵窦的静脉,其在白膜和周围海绵窦之间穿行一段距离后,形成白膜下静脉丛,向后形成导静脉,大多从阴茎背侧穿出白膜汇入背深静脉,一部分从侧面穿出经旋静脉汇入背深静脉,或经腹侧汇入尿道周围静脉。阴茎头部的静脉回流为直接汇入许多大小静脉形成的冠状沟后静脉丛,成为阴茎背深静脉的起始部。阴茎背深静脉位于阴茎筋膜和白膜之间,在其行程中不断接受环绕海绵体的旋静脉的血流,最后经骨盆后韧带与耻骨弓状韧带之间上升入前列腺静脉丛,引流阴茎头部的、尿道海绵体的、阴茎海绵体的远侧2/3的血流,经膀胱下静脉回流入髂内静脉。
近端阴茎海绵体和阴茎脚的导静脉汇入海绵体静脉和脚静脉(阴茎深组静脉),收集近侧1/3的阴茎海绵体的血液,随后与尿道静脉合并汇入阴部内静脉或前列腺静脉丛至髂内静脉系(图1-12)。其实随脉管显示技术的提高,阴茎的静脉回流途径的多样化已清晰显示出来,在阴茎背浅、背深静脉之间存在较丰富的交通支。
图1-12 阴茎的静脉回流

(3) 阴茎的淋巴导流:

阴茎地淋巴管分深、浅两组。浅淋巴管收集阴茎皮肤、皮下组织及阴茎筋膜的淋巴。阴茎浅淋巴管与阴茎背浅静脉伴行,注入腹股沟浅淋巴结。阴茎深淋巴管收集阴茎和阴茎海绵体的淋巴,与阴茎背深静脉相伴行,注入腹股沟深淋巴结,再经股管导入髂外淋巴结(图1-13)。此外,尚有阴茎淋巴管直接注入髂内淋巴结。
图1-13 阴茎的淋巴导流模式图

6. 阴茎的海绵体结构

正常阴茎的海绵体是由两个阴茎海绵体和一个尿道海绵体组成。

(1) 阴茎海绵体:

阴茎海绵体左右各一,紧密相依结合在一起,并列于阴茎背侧。两个海绵体的前端变细,嵌入阴茎头底面的陷窝中;而其后端分离,称阴茎脚(crus penis),借结缔组织分别附着于两侧的耻骨下支、坐骨支及尿生殖膈筋膜上,并为坐骨海绵体肌所覆盖。两脚斜向中线,至耻骨联合下缘附近处合在一起,向前移行。在两个海绵体合并处的背侧和腹侧,各有一纵沟。背侧沟较浅,在其中行走的结构位于中央的一条血管,即阴茎背静脉,其两侧为阴茎背动脉,再外侧为阴茎背神经。腹侧沟较深,容纳尿道海绵体的大部分,并与之牢固结合(图1-14)。
图1-14 阴茎的海绵体

(2) 尿道海绵体:

位于阴茎海绵体的腹侧,从尿生殖膈下筋膜至尿道外口,包绕于尿道之外。尿道海绵体的前端膨大称阴茎头,其顶端为尿道外口,后端膨大为尿道球,尿道球位于两侧阴茎脚之间(图1-14),固定于尿生殖膈的下面。表面为球海绵体肌覆盖,与尿生殖膈下筋膜紧密相连。

(3) 海绵体的组织结构:

正常状态下,阴茎的海绵体由网络状海绵体小梁和小梁间隙所构成。小梁成分有纤维性连接组织,大量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小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终末(图1-15)。
图1-15 阴茎中部横切面
从海绵体(corpora cavernosa)构成形式而言,海绵体内部是由许多结缔组织构成的小梁和小梁间的腔隙所构成。小梁交织成网,其中含有丰富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平滑肌细胞和迂曲行走的螺旋动脉。小梁间的腔隙,称海绵体窦,窦与窦之间相互连通,并与动、静脉直接相通。窦壁的上皮与血管内皮相延续,故海绵体窦实际就是血窦。当阴茎松弛(处于疲软状态)时,窦内含有少量血液。当性兴奋时,窦内充满大量血流,阴茎就变粗、变长、变硬而勃起。因此,也称其结构为勃起组织。
位于海绵体中央的海绵窦较大,接近周边的较小。进入海绵窦的血流有两个来源:①螺旋动脉,此动脉直接开口于海绵体窦。螺旋动脉的管壁有一纵行的嵴突入管腔,嵴中有纵行排列的平滑肌束。平时,平滑肌处于收缩状态,使纵行嵴增厚,管腔缩小,血流量很少。而当阴茎勃起时,小梁和螺旋动脉的平滑肌松弛,螺旋动脉开放,血流大量注入海绵体窦中。它对阴茎勃起有重要作用;②由营养小梁的毛细血管集合而成的小静脉。
导出海绵体窦静脉血的静脉叫导静脉(emissary veins)。导静脉起始于周边的海绵窦,并白膜内面,尤其在白膜的后面形成静脉丛。因此当阴茎勃起时,中央充血的大海绵体窦便压迫周边的小海绵体窦及周围的静脉丛,从而使静脉回流受阻,就又加剧了海绵体的充血。
尿道海绵体的内部结构与阴茎海绵体相似,但尿道海绵体的海绵体窦大小均匀。
海绵体胞外基质中富含Ⅰ型和Ⅳ型胶原纤维,而Ⅲ型胶原纤维较少,Ⅳ型胶原纤维为窦内皮细胞所分泌,以形成血管的基底膜。
海绵体组织中的平滑肌细胞占海绵体组织成分的40%~50%,分布于血管壁,并广泛存在于海绵体小梁内。在海绵体平滑肌细胞间存在丰富的缝隙连接,平滑肌细胞收缩或舒张的快速性和同步性,与其缝隙连接密切相关。所以说,在阴茎的海绵体组织中,海绵窦-平滑肌纤维及结缔组织关系甚为密切,这一复合结构是阴茎勃起器官的组织单位,而阴茎的海绵体组织中的平滑肌纤维和海绵体窦内皮是勃起的功能单位。

7. 阴茎的神经支配及传导通路

阴茎接受自主神经系统和躯体神经系统的双重支配。阴茎的自主神经系统来自盆神经丛(图1-16)。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和超微结构研究发现,阴茎的海绵体组织中存在肾上腺素能神经终末,乙酰胆碱能神经终末和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终末,存在一系列神经递质及其相应的受体(含配体)(详细内容参见第三章)。
图1-16 阴茎的神经分布

四、 男性附性腺

男性生殖系统的附属性腺包括前列腺一个,精囊腺和尿道球腺各一对,其分泌物构成精液主要部分。男性生殖道还分布着一些小的附性腺,如尿道腺、壶腹腺、包皮腺等。现在也有人提出,精阜内的前列腺囊也应归为附性腺。

(一) 精囊腺

精囊腺(seminal vesicle)是长椭圆形的囊状器官,表面凹凸不平,位于膀胱底的后方,输精管壶腹的下外侧,左右各一,由迂曲的管道组成,其排泄管与输精管壶腹的末端汇合成射精管。精囊腺为外分泌器官。精囊腺的分泌物为白色或淡黄色的黏液。人射出精液中60%来自精囊腺分泌液。
精囊腺长3~5cm,直径3~4mm。当除去周围的结缔组织将其拉直,其长度可达10~15cm。精囊腺的大小、左右存在差异,并且与年龄及充盈程度也有关系。所以在超声影像检查精囊腺时,检查前2~3天开始就要求不能够排精。
精囊腺的管壁由内向外分黏膜、肌层和外膜三层。
黏膜层形成很多皱襞,皱襞分支并相互交织成网,使管腔呈蜂窝状,大大增加了腺体的表面积。黏膜上皮为假复层柱状或单层柱状,游离面无纤毛,但有微绒毛,细胞质内含有丰富的分泌颗粒、脂滴和脂褐素。脂褐素出现在性成熟期,且随年龄增大而增多。老人的精囊腺组织中分泌颗粒减少,脂褐素增多。脂褐素增多的原因目前还没有较合理的解释。精囊腺的主细胞呈柱状,游离面光滑且有短小的微绒毛;侧面胞膜形成连接复合体;基部有指状突起,相邻细胞的突起互相连接。主细胞的细胞核为长形,与细胞长轴平行,随年龄增长,核逐渐变得不规则。胞质内有丰富的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分布分散于整个胞质中,而粗面内质网则主要集中在细胞基部的核周,常扩大成池。高尔基复合体位于核上区,分泌颗粒存在于高尔基区和顶部胞质中。导管细胞是主细胞的一种变形,合成蛋白质类产物的细胞器发达。精囊腺的基细胞数目少,位于主细胞之间,与主细胞比较,其细胞器不发达。其固有膜为结缔组织,含少量成纤维细胞,中等量的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固有膜内血管丰富,并富于弹性纤维。
精囊腺管壁的肌层为内环、中斜、外纵的三层平滑肌。外膜为薄层结缔组织。

(二) 前列腺

前列腺(prostate)是位于男性后尿道的一个实质性器官。前列腺既有外分泌作用,又有内分泌功能。前列腺液中含有酸性磷酸酶、枸橼酸、锌、精胺等多种成分。近年还发现前列腺能分泌多种肽类物质。
前列腺位于膀胱与尿生殖膈之间,前列腺底与膀胱颈、精囊腺和输精管壶腹相邻。前列腺的前方为耻骨联合,后方为直肠壶腹。前列腺的下端尖细,称前列腺尖(apex of prostate)。底与尖之间的部分叫前列腺体(body of prostate)。前列腺体的后面平坦,中间有一纵行的浅沟,称前列腺沟(sulcus of prostate)。男性尿道在前列腺底近前缘处穿入前列腺(尿道前列腺部),尿道前列腺部经腺实质前部下行,由前列腺尖穿出。近底的后缘处有一对射精管穿入前列腺,斜向前下方,开口于尿道前列腺部后壁的精阜上。前列腺的排泄管开口于尿道前列腺部后壁尿道嵴两侧。
前列腺由腺组织和平滑肌组织构成。其表面包有筋膜鞘,称之为前列腺囊(prostatic utricle)。前列腺囊与前列腺之间有前列腺血管丛。前列腺形状如同栗子,正常情况下重约20g左右,上端横径约4cm,垂直径约3cm,前后径约2cm。
前列腺的腺组织由30~50个形态、大小不一的复管泡状腺组成。最后汇成16~32条导管开口于尿道前列腺部精阜的两侧。腺组织在前列腺内的排列是以尿道为中心,排成内、中、外三个环形区带。内区带位于尿道周围,称为黏膜腺;内区带起源于性胚胎时期的中肾管(Wolff管);中间区带位于尿道周围的外周部,称黏膜下腺;这一区带是前列腺增生症好发部位;外区带是前列腺的主要组成部分,称主腺,体积也大得多,这一区带是前列腺癌的好发部位。
前列腺的被膜由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组成。自外向内可分为血管层,纤维层和肌层。被膜的结缔组织和平滑肌伸入实质之中而将其分为数叶。并形成腺组织周围的基质。被膜和基质占前列腺体积的25%~30%。

(三) 尿道球腺

尿道球腺(bulbo-urethral gland)为一对圆形的小腺体,大如豌豆,质坚硬,位于尿道球的后上方,包埋在尿道膜外括约肌纤维中,排泄管穿过尿道球部,开口于尿道膜部两侧。尿道球腺的分泌物透亮而黏稠,有润滑尿道的作用。

(四) 尿道腺

尿道的腺体叫尿道腺(urethral gland,Littre腺),分泌黏膜,分布于尿道全长,但以海绵体部最为丰富。腺体有的有导管,开口于黏膜形成的陷窝内;有的无导管,为陷窝内的一部分上皮细胞形成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此即上皮内腺。

(刘子龙 陈淑剑)